导图社区 23凯程333外教史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
23凯程333外教史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的思维导图,包括古风时期的教育和古典时期的教育两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2-03-12 20:07:49第一章
古希腊的教育
古风时期的教育
斯巴达
地理政治背景
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外界交通不便,境内土壤肥沃,自给自足农业发达。 政治上保守军事贵族寡头统治,为了镇压奴役土著,举国皆兵。
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
培养保家卫国的战士
教育内容
重视军事体育和道德训练,忽视文化科学知识
教育方法
野蛮训练和鞭挞
教育管理方面
完全被国家控制,具有阶级性
重视女子教育
男子外出打仗女子也可以保家卫国
教育体制
教育是国家事业,典型特征是军事教育 教育很片面,忽视了个人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长老检验,非残疾、体质强的由母亲代国家扶养
7岁后到国家教育机构接受“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
18岁公民弟子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
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雅典
地理政治背景
三面临海,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贸易中心。政治上建立起奴隶制民主政体。
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
教育内容
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体育和文化知识都重视
教育方法
更加温和,具有民主色彩
教育体制
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发展
忽视女子教育
不强调女子一定要接受教育
教育体制
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
7岁以前在家教育,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
7岁以后,女孩在家教育,男孩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7~12岁男孩进入文法(学知识)和弦琴学校(学音乐)【这俩学校都私立且收费】
13岁以后,公民子弟不仅要继续文法弦琴,还要进入体操学校(角力学校),接受体育训练
15、16岁以后,少数显贵子弟可以到国力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艾弗比)
20岁,成为正式公民
古典时期的教育
智者
智者的内涵
又称“诡辩家”,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派的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教育目的
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扩大教育对象。(以钱而不是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夸大教育对象,促进了社会流通)
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传播文法,修辞学,哲学等内容。)
出于培养政治家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这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职业化。职业教师取代了“大众教师”
丰富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智者们的教育思想已经包含了全部古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者必须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德育论
主要内容
智德统一观
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
知识即道德
教人道德就是要教人智慧
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
道德可教
道德可教
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道德
寻求道德的“一般”,即追求真理,总结共性
身教重于言传
德育内容
培养“四大德” 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智慧 等美德
评价
a 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原则的雏形
b 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相较于贵族的道德天赋论,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
c 但“知识即道德”的观念并不完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智育论
苏认为治国者必须拥有广博而实用的知识。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
体育论
健康在于锻炼
苏格拉底法
含义
又称“问答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讥讽:追问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 归纳:从具体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优点
该方法不是把现有的结论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的得出正确结论。
缺点
a 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b 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c 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此法不可机械用于幼年儿童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
柏拉图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论
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指有知识和智慧的人)
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看问题的立足点和世界观的转变)
理论基础:学习即回忆
教育作用
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领袖教育)②实施考核,层层淘汰保证统治者的优秀
教育内容
提出广泛的教育内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与智者派的“三艺”合称“七艺”
教育体制
①论学前教育:主张国家控制,实行儿童公养公育。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②论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
③论高等教育:是培养哲学王的阶段
男女平等的教育
柏拉图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接受同等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对《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的评价
优点
提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主张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重视体育训练;将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后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重早期教育;主张课程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净化教育内容,反对强迫学习,。本书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
局限
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了个性发展,且拒绝改变,认为变革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这些思想都有局限性
柏拉图的教育活动—学园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影响
积极影响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平等和全民教育的思想萌芽
是西方最早的早期教育和游戏教育思想
是西方最早的,完善的和谐教育思想
西早设想的完整公共教育制度和普及教育的思想萌芽
西最早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萌芽
西方经典教育七艺的完善者
局限性
忽视个性,重视共性
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
亚里士多德
灵魂论与教育
灵魂论
a 人的灵魂有三部分: 营养的灵魂(植物,低级,表现在营养、发育、生长等生理方面) 感觉的灵魂(动物,中级,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 理性的灵魂(人,高级,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教育的意义: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体育,德育,智育
b 人类灵魂分为两部分:理性和非理性
人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成就为人。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意义:人有动物性;人有别于动物;体育,德育,智育
教育作用论
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不是万能的
道德教育论
伦理思想是亚里士多德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道德的重要性
和谐教育论
和谐教育是指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自然教育与年龄分期论
自然教育
从灵魂论出发,根据人身心发展特征,首次提出并论述了教育效法自然的原理,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念,为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龄分期论
第一阶段(0~7岁,家庭教育阶段):在家庭中以体育和游戏为主,不主张学习知识
第二阶段(7~14岁,初等教育阶段):自由教育,学习广博的知识,适用于自由民
第三阶段(14~21岁,中高等教育):注重哲学和科学,学习内容:柏拉图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和文学
自由教育
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叫做文雅教育。其教育内容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被称为自由学科(七艺)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吕克昂学园
是实践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念的主要机构,后与其他的几所学校合并为雅典大学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积极影响
重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事业
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理性
论证了和谐教育,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最早提出教育效法自然的的思想,并提出年龄分期论
最早提出实践德育论,认为中道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宗旨
局限性
只重视理性教育,轻视实用教育
否认奴隶和妇女的受教育权
希腊三哲教育思想的影响
1.苏,柏,亚的教育思想是古希腊长期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2.苏,柏,亚的教育思想是以后两千多年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直接源头
3.东方文明是世界文化之源,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明显地受到了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