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05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急救与灾难医学之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思维导图,包括:CPR的现状、相关概念、CPR与时间的关系、心肺复苏药理学及更新要点、CPR技术、理论。
目的:病史采集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步骤,要做到准确、完整,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及尊重患者隐私。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总结了 解剖特点、 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等。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介绍了概述、 解剖特点、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洽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消化系统常见病
数据结构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
CPR的现状
复苏成功率不高,院内成功率高于院前
相关概念
心脏性猝死(SCD)
未能预料的在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的死亡
心跳骤停(SCA)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电图类型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次为心室静止及无脉电活动
心肺复苏(CPR)
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纠正VF/VT,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和自主呼吸
脑复苏
是指减轻心脏骤停后全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为目的的救治措施
心肺脑复苏(CPCR)
强调维持和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智力和工作能力
CPR与时间的关系
心脏停搏后的表现
3秒
头晕
10-20秒
晕厥或抽搐
30-60秒
瞳孔放大
60秒
呼吸停止
4-6分
大脑不可逆损害
小脑10-15分钟;延髓20-25分;脊髓36分
复苏开始时间与成功率
<4分钟
50%
4-6分钟
10%
>6分钟
4%
>10分钟
?
室颤后每延迟除颤1分钟,死亡率增加7-10%
心肺复苏药理学及更新要点
给药途径和方法
途径
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
首选
中心静脉(颈内或锁骨下静脉)
血药浓度更高,药物循环时间更短,
但有缺点
影响CPR
气管内给药
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钠洛酮,2-2.5倍;5-10ml稀释
经骨髓给药
骨髓腔内血管丛,相当于中心静脉,儿童、婴幼儿
心内注射
一般不选择,仅在开胸或其他给药方法失败或困难时才考虑
方法
确保药物进入循环
使药物分布于肺泡表面
CPR后的血糖变化及其机制
CPR后血糖明显升高
应激激素反应系统的作用
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
胰岛素分泌不足,医源性
高糖血症对CPR效果的影响
血糖升高,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影响细胞功能
无氧代谢,葡萄糖代谢产生大量乳酸,引起细胞内酸中毒,损害细胞,尤其是脑细胞
故CPR开始时不宜选用葡萄糖
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
a和B受体激动剂
a受体作用
可增加外周血管张力和增高动脉收缩压,且可增高主动脉的舒张压,同时可扩张冠状动脉,故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用于CPR的最主要药理效应
B受体作用
其正性传导作用可增快心率和刺激心脏自主收缩,同时其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细颤变成粗颤,有利于电除颤
血管加压素
CPR时主要刺激V1受体,使周围皮肤、骨骼肌、肠系膜等血管收缩,而对冠脉或肾血管床作用较轻,对脑血管有扩张作用。
可增加冠脉灌注压,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及大脑供氧,也可提高室颤幅度和频率
无B-肾上腺素能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胺碘酮
由无脉搏的VT或VF引起的心脏骤停,静脉胺碘酮起始用药以20-30ml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稀释300mg快速静脉注入。
对复发或顽固性VT或VF,可以补充剂量150mg快速注入,随后以1mg/min静脉滴注肱6小时,然后以0.5mg/min静脉滴注。24小时最大剂量2g。
CPR技术、理论
基本生命支持(BLS)
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C、A、B、D
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D-电除颤
BLS包括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
EMSS的启动
单人院前急救采用的程序
成人患者无反应,要“首先打电话求救”
婴儿和儿童、溺水者无反应应“首先行CPR”,先做5个循环或2分钟的CPR后再求救
心脏停搏的判断
无正常呼吸、咳嗽及全身无任何活动迹象(眨眼及肢体移动)、对刺激无任何反应
触摸脉搏:5-10秒(不要求非专业急救人员)
有效按压的临床标准
每次按压可触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口唇、甲床色泽苍白转为紫绀,再转为红润,象征微循环得到改善
扩大的瞳孔逐渐变小,可检测出对光反射
有眼球活动和睫反射,或四肢出现挣扎活动
逐渐出现自主呼吸
出现电波或心电活动
尿量每小时每公斤体重2ml以上
中心静脉压由高逐渐降低
动脉压力峰值可达60-80mmHg,但舒张压力较低,颈动脉平均压可超过40mmHg
心排出量监测:仅为正常心排血量的1/3或1/49随着CPR时间延长可进一步减低)
检查及开放气道
没有颈部外伤者可以采用仰头举颏法
怀疑颈椎损伤,使用托颌法(没有头后仰动作)
如托颌法无法开放气道,则应采用仰头举颏法,因为在CPR中维持有效的气道保证通气是最重要的
人工呼吸
吹气时间
所有人工呼吸(无论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辅助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秒
吹气量
500-600ml,6-7ml/kg
球囊面罩通气
1L成人球囊2/3体积被挤压陷,2L球囊1/3体积被挤压陷
有条件要加用氧气
浓度>40%,流量至少10-12L/min
按压与通气比率
除新生儿外所有年龄的患者实施单人CPR和成人双人CPR按压/通气比例均为30:2
对于婴儿和儿童实施双人CPR按压/通气比例为15:2
吹气频率
双人CPR时,如高级人工气道已建立,一施救者连续胸外按压,另一施救者给予10次/min的通气(每6秒通气1次)
对于有自主循环但呼吸停止者,应给予人工呼吸,而无需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频率成人为10-12次/min(每5-6秒通气1次),婴儿或儿童为12-20次/min
维持正确的通气频率与避免过度通气的重要性
应避免过度通气,限制潮气量,但应保证胸廓起伏
研究表明,CPR中如果通气频率超过12次/分,会导致胸内压升高,在按压期间减少回心血量。
按压中静脉回流减少可以降低心搏出量,从而降低冠状动脉和脑灌注
在CPR中维持通气频率10次/分和避免过度通气十分重要
电除颤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院前5分钟内,院内3分钟;救护车和社区配备除颤仪
室颤后每延迟1分钟,死亡率增加7-10%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通常由专业急救人员用人工气道或机械通气,建立静脉液体通道并给予复苏药物的进一步治疗颏归纳为高级A、B、C、D
A-人工气道;B-机械通气;C-建立液体通道,血管加压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D-寻找心脏骤停的原因
复苏的有效性监测
冠状动脉灌注压(CPP)
金标准,主动脉舒张压和右房舒张压之差。CPP>15mmHg是复苏成功的必备条件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正常:60-80%;复苏过程中<40%,难以ROSC
呼吸末CO2分压(PETCO2)
ROSC时突然持续增加(大于等于40mmHg),<10mmHg时复苏成功率极低,预后差
目标:ETCO2>20mmHg(2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