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和相关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和相关概念思维导图。包括:一、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二、酸碱性的强弱问题;三、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问题;四、芳香性问题;五、立体异构问题。用于期末,考研有机化学选择题,分题型复习。
编辑于2022-03-15 09:57:18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规律和相关概念
一、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1.沸点与分子结构间的关系
化合物沸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引力的大小,分子间引力越大,沸点就越高。而分子间引力的大小受分子的偶极矩、极化度、氢键等因素的影响。化合物的沸点有如下规律:
(1) 在同系物中,分子的相对质量增加,沸点升高; 直链异构体的沸点>支链异构体;支链愈多,沸点愈低。
(2) 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如:醇、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偶极矩增大,比母体烃类化合物沸点高。同分异构体的沸点一般是:伯异构体>仲异构体>叔异构体。
(3) 分子中引入能形成分子间(内)氢键的原子或原子团时,则沸点显著升高(低),且该基团愈多,沸点愈高(低)。
(4) 在顺反异构体中,一般顺式异构体的沸点高于反式
一般化合物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伯酰胺>仲酰胺>羧酸>醇>胺>醛酮、羧酸衍生物>卤代烃>醚>炔烃>烯烃>环烷烃>烷烃。
2. 熔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熔点的高低取决于晶格引力的大小,晶格引力愈大,熔点愈高。而晶格引力的大小,主要受分子间作用力的性质、分子的结构和形状以及晶格的类型所支配。
晶格引力:以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最大,偶极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分子间的缔合次之,非极性分子间的色散力最小。因此,化合物的熔点与其结构通常有以下规律
(1). 以离子为晶格单位的无机盐、有机盐或能形成内盐的氨基酸等都有很高的熔点。
(2). 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点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合物的熔点高。
(3). 在分子中引入极性基团,偶极矩增大,熔点、沸 点都升高,故极性化合物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非极性化 合物的熔点高。但在羟基上引入烃基时,则熔点降低。
(4). 能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比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熔点高
(5). 同系物中,熔点随分子相对质量的增大而升高,且分子结构愈对称,其排列愈整齐,晶格间引力增加,熔点升高。
注:熔点与沸点相似,有机化合物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点就越高。唯一的差别是分子的对称性对熔点的影响较大,对称性越好,分子在晶体中的排列越紧密,熔点就越高。p
3. 溶解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与分子的结构及所含的官能团有密切的关系,可用“相似相溶”的经验规律判断。
(1) 一般离子型的有机化合物易溶于水,如:有机酸盐、胺的盐类。
(2). 能与水形成氢键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如:单官 能团的醇、醛、酮、胺等化合物,其中直链烃基<4个碳 原子,支链烃基<5个碳原子的一般都溶于水,且随碳原 子数的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
(3).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4). 一般碱性化合物可溶于酸,如有机胺可溶于盐酸。
(5) 一般酸性有机化合物可溶于碱,如:羧酸、酚、 磺酸等可溶于NaOH中。
二、酸碱性的强弱问题
1.羧酸的酸性
(1) 脂肪族羧酸
连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增强;连有+I效应的原子或基团,使酸性减弱。
(2) 芳香族羧酸
一般来说,在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使酸性增强;引入供电子基团使酸性减弱。而且还与基团所连接的位置有关。
2. 醇的酸性
3. 酚的酸性
4. 烃类的酸性
5. 胺的碱性
(1) 脂肪胺的碱性
(2) 芳胺的碱性
三、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问题
稳定性
与中间体有关的有机反应的反应速率比较
四、芳香性问题
芳香性的判断依据:
1. 单环体系芳香性的判断:
2. 稠环体系:
3. 环状有机离子:
4. 富烯及衍生物:
五、立体异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