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
这是一个关于古代汉语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被动句、叙述句、否定句、疑问句等板块,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理解!
编辑于2022-03-25 15:19:51古代汉语
被动句
语意上表被动
于
及物动词+于+名词
1、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2、闵王毁于五国,恒公劫于鲁庄。
3、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4.通者常致人,窮者常治于人。
5.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6.孙嘉聘于齐。
为
名词+为+名词+动词
1.而身为宋国笑。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为……所……
1.嬴闻如姬父为人杀。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
见+及物动词
1.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只能用作助动词,帮助动词表被动,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被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
2.信而见疑,忠而杯被谤,能无怨乎?
典型的被动句式
叙述句
以动词性的词语作谓语的句子,是叙述主语干什么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的宾语位置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在上古(先秦)文献语言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整个句子又是一个疑问句,这个宾语要前置。例: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敢问何谓也?(敢问谓何?)
3.吾谁与亲?(吾与谁亲?)
同样适合介宾结构
4.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先生以何教寡人?)
如果是疑问句,但不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也不前置,例如:
1.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这条规律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整个句子是疑问句,二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否定句,即带有“不”,“毋”(無)“未”等否定副詞或否定性的無定指代詞“莫”的句子,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這個賓語要前置。
1.吾爱之,不吾判也。(吾爱之,不判吾也。)
2.我无尔诈,而无我虞。(我无诈而,而无虞我。)
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能前置。例:
1.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不是否定句,即是代词作宾语,也不前置的。
1. 縱江東父兄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我”和“之”都没有前置。
這一規律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作賓語的是一 句。個代詞,二、全句是一個否定句。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也有少量不前置的。例:
1.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2.有事而不告我。
有时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现象。
1.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2.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三、借助指代詞“是”,“之”復指賓語,賓語連同復指成份前置
這是一般名詞和代詞(不是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作賓語前置的一個特殊的格式。一般名詞作賓語要前置,一定要借助指代詞“是”、“之”的復指。
1.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为了强调宾语,还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構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例如:
1.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如果賓語是代詞的,這種格式的復指代詞一般用“之”,例如:
1.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不用代詞“之”復指·直接把“是”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1.維葉莫莫,是刈是漫。
叙述句常用语气词“矣”:“矣”和“也”不同的是,“也”表示一種判斷的語氣,“矣”則表示一種報導的語氣,是將已然、將然的情況報導給讀者。
矣的最基本作用是表示報導的語氣。
1.矣可以報導已經發生的事情,例如:雞既嗚矣。
2.也可以報導將要發生的事(其中包括假設條件下將會出現的結果,例如: 君能補過,衰不廢矣。
3.有時“矣”還可用在描寫句中,同樣具有報導的意味。例如: 王之蔽甚矣。
4.“矣”還可用在祈使句中,例如: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5.另外“矣”還可以用在疑問句中,但仍不失其表報道的意味。例如: 年幾何矣?
焉字是一個兼詞,到底兼哪兩個詞,看法不一。有的教材認為是兼介詞和指代詞,本教材認為是兼代詞和語氣詞。主要是因为焉的后面不再有语气词。(错误)值得注意的是,焉字前面如果是形容詞,則指代比較的對象。例見頁260第二段。可以用“比……”的格式去翻譯
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就叫做否定句。常见的否定词有不.弗.毋.勿.未.否.非(以上为副词).无(动词).莫(无定代词)等。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是代词的,这个宾语要放在动词前面。
1.“不”和“弗”都表示一般性的否定。區別在於:“弗”在先秦的文獻中多否定不代賓語的及物動詞,而“不”的使用圍要比“弗”廣泛得多。既可否定及物動詞,也可否定不及物動詞,還可否定形容詞。
2.“毋”(無)和“勿”都表示禁止(或稱祈使)性的否定。毋為什麼可以用來表示禁止性的否定?《說文·毋部》:“毋,止之也。從女有奸之者。”按,大徐本有訛誤。段注校訂為:“毋,止之詞也。從女一,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所以“毋”的本義就是表禁止性的否定副詞(古人是把副詞看成虚詞的)
3.“勿”的本義是一種旗幟,《說文·勿部》:“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遊,雜帛,幅半異(《釋名》以為是以雜色綴其邊為翅尾),所以趣民也。故遽稱勿勿。”這兩個副詞都可用“不要”、“別”去對譯。但“勿”使用範圍比“毋”(無)要窄,在先秦祇能否定不帶賓語的及物動詞,例如:大毋侵小。
4.“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可用“沒有”去對譯。例如: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 書是指“龐涓死於此樹下”。 “未”與時間副詞“嘗”結合構成一個凝固的結構--“未嘗”,衹是簡單地否定過去,例如:臣未嘗聞也。
5.“非”作為否定副詞,與上面所講到的副詞不同的是,它否定的是整個謂語部分。可用“不是”去對譯。例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非”還具有撇開的意思,例如:假舆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而……,可用“不是……卻……”去對譯。
7.“非”在撇開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就有假設之義,可用“若不是”,“若沒有”去對譯,例如: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非”儘管可用“不是”去對譯,但並不等於“不”加“是”
8.“微”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否定副詞,例如: 微禹,吾其魚乎! 微的本義是“隱行” 。 無”作為動詞是與“有”相對而言的,它直接否定名詞性的詞語,故無的後面跟上名詞性詞語,不可以看成是活用為動詞。
否定副词:一般:不+及/不及/形;弗+及物+(宾语) ;禁止:毋+ ;勿+及
疑问句
疑問句是有疑而問之句。表示疑問的有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誰、焉、孰等是疑問代詞,乎、與是疑問語氣詞。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要前置。“何如”“何若有不前置的说法。
疑问代词:古代漢語常見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惡wū、安、焉、胡、奚、曷等。
“孰”是一個既可指人又可指物的疑問代詞,一般用在比較句中表示選擇。可譯為“哪一個”,例如:
(1)父與夫孰親?(《左傳·桓公十五年》)
2)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孰和誰有時可以相互替換,例見頁275第二段,但像“吾誰欺”中的誰就不可以用孰來替換。因為孰字一般不用作行為動詞的實語。
(一)何(奚、惡、安、曷)以莓、何……為 這是一個用來詢問動作行為的原因或目的(實際上是認為沒有必要)的習惯句式。“何以”看上去象一個倒装的介詞結構,實際上它們的詞性已經虚化,“為”也虚化為表示反問的句尾語氣詞,無實義。整個結構可譯為:“還用……幹什麼呢?”“為什麼……呢?”
(9)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口項羽本紀》) (10)漠王亦悟,因復日: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傅)) (11)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莊子·外物》) (12)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遥遊》) (13)惠用是貌者為哉?(《孟子滕文公下》)
(二)不亦…平(哉) 這是一個用疑問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固定格式。 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凡言'不亦’者,皆以'亦’為.語助。”整個句式表達的意思是:“不是..?”“豈不是…嗎?”和上一種句式正好相反,是以否定的形式表逢肯定的意思。
(14)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15)舜猶不以此說堯令從已,乃躬親不亦無術乎?(《韓非子·難一》) (16)子母死,矯枉之義,不亦過哉?(《魏書·皇后列傅》)注意:以上三例的“亦”都不能譯為“也”。
(三)無(毋)乃……乎 這是一個表示推測的習慣句式,實際上是一種委婉地表示肯定。“無乃”可看成是一個雙音節的語氣副詞,整個結構可譯為:“恐怕……吧?
這說明從先秦起,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就已經開始從前置向後置發展,因此出現了两種情况並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