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流派两部分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
顺道无为思想 重人求和思想 预谋慎战思想 依法治理思想
早期P7
英国 罗伯特·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 19世纪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
研究人的因素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家
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重要源泉之一
查尔斯·巴贝奇
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
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
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工时研究与工作定额 科学挑选与培训工人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实行“例外原则” 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
假设前提
人是“经济人”:在泰勒和他的追随者看来,人最为关心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只要使人获得经济利益,他就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内容
(一)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生产】
1.改进工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
2.作业环境与作业条件标准化
3.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二)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分配】
(三)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管理】
1.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加强企业管理
2.实行能工长制
3.例外管理
评价
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是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倡导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
“泰勒制”仅解决了基层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把人当经济人
一般管理研究
法约尔 第一个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 认为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 《工程管理与一般管理》
管理的原则(14条)P49 注意每一个概念!
1、劳动分工
2、权利和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
5、统一领导:对于达到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一是保证报酬公平;二是能奖励有益的努力和激发热情;三是不应导致超过合理限度的过多报酬
8、集中
9、等级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人员的团结
科层组织的研究
韦伯
权力的类型
传统型
个人魅力型
法理型(科层组织的基础)
特征
1. 劳动分工 工作应当分解成为若干简单、常规性的和明确定义的任务。
2. 职权层级 职务和职位应当依层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
3. 正式选拔 所有的组织成员都要依据经过培训、教育,或正规考试取得的技术资格进行选拔。
4. 正式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一贯性并规范全体雇员的活动,管理者必须倚重正式的组织规则。
5. 非人性化 规则和控制的实施具有统一性,避免搀杂个人感情以及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
6. 职业导向 管理者是专职人员而不是他所管辖单位的所有者,他们领取固定的工资并寻求自身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
人群关系管理研究
埃尔顿·梅奥与“霍桑试验”
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主要贡献
(1)强调对管理者和监督者进行教育和训练,以改变他们对工人的态度和监督方式
(2)提倡下级参与企业的各种决策
(3)加强意见沟通,允许职工对作业目标、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提出意见,鼓励上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
(4)建立面谈和调节制度,以消除 不满和争端
(5)改变干部的标准。
(6)重视、利用和倡导各种非正式组织。
现代管理流派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然而,古典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企业内部。 为了解决理论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就企业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经营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流派。——“管理理论的丛林”。
管理思维的系统观
巴纳德 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 应该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协作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是协作的意愿的必要前提)
信息的沟通
3、经理人员的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系统
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并用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加以阐明
系统思维的权变观
权变学派
管理本质的决策研究
西蒙
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2、决策过程
情报活动
设计活动
抉择活动
审查活动
3、决策的准则 :不可能做出“完全合理”或“最优”的决策,只能做出“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
4、组织活动的类型
例行活动: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可以进行程序化决策: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而不需重新研究。
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如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规模的扩大、品种结构的调整、工资制度的改变等。需要进行非程序化决策。
管理本质的协调研究
明茨伯格
协调机制
相互调试
直接监督
工作程序标准化
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准化
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
规范标准化
组织的基本构成部分
工作核心层
战略高层
直线中层
技术官僚
支援幕僚
意识形态或文化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创业型组织(简单结构)
机械性组织
多角化组织
专业型组织
创新型组织
使命型组织
政治型组织
管理科学学派
在管理科学学派看来,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即通过对企业的生产、采购、人事、财务、库存等职能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作为一个学派,它主要与将定量方法运用于管理活动的研究有关,所以通常也被称为管理的数量学派或运筹学派。
假设

当代管理流派
制度视角的研究
新制度学派的趋同性理论
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内部以符合社会规范或“外界公认或赞许的社会事实”
趋同性原因
“合法性”:合法性机制是指制度环境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被外部认同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作用机制。
合法性导致趋同的机制
强迫性机制
模仿机制
社会规范机制
技术视角
企业再造理论(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经营过程再造)
哈默和钱皮提出
七个原则
业务再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