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基础的思维导图,知识点有心理现象及其本质、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知觉、记忆、思维、注意。
编辑于2022-03-13 17:04:17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及其本质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本质: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情绪情感
概念: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
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微弱、持久和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个体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分类
道德感: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认识和评价事物中产生的情感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产生的情感
关系:彼此依存、相互交融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紧张度
表情:面部、身段、言语表情
意志
概念: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基本过程:准备阶段(确定目标,选择方法,行动决定)→执行阶段(完成阶段)
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与客服困难相关系、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人格
概念: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共同性,社会性生物学,稳定性可塑性,整体性
心理结构: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调节系统
倾向性
需要
概念: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表现为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与挫折
概念: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冲突:双趋,双避,趋避,双重趋避
心理特征
能力与智力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两种形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
概念: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外倾性与内倾性
生理机制(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
意义:气质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会影响活动的意义 人本本身的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主要有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这四方面心理特征
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16F),大五人格理论(OCEAN),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EPQ)
认知过程
知觉
概念: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分类
分析器主导: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知觉对象存在形式: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特性
选择性(鹤立鸡群):是指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整体性(窥一斑而见全豹):知觉系统倾向于把感觉到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特征整合为整体的功能
接近律: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等)相似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律:在知觉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其中某个部分没有了,我们的知觉会自动把它补上去
理解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不仅依赖于当前的信息,还要根据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给她赋予一定的意义
恒常性(红旗):当知觉对象的输入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错觉:错觉也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和效果
记忆
概念: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分类
内容
形象记忆:在头脑中再现已感知过事物的集体形象 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理论、推理等为内容 情绪记忆: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 运动记忆:对过去做过的运动或操作动作的记忆
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记忆系统开始的阶段,0.25s到2s 短时记忆:容量5~9个单位,5~20s 长时记忆:信息通过充分和深入加工,长时储存
基本过程:外界事件通过感觉输入(识记)形成瞬时记忆,重要或新奇的信息经过编码(保持)形成短时记忆,最后经过编码和提取(提取)形成长时记忆
识记
概念: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与识别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分类
有意识记: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并做出努力的识记 无意识记:没有明确目的性的情况下,将信息编码到记忆系统
影响因素
识记者因素:意识状态,心理需求兴趣,加工深度 识记材料:数量,性质,位置
保持:实际过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存储和巩固的过程(记忆重构)
回忆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再现: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出现在主体面前,有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大脑里重新出现的过程
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学说: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困难
思维
概念: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地反映
分类
思维方式
动作思维:1~3岁儿童
形象思维:3~6岁儿童、艺术家、文学家
抽象思维:人类思维核心方式
思维指向性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思维独立程度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和分类
抽象与概括
问题解决四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分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品质:良好的注意应有适当的范围、比较稳定、善于分配和主动转移四个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