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冷疗法和冷冻疗法
康复治疗之冷疗法和冷冻疗法知识导图,讲述了冷疗法、冷冻疗法的物理特性、治疗技术、治疗原理、临床应用等。
编辑于2022-03-23 18:57:26冷疗法和冷冻疗法
冷疗法
物理特性
冷疗温度通常为0℃以上、低于体温,通过寒冷刺激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功能改变,通常能达到皮下5cm
在体表使用冷疗时,除了身体温度开始降低外,还会逐渐造成局部小动脉收缩、基础代谢率降低、血液循环减慢和血管通透性降低,从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热的作用
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治疗原理
生物作用主要分为瞬间的冷作用与持续的冷作用:在瞬间的寒冷刺激下,组织的兴奋性增高;在持续、长时间的低温作用下,组织的兴奋性降低
治疗作用
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
减轻疼痛,消除肿胀
控制炎症扩散,影响免疫反应
降低体温
提高肌肉收缩力或缓解肌肉痉挛
减少继发性损伤
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
适应症
疼痛和痉挛性疾病:如偏头痛、落枕、急性腰痛、肩痛、颈椎病、痛经、截肢后残肢痛及创伤痛、肢体肌肉痉挛、瘢痕灼痛等
各种创伤急性期:擦伤、挫伤、扭伤、骨折、关节脱位、肌健断裂的急性期,局部会出现水肿、出血、疼痛及功能受限,一般要持续 24-48h, 在创伤早期及时应用冷疗,可使上述反应减轻到最低程度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早期、偏瘫后遗症期的应用。如脑卒中早期使用亚低温疗法。对于偏瘫患者,可用冷疗法暂时消除肌肉痉挛,并进行主动运动。对于脑血管患者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时,可用冰块刺激口周围、舌两侧及软聘等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发音功能
各种急性炎症早:如痄肿、丹毒、蜂窝织炎等
末梢血管疾病:如骤发性动脉闭塞早期、冻疮、外伤性血管运动障碍、急性浅表性静脉炎等
内脏出血:如肺出血、食管出血、胃十二指肠出血等。用体腔循环冷敷法对出血部位进行局部冷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
烧、烫伤的急救:可在损伤早期冰水冲洗、浸泡损伤部位,直至疼痛消失。
其他:高热、中暑的物理降温;扁桃体术后喉部出血水肿;类风湿关节炎;局限性急性皮炎及瘙痒症;对由冷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寒冷性荨麻疹等用冷疗行脱敏治疗;蛇咬伤的辅助治疗等
禁忌症
心血管疾病及循环障碍性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同样,大片组织受损、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感染性休克致微循环明显障碍时也不宜用冷敷
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病灶:因为冷因子可使局部血流量减少,营养不良,妨碍炎症吸收
雷诺病、冷变态反应者、对冷过度敏感者、冷导致血红蛋白尿患者
红斑狼疮、肝肾功能不全、恶病质等全身状况较差患者
皮肤感觉障碍,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及婴幼儿等温度调节能力差者慎用
下列部位禁用冷疗
枕后、耳郭、阴囊等部位忌用,由于皮肤薄,血液循环量少,易引起冻伤
心前区忌用,以防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心室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
腹部慎用,以防出现腹泻
足心忌用,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需对患者做必要的解释,说明治疗的正常感觉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采用冷治疗时,应防止过冷引起的冻伤
在进行治疗时,尤其是冬季,要注意非治疗部位的保暖,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喷射法禁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
经皮肤冷治疗后出现痒、痛、红、肿者,应停止治疗,局部可用温热疗法如红外线等进行处理
冷过敏反应及处理
一般全身反应少见,个别患者如出现震颤、头晕、恶心、面色苍臼、出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称为“冷过敏反应”。一旦出现,需立即停止冷疗,予以平卧休息,并在身体其他部位施以温热治疗,喝热饮料。对疑有冷过敏的患者,需要先行过敏试验,以确定是否开展冷疗
冷治疗达一定深度时,有时会引起局部疼痛,一般不需特别处理;但是对反应强烈、甚至由于疼痛而致休克的患者,需立即停止冷疗,予以卧床休息及全身复温即可恢复
冷治疗过度或时间过久,局部常可出现水肿及渗出,严重时有大炮、血庖。轻度只需预防感染,保持创面清洁。严重者应严格无菌穿刺抽液,进行无菌换药可愈
冷冻疗法
概述
冷冻疗法是应用致冷物质和冷冻器械产生的0℃以下低温,作用于人体局部组织,使人体的组织细胞发生冻结和细胞破坏的现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物理特性
一般组织处千-20°C 以下时,超过 1min可以导致坏死。当处于-40°C 以下时,细胞内外形成冰晶,造成细胞脱水、皱缩,直到细胞破坏死亡
临床主要用以治疗体表的良性或恶性肿物,如疣、黑痣、小血管瘤、息肉等
常用的制冷剂如液氮、氯乙烧、干冰,也可用半导体制冷
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原理
组织破坏的均一性
冷冻使组织坏死的临界温度为 -40- -20°C 。组织冷冻后,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数小时至 24h 后组织发生坏死,组织破坏的均一性是冷冻坏死的一大特点
冷冻坏死的范围
冷冻坏死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冷冻坏死灶周围的正常组织修复力强,冷冻坏死灶的生理愈合较快,炎性反应较轻
冷冻坏死的恢复过程
冷冻坏死的修复经过水肿期、坏死期和恢复期。冷冻后,皮肤上首先形成水疤,数小时后局部组织发生坏死,经过数天至数周,局部肉芽组织急剧增生,然后结珈脱落,组织上皮化
作用
治疗技术
临床应用
适应症
由于冷冻治疗后,伤口修复合乎生理要求,瘢痕形成较浅、范围小,不会引起组织缺损、组织变形和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冷冻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皮肤疾病 良性皮肤疾病有色素悲、雀斑、寻常抚、扁平犹淜甘瓟单纯性血管瘤、渐进性脂肪坏死、光线性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良性表浅肿瘤、鸡眼等。恶性肿瘤有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皮肤附件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皮肤癌
外科疾病 良性疾病有内外痔、肛门湿疹、肛门溃疡、肛门脓肿及直肠息肉、腋臭、尿道肉阜、尿道口囊肿等。恶性肿瘤有颅脑肿瘤、肺癌、肝癌、直肠癌、软骨肉瘤、巨细胞瘤、阴茎癌等
五官疾病 良性疾病有臼内障、视网膜剥离、脸缘究、耳郭软骨膜炎、耳血管瘤、耳乳头状瘤、过敏性鼻炎、鼻出血、鼻前庭和咽部乳头状瘤、慢性咽炎、喉部血管瘤、口腔白斑、口腔黏膜囊肿、舌下囊肿及舌血管瘤等。恶性肿瘤有牙限癌、舌癌、鼻咽癌、脸板腺癌等
妇科疾病 良性疾病有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间 1-2 级尖锐湿抚、宫颈黏膜白斑、纳氏腺囊肿、棘皮症、外阴臼斑、外阴血管瘤及外阴神经性皮炎等。恶性肿瘤有子宫原位癌、宫颈癌等
禁忌症
雷诺病、严重的寒冷性荨麻疹、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血症、严重冻疮、严重糖尿病患者以及年老幼儿、体弱等对冷冻治疗不耐受者。详情可参考第一节“冷疗法”禁忌证
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的正常反应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若治疗中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向操作人员反映。患者在治疗中不得随意变换体位和触摸冷冻机器
在采用冷治疗时,注意保护非治疗部位,操作时避免致冷剂外漏,溅洒在正常组织和衣物上。眼部治疗时,注意防止致冷剂损伤角膜
喷射法治疗后局部会出现水肿,渗出较多,应严格选择适应证,禁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
加压冷冻治疗时,应避开主要神经分布区,以免损伤神经。皮下脂肪较少的部位不宜加压过重
冷冻治疗后 3-5d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结珈后禁用手揭,应让其自然脱落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水肿和渗液:冷冻后局部组织发生明显的水肿和大量渗液,一般冷冻后数分钟,组织内部水肿就迅速发展, 12-24h 后达高峰。术后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但是,对咽喉部的病变进行冷冻治疗后,需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雾化吸入或肌内注射,以防止局部水肿反应严重而影响呼吸道通畅
出血:多因冷冻与病变组织黏着未完全融解而强行将冷刀抽出所致,多发生在黏膜病变上恶性肿瘤冷冻时也较容易发生出血,血管瘤在重复冷冻后有时因表面坏死而出血。对于局部小出血灶,可采用止血剂及压迫止血;如出现搏动性出血或出血较多,应采用结扎止血或堵塞止血
局部创面感染:冷冻治疗本身对局部创面有灭菌作用,但如创口已发生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进行伤口换药
瘢痕形成:加压重复冷冻后常于冷冻表面出现菲薄的瘢痕,咽部病变加压冷冻后,多数出现局部瘢痕,如咽侧腺癌,冷冻后因翼内肌瘢痕挛缩,发生牙关紧闭;鼻腔侧壁血管瘤,冷冻后发生瘢痕而致前鼻孔狭窄
色素减退:各种病变行深度冷冻后局部色素常减退,以皮肤最明显,与周围正常的皮肤形成鲜明的界线,一般需半年至一年后开始逐渐恢复
疼痛:在深度冷冻过程中和冷冻后,绝大多数患者都感疼痛,但多能耐受。如对咽喉部病变进行冷冻,常规用 1% 的丁卡因喷雾表面麻醉。冷冻治疗后出现的短暂疼痛,一般不用做任何处理。如果患者对疼痛耐受较差或疼痛持续较久时,应酌情给予止痛剂以缓解疼痛。
神经损伤:冷冻对病变区穿过的神经支干有破坏作用。如损伤感觉神经,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损伤运动神经,出现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一般这种神经损伤是可逆性的,多在给予神经损伤常规治疗后 个月左右恢复功能
考试大纲
掌握:冷疗法与冰冻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熟悉:冷疗法与冰冻疗法的治疗作用、操作技术、临床应用
了解:冷疗法与冰冻疗法的治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