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战史(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编辑于2022-03-28 00:34:54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日苏冲突(1938-1939)
分裂捷克(1939.3)
总的来说,在德国莱茵兰驻军、吞并奥地利、取回苏台德、夺取但泽的时候,英国以为他们是在争取一战损失的利益,为了“和平”,他们选择绥靖,牺牲捷克的利益。但在德国与波兰的冲突中,他们逐渐意识到德国的扩张野心,恼羞成怒,却不理智,将抵抗德国的主动权交予波兰,却没有确认抵抗德国的必要条件——俄国的态度。事实上,英国之所以纵容德国,很可能就存在利用德国牵制俄国的心理。
《歌德斯堡备忘录》(1938.9.24)
《慕尼黑协定》(1938.9.30)
尝试与波兰谈判但泽问题
提索神父宣布独立(1939.3.12)
捷克总统同意波西米亚建立保护国(1939.3.15)
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受德国保护(1939.3.16)
波兰也参与了对捷克的瓜分
芬兰战争(1939.11)
与波罗的海三国的交涉
10月10日,已同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签订条约,使部队可以在这三国的要地驻防。9日,同芬兰开始会谈。
与芬兰的交涉
14日,苏联政府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明确规定要达到三个主要目的: 第一,守卫通往列宁格勒(Leningrad)的海路,其办法为(1)“尽力用两岸炮火封锁芬兰湾,以防敌 人军舰或运输船进入芬兰湾(Gulf of Finland)”;(2)“尽力防止任何敌人进入位于列宁格勒入口西部与西北部的芬兰湾内诸岛”。为此目的,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Hogland)、谢伊斯卡里(Seiskari)、拉万萨阿里(Lavanskari)、蒂泰斯卡里(Tytarskari)和洛维斯托(Loivisto)等岛,以其他领土为交换;同时要求芬兰租借汉科港(Hangoo),为期三十年,使俄国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海军基地,沿岸陈立大炮,以与对岸的帕尔迪斯基(Paldaski)海军基地共同封锁芬兰湾的入口。 第二,更为严密地守卫通往列宁格勒的陆路,办法为:将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的芬兰 边界移后,新边界线可使列宁格勒处于重炮射程之外。这一边界的调整,仍可使曼纳海姆防线 (Mannerheim Line)上的主要防御工事保持完整。 第三,调整“边界划得不正确、且是人为划定的贝萨谋(Petsamo)地区”的北端边界。这是一条 穿越雷巴契(Rybachi)半岛的狭窄地峡、拦腰切断半岛西端的直线。其所以调整,看来是为了防止敌人在雷巴契半岛建立据点,以保卫通摩尔曼斯克(Murmansk)的海路。作为以上领土调整的交换条件,苏联提出将雷波拉(Repola)和波拉约尔皮(Porajorpi)两地区割让给芬兰。这一交换,即使按照芬兰的白皮书所载,也可使芬兰获得二千一百三十四平方英里土地,以补偿割让给俄国的一千零六十六平方英里的总面积。 芬兰拒绝这个提议。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俄国报纸的评论也越来越咄咄逼人。11月28日,苏联政府废除了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30日,俄国开始入侵。
进攻失利
完全出乎世人意外,最初的一次进攻,竟因受阻而告终。从列宁格勒直指卡累利阿地峡的推进, 在曼纳海姆防线前的几道阵地上停下来了。在拉多加湖(Lake Ladoga)附近的进攻也没有进展。在战线的另一端,俄国切断了北冰洋上的小港贝萨谋,以此阻止芬兰通过那条航线获得援助。 两个更为危在眉睫的攻势在芬兰腰部两头展开。更北面的攻势越过萨拉(Salla),直抵克米亚尔 维(Kemijarri),在冲往波的尼亚湾(Gulf of Bothnia)的半途中,为芬兰用火车从南方调来的一 个师的反攻所击退。南面的攻势越过了索木斯萨耳米(Suomussalmi),在1940年1月初也为芬兰的反击所阻遏。芬军包围了入侵军的翼侧,封锁了他们的供应线和退路,等到他们的部队因饥寒交迫而筋疲力尽时,才发动进攻,把他们击溃。
援助与入侵
英法两国政府就此考虑派遣远征军去到这个新战场,目的不仅在于支援芬兰,也在于夺取供应德国的瑞典耶利瓦勒(Gallivare)铁矿,并布置一个威胁德国波罗的海翼侧的阵地。多少是因为挪威和瑞典的反对,这个计划还没有实现,芬兰就崩溃了。 这样,法英两国在本身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时,才不必与苏德两国同时作战。但是,在同盟军进入斯堪的纳维亚这一明显威胁下,希特勒做出决定,抢先占领挪威,以阻止同盟军进入。
失败原因
1、动员不足 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俄国为发动一次强大攻势而做出了应有的准备,配备了俄 国巨大资源所提供的大量武器装备。但有种种明显迹象表明,俄国为芬兰局势的情报来源引入歧途;他们非但没有估计到会遭到真正的抵抗,反而以为只是去支持芬兰人民反抗不得人心的政府而已。 2、地形困难 芬兰全国有的是天然障碍,缩小了通道,加强了防御,使入侵军到处受到牵制。在地图上看,从拉多加湖到北冰洋这条边界线似乎很宽阔,实际上却是湖泊和森林犬牙交错,是设置陷阱和进行顽抗的理想地带。何况,在苏联一边疆界,铁路交通只有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一线,而这条八百英里长的铁路只有一条支线通向芬兰边境。正是由于那样的限制,向芬兰“腰部”发动的攻势,在大事渲染的芬兰报道上尽管说得难以对付,事实上每股只有三个师。还有四个师是用来在拉多加湖北面进行翼侧包抄的。 穿过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到芬兰可称为最好的通道,可是,此路不通,因为那 里有曼纳海姆防线,还有六个芬兰现役师一开始就集结在那里。俄国在较北一边发动的攻势,虽然遭到失败,但是达到了目的:把部分芬兰后备军吸引到了那里,另一方面,俄国正在作周密的准备,调来了十四个师,准备向曼纳海姆防线大举进攻。2月1日,在梅雷茨可夫将军(General Meretskov)指挥下,发动这次进攻。矛头针对苏马(Summa)附近一个十英里长的防区。大炮向这一防区连续不断地猛轰了一阵。防御工事一被轰毁,坦克和乘着雪橇的步兵便趁势冲去占领阵地;苏联空军粉碎了反攻的企图。经过两个多星期有条不紊的进攻,在整个曼纳海姆防线捅了一个缺口。于是进攻军掉头向外,进逼两翼芬军,再朝维堡挺进。从冰封的霍格兰岛前进、在维堡(Viborg)背后登陆的苏军,越过冰冻的芬兰湾,展开翼侧大包抄。有限的芬军尽管在维堡前还顽抗了几个星期,但是在扼守卡累利阿地峡的战斗中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一旦俄军打开一条路,芬军交通受到威胁,最后崩溃就成定局。拟议中的英法远征军虽然即将启航,但是并未到达,因此,只有投降,才能避免崩溃。 1940年3月6日,芬兰政府派出代表团去议和。苏联除早先提出的条件外,现在还要求芬兰割让下 列地区:萨拉和库萨谋(Kunsamo)两区,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包括维堡),还有渔人(Fisher)半岛上的芬兰领土。苏联还要求芬兰从克米亚尔维修建一条铁路通到边境(当时边境尚未确定),以与俄国的突出部分连结起来。3月13日,芬兰宣布接受苏联的条件。 在形势起了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2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的苏马防区遭到惨败后,苏联提出 的新条件是异常节制的。曼纳海姆陆军元帅比大多数政治家都讲究实际,对英法的紧急援助建议也是怀疑得确有道理,他极力主张接受苏联的条件。 斯大林也表现出政治家风度,进一步提出的条件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在事关大局的1940年春季日益逼近的时刻,他显然也急于卸掉肩上的一副战争担子,这场战争已经动用一百多万俄军和极大部分的飞机坦克了。 3、地缘优势 波兰的环境比欧洲任何地方都便于发动闪电攻势,而芬兰则是最不适合发动闪电攻势的战场,尤 其是在遭到入侵一年的时刻。波兰边境的地形,原来就使全国处于团团围困的境地。现在由于德国交通工具充足、波兰交通工具缺乏,这种受困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个国家幅员辽阔,机械化部队向那里进攻极为方便,尤其在9月的干旱天气里,更是万无一失。波兰陆军比大多数军队都惯于进攻,因此格外利用不了不多几种防御战法。与此相反,在芬兰,守方却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国内交通系统,无论铁路和公路,都远远胜过边境那一边攻方的交通系统。芬兰有好几条与边境平 行的铁路线,可以从横里迅速调动后备军;俄国只有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的一条铁路线,外加一条支线通往芬兰边境。在其他地方,俄军必须乘火车出发,大约前进五十到一百五十英里才能越过边境,再要往前走一大段路,才能威胁任何战略要地。而且还必须经过湖泊和森林地带,在当时已积深雪的难行公路上进军。 上述困难使苏联可以调遣和维持的部队行动大受限制,要末只有穿过卡累利阿地峡,向防守坚固 的曼纳海姆防线正面进攻。这一地峡,在地图上宽达七十英里,但是,从战略上看,其实要狭得多。其中一半为宽阔的沃克锡河(Vuoksi)所阻挡,剩下的地方大部分都有一系列湖泊,湖泊之间还夹着森林。只有苏马附近,才有余地可以让大部队展开。再则,除了战略困难外,还有战术困难。前者是,在看来无遮无拦的部分芬兰边境,无法集结大部队,无法进而深入敌人国土;后者是,无法战胜熟悉地形、能利用其有利条件进行抵抗的守方。湖泊和森林往往使入侵军陷入狭窄通道,在那里遭到机枪火力扫射;湖泊和森林为隐蔽的翼侧包抄和游击队骚扰提供无数机会。即使在夏季,面对善战的敌人,渗入这样的一个地方,已经是够危险的了;在北极的冬季,重型装备的纵队笨重得就象穿木屐的人想同穿球鞋的敌人搏斗一样,要想发动进攻,更是难上加难。 曼纳海姆陆军元帅在俄国摊牌之前一直把后备军留在南端,如果说这显然是冒险,那末,他的战 略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因为敌人最初的入侵为随后的反攻提供了机会,尤其在那样的地方,又在冬季的条件下。 至于俄国,他们根据错误设想而制订的计划,在实际考验中要不遭到失败,还能有什么结果呢? 但是,这并不就此证明那支作战军队从上到下都是不会打仗的。虽然独裁政权特别爱听称心如意的情况报告,可是,哪一类政府能免得了担这样的风险呢?最好记住,现代史上大概再也没有象法国在1914年和1940年据以制订计划的那样错误的设想了。
侵略波罗的海三国(1940.6)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意大利对非洲的攻势(1940.6)
北非前线
德国进攻西欧,这让意大利尝试分一杯羹。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宣布参战。 这时,英国在法国的陆军虽然撤退,但装备大量丢失,因而在埃及、苏丹的英国部队,在面临利比亚和意属东非的军队时,就没有增援的希望。 意大利参战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使地中海航道不再安全,增援非洲,就必须绕道好望角,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走,再沿着东海岸向北进入红海。 在数量上,意军远远超过同他们对阵的兵力不足的英军。 1939年7月,英国初步采取步骤以加强中东的部队时,在霍尔-贝利沙的建议下,韦维尔受命担任这个新设的中东总司令职位。但是,即使到那时,英军也只有五万人,而相对峙的意军和意大利殖民军的总数却有五十万人。 在南方前线,驻守厄立特里亚(Eritrea)和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意属东非,位于红海西岸南部)的意军共计二十余万人,他们倒可以向西进入苏丹(那里只有九千名英军和苏丹军防守),或者向南进入肯尼亚(当地的守军人数也差不多)。 在北非前线的昔兰尼加(Cyrenaica)(即意大利在利比亚的行政区),格拉齐亚尼元帅(Marshal Graziani)指挥的一支更大的部队,同保卫埃及的三万六千名英军、新西兰军和印度军对峙。埃及境内的西沙漠成了双方的前线。英军最前哨的阵地,在埃及境内一百二十英里、尼罗河三角洲以西约二百英里的马特鲁港(Mersa Matruh)。 早期,英国占据主动,韦维尔率领的英军就不断越过边境进行一系列袭击,困扰意军哨所。因此,在战役一开始,克雷将军(General Creagh)的第七装甲师——不久即以“沙漠鼠”(Desert Rats)闻名——就先声夺人。 6月14日,康特准将(Brigadier J. A. C.Caunter)指挥下的一支机动纵队,对卡普措堡(Fort Capuzzo)发动突然袭击,攻克这个重要边境据点,不过,英军并不想永久占领,因为他们的战略是要保持机动——做“沙漠的主人”——引诱意军集中兵力,成为歼灭目标。到9月中旬为止的三个月内,意大利公布的伤亡人数共计三千五百人,而英方只有一百五十多人——尽管他们时常遭到空中轰炸和机枪扫射,因为当时意大利飞机数量较多,在空中不大受到干扰。 直到9月13日,意军才集中六个师以上的兵力,从利比亚,开始小心翼翼地开进西沙漠。他们推进五十英里后,离开英军在马特鲁港的阵地还有一半以上的路程,就在西迪巴腊尼(Sidi Barrani)扎营,驻守在一连串筑有防御工事的营地(Fortified Camps)上——这些营地相距很远,难以相互呼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意大利军队没有什么动静,但韦维尔却倒得到更多的增援,包括三个装甲联队,这是在丘吉尔的大胆创议下由三艘快速商船从英国运来的。 这时韦维尔决定,意军既不出击,他就出兵攻打他们。这一出击竟然产生惊人的后果,使意大利全军覆没,并使意大利在北非固守的阵地几乎崩溃。 12月7日,罗盘行动,奥康纳部队从马特鲁阵地出发,穿过七十英里的沙漠。次日晚上,通过敌军连营的一个缺口;9日清晨,贝雷斯福德-皮尔斯将军(General Beresford-Peirse)指挥的第四印度师的步兵,从背后猛攻尼贝瓦(Nibeiwa)营地,由第七皇家坦克联队打先锋。守军措手不及,被俘四千人;攻方伤亡不大——坦克兵只损失七人。 接着,马蒂尔达坦克带头北进,向叫做“西图马”(Tummar West)的营地发动猛攻,中午后不久 就攻占,而“东图马”(Tummar Eest)营地也在这胜利的一天结束前陷落。同时,第七装甲师向西推进,到达滨海公路,从而切断敌军的退路。 西迪巴腊尼 12月10日,第四印度师向北移动,对集结在西迪巴腊尼四周附近的意大利营地发动进攻。敌人这时已有戒备,同时强劲的沙暴(Sandstorms)也妨碍了进攻。但是,除了开头受到一点抵抗外,下午,在第七装甲师派回来增援的另外两个坦克联队助攻下,从左右两翼包抄;大部分西迪巴腊尼阵地在日落前都被占领。 12月11日,第七装甲师的后备旅也调来,向西进一步包抄;到达布克布克(Buqbuq)城外的海岸,截获一大纵队后撤意军。在当地又俘获意军一万四千名,大炮八十八门,使俘获总数达到俘虏近四万人,大炮四百门。残余的入侵意军,重越自己的边境,躲入巴尔迪亚(Bardia)的沿海要塞。他们很快就受到第七装甲师的包围,成了孤军。可惜英军手边没有步兵师接应,无法趁敌军士气低落时予以重创,因为英国高级司令官早已拟定计划:西迪巴腊尼一被占领,就拉出第四印度师,调回埃及,派往苏丹。他们离开战场很远,难以了解奥康纳已取得决定大局的胜利,也体会不到这次胜利提供了大好机会,因而坚持下令调回第四印度师。 于是,在12月11日,即交战的第三天,溃败的意军仓皇西窜,而胜利者的半数部队却向东开去 ——双方竟背道而行!这真是怪现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耽误。隔了三个星期,第六澳大利亚师才从巴勒斯坦赶来支援英军继续前进。 巴尔迪亚 1941年1月3日,对巴尔迪亚终于发动进攻,由第七皇家坦克联队的二十二辆马蒂尔达坦克充 当“开罐刀”开路。守方迅速崩溃,到第三天,驻军全部投降——俘虏四万五千名,连同大炮四百六十二门和坦克一百二十九辆。澳大利亚师司令官(麦凯少将(Major-General L. G. Mackay))说,在他看来,每一辆马蒂尔达坦克都抵得上一整营步兵。 托卜鲁克 占领巴尔迪亚后不久,第七装甲师立即向西挺进,把托卜鲁克(Tobruk)团团围困,等待澳军赶来 攻打这个沿海要塞。1月21日,英军攻打托卜鲁克。第二天托卜鲁克陷落,英军俘获士兵三万名, 大炮二百三十六门、坦克八十七辆。当时只有十六辆马蒂尔达坦克留下来用作这次进攻,但是再一次起了决定性的突破作用。 贝达富姆 在这三次战役的同时,丘吉尔尝试在巴尔干半岛建立一个抵抗德国的联合组织,但相对原始的巴尔干部队根本抵挡不了德国,而英国也无法提供帮助,因而是妄想。1月初,丘吉尔决定迫使希腊同意英国坦克队和大炮队组成的一支分遣队在萨洛尼卡(Salonika)登陆,并命令韦维尔立刻作准备派出这样一支部队——尽管这样做无异是削弱奥康纳的薄弱兵力。当时的希腊政府首脑梅塔克萨斯将军(General Metaxas)拒绝这一建议,他说英国提供这支部队很可能引起德军进犯,而要抵抗德军,这支部队的力量却不够强大。此外,总司令帕帕戈斯将军(General Papagos)也发表意见说,英军还是先征服非洲为上策,而不要作任何新的尝试,也不要分散力量。 英国政府当时决定让奥康纳再推进一步,占领班加西(Benghazi)海港。这样就会完全征服意属北非的东半部昔兰尼加。但是,丘吉尔仍然念念不忘他那个巴尔干计划,他通知韦维尔不要给奥康纳任何增援,免得削弱为巴尔干战区建立一支部队的计划。 奥康纳获准继续推进后,他的微弱兵力又一次出乎意外地取得了辉煌战果。(他的机动兵种第七装 甲师已缩减到只有五十辆巡逻坦克,外加九十五辆轻坦克——装甲既薄,又没有管用的穿甲炮。)他发现敌人坚守在德尔纳(Derna)滨海公路上,就打算等增援的补给品和巡逻坦克一到,马上从侧面进军,把他们赶走。他指望这些补给和坦克及时到达,俾能在2月12日继续进攻。 到3日,空中侦察却指出敌人正准备放弃班加西一角,退至阿盖拉(Agheila)咽喉地带,在那 里他们可以堵塞昔兰尼加通入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的道路。只见大批纵队已在进军了。 奥康纳立即采取大胆截击敌人退兵的计划,仅仅使用克雷将军统率下的第七装甲师,派遣这支兵 力消耗殆尽的部队横越沙漠,目的在于赶到远离班加西的滨海公路。从梅基利(Mechili)的阵地出发到那里,大约要走一百五十英里——第一段漫长的道路还要穿过非常崎岖的地区。出发时只带两天口粮,汽油勉强够用——在军事史上,这是一次极其大胆的冒险和不暇喘息的速度竞赛。 康特的第四装甲旅在2月4日早晨8时30分出发,中午时分,空军的报告带来了后撤敌军已到达班加西以南的难堪消息。为了加速拦截,克雷命令康特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编成一支全部轮动化 部队,和库姆上校指挥下的第十一轻骑队一同趱程前进。康特反对这样做,其所以有道理,是因为从这支纵队的后卫中抽调出这些部队又为这些部队编制专门的运输队和信号队,结果反而造成混乱,并耽误时间。再者,在下午碰到的那样极其崎岖的地面上行军,坦克的速度也几乎超过轮动化部队。康特趁着月色,一直行军到半夜过后,才停下来,让坦克兵作几小时休息。 5日晨,地面好走一点,“库姆部队”(Combe force)前进得较快了。到下午,已在贝达富姆(Beda Fomm)以南建立阵地,堵塞了敌人的两条退路。当晚设计诱捕了一队惊慌失措的意大利炮兵和疏散逃难的平民。 与此同时,紧跟在后面的康特的坦克,在下午5时左右已经开到敌军逃出贝达富姆的退路上。 6日早晨,敌军的主要纵队,由坦克掩护着,在路上一一出现。意军的新巡逻坦克总计一百辆以上,而康特手下的巡逻坦克只有二十九辆。 夜色降临时,战场上已有六十辆意军坦克受重创,次日晨又发现另外四十辆丢弃在地,而英军坦 克竟然只有三辆打坏。等到掩护的坦克被摧毁后,无遮无掩的意大利步兵和其他部队便成批成批投降了。 贝达富姆这一战总共俘获两万人,大炮二百一十六门,坦克一百二十辆。英国兵力,把康特和库 姆两支部队加在一起,不过三千人。 但是,胜利的光辉不久就暗淡下来。由于格拉齐亚尼部队全军覆没,英军就有了一条通道,穿过 阿盖拉咽喉地带,直通的黎波里(Tripoli)。但是,正当奥康纳和他的部队指望向那边疾进,把盘据北非的敌军赶出最后据点时,他们却接到英国内阁的命令,终于停止前进。 2月12日,丘吉尔给韦维尔一个长电,先对“比预期提前三周”占领班加西表示高兴,然后指示他 停止前进,只留下最少的兵力守住昔兰尼加,准备把极大的兵力调往希腊。奥康纳手下的空军几乎全部立即转移,只剩下一个战斗机中队。因为希腊总理梅塔克萨斯将军于1月29日突然去世,新任希腊总理是一位比较容易对付的人。丘吉尔借此重启巴尔干计划。 3月7日,经韦维尔的同意、参谋长委员会和中东地区三个总司令的批准,一支五万名英国部队 的第一支分遣队在希腊登陆。 4月6日,德军入侵希腊,英军很快就被迫作第二次“敦刻尔克”撤退。他们险些全军覆没,大费 周折地由海上撤军,把所有的坦克、大部分其他设备和一万二千名士兵都丢在德军手里。 2月6日,就是格拉齐亚尼部队终于在贝达富姆被歼灭的那一天,希特勒召见一个曾在法国战役中 指挥第七装甲师立有殊功的年轻德国将军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并命令他率领一小支德国机械化部队去援救意军。这支部队包括两个小规模的师——第五轻装甲师和第十五装甲师。但是,前者要到4月中旬才能全部运往非洲,后者要到5月底。这是一个缓慢的规划——英军就此可以畅行无阻了。 2月12日,隆美尔飞抵的黎波里。2月14日,一艘德国运输船运来了一个侦察营和一个反坦克营,作为第一批支援。隆美尔把这些部队匆匆开上前线,并用迅速造就的假坦克(Dummy Tank)支援这少数部队,希望造成浩大声势。那些假坦克全部装在德国大量生产的,成本低廉的大众牌(Volkswagens)汽车上。第五轻装甲师直到3月11日才到达的黎波里。 一发觉英军不来攻打,隆美尔就认为不妨用手里的一点兵力打一场进攻战试试。他最初的目的, 不过是想占领阿盖拉咽喉地带。这一目的在3月31日就轻易达到,所以他决定继续推进。他一眼就看出英军高估了他的兵力——也许是受假坦克的蒙蔽。何况,德军占有空中优势,这样就可以不让英国统帅部发觉他们在地面上的弱点,也导致英国空军在以后几次战役里提供一些引起误会的报告。 隆美尔在选择时机上也走运。第七装甲师在2月底调回埃及去休整。接替的是一部分新调来的、没 有经验的第二装甲师——另一部分早已调往希腊。第六澳大利亚师已派往希腊,而接替它的第九师在装备和训练方面都不充分。奥康纳也在休假,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司令官尼姆(Neame)代替。此外,正如韦维尔事后承认的,他认为德军即将进攻的报告并不可靠。从数字看,他的见解不无道理;他没有把隆美尔估计在内,这也简直不能怪在他头上。 隆美尔不顾上级要他等到5月底的命令,在4月2日就用五十辆坦克继续推进,两个新的意大利师慢 慢跟在后面。虽然兵力很少,但他却利用机动性和诡计来虚张声势。挟着那次最初突击的余威,他的阴影显得很大,因此,他的两只相隔近一百英里的细长手指,就被放大成一对包抄的利角。 这次大胆挺进的影响是不可思议的。英军仓卒间纷纷溃退,4月3日撤出班加西。在这一紧急关 头,奥康纳被派去当尼姆的顾问,但是,在6日晚上,撤退时,他们坐的那辆没有警卫的汽车闯进了一支德国先头部队的背后,两人都被俘。与此同时,一个英国装甲旅在长途仓卒撤退时,几乎把所有的坦克都损失了;第二天,第二装甲师司令官,连同刚刚到达的一个摩托旅和其他部队,都在梅基利遭到包围,终于投降——原来隆美尔的部下用一列列卡车扬起漫天尘埃,借以掩盖他们缺乏坦克的弱点,这样,英军就过多地估计了包抄部队的实力。至于意军则仍然远远落在后面。 到4月11日,除了困在托卜鲁克的一小支部队外,英军都被逐出昔兰尼加,赶过埃及边境。这一 招同先前占领昔兰尼加一样,好似惊心动魄的绝技,出手之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英军要肃清北非敌军,必须从头做起,而且比过去处于格外不利的地位——特别是来了个隆美尔。失去1941年2月那个绝好机会的代价是巨大的。
南方前线
法西斯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策动下于1940年6月参战时,意属东非(从1936年以来,一直包括被征 服的埃塞俄比亚在内),一如北非,驻守的意军在数量上大大超过英军。根据意大利的记录,这一地区的部队计有白人军约九万一千人,土著军近二十万人,不过土著军人数看来八成是纸面上的数字,比较合理的估计不妨定为号称人数的一半左右。在1940年最初几个月,意大利参战前,英国的兵力在苏丹只有英军和土著军九千人左右,在肯尼亚(Kenya)只有英属东非军八千五百人。 在这一广大战区,即有两个战场的战区里,意军发动进攻,几乎象在北非一样迟缓。主要原因 是,他们知道他们不大可能通过英国的封锁得到更多的汽油和军火。但是,这个理由简直站不住脚,因为这样更有必要趁英国驻非部队还没有得到充分增援,就利用他们在兵力上的强大优势了 埃塞俄比亚与苏丹区域 7月初,意军踌躇再三,才从西北部的厄立特里亚出发,占领苏丹边境内十二英里远的卡萨拉镇, 动用的一支部队有两个旅、四个骑兵团和二十四辆坦克,约六千五百人。而坚守这前哨阵地的是苏丹国防军中的一个连,约计三百人。 当时担任苏丹司令官的威廉·普拉特少将(Major-General William Playt),在这一大片地区总共只有三个英国步兵营,驻扎在喀土穆(Khartoum)、阿特巴拉(Atbara)、苏丹港(Port Sudan)。他很聪明,在没有看清意军的入侵动向之前,不把这些部队投入战斗。意军又占领了其他几个边境哨所,诸如离埃塞俄比亚西北边境不远的加拉巴特和肯尼亚北部边境的莫亚累(Moyale),此后就停下来,不再向前推进了。 直到8月初,意军才发动一次比较象样的攻势,矛头所指是一个不能再方便的目标——亚丁湾非洲 岸上的一长条沿海地区,英属索马里兰(Somaliland)。即使这一极其有限的进攻,也是以攻为守的。只是指挥官认为法属索马里兰的吉布提(Djibouti)海港是英军进入埃塞俄比亚的方便之门,他也认为同法国签订的停战协定不可靠。于是必须控制英属索马里兰。 英属索马里兰的英国驻军由蔡特准将(Brigadier A. R. Charter)指挥,只有四个非洲营和印度营,此外,还有一个英国营,第二黑衫警卫队在首途中。入侵意军共计二十六营,配备有大炮和坦克。但小小的索马里兰骆驼军却推迟了意军进攻。入侵军进抵图格阿甘山口(Tug Argan Pass)、逼近海港首都柏培拉(Berbera)之时,戈德温-奥斯汀少将(MajorGeneral A. R. Godwin-Austen)恰好到达当地接任指挥。守方在柏培拉抵抗得非常顽强,攻方在四天战斗中毫无进展,不过,英军或因缺乏后援,或因防御地位不利,最后还是由海上撤出柏培拉,大都运往肯尼亚去增强正在那里集结的英军。这一仗,敌军伤亡二千名以上,英军只损失二百五十人,意军还因此认为这一仗对他们未来的战斗起了深远的战略影响。 肯尼亚区域 在肯尼亚的英军,从1940年11月起,由陆军中将艾伦·坎宁安爵士(Lieutenant-General Sir Alan Cunningham)接任指挥,原来只有戈德温-奥斯汀统率下的第十二非洲师(内有第一南非旅,第二十二东非旅和第二十四黄金海岸旅),不久又增加了第十一非洲师。 秋季,在肯尼亚的英军已增至七万五千人左右,内中南非军二万七千名,东非军三万三千名, 西非军九千名,英军约六千名。这些部队组成三个师——第一南非师,第十一非洲师和第十二非洲师。在苏丹的英军,当时共有二万八千人,包括第五印度师;第四印度师在北非参加大败意军的反击战,等第一阶段的战役过后,也要调到苏丹。第四皇家坦克联队已派来一个坦克中队。另外还有苏丹国防军。 中东地区总司令韦维尔同意坎宁安的意见,建议明春雨季后,在5月或6月从肯尼亚攻入意属索马里兰。但是,11月间,普拉特在北线初次发动进攻,却遭到顽强抵抗,韦维尔就此疑虑剧增。那次是由斯利姆准将(W. J. Slim)率领的第十印度旅向加拉巴特发动进攻的。斯利姆是一个为人果断的指挥,后来也成为大战中一个最卓越的高级将领。 第一次进攻加拉巴特是得手的,可是,接着攻打附近的梅特马(Metemma)哨所时,却碰上一旅兵力不相上下的意大利殖民军的抵抗,受到了挫折。其原因主要是,不听斯利姆劝告,为了所谓增强实力而刚被编入这个印度旅的一个英国营,想不到竟然打败了。以后的事件表明,这个北方防区的意军比其他地方的要顽强得多。 冬天盟军的一个优势是桑福德准将(Brigadier D. A. Sandford)策划了埃塞俄比亚,冈达尔(Gondar)周围高原的一些酋长起义。 丘吉尔和南非的史末资(Smuts)不断催迫下,韦维尔和坎宁安才在1941年2月从肯尼亚向意属索马里兰发动进攻。基斯马尤(Kismayu)港,出奇轻易地占领了,这样一来,供应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于是坎宁安部队越过朱巴河(Juba River),大约挺进二百五十英里,到达较大的港口,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不出一周,在2月25日占领摩加迪沙。 接着坎宁安部队转向内陆,进入埃塞俄比亚南部,到3月17日,第十一非洲师进军四百英里后, 占领省会哈拉尔(Harar)附近的季季加(Jijiga)。这样他们就接近前英属索马里兰边境,早在16日,从亚丁(Aden)开来的一小支部队已在那里重新登陆。到3月29日,坎宁安部队击退比较激烈的一些抵抗后,占领哈拉尔,然后转而向西,朝三百英里外的埃塞俄比亚西部中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军。仅仅隔了一周,坎宁安部队于4月6日占领亚的斯亚贝巴——恰好是温盖特护送海尔·塞拉西皇帝回首都前一个月。意军所以那样异常爽快地赶紧放下武器,是因为听到埃塞俄比亚非正规军对意大利妇女大肆淫威的报道。 北方意军的抵抗,如同开始时一样,却要激烈得多。在弗鲁希将军(General Frusci)指挥下,这里 有一万七千名装备齐全的意军布置在厄立特里亚地区的前线,再后面还有三个师以上的兵力。普拉特将军从1月第三周发动的进攻,是由强大的第四和第五印度师担任的。奥斯塔公爵早已下令厄立特里亚的意军在英军发动进攻前先向后撤,所以,英军碰到的第一次真正抵抗,是在卡萨拉以东六十英里、厄立特里亚边境内四十英里的克鲁(Keru)。 在克鲁以东四十五英里的巴仑图(Barentu)和七十英里的阿戈达特(Agordat)的高山阵地,这两支印度纵队遭到更顽强抵抗。幸而贝雷斯福德-皮尔斯将军指挥的第四印度师先到达那个较远的目的地,第五印度师向巴仑图进攻才比较顺利。 这时韦维尔看出有可能扩大作战目标,进而征服整个厄立特里亚,因此对普拉特将军下了新的命 令。但是,厄立特里亚的首都阿斯马拉(Asmara)离阿戈达特还有一百多英里(离马萨瓦(Massawa)港口更远);靠近两地中途的是高山阵地克仑(Keren),这是东非防御最坚固的阵地,也是通往阿斯马拉和意大利海军基地马萨瓦的唯一途径。 2月3日清晨,英军第一次发动打开通道的进攻,结果遭到失败,在以后几天也连续几次被击退。因为意军的英勇表现,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奋战,英军终于放弃进攻,接着就是长时间的平静。直到3月中旬,第五印度师调上来准备参加战斗时,英军才恢复进攻。这又是一次持久战;意军的一系列反攻,击退了攻方,但是,到3月27日,第四皇家坦克联队的一个重装甲“步兵”坦克中队,终于冲破封锁,插进意大利前线——第七皇家坦克联队在西迪巴腊尼到托卜鲁克这一连串北非战役中,所以操必胜左券,也是出于同一原因。(坦克的重要性) 就这样,在五十三天后结束了克仑之战。弗鲁希将军的部队向南撤退到埃塞俄比亚境内。4月1日英军占领阿斯马拉。然后提兵向东,直指五十英里外的马萨瓦。经过一场战斗,马萨瓦于4月8日投降。厄立特里亚战役便告结束。 奥斯塔公爵指挥的意军残部已向南退入埃塞俄比亚,打算在阿斯马拉以南八十英里的安巴阿拉吉(Amba Alagi)的山地阵地建立最后据点。他只剩下七千名士兵,四十门大炮,仅够三个月的给养。此外,由于听到埃塞俄比亚对待俘虏的报道,意军士气也逐渐低落。因此,这位公爵虽是 个勇敢军人。也极愿意在“体面条件”下答应投降。5月19日就投降了;意军有二十三万人成为俘 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和西北部的冈达尔附近还剩下些孤军,前者是加泽拉将军(General Gazzera)的部下,后者为纳齐将军(General Nasi)的部下,但是在夏秋两季分别遭到围捕。墨索里尼那昙花一现的非洲帝国就此告终。
巴尔干与克里特的战局(1941.4)
战略方面的评价
如何评价这一调兵? 1、客观上导致希特勒推迟了进攻俄国的时间: 希特勒原来下令在5月15日之前把进攻俄国的工作准备就绪,但到3月底,这个暂定的日子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后来才定于6月22日。陆军元帅伦斯德说,由于用在巴尔干战役的装甲师迟迟到达,他手下集团军群的准备工作就受到了阻碍;这一点,再加上天气不好,正是推迟的主因。 2、对巴尔干半岛的德军入侵收效甚微: 不出三周,希腊便遭侵占,英军被赶出巴尔干半岛。后来担任蒙哥马利的参谋长的德甘冈将军,当时他在开罗的联合作战计划参谋部工作。他们争辩说,调动不足的兵力去希腊,根本不可能真正拯救希腊不受德军侵略 3、导致北非局势延缓 由于听任德国非洲军(Afrika Korps)在的黎波里登陆,实力削弱的英军也被赶出昔兰尼加。这些失败无非是使英国的威信和前途受到严重损害,只是促进落在希腊人民头上的苦难而已。 巴尔干半岛的战局真的影响了进攻俄国吗? 1、对于伦斯德、克莱斯特这两位陆军元帅: 用在巴尔干的兵力,比起我们的总兵力来,的确不大,但是,用在那里的坦克比例却很高。这导致很多坦克需要检修。 2、对于其他将领: 他们强调说,对俄国发动攻势,规定担任主攻的是,波兰北部的陆军元帅包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能否取胜,主要是要看中央集团军群如何进展。伦斯德集团军群是担任助攻任务的,兵力减弱一些,对战争胜负也许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俄国部队无法轻易调遣转移。 3、其他方面的因素: 延期原因决不是希腊战役。在入侵希腊一举列入1941年计划时,希特勒早已考虑到这一战役是入侵俄国的序幕。变更时间的决定因素是,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意外政变,当时南斯拉夫政府刚使南斯拉夫与轴心国签订条约,西莫维奇将军(General Simovich)及其一伙就把政府推翻了。希特勒对这一恼人消息很冒火,当天就决定对南斯拉夫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进攻。这样一次出击所需要增加的陆空军,要超过单单一次希腊战役所投入的部队,因此希特勒不得不做出更全面、更重大的决定,来推迟原来打算攻打俄国的日期。 4、英军是否登陆巴尔干真的会影响希腊的入侵吗? 希特勒所以把部队开进希腊,不是因为英军登陆这一事实,而是因为害怕英军登陆。英军一登 陆,反而使他放了心。格赖芬贝格将军(General von Greiffenberg)对巴尔干战役的作战综述: 一方面忆及协约国在1915年占据萨洛尼卡,到1918年9月终于发动了决定大局的战略袭击,一方面强调希特勒在1941年害怕英军又会在萨洛尼卡或色雷斯(Thrace)南海岸登陆。希特勒认为英国又会象以前一样,试图攻入巴尔干半岛各国——他回想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协约国的巴尔干军对大战的胜负做出重大的贡献。
进攻前的风波
希特勒因此决定占领萨洛尼卡和泽泽阿加赫(Dedeagach)(亚历山大鲁波利斯(Alexandropolis)) 之间的色雷斯南海岸,以此作为进攻俄国之前的预防措施。指定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利斯特的第十二集团军,包括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在内。这支集团军先在罗马尼亚集结,越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再从保加利亚突破梅塔克萨斯防线(Metaxas Line)——其右翼进攻萨洛尼卡,其左翼进攻泽泽阿加赫。一到海岸,就把海岸的主要保卫工作移交保加利亚军,只留下少数德军。第十二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尤其是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再回师通过罗马尼亚北移,在东线的南部防区作战。原来的计划并没有设想占领希腊本部。 当这个计划交给保加利亚的鲍里斯国王(King Boris)看时,他说他不放心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可 能威胁第十二集团军的右翼。但是,德国代表向鲍里斯国王保证,鉴于南斯拉夫和德国签有1939年 条约,他们料想那个地区不会发生事故。他们的印象是,鲍里斯国王不大相信。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第十二集团军正要按照计划从保加利亚出发作战时,贝尔格莱德(Belgrade) 突然发生政变,摄政王保罗亲王(Prince Paul)因而逊位,时间正在部队出动之前。 举例来说,克莱斯特的几个装甲师都得立即从保加利亚向西北进军,攻打贝尔格莱德。另一个临 时措施是,魏克斯(Weichs)指挥的第二集团军,连同迅速集结起来的卡林西亚(Carinthia)和施蒂里亚(Styria)驻军,向南进入南斯拉夫。由于巴尔干半岛突然燃起战火,俄国战役就不得不从5月延期到6月。所以,贝尔格莱德的政变实质上是使希特勒对俄国发动进攻的日期推迟一个月。 但是,1941年的天气也起了重要作用,而这是出人意外的。在波兰的布格河-桑河防线以东,到 5月为止,地面作战一直大受限制,因为道路大都泥泞不堪,当地是一片沼泽。许多无人管理的河流泛滥成灾。越向东行,这些不利条件越是显著,尤其在罗基诺河(普里皮亚特河(Pripet))和别列津纳河(Beresina)的泥沼森林地带。即使正常岁月,在5月中旬前,行动也大受限制,而1941年是罕见的一年。冬天拖得长。直到6月初,布格河两岸还泛滥好几英里。 更北地区的情况也是如此。当时在东普鲁士指挥一支先头部队装甲军的曼施坦因将军说,那里大 雨从5月底一直下到6月初。事情很明显,如果提前发动入侵,前途可能不妙,正如哈尔德将军所说,即使不谈巴尔干战役造成阻碍,能否提前发动进攻也大可怀疑。1940年的天气对入侵西欧十分有利,而1941年的天气对入侵东方恰好不利。
入侵希腊
1941年4月,一小支英国增援部队在萨洛尼卡登陆后,德军入侵希腊,希腊军主要是在通往保加 利亚的各条山路上布防据守,因为德军已在保加利亚集结。 但是,德军沿斯特鲁马河流域进攻是意料中的事,所以德军的一个比较迂回曲折的行动就不为人所察觉。德国机械化纵队从斯特鲁马河(Struma)转而向西,顺着与国境线并行的斯特鲁米察河(Strumitza)流域溯江而上,越过山口,进入瓦达河(Vardar)流域的南斯拉夫一端。这样他们就突 破了希腊军和南斯拉夫军的联络点,趁此插入,朝瓦达河下游迅速挺进,直达萨洛尼卡。这就把驻守在色雷斯的大部分希腊军切断了。 在这次出击后,德军并不直接从萨洛尼卡经英军布防的奥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向南进军,而是再一次迂回作战,打通更西面的莫纳斯提尔(Monastir)山口。德军利用这次向希腊西海岸进攻,把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几个希腊师切断,从翼侧包抄英军;由于德军大有可能转过头来拦击同盟军残部的退路,希腊境内的一切抵抗就迅速瓦解了。大部分英军和同盟军都从海上撤往克里特岛(Crete)。
空降克里特
纯粹从空中侵占克里特岛,是大战中最惊人、最大胆的一招。这也是大战中最引人注目的空降作战。英国在这件事上是付出代价的——而且应当始终引为鉴戒,不能忽视将来也有类似“自天而 降”的奇袭危险。 1941年5月20日晨8时,在克里特岛上空大约降落三千名德国伞兵。防守克里特岛的,共有二万 八千六百名英军、澳军和新西兰军,还有人数几乎相等的两个希腊师(二万)。这次进攻不出所料,德国占领巴尔干半岛之后,必然有此一举;在希腊的英国情报人员也早已提供有关进攻准备的充分情报。但是并没有料到空降的威胁会如此严重,这时英方的情报人员更担心的是海上的入侵。 到第一夜,克里特岛上德军人数已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还在逐渐增援——用空投,用滑翔机,从 第二夜起又用部队运输机。在已占领的马莱梅(Maleme)机场上一一降落,当时守军的大炮和迫击 炮还在轰击机场。空运来的德军总数最后达到二万二千人左右。很多人因飞机着陆时摔毁而死伤,但死里逃生的却是最顽强的战士,而人数超过他们的对手却没有受过这样高级的训练;有的人刚被赶出希腊,惊魂未定。更重要的是缺乏设备,特别缺少短程无线电设备。虽然如此,有许多士兵还是打得凶猛,只有到事后才知道他们的顽强抵抗起了重大作用。 在英国的高级部门,一时乐观主义仍占上风。丘吉尔根据收到的报告,第二天对下院说,“极大 部分”空降入侵军已遭歼灭。中东司令部再次连续两天谈到德军已被“肃清” 但到第七天,即26日,克里特岛的英国司令却报告说:“在我看来,我手下的部队已经坚持不 了……我们在这里的处境已糟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28日晚开始撤退,到31日晚结束——皇家海军损失惨重,因为在敌人空军占优势的情况下,坚持把部队尽量运走。共救出一万六千五百人,包括约二千名希腊军,但余下的或则死亡或则沦为德军俘虏。海军足足死亡两千多人。三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被击沉;十三艘其他军舰遭到严重破坏,包括两艘战列舰和当时地中海舰队中仅有的一艘航空母舰。 德军死约四千人,伤约二千人。因此,他们的损失不到英军损失的三分之一,而希腊军和当地克 里特募兵的伤亡人数还不计算在内。可是,死伤的大都是德国现有的一个伞兵师的精锐,所以对希特勒的影响是预计不到的,结果反而对英国有利。 但这在当时打击了英军的士气,因为这紧接在另外两次灾难之后。当初,4月间,英军在十天之内就被隆美尔赶出昔兰尼加;德军开始入侵希腊后不到三个星期,英军又被赶出希腊。 希特勒在地中海第三次得胜后,并没有象英方预期的那样,向塞浦路斯,叙利亚、苏伊士或者马耳他发动一次猛攻。隔一个月后,希特勒开始进犯俄国,从此他就把英军赶出地中海和中东的大好机会放弃了。
入侵苏联(1941.6)
入侵的原因
1、希望对英缓和: 德国空军在英国南部遭到的严重损失,在战术上起的决定作用虽不小,在战略上却不大,可这深深影响了希特勒的思维——原来是企图摧毁英国防御空军,如今改为夜间轰炸工业城市。他所以时而放松压力,除了气候原因外,还因为思想上犹豫不决。他只要有可能说服英国同意讲和,看样子就不愿意走极端,他始终抱着希望,笨拙地追求这一目标。 2、反共情绪: 在经济困难和恐惧心理的影响下,再加上偏见,希特勒的思想就一阵强似一阵地朝着另一方向发展。虽然他与斯大林签订的条约为他在西欧取得胜利铺平了道路,但是他在西欧打的一次次胜仗大都还是环境使然,而他心里始终在盘算消灭苏俄。对他来说,这一思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野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感情深处的信念。 3、恐惧苏联的威胁: 1940年6月初,希特勒仍在攻打法国时,斯大林乘机占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希特勒 曾同意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划归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未曾同意苏联真正占领,因此他认为自己上了这个伙伴的当,不过,他的顾问大都实事求是地认为,俄国害怕希特勒在西欧胜利后可能另有企图,因此进入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是出诸自然的预防措施。在整个西欧战役中,希特勒始终担心东线只留下十个师难以对付一百个俄国师;由此可见,他对俄国是极不信任的。 后来在6月26日,俄国又不通知它的伙伴,对罗马尼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归还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另外还要求割让北布科维纳(Northern Bukovina),算是罗马尼亚在1918年“抢去”俄国的比萨拉比亚省而给予俄国的一笔“小小赔偿”。俄国限定罗马尼亚政府在二十四 小时内做出答复;罗马尼亚对这威胁一屈服,俄军就立即从空中和陆上蜂拥而入。 这对希特勒比“打一个耳光”还要糟糕,因为从此俄国逼近罗马尼亚的油田,而希特勒本来是把 罗马尼亚油田看作自己供应来源的,因为当时海外石油来源已被切断。在其后几个星期中,他对这一危险越来越感到不安,唯恐这样会影响对英国的空袭。因而逐渐怀疑斯大林的意图。 4、苏联也警惕希特勒: 9月中旬,据报告说,俄国宣传机构已转而采取在红军中传播反德言论的宣传方法。由此可见,德 国在东方首次增兵已引起俄国猜疑;俄国在为一场俄德战争迅速练兵。不过,在希特勒的心目中,这正是俄国企图进攻的证据。他开始感到不能再等,不能等到西欧的胜利成为定局之后,再去对付俄国。他的恐惧、野心和偏见相互影响,从而思想上有了这一新的转变。 5、恐惧苏联与英国联手 他弄不懂为什么英国似乎并不认识已处绝境,所以转而向俄国寻求解答。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他一遍又一遍对约德尔等人说,英国一定希望俄国干预,否则早已屈服。英俄两国一定早已达成某种秘密协定。英国派遣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Sir Strafford Cripps)前往莫斯科,还有他同斯大 林会谈,这两件事正是明证。德国必须马上动手,否则就要被扼死。希特勒看不出俄国也可能害怕他侵略。
战前的风波
9月初,保卢斯将军(General Paulus)(后因他指挥的军队在斯大林格勒被俄国诱入重围而闻名)就任 副总参谋长时,进攻俄国的计划早已拟就。他奉命“审查这个计划是否可行”。计划规定的目标 是,先歼灭俄国西部的俄军;再深入俄国,地方要大得足以保证德国不致受到来自东方阿尔汉格尔 (Archangel)到伏尔加河(Volga)一线的空袭危险。 10月底,形势有了新的发展,影响了希特勒的决定,而且最后对决定的结果产生更大的影响。这 就是墨索里尼入侵希腊,而事先也没有讨教希特勒。一则因为他的小伙伴漠视他的领导,再则,这也打乱了他本来的规划,三则,意大利可能在他看中的范围内立定脚跟。虽然最后一个风险不久就随着意大利的失败而逐渐消失,但是墨索里尼的独行其是却加速了希特勒在巴尔干半岛的行动。这样,他暂缓完成西欧计划就有了新的理由,他那向东转的思想也就变本加厉。他必须比他的伙伴先一步控制巴尔干半岛各国,所以他下一步就要同俄国算帐,英国问题留待以后再说。 11月初,这个计划的细节都已拟定,于是进行了三、两次实地演习。这时希特勒已不大担心俄国进攻,反而更想进攻俄国。 11月10日,莫洛托夫到柏林讨论范围广泛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德国提出俄国应该干脆参加轴 心国的建议。16日,大致结束会谈,并不结成盟约,德国表示对俄国在罗马尼亚伸张势力表示同意,但这种情况显然是虚假的。
巴巴罗萨计划
12月5日,希特勒收到哈尔德的东线计划报告。 18日,希特勒发布第二十一号指令巴巴罗萨方案(Directive No. 21-Case Barbarossa)指令一开头就说明:“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在英国战役结束之前就准备好以快攻战击溃苏俄。” “陆军必须为此动用所有部队,留下若干部队用以防止被占国家遭受突然袭击。海军仍应集中主力攻打英国;一旦时机来临,我将在预定开战前八星期下命令集中部队攻打苏俄。需要较多时间准备的工作,如果尚未着手,必须立即开始,而且务必在1941年5月15日前准备就绪。(这个日期据认为是气候条件所许可的最早日期。)务必极端小心,以防进攻意图为对方识破。……必须大胆作战,坦克分四路深入,以消灭俄国西部的大量俄国陆军:必须防止枕戈以待的敌方部队退入俄国的辽阔地区。“ 指令继续说,如果这些战果不足以削弱俄国的战斗力,可用空军消灭俄国在乌拉尔的最后一个工业区。只要占领波罗的海基地,红军舰队就会瘫痪。罗马尼亚在南面牵制住俄国,并在后方提供辅助勤务,就会助一臂之力——希特勒曾于11月,向罗马尼亚的新独裁者安东尼斯库将军(General Antonescu),就参与攻打俄国一事,探询过意见。 1月10日,德国与俄国签订了一项新条约,其中包含11月间同莫洛托夫就边界问题和经济问题会谈的结果。这样,表面上就显得更加风平浪静。可是,希特勒把斯大林说成一个“冷冰冰的敲诈勒索者”(Ice-Cold Blackmailer),这正好流露他的个人见解。与此同时,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传来了俄国在那里活动的恼人报道。 19日,墨索里尼拜访希特勒。在这次会晤中,希特勒谈到他和俄国的纠葛。他并未透露他的进攻 计划,但意味深长地提起,他曾经接到俄国反对德军在罗马尼亚集结的一份强烈抗议书。他说的以下一段话,正是间接道出他内心思想的有力说明:“以前俄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危险,因为丝毫也不能危害我们;不过,现在处于空军时代,来自俄国和地中海的空袭,可使罗马尼亚油田变成一片黑烟滚滚的废墟,而这些油田正是轴心国的命脉。”这也是他对手下将领提出的论据,但是他们提出,即使俄国打算入侵,也只要增加边境后面的德军防御力量,就足以应付这种危险,而无须发动攻势,打进俄国。 2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最后文本。在批准之前,他在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召开过一次将领会议。计划中的各点都在会上摊了出来。凯特尔估计敌人在俄国西部的兵力大约为一百个步兵师、二十五个骑兵师和相等于三十个机械化师的部队。这个估计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因为德国发动入侵时,俄国在西部共有八十八个步兵师、七个骑兵师、五十四个坦克和摩托化师。凯特尔接着又说,德国兵力不会这样大,“但是质量上要优越得多”。实际上,入侵军有一百一十六个步兵师(其中十四个是摩托化的)、一个骑兵师和十九个装甲师,此外还有九个交通线警卫师(Lines-of-Communication divisions)。计算兵力并不是为了平息那些将领的不安情绪。因为这样反而说明他们着手发动的一场巨大攻势非但不能操必胜左券,而且在装甲部队这一决定性兵种方面也显然处于劣势。起草计划的那些人,分明是在优越的质量上押下大笔赌注。凯特尔继续说:“俄国的作战意图并不清楚。边境上没有强大兵力。要撤退,也只能是小规模撤退,因为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和乌克兰是俄国的供应命脉。”这一意见在当时看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事后证明,却是过分乐观的设想。 入侵部队规定分成三个集团军群,其作战任务也都已大致拟就。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勃(Field-Marshal R. von Leeb)指挥)从东普鲁士进发,穿越三个波罗的海国家,攻打列宁格勒(Leningrad)。中央集团军群(由包克指挥)从华沙地区出击,沿着莫斯科公路直捣明斯克(Minsk)和斯摩棱斯克(Smolensk)。南方集团军群(由伦斯德指挥)进攻普里皮亚特沼地(Pripet Marshes)以南地区,一直攻至罗马尼亚,以第聂伯河(Dnieper)和基辅(Kiev)为目标。主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群,配以优势兵力。据推断,北路兵力几乎不相上下,南路战区兵力较弱。 凯特尔在全面评述时,说匈牙利的态度仍可怀疑,并着重指出,为了保密起见,只有在最后一刻,才能同那些可能和德国合作的国家达成协议。罗马尼亚却不在此列,因为它的协作是“命根 子”。 凯特尔又说,由于大部分德国炮兵都已派往东线,直布罗陀作战计划就不再可能付诸实施。虽 则“海狮作战计划”也已束之高阁,但“在我们自己的部队中,应竭尽可能保持这样一种印象:正在进一步准备入侵英国”。为了散播这种思想,要把英吉利海峡沿岸和挪威的某些地区突然封闭起来,另一方面,要把部队向东集结一举装作是准备在英国登陆的欺骗性演习,作为双料的诈骗手法。 除军事计划之外,还配上为搜括苏联被占区而拟订的一大经济计划——“奥尔登堡计划”(Plan Oldenburg)。设立了一个与总参谋部完全分开的经济参谋部。在调查这个问题的5月2日报告中,一开始便阐述:“在战争的第三年,只有部队全部由俄国供养,战争才能继续下去。如果我们从俄国拿走我们需要的一切,几百万俄国人民无疑都会饿死。”这究竟只是冷酷的科学阐述呢,还是存心作为防止奢望和过分要求的警告,很难弄清楚。报告继续说:“夺取并转移油籽和油饼是头等大事;谷物只居次位。”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战时经济处处长托马斯将军(General Thomas),在较早时期所作的一个报告中指出,征服俄国在欧洲的全部领土,如果运输问题能解决的话,就可能解除德国的粮食 困难;但不能解决德国的其他重要经济问题——“只有通往远东的交通有了保证之后,才能解 决橡胶、钨、铜、铂、锡、石棉和马尼拉麻”的供应。这种警告对希特勒并不起约束作用。但另一结论——“要搜括占领地区,就少不了高加索的石油供应”,却对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忘乎所以地一往直前。 “巴巴罗萨”计划碰到的情况更糟,在开始实施前就被打乱,以致无限期拖延下来。原因是,在 英国支持下的希腊和南斯拉夫在外交上都断然拒绝的态度,在希特勒的心理上产生了影响。在出击俄国之前,希特勒想使右肩摆脱英国的干扰。他原来希望通过武装外交(Armed diplomacy)手段,不经激烈战斗,就能控制巴尔干半岛各国。他认为,在西欧取得一次次胜利之后,应当格外容易达到目的。 俄国已经攻入比萨拉比亚,这就为他进入罗马尼亚铺平了道路;罗马尼亚已经倒入他的怀抱、下一步骤倒也不难办到。3月1日,保加利亚政府接受了他的贿赂,甘心同他签订一项条约,据此,德军可通过保加利亚领土,并在希腊边境建立阵地。苏联政府在广播中指责了这种背离中立的作法,但并没有采取任何更有力的行动,这样,希特勒就更加肯定俄国没有准备好打仗。 希腊政府对希特勒的一套外交途径不大理睬;希腊曾遭受过轴心国伙伴的侵略,采取这一态度也 出诸自然。希腊政府也没有被他的威胁吓倒。希腊人民因击退墨索里尼入侵而兴高采烈。2月间,他们已准备好英军前来增援;在德军进入保加利亚几天之后,英军便开始在希腊登陆。不堪这一挑战的刺激,希特勒在一个月后就对希腊发动进攻。其实大可不必这样转移主要目标。因为英国所能提供的兵力,至多也不过给他的右肩一点轻微的刺痛,何况希腊正在全心全意对付意军。 希特勒的侵俄计划因南斯拉夫事件而更处逆境。希特勒对南斯拉夫采取的外交途径开头倒是顺 利的。南斯拉夫政府迫于德国的压力,答应在不承担军事义务的妥协基础上与轴心国结为同盟,但是附有秘密条件,即德军可以使用通向希腊边境的贝尔格莱德-尼希(Nish)铁路线。3月25日,南斯拉夫代表在协定上签了字。两天以后,南斯拉夫空军首脑西莫维奇将军和一批年轻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他们夺取了无线电台和电话中心,推翻了政府,建立了一个以西莫维奇为首的新政府,随即拒绝了德国的要求。 希腊和南斯拉夫的事件延缓了希特勒的决定,到5月1日。除了被截断退路和被俘获的人员之外,英军都已在希腊南部海滩重新登船。同一天,希特勒定下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日期。 6月6日,凯特尔颁发了进行这次冒险的详细时间表。表上除了列举侵俄战中要动用的兵力外,还 表明有叫十六个步兵师留在西欧对付英国,不过只有一个师是摩托化部队,而且那里只留下一个装甲旅。“阿蒂拉”(Attila)作战计划(夺取法属北非)和“伊萨贝拉”(Isabella)作战计划(还击英国可能在葡萄牙采取的军事行动)可以“仍在十天通知后执行,但不能同时执行”。“第二航空队已退出战斗,凋往东线,由第三航空队接下单独指挥对英空战的任务。” 自5月25日起,已与芬兰总参谋部谈判,俾能进攻时取得他们的协作。6月15日要把最后的安排通知已经答应协作的罗马尼亚;16日要暗示匈牙利加强防守边境。翌日要关闭德国东部的所有学校。德国商船要毫不引人注目地离开俄国;要停止出航。从18日起,“进攻的意图不必再行掩饰”。到那时,俄国已来不及采取大规模增兵措施。取消进攻的最迟时间定为21日13时,这项 紧急通知的暗号是“阿尔托纳”(Altona),发动进攻的暗号则为“多特蒙德”(Dortmund)。越过边境的时刻,定于22日3时30分。 英国的情报人员早已将这些消息通知俄国,且俄国内部也有提防德国的风向,但斯大林始终没有真正相信希特勒做好了准备攻打他,因此俄国在军事准备方面吃了大亏
入侵俄国
入侵俄国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战略和战术,起更大作用的是幅员、后勤和机械化。有些作战决定,虽然至关紧要,但是,比之机械化不足以应付辽阔的幅员,就毫不足道了;作战决定的作用,必 须根据上述基本因素来判断。幅员因素,只要看一看俄国地图,就不难了解,可是,机械化因素却需要多作解释。要了解事态,就有必要先把这个因素分析一下。 希特勒以前进行侵略时,一切都取决于机械化部队,尽管机械化部队只是总兵力中的一小部分。可供动用的十九个装甲师仅占德国和卫星国所有师的十分之一。余下的广大部队,只有十四个摩托化 部队才能跟上装甲先遣部队。 德国陆军在1941年共有二十一个装甲师,而在1940年只有十个。装甲兵力虽然貌似增加一倍, 其实是种错觉。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实力分散的缘故。在西欧作战时,每一师的核心是坦克旅,每一旅有两个坦克团,每一团共有一百六十辆战斗坦克,在入侵俄国之前,每一师里都抽出一个坦克团,再以这根“肋骨”组成一个新的师。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在所谓装甲部队中增加参谋人员和非装甲辅助部队的数量,而装甲部队的规模则依然如故,这样也就削弱了每一师所能发挥的力量。但希特勒还强调这一事实:由于较新式的马克Ⅲ(Mark Ⅲ)型和马克Ⅳ(Mark Ⅳ)型坦克的增产,每一师的三分之二装甲兵力,现在都是炮口口径较大、装甲加倍厚的中型坦克;而在西欧作战那时,三分之二的装甲兵力都是轻坦克。因此,打击力量已经增强,尽管规模小了一半。这在当时未始不是一个充分的论据。 坦克规模的缩小却突出了德国“装甲师”的基本弱点——大部分坦克既没有装甲,又缺乏越野的机动性。坦克在作战方面的最大发展(甚至比恢复使用装甲更为重要),就是离开公路还能行动,没有路面铺得光滑而坚硬的道路也能行驶。轮动摩托车只不过加速行军的步伐,起到比较灵巧的铁路作用;而坦克却有面目一新的机动性。坦克一边行驶,一边自行开路,因此无需沿着一条预制道路朝着一定路线前进;这样一来,就用平面运动代替了直线运动。在1941年重新改编的德国装甲师中,总共不到三百辆履带式车辆,而轮动车辆则近三千辆,大都是只能在公路上行驶的一类车辆。这种车辆虽说过多,但是。在西欧作战时却无关紧要,因为部署欠佳的守方土崩瓦解了,攻方就能够乘机利用对方铺设良好的公路网。可是,在缺少出色公路的东方,结果终于证明这种车辆使德军陷于泥沼。 德国迄今取得那些战果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敌人的装备更加落后。因为俄国坦克的数量虽然多得 多,但是摩托车的总数却极其有限,连装甲部队都没有充足的运输汽车。在调动部队去迎击德国装甲部队强攻时,这就成了重大的障碍。这次进攻时,德国装甲兵力总共为三千五百五十辆坦克,比入侵西欧时只多八百辆。(俄国在8月却声称已击毁了八千辆德国坦克。)据1941年7月30日斯大林致罗斯福的电文中所说,红军的坦克总共为二万四千辆,其中有半数以上都在俄国西部。 进攻开始 6月22日星期日清晨,德军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分成三路大军,潮涌般冲过边境。 左面,勒勃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越过东普鲁士边境,进入俄国占领的立陶宛。在华沙以东,即中 路的左面,包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大举进攻俄军在波兰北部所布下的突出阵地的两侧。在中路的右面,是片六十英里长的平静地区,德国大军在这里为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带的西端分开。右面,伦斯德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向俄军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的加利西亚(Galicia)所布下的利沃夫(Lwow)突出阵地的北面汹涌前进。在包克的右方和伦斯德的左方之间故意留下缺口、以便集中兵力,长驱直入。因此,在第一阶段,德军加快推进速度。但因这个普里皮亚特防区未受攻击,俄军就有了个遮蔽地区,他们的后备部队可在那里隐蔽集结,在后一阶段,他们也可从那里向南面发动一系列侧面反击,从而遏制伦斯德向基辅推进。如果包克在普里皮亚特沼地北面进军,终于达到目的,在明斯克附近包围俄军,那末这种遏制作用就不大重要了。 德军进攻的重点是放在中路的左边。在那里包克受命担任主攻。当初入侵西欧时,他原来就是派 定担任主攻的,只是后来才眼看这一主攻任务从他的集团军群转到了伦斯德集团军群。为了让他完成这一举足轻重的任务,大部分装甲部队,即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和霍特装甲兵团,都归他指挥,而其他集团军群都只有一个装甲兵团。包克手下还有第四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各有三个步兵军。 每一装甲兵团(Panzer Group)(后改称为装甲集团军(Panzer Army))有四、五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 化师。
进攻的方式
正统派与激进派的争执: 正统派:有一些高级司令官主张,一越过边境便尽快采用传统的包围方式一举而歼灭俄军。在草拟这项计划时,他们墨守正统的战略理论,也就是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提出、毛奇(Moltke)制定、施利芬(Schlieffen)发展的战略理论。他们担心,在俄军主力没有打垮之前,深入俄国有危险,所以更加坚决赞成这项计划。为了保证计划完成,他们坚持,在作战时,装甲兵团必须同步兵军配合,从两侧来个钳形包抄,堵住敌军后尾部队,以收紧包围圈。 激进派: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坦克专家看法不同。他们主张,装甲兵团应该按照在法国战场上已经证明为决定胜负的战法,尽可能深入敌方,尽可能快速进军。古德里安争辩说,他的装甲兵团和霍特的装甲兵团应抓紧时间,利用切入,向莫斯科挺进,至少要到达第聂伯河才包抄。越早攻下那条战线,就越有可能象瓦解法军的抵抗一样瓦解俄军的抵抗,也就越有机会使第聂伯河象1940年英吉利海峡一样起到铁砧作用。照古德里安的看法,在两个装甲兵团插入的中间地区包围俄军的任务,应留给步兵军,另外,装甲兵团不妨在迅速推进时,派出规模较小的分遣队包抄过来,协同作战。 “理论交锋”的结果,正统派获胜——这是由希特勒决定的。他尽管大胆,但是还不敢把成败押 在以前几次突然袭击赖以赢得胜利的那张牌上。他和保守主义妥协的结果,比1940年还要不利。虽然他把坦克专家捧得比1940年还要高,可是他不让他们有机会照他们心日中最好的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主张。希特勒做出这种决定,不但是因为他怀疑他们的方法,而且还因为他自己想象丰富——头脑里充满了这样的幻想:把大部分红军都围困在一个极大的包围圈中。 这个幻景成了一团鬼火,引诱希特勒越来越深入俄国。因为头两次进攻都没有成功。第三次进攻 俘获较大一批俘虏,但也使他越过第聂伯河。在第四次进攻时,有五十多万俄军落入陷阱,不过,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德军无法利用前线打开的巨大缺口。在每次战役中。时间都消耗在钳形攻势的开合过程上,结果,想要完成战术布局而未能达到战略目标。 古德里安的办法是否更见成效,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当时,连德国总参谋部一些不属于坦 克派的最有才干的参谋,也都支持他的办法,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的意见就是更明确地赞同他的办法。他们虽然承认,这样深入推进,在增援和补给方面都有困难,但是认为,要解决这些困难,可以充分利用空运,可以去掉装甲部队的辎重——使装甲部队的战斗坦克队向前推进,集中力量维护这些战斗坦克队,同时让附属的摩托化纵队跟上去。可是,这种谢尔曼式(Sherman) [译者注:谢尔曼(1820-1891年),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将军。当年他率北军进军速度之快,与后来的机械化部队不相上下。] 的轻装前进的主张,同传统的欧洲战法截然相反,在这一阶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 “理论交锋”结果,正统战略占了上风,这样,拟订的作战计划就规定,在抵达第聂伯河之前 先来个大包围,把俄军的主力包围起来,再加以歼灭。为了增加这种机会,包克战线的计划,既规定第四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的步兵军担任近距离的两翼包围,也规定两个装甲兵团在包围圈外担任较远距离的两翼包围,后者在包抄之前要比前者更加深入。这一深谋远虑的布局,多少是为了迎合古德里安、包克和霍特等人的意见,不过还远不够彻底。进攻轴线是直通明斯克和莫斯科的汽车大路。这条轴线要穿越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所属的克鲁格名下第四集团军的战区。在这个战区前面有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要塞挡道,而这个要塞又有布格河掩护。因此,首先是要过河建立桥头堡,清除要塞这一障碍,然后才能利用汽车公路加快进军速度。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产生了这样一个难题:装甲师究竟应当等步兵师先打开缺口呢,还是同步兵师合力突破。为了节省时间,采取了第二个方针。步兵师用于夺取要塞之时,两侧各有两个装甲师配合作战。在强渡布格河之后,装甲师便都绕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Brest-Litovsk)后面,在要塞那边的一段汽车路上会合。担任突破的所有部队都暂时交给古德里安指挥,俾能进一步加快速度。一旦突破成功,装甲兵团就象大炮射出炮弹一样,自行迅速前进。
艰难地推进
由于进攻出其不意,再加前线广阔,又采取了绕道战术,包克部队在许多地点都突破深入。次 日,他右翼的装甲部队到达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四十英里外的科布林(Kobryn),他的左翼攻克格罗德诺(Grodno)的要塞和铁路中心。俄军在波兰北部的突出阵地,即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阵地(Bialystok Salient),形状已经显著改变,正被钳成蜂腰样子。在其后几天内,德军钳得更紧,左右两翼在巴拉诺维齐(Baranovichi)会合,大有可能切断前方地带的所有俄军。俄军坦克部队在数量上虽占优势,但效率很差,所以德军的包围更有进展。 然而,俄军极端顽强的抵抗阻碍了德军的进展。德军往往出奇制胜,可是不能打败敌人。被围俄军有时被迫投降,不过往往经过长期抵抗才投降——他们对于战略上处于绝境迟迟不肯承认。而这一耽搁使攻方的计划大受影响。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国家,就格外有影响。 斯洛尼姆与明斯克的双重包围 第一次围攻在离原来的前线一百英里外的斯洛尼姆(Slonim)周围达到高潮,在那里,德军内围部 队几乎将集结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阵地的两支俄军全部包围起来。但是德军收紧包围圈还不够迅速,因此,被围俄军约有半数终于设法逃脱,只是分成互不呼应的零星小股逃脱而已。德国第四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是以非机械化部队为主力的,这就妨碍了计划的完成。 两翼的主力装甲部队又深入一百多英里,越过1939年时的俄国边境,然后包抄到明斯克那边, 在第九天,即6月30日,攻克明斯克。当天晚上,古德里安那些担任远距离包围的先头部队,有一队到达明斯克东南九十英里、离第聂伯河不到四十英里的博勃鲁伊斯克(Bobruisk)附近那条历史上有名的别列津纳河(Beresina) [译者注:别列津纳河是第聂伯河的一条支流,因1812年拿破仑和他的败军从莫斯科撤退时曾经过此河而闻名。] 。但是收紧包围圈一举失败了,他们的庞大包围计划一失败,希特勒只求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梦想也成了泡影。骤雨,上一年夏天法军祈求不到的骤雨,终于拯救了处境窘迫的俄军。这场骤雨使沙土变成泥浆。 这种不利情况,如果在法国碰到的话,决不会象在俄国那样糟糕,因为这不但妨碍了战术性的越 野调动,并且阻止了战略性的公路进军。原因是,在这整个地区只有一条良好的柏油公路,也就是经过明斯克直通莫斯科的新公路,而这条公路对于希特勒的计划只能派部分用处。希特勒的计划不是打算向莫斯科迅速进军,而是要大规模包围,这就不得不使用两侧的路面松软的道路。在7月初的那次暴风雨之后,这些“流沙”(Quicksands)把入侵军的机动性破坏了,也使德军占领区内许多孤立地点(Isolated Pockets)的俄军更加顽强抵抗了。虽然德军在比亚威斯托克和明斯克的双重包围战中俘获了三十余万俄军,但在包围圈尚未收紧之前,人数大致相同的俄军却逃跑了。 这些突围的俄军对巩固下一道防线,也就是第聂伯河前后两面的防线,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关键阶段,俄国的地形也成了越来越大的障碍。明斯克的东南有一大片森林和沼泽;别列 津纳河并不是一条界限分明的河道,而是许多条蜿蜒曲折地穿过黑泥炭沼泽的溪流。德军发现只有两条公路上的桥梁能够载重,一条是通过奥尔沙(Orsha)的主要公路,另一条通往莫吉廖夫(Mogilev)。在其他路上的都是摇摇晃晃的木桥。虽然德军行动迅速,但是他们发现俄军已把最重要的桥梁都炸毁了。入侵军也首次碰到布雷区,而他们前进的路线只限于公路,因此进军的速度更受牵制。别列津纳河在阻遏希特勒的进军方面,几乎象阻挠拿破仑退兵一样有效。 由于这一切因素,德军在第聂伯河以西地区更难包围俄军。 斯大林防线与斯摩棱斯克 当时,大包围计划一失败,德国统帅部就只得违悖原意,命令部队越过第聂伯河。他们已深入俄 国境内三百多英里。现在重又展开钳形攻势来完成一个新的包围计划,目的是要在斯摩棱斯克那边第聂伯河防线的俄军后面合围。但是,7月的头两天,他们都用来设法收紧明斯克的包围圈,并调上第四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的步兵军,其中有些部队一天行军二十英里,花了两个半星期,赶来协助突破斯大林防线(Stalin Line)。 这次攻击比德国统帅部预料的确实要容易些,原因是,撤退的俄军既没有时间为站稳阵脚而重新 整编,也没有时间改善远不够完备的防御工事。第聂伯河虽然是最大的障碍,但是,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对离开主要渡口的若干地点迅速突击,终于克服这重障碍。到12日,德军已在罗加切夫(Rogachev)与维帖布斯克(Vitebsk)之间的斯大林防线上攻破一个很大的缺口,正向斯摩棱斯克兼程前进。斯大林防线这样容易攻破,正好暗示,如果按照古德里安所要求的,一开始就让装甲部队打前锋,那末,冒的风险就不大,而战果却要大得多。 俄国地形给德军带来了困难,再加上暴雨,困难就更大,这比无组织的抵抗更有牵制作用。在这 种环境下,因间歇而丧失的时间是代价巨大的。一下暴雨,侵略军的机动性便暂告停顿。从空中向下望,只见一片奇异的景象——静止不动的“装甲部队”象一个个斑点在广阔的地面上排成一串,长达一百多英里。 坦克本来可以继续前进,但是诸如此类的履带式车辆,在每一个所谓装甲师中只占一小部分。他 们的补给和大量步兵部队都由又大又重的轮动车辆运载,而这种车辆既不能离开公路行驶,也不能在路面变成泥浆后开行。等到太阳重新出来,沙土道路很快就晒干了,于是队伍继续前进。但是,一次次拖延,结果就严重影响了战略计划。 上述影响表面上看来并不明显,因为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沿着主要公路向斯摩棱斯克挺进得比较迅 速,到16日便攻克斯摩棱斯克。在第聂伯河与杰斯纳河(Desna)之间长达一百多英里的地区,不出一周都被控制了。但是,北翼霍特装甲兵团,在途中碰到暴风雨,又遇沼泽,进军延缓了。北翼进展缓慢,当然影响希特勒包围计划的完成,俄军也就有较多时间在斯摩棱斯克周围重整兵力。在进行包围的最后阶段,德军的两侧都遇到俄军更加顽强的抵抗。的确,俄军的抵抗简直太顽强了,因为两侧的钳形夹攻相距不到十英里就可以合围,德军预计有五十万俄军落入陷阱。虽然大部分都逃脱了,但是到8月5日,又有三十万人被俘。 这种不彻底的胜利,给德军留下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意味着到莫斯科还有二百英里,在这条 路上仍要受到许多俄国部队的阻挠,而新动员来的增援部队还在继续扩大这些部队。然而,德军在难走的道路上却不容易调来增援部队,所以不大可能再发动一次攻势。 这样就势必耽搁下来。但象当时那样长时间的耽搁从未有过。因为直到10月,才再开始向莫斯科 进军。夏季的最好两个月白白过去了。包克部队一直停留在杰斯纳,原因在于希特勒拿不定主意,再加上在普里皮亚特沼地南面的伦斯德部队进展不快。 南方战线的缓慢推进 在那南方前线,德军开头并没有优势兵力。事实上,一开始时形势对他们不利,从统计数字看 来,敌方是不可轻视的。布琼尼元帅(Marshal Budenny)指挥下的俄国西南方面军 ,总共有三十个坦克和摩托化师、五个骑兵师以及驻扎在波兰南部和乌克兰的四十五个步兵师;其中有六个坦克和摩托化师,三个骑兵师和十三个步兵师,都驻在面对罗马尼亚军的比萨拉比亚。这支部队的装甲兵力,比而对德军主要攻势的铁木辛哥元帅(Marshal Timoshenko)率领的西方方面军几 乎大一倍。布琼尼大约共有五千辆各种类型的坦克,而形成伦斯德装甲打击力量的克莱斯特装甲兵团只有六百辆坦克。此外,后者大部分都曾参加过希腊战役,而且不容许有多少时间整编,就投入了这次更大的冒险。 伦斯德要讨得便宜,必须依靠奇袭、速度、幅员,还得靠敌军司令官。布琼尼是俄国内战时有名 的骑兵老英雄,他手下的一位军官把他描绘得不能再恰当:“一个胡子很大而脑子很小的人”。一些最优秀的俄国司令官在战前清洗中已经剔除,而那些因政治上靠得住而幸免清洗的人员在军事能力方面往往靠不住。只有在这些过分稳健的老将经过战争考验而被淘汰以后,年轻一代中的优秀人才方始擢居高位。 伦斯德专以左翼在布格河一带发动主攻。这个计划充分利用了他的有限兵力,而他开始进攻时的 战线,又恰好位于俄军在加利西亚地带所布下的利沃夫突出阵地侧面的后方,所以很讨便宜。德军就此从一个天然的楔子(Wedge)发起进攻,只须略微向前推进,便能开始威胁喀尔巴阡山脉附近所有俄军的交通。在赖歇瑙第六集团军强渡布格河之后,克莱斯特装甲部队就穿过缺口,向卢茨克(Luck)与布罗迪(Brody)长驱直入。在奇袭之下,非但伦斯德部队与俄军一交锋,就轻易突破俄军阵地,而且俄军也无法展开势必凶狠的反击。伦斯德知道俄军有二十五个师驻在面对匈牙利的喀尔巴阡山边境,所以,他原来料想,他向卢茨克进军时,这些俄国部队大概会转过来打击 他的右翼。谁知他们却撤退了。(眼见这一反应,再看到俄军前方地带缺乏准备,伦斯德和其他德国司令官就都怀疑,希特勒说什么俄军即将进攻是否真有道理。) 包围基辅 即使起步如此快,伦斯德部队也仍不能象中路左面的包克部队那样迅速前进。古德里安极力说明,使俄军疲于奔命,不让他们有时间休整,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深信,如果不浪费时间的话,他就能到达莫斯科;对斯大林政权的神经中枢这样冲击一下,俄国的抵抗大有可能陷于瘫痪。霍特同他意见一致,包克也赞成。 但是,希特勒为下一阶段作战发布的7月19日指令中,却恢复了原来的主张。规定从包克手里调出中路的装甲部队要派往两翼——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掉头向南,去帮助击败在乌克兰同伦斯德对峙的俄军,而霍特装甲兵团则转而向北,去协助勒勃攻打列宁格勒。勃劳希契没有立即要求改变计划,却又一次妥协了。他主张,在进一步作战前,装甲部队必须先休整一番,以便检查机件和安排兵力补充。希特勒同意这样暂停一下很有必要。与此同时,高级将领之间仍在讨论今后应采取什么步骤,甚至在装甲部队已能重新展开攻势之后,仍在继续讨论。 这样讨论了几个星期之后,总参谋长哈尔德逼着勃劳希契提出迅速进军莫斯科的建议。希特勒在 8月21日发出一个更明确的新指令加以反驳,他认为,战略的目标是占领克里木半岛,占领顿涅茨 河(Donetz)流域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来自高加索油田的俄国供应线,而不是攻下莫斯科,因此要求为扫清通向这些南方目标的道路,包克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兵力(包括古德里安装甲部队)必须转而向南,协助击败在基辅周围抵抗伦斯德的俄军。 包围基辅一战正是一大胜利,引起了不少美妙的希望。古德里安部队向下截断俄军后路;克莱斯 特装甲兵团往上冲去。两支钳形夹攻部队在基辅以东一百五十英里会师,收紧包围圈;据德方宣称,有六十多万俄军被俘。但是,由于公路难走,天气多雨,包围攻势的速度慢了下来,等到战役结束,时间已近9月底。冬季的阴影使胜利的光辉暗淡下来,给入侵俄国的部队带来了重蹈历史覆辙的危险。事实证明,在夏季浪费了两个月,进入莫斯科的希望就化成了泡影。 无力的推进 9月30日重新开始进军。包克部队在维亚兹马(Vyasma)四周完成了大包围,又俘获了六十万俄军,看上去前途大有希望。这一来,德军进攻莫斯科,暂时有了一条几乎畅通的道路。但是,维亚兹马一战直到10月底方才结束,德军已很疲惫;气候更加恶劣,地面都成泥沼;在莫斯科前面出现了崭新的俄国部队。 德国将领大都希望停止进攻,据守一条适合于冬季的防线(Winter-line)。他们记得拿破仑军队的 遭遇。有许多人都重新阅读科兰古(Caulaincourt)[译者注:科兰古(1772-1827年),是拿破仑时的一位军官兼外交家。在1807-1811年任法国驻俄大使。他当时反对侵俄战争。]记述1812年的阴惨文章。可是在更高一级人员中却流行一种不同的见解。这次倒不是完全因为希特勒的缘故;日益增加的困难和风雪交加的寒冬使希特勒印象越来越深刻,而情绪越来越低落。11月9日,他忧郁地说:“一认识到双方的兵力相持不下,双方就会妥协和解。”但是,包克却坚持德军必须继续进攻。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也都同意他的主张。 11月12日,哈尔德在一次高级参谋会议中说,有充分理由可以相信俄军的抵抗正濒于崩溃。无论是包克,还是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他们早先曾向希特勒力争,要他接受攻克莫斯科而不追求南方目标的论点,当然更不愿意停止前进。因此,在11月15日,天气暂时好转了,又重向莫斯科进 军。 但是,在泥沼和大雪中经过两个星期挣扎之后,在距莫斯科二十英里的地方却又受命停下。连包克对继续推进的价值也怀疑起来,虽则他在不久以前还声称:“决定成败的是最后的一营。”但是,远在后方的勃劳希契却继续坚持,不惜任何代价,都应继续进攻。他是个病人,对希特勒因战果不佳而发怒一事感到非常忧虑。12月2日,又发动了一次攻势,几支分遣队冲入莫斯科郊区,可是,掩蔽这个首都的森林却把整个进攻抵挡住了。 当初,希特勒在8月间决定,停止向莫斯科进军,挥戈南向,扫清一条通往俄国南部的道路,这 样就丧失了攻克莫斯科的机会。他的军队在南面的胜利并不能补偿他放弃莫斯科的损失。 在基辅大包围战之后,伦斯德占领克里木半岛和顿涅茨河流域,不过,少了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他进攻高加索油田,却受到了挫折。他的部队虽然终于到达顿河(Don)边的罗斯托夫(Rostov),但是已疲惫不堪,不久就被俄军击退。于是他想退到米乌斯河(Mius River)边那条良好的防线上,可是希特勒禁止这样退兵。伦斯德回答说,他不能服从这种命令,并要求解除他的指挥权。希特勒立刻把他撤掉,但事后不久,战线就被俄军攻破,希特勒只得承认有撤退的必要。这发生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也就是在莫斯科遭到挫败的同一个时候。在这一星期,勃劳希契因病要求去职;在下一星期,包克也提出同样要求;其后不久,勒勃要求从列宁格勒附近的北面前线撤军,遭到希特勒拒绝,他就辞职。这样,四个最高司令官全部离职。希特勒并没有派人接替勃劳希契,而是乘机自己兼任陆军总司令。到圣诞节,他已把古德里安解职;古德里安是为希特勒取得初战胜利的主要角色,当时他没有得到希特勒许可,就命令精疲力竭的部队撤退了。 这次入侵失败的基本因素,是入侵军没有算准斯大林能从俄国大后方调来多少后备部队。在这方 面,总参谋部及其情报处都象希特勒一样上了当。哈尔德在8月中旬的日记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正好概括这一致命错误;“我们低估了俄国:我们估计有二百个师,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见到有三百六十个师。”这大大勾销了德军一开始入侵时所取得的惊人战果。德军不但没有一条道路已经彻底清除俄国守军,现在反而还得应付已经到场的生力军。在德军力所不及的地方,苏联的大规模动员制度终于发挥作用。 从1941年冬季起,德军在俄国前线就一直处于寡不敌众的地位。多亏技术优越,训练又好,他们在接连几次大包围战中最后终于歼灭敌军——但是接着就陷入秋季的泥沼。等到冬季地面冻硬 时,他们又遇到生力军堵道,而他们已经疲惫不堪,无力挣扎到目的地了。 除了德军没有算准俄国的兵源之外,一个次要的致命因素是。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把整个8月 都浪费在争论下一步行动上面了——德国统帅部的最高级将领头脑竟糊涂到惊人的地步。下一级将领,特别是古德里安,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就是要尽快向莫斯科进军,由步兵部队去肃清被他冲散的俄军。1940年他正是这样打败法国的。这样做,就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说不定在俄国第二线兵力准备好保卫前,早已攻下莫斯科。后来的步骤碰到的风险要大得多,而且都是致 命伤。 其实,俄国所以幸免覆灭,七分是靠长期遗留下来的原始状态,三分是靠苏联革命后一切技术发 展的成就。这种看法不仅是指俄国军民的不屈精神——他们能吃苦耐劳,在物质缺乏的条件下也能坚持下去,而换做西欧军民,就会瘫痪下来。另有一笔更大的资产,就是俄国道路原始。道路大都同沙土路相差无几。天一下雨,道路都淋成了无底泥浆,在遏止德军侵略上,所有红军的英勇牺牲也赶不上这样道路起的作用。如果苏联政权把俄国的道路系统建筑得可与西欧国家媲美,俄国几乎会象法国一样迅速沦亡。 但是,这个结论却另有一面。希特勒所以失去胜利的机会,是因为他军队的机动性靠的是车轮, 而不是履带。在俄国的泥泞道路上轮动运输车辆会陷入泥沼,而坦克却能继续前进。装甲部队如果配备有履带式运输车辆的话,尽管路上都是泥浆,还是能在秋季前到达俄国的心脏地区。
北非战场
向日葵、短促与战斧
1941年,非洲战局出现了双方意料不到的一系列惊人变化,但是未定胜负。这既是一场快速战,又是一场拉锯战,反复出现此起彼伏的局面。年初,英军将意军赶出昔兰尼加,然而,埃尔温·隆美尔将军(General Erwin Rommel)率领的一支德军随即开到非洲,只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英军逐出昔兰尼加。英军只是在小小的托卜鲁克港保留一个据点。虽然隆美尔对托卜鲁克连续两次进攻都被击退,可是英军连续两次解救被围驻军也都遭到失败。双方经过五个月时间的休整,又在11月以更大的攻势进行了一场历时一月之久的拉锯战,双方互有胜负,最后,疲惫的德军残部再次被迫退到昔兰尼加的西界。尽管如此,隆美尔在那一年的最后一个星期,还是在边境发动了一次反击,成了英军进攻又一次惨遭败北的预兆。 1941年3月末,隆美尔发动突击,长驱直入;英方没有料到敌人会这样早就发动进攻,因而震惊 不小。3月2日,韦维尔在得到德军开始到达的黎波里的告警之后,向伦敦参谋长委员会送去一份局势估计报告,他强调指出,德军至少必须集结两师兵力,才能大举进攻,并断言,由于存在种种困难,德军“在夏末秋初未必会发动这样一次进攻”。与此相反,丘吉尔在电报中表示担心德军不会等到按部就班地集结好部队才动手,并且深深感到有必要反攻,只是他对当前英军的能力过于乐观。 可是,无论在技术上和战术上,都谈不到厉害。尽管驻守前方地域、已经遭到削弱的第二装甲师仍旧有三支装甲部队,而隆美尔只有两支;尽管装炮坦克(Gun-Armed Tank)在数量上也占优势,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英军坦克手俘获的意大利M13型坦克,全部用来补充英国巡逻坦克(Cruiser Tank)缺额的,而所有坦克几乎都已严重损坏。由于韦维尔指示:“如果受到攻击”,就后退,并“打一场拖延战”,这样一支拼凑起来的部队就更少取胜的希望。原因是,3月31日隆美尔一开始进攻,英军就放弃了阿盖拉东面的咽喉要地,这样,一方面给隆美尔进入辽阔的沙漠 地区打开了大门,使他在进攻的路线和目标上大有选择的余地,从而引起英军的混乱,另一方面,如此紧张的调遣,英军也胜任不了。在其后数天内,隆美尔不让英军有丝毫喘息机会。英军的大部分坦克,并不是在作战中损失的,而是在持续不断的一连串溃退中或因机件失灵或因汽油耗尽才损失的。不到一个星期,英军从昔兰尼加西界阵地后退了两百多英里。不到两个星期,英军在昔兰尼加的东界(即埃及的西境)后退了四百英里,只剩下了一支被围困在托卜鲁克的部队。英军决定坚守这个小港;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这两点对以后十二个月的非洲战局是影响深远的。 这一迅速扩大的崩溃,自然动摇了英方官兵的信心,又使他们过高估计攻方的力量。从远处看, 是比较容易考虑到敌人的有限力量和战略弱点的。 韦维尔原已决定尽可能守住托卜鲁克,但是,他在8日从开罗飞抵那里后,却报告说形势已大为 恶化,听起来他对能否守住那一地方缺乏信心,因此,丘吉尔与参谋长委员会密商时,起草了一个口气更加强硬的电报,说:“放弃托卜鲁克要塞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电报发出之前,韦维尔又报告说,他决心暂时固守一阵,并在边境集结一支机动部队以牵制敌人和减轻压力,同时尽力在后方二百英里的“马特鲁港地区,按照原计划布防”。多亏托卜鲁克守军顽强抵抗,最后总算没有继续撤退,只是经过将近八个月时间,托卜鲁克方才解围。 要塞守军大都是从班加西地区安全撤出的莫斯黑德将军(General Morshead)指挥下的第九澳大利 亚师。此外还有(第七澳大利亚师的)第十八步兵旅从海上开来,随后到达的还有第一和第七皇家坦克联队的分遣队,以此编成一支拥有五十多辆坦克的小装甲部队。 隆美尔的进攻始于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即4月11日,先是进行一些试探性突击。在复活节 后的星期一清晨,向托卜鲁克港外约九英里的地方,即三十英里环形防线的南面中央一带大举进 攻。德军突破一些薄弱的防御工事,打前锋的装甲营向北推进二英里,但在当地为守军炮火所阻,于是好不容易从狭窄的孤立占区退出,损失十六辆坦克,而投入作战的坦克总数是三十八辆,由此可见隆美尔实力的不足。16日,意军发起进攻,但很快就被打垮;在一个澳大利亚营的反击下,有近千人投降。 罗马的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对隆美尔的深入进攻早已感到不安,现在请求德国最高统帅部对他的主 动冒险行径和传说的侵埃企图加以约束。凡是可能需要增援的海外作战,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急于抑制,免得削弱主要战场上的德国兵力,因为当时那里的德军正在准备入侵俄国。同时他又天性不喜欢希特勒有意支持象隆美尔那样不照总参谋部方案行事的骠悍将领。所以,哈尔德派遣他的副手保卢斯将军(General Paulus)前往非洲,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嘲讽的,“去阻止那个军人彻底发疯”。保卢斯到了非洲,进行了视察,但在提出忠告后,他就批准对托卜鲁克重新发动攻势。 4月30日展开了攻势。那时第十五装甲师的一部分先遣部队(但不是坦克团)已从欧洲开来增援第五 轻装甲师。这次打击的目标是防御工事的西南角,并趁黑夜进攻。到5月1日黎明,德国步兵已攻破一英里多宽的地方,接着,打头的一批坦克潮涌般向十英里外的托卜鲁克挺进。前进一英里后,想不到竟陷入一个作为陷阱而新设的地雷阵地,四十辆坦克中有十七辆开动不了,但在炮火下修好履带后,除五辆外,全部安然驶回。第二批坦克和步兵潮涌一般沿着环形防线背面,转向东南方,翼侧卷击防御工事。可是,从侧面推进近三英里后,却遭到部署在布雷区后面的大炮炮轰、英军二十辆坦克的反击和当初未能拿下的几个澳军据点不断的抵抗,在这三方面的配合攻打下,终于止步不前。至于来接应的意军,都来得慢而退得快。 第二天,德军开始进攻时拥有的七十多辆坦克中,只剩下三十五辆还可以作战,进攻只好停止。 5月3日晚,莫斯黑德调动后备步兵旅进行反攻,但是又遭到失败,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环形防线的西南角仍旧掌握在隆美尔的手中,可是,他的兵力显然不足以夺取托卜鲁克,所以,保卢斯在回国前做出决定,不准重新发动进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围困的局面,一直拖到年尾。在此之前,韦维尔虽曾两次力图击退隆美尔并解救被围的守军,但是都失败了。 韦维尔在5月中旬发动第一次进攻,其代号为“短促作战计划”(Operation Brevity),由此可 见这次进攻带有试探性质,不过,对6月中旬的第二次进攻——“战斧作战计划”(Operation Battleaxe),却付出较大的力量,也寄予较大的希望。为了保证这次进攻胜利,根据丘吉尔的建议,冒了不少风险,一是,不顾当时保卫英国的部队装备仍然很差,希特勒也还没有转而进攻俄国;二是,不顾通过地中海航道运送这支增援部队会遭到敌人空军的“夹击”。尽管冒了这些风险,结果却还是得不偿失。 丘吉尔所以甘冒这样的双重风险,是为了力图在非洲取得胜利,并保持英国在埃及的地位。希特 勒和哈尔德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他们一致企图减少德国在地中海战场上的负担。10月间,托马将军(General von Thoma)奉派前往昔兰尼加察访时,报告说,为了保证入侵埃及成功,需要四个装甲师,只要这样一支兵力就够了,可是,这样规模的支援,希特勒既不愿提供,墨索里尼也不愿接受。隆美尔的小小两师兵力,只是在意军战败后,为了保住的黎波里才派遣去的。尽管他用这样小的一支装甲部队已经显出他能发挥多么大的威力,但是希特勒和哈尔德仍不愿给他提供少量增援,而隆美尔只要有这点增援,就大有可能取胜。由于拒不增兵,他们就没有可能趁英军力量还薄弱之时征服埃及并将英军逐出地中海区域;到后来反而使他们承受大得多的负担和牺牲。 英国尽管仍然缺少兵源,可是在4月间已集结大批装甲增援部队,编成一支护航队,准备派往埃 及。 护航队将要启航时,韦维尔于4月20日打来电报,强调形势严重,迫切需要更多的装甲部队。丘 吉尔立即提出建议 ,并说服参谋长委员会予以同意。他的建议是,五艘装运坦克的快速舰艇应在直布罗陀向东开,走地中海那条捷径,这样,到达的时间可以缩短将近六个星期。他还坚持扩大增援的规模,包括一百辆最新式巡逻坦克,不过,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General Dill),却反对从国内的单薄兵力中抽调这样多的力量,来对付可能发生的春季入侵。 这个“老虎作战计划”(Operation Tiger)是自从1月地中海出现德国空军后第一次设法在那里通 过一支护航队的计划。多亏下雾天气,护航队才顺利通过,而没有遭到敌机的轰炸。虽则有一艘载有五十七辆坦克的船在经过西西里海峡时中水雷沉没,但是其他四艘都在5月12日安抵亚历山大港,共载有二百三十八辆坦克(一百三十五辆马蒂尔达坦克,八十二辆巡逻坦克,二十一辆轻坦克),比韦维尔为了保卫埃及而凑集起来的坦克多出三倍。 短促计划 但是,韦维尔没有等待大量增援到来,就决定趁隆美尔在托卜鲁克遭到挫折和据报严重缺乏补 给,把集结在边境附近的杂牌军交由戈特准将(Brigadier Gott)指挥,试行出击。这就是“短促作 战计划”。韦维尔的第一步打算是收复靠近海岸的边境阵地(他知道那些阵地的防守力量薄弱),并在敌人增援阵地守军之前,出其不意地消灭守军。 经过三十英里的夜行军后,英军在5月15日清晨出其不意地直捣哈勒法亚山口(Halfaya Pass)顶上 的意军据点,俘获几百人,不过在围攻时,有七辆马蒂尔达坦克被守军的炮火击毁。其他两个据点,韦德井(Bir Waid)和穆塞德(Musaid),都很快就被占领。可是到达卡普措堡前,敌军惊魂已定,一支德国战斗部队从侧面插入,打乱了攻势。英军虽然终于占领卡普措堡,但后来又退出了。与此同时,向西迪阿扎伊兹的迂回行动,也在敌人反攻的威胁下而告吹。另一方面,在边境的敌军司令官对这次貌似强大的攻势震动极大,就此开始撤退。这样,夜幕降临时,双方都在后退之中。但隆美尔很快就命令德意部队停止撤退,他正从托卜鲁克匆忙调来一个装甲营;那时戈特已决定退到哈勒法亚(Halfaya),在他接到远地上级统帅部叫他坚守阵地的命令之前,部队早在撤退了。到天亮时,德军发现战场上空无一人,才安心不少,因为调来增援的装甲营汽油已经用完,要等到当天傍晚补充汽油运到后才能开动。 英军一到哈勒法亚,并没有停止退却,只是在那里留下一小支守军。27日,德军马上利用那里一 无掩蔽的阵地,从几个方面突然发动围攻,重新占领哈勒法亚山口。这对他们是一个可贵的战果,因为大大阻碍了英军下一个更猛的攻势——“战斧作战计划”。此外,隆美尔还利用间隙,把几组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极有成效地改为反坦克炮,安好炮位,在哈勒法亚和其他前方据点给英军坦克设下陷阱。 这一紧急部署对即将到来的一次战斗的胜负确是至关紧要。那时,将近三分之二的德国反坦克 炮,还是大战前五年生产的老式三十七毫米炮,远远不及英国发射两磅重炮弹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对英国的巡逻坦克伤害很小,对马蒂尔达坦克则毫无办法。即使是隆美尔当时拥有的五十多尊新式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也只能在极近距离内打穿马蒂尔达坦克的厚甲。可是,八十八毫米轮动炮,却能在二千码射程内击穿马蒂尔达坦克的前装甲(七十七毫米厚),这样的炮,隆美尔只有十二尊,但他把一组(四尊)部署在哈勒法亚,另一组部署在哈菲德岭——这两个地点都是英军开始进攻时企图攻克的目标。 对隆美尔来说,幸而如此,因为在发动进攻时,他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大为不利的地位,特别是 在坦克的数量方面,而坦克是沙漠战中最重要的武器。德国再也没有调来坦克增援过。在这一战开始时,只有一百辆装炮(gun-armed)坦克,而且半数以上都在八十英里外包围托卜鲁克的部队手里。另一方面,“老虎”护航队一到,英军便拥有约二百辆装炮坦克,因而在开始阶段处于四比一的优势。关键是在于:他们能否趁隆美尔把远在托卜鲁克的其余坦克(第五装甲团)调来之前,利用这一优势,将边境一带的敌军打垮。对英军来说,不幸的是,他们的进攻计划建筑在“以步兵为主”(infatrymind)的基础上,因而减少了胜利的机会。他们把各种类型的坦克混编在一起,更助长了这一趋势,结果是,数量上白白占了优势。 战斧计划 “老虎”护航队一到,韦维尔就能为新的攻势重新配备两个装甲旅,但是,5月中旬的“短 促”进攻流产后,剩下的坦克很少,其总数只够在每一旅的三个联队中装备两个联队。再则,新到的巡逻坦克只够装备一个联队,而早先剩下的巡逻坦克只够装备第二个联队。另一个旅的两个联队都用马蒂尔达坦克——“步兵坦克”装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帅部的决定:在战斗开始时不要集中所有的坦克去打垮前方地域的敌人装甲部队,而只是使用这个旅去协助步兵对敌军设防阵地正面进攻。这一决定的后果对攻势的进展确是一个致命打击。 丘吉尔为“战斧作战计划”所规定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 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韦维尔很审慎,不相信真有可能取得这样的彻底胜利,但是他说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托卜鲁克以西”。他给奉命指挥进攻的西沙漠部队(WesterDesert Force)司令官贝雷斯福德-皮尔斯将军的作战令中,就是规定了这一目标。 进攻计划包括三个阶段:一开始,由第四印度师,在(马蒂尔达坦克装备的)第四装甲旅协助下, 进攻哈勒法亚-塞卢姆-卡普措设防地区,并以第七装甲师的其余部队掩护沙漠一侧。第二阶段,由第七装甲师动用两个装甲旅向托卜鲁克大规模进军。第三阶段,由这个师会同托卜鲁克守军向西推进。这个计划本身就含有失败的因素。原因是,在第一阶段把一半装甲部队派去协助步兵部队,就很难在敌人从托卜鲁克调来另一个装甲团之前击败敌人前方地域的装甲团,连一半把握都没有;这样英国计划中规定的第二和第三阶段都不大可能达到。 要到达敌军边境阵地,进攻部队必须行军三十英里。6月14日下午出发,到15日凌晨趁着月色走 完最后的八英里;战斗以右翼进攻敌人的哈勒法亚山口外围阵地开始。但是守军比5月间作了较好准备,另一方面,照计划规定,要等到天色亮得可以开炮时,坦克才开始进攻,因此失去了奇袭的机会。这个决定所以失败,是因为指定支援进攻哈勒法亚的一组炮结果陷在沙里。天色大亮时,这次进攻中打先锋的马蒂尔达坦克中队开始进入最后一段前进路程,司令官在无线电中发回的第一个消息是:“他们在砸烂我的坦克”。这是他的最后消息。在英军取了个贴切的名称,叫做“鬼门关”(Hellfire Pass)的地方,隆美尔部署了四尊八十八毫米大炮的“坦克陷阱”,英军的十三辆马蒂尔达坦克,只有一辆逃了出来。 与此同时,由整整一个联队的马蒂尔达坦克为前锋,中路纵队穿过沙漠高地向卡普措堡进发。一 路上没有八十八毫米炮;面对这一密集进攻的威胁,守军的抵抗垮了下来。英军攻下卡普措堡;敌人发动的两次反攻,都在天黑以前被击退。 但是,以巡逻坦克旅打头阵的左路纵队,企图包抄敌军翼侧,却在哈菲德岭落入隆美尔的坦克陷 阱,在那里受到阻击。到傍晚时,重新进攻,结果反而在陷阱中陷得更深,遭到更大的损失。这时,大批德国先遣装甲团已经赶到,从翼侧展开反攻,使剩下的英军坦克不得不徐徐退回边境线。 到第一天黄昏时分,英军坦克已损失半数以上,主要是在两个反坦克陷阱内损失的,而隆美尔 的坦克几乎完整无损,从托卜鲁克一调来另一个装甲团,隆美尔就占了优势。 第二天,隆美尔先发制人将托卜鲁克调来的第五轻装甲师全部用来包围沙漠中的英军左侧,同时 由第十五装甲师向卡普措猛烈反攻。向卡普措这一反攻被击退了,因为那里的英军有精选的、隐蔽的阵地,有利于防守。但由于德军正面和翼侧的联合进攻,那天英军重新发动进攻的计划被打乱了;到日暮时,德军包围行动所取得的进展使人感到其兆不祥。 第三天凌晨,隆美尔抓紧这一有利形势,把所有机动部队都调到沙漠一侧,一是要以摧枯拉朽的 攻势把英军赶到哈勒法亚山口,二是要切断英军的退路。到上午九、十点钟,威胁已很明显,英军高级司令官匆促磋商了一下,就下令击溃的部队赶紧撤退。在卡普措的先头部队几乎是死里逃生;那里剩下的英国坦克部队顽强抵抗,车运的步兵才赢得时间脱身。到第四天早晨,英军已后退三十英里,回到了开始进攻时的那条战线。 在三天的“战斧”之战中,人员的损失是轻微的。英方死伤和失踪的不到一千人,德方也大致相 仿。但英军损失九十一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十二辆。德军因为占领了战场,得以检修并修复大部分损坏的坦克,而英军在仓卒撤退中只得抛弃许多仅仅因机件发生故障而不能开动、如有时间便可修复的坦克。这一相去悬殊的坦克损失,有力地表明,英军发动这次进攻时所抱有的奢望和远大目标都没有实现。 托卜鲁克一战,“短促作战计划”和“战斧作战计划”,标志着战术趋向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在 此之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上半个世纪中盛行的防御战,几乎已成落日之势。从1939年9月以来,用快速装甲部队展开进攻,在所有战场上几次三番取得了横扫敌军的胜利,因此无论军民终于都认为防御战本来就是软弱无力的,而且也终于相信只要是进攻战就必然胜利。但是,“战斧作战计划”表明,正如托卜鲁克一战和“短促作战计划”所预示的那样,如果在了解新式武器性能的基础上指挥得当,即使在北非沙漠那样的空旷地区,防御战也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从那时起,随着战争的继续和经验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出,防御战(比较机动形式的防御战)已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样重占优势;敌方只有靠雄厚的兵力或极其高明的作战技巧,打乱双方的力量对比,才能攻破。 可惜“战斧作战计划”的教训,或则忽略了,或则误解了,英军在下一次进攻时才不可能打垮隆 美尔并肃清北非敌军。英方高级司令部在其总结中所忽略的最重要一点是八十八毫米炮在防御中所起的作用。他们不相信这种重型高射炮正作反坦克炮之用的报告。直到秋天,他们的坦克在这种炮火下继续遭受重大损失后,他们才迟迟认识到这一事实,但仍固执己见,肯定这样笨重的武器只有安好炮位才能使用。因此,他们没有能够预见到,并进而想出,在下一次进攻时用什么战术来对付隆美尔的防御战术——机动使用八十八毫米炮的防御战术。英国战斗部队和高级司令官所忽略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敌人日益大胆地把普通反坦克炮和坦克密切配合使用,不仅用于防御,而且用于进攻。在日后的战役中,这样的配合成了主要因素,对战役胜负的影响甚至比八十八毫米炮还大。
十字军行动
战前的形势 为了在非洲重新发动以“十字军作战计划”(Operation Crusader)为代号的进攻,英军兵力大有增加,并更新了装备。坦克队从四个增加到十四个,这样就为突击部队提供了四个完整的装甲 旅(每旅三个队),并从海上运往托卜鲁克一个旅(包括两个坦克队,外加一个连),作为守军突围时与突击部队会师之用。(这些旅大部分装备的,是新的十字军巡逻坦克或新的美国斯图尔特(Stuart)坦克,后者是战场上速度最快的一种坦克;但是有四个队的步兵坦克,或则是马蒂尔达坦克,或则是瓦伦丁(Valentines)坦克。)还派来了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加上新到托卜鲁克的一个师,共计四个师。去托卜鲁克接替德军围攻时首当其冲的第九澳大利亚师的,是英国第七十师。 反之,隆美尔从德国得到极少增援,除了原有的四个坦克队外,没有新的增加。第五轻装甲师改 名为第二十一装甲师,但没有增加坦克。他要扩大部队,只有抽出若干额外的炮兵营和步兵营,临时凑成一个非摩托化步兵师(最初称为非洲师,后来改名第九十轻装甲师)。意军原有三个师(一个是装甲师),增加了三个小的步兵师,但装备陈旧,缺乏运输汽车,作用不大,因此只能担任非机动任务,对于隆美尔战略上的自由调动是一大麻烦。 在空军方面,当时英军也大占优势。其兵力已增至总数近七百架飞机,可以立即用来支援进攻;而德军飞机总数只有一百二十架,意军只有二百架。 在装甲方面,英军更占优势。在进攻开始时,英军总共有七百一十余辆装炮坦克(其中约二百辆为 步兵坦克),而敌方只有德军的一百七十四辆装炮坦克和意军的一百四十六辆战斗力很差的老式装炮坦克。因此,英军的优势比整个敌军十足超过两倍,比德军超过四倍多。英军总司令是把德军的两个装甲师(各有两个坦克队)看作“敌军的骨干力量”的。 此外,隆美尔除少数正在修理的坦克外,没有后备坦克,而英军却有五百辆左右后备的或在运输途中的坦克,所以进行持久战的能力要大得多。结果,决定胜负的正是这一后备力量。 隆美尔用以对抗英军巨大坦克优势的主要资本是,到秋季时,他的一般反坦克炮中有三分之二为新式的五十毫米长筒炮,这种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比旧式的三十七毫米炮大约超出百分之七十,比发射两磅炮弹的英国炮超出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他的防御就不再象夏季那样只靠为数极少的八十八毫米炮了。 除运送大量增援部队和大部分英国新制武器到埃及外,丘吉尔还为那里的突击部队配备了一批新 的司令官。在“战斧作战计划”失败后的第四天,韦维尔被撤销指挥职务,由驻印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Sir Claude Auchinleck)接替。其后不久。部队司令官和装甲师司令官也一一撤换。丘吉尔对韦维尔的谨慎态度早不耐烦,而“战斧作战计划”令人失望的结局更使他决心任命一位新的总司令。 可是,他发现奥金莱克坚决抵制他要早日发动新攻势的压力,而且还坚持要等到完全准备就绪、 并强大到足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才发动进攻,这使他重又恼火。因此,下一次攻势,“十字军作战计划”,一直拖到“战斧作战计划”实施五个月之后,于11月中旬方才付诸实施。与此同时,这支已大大扩充的部队改名为第八集团军,以中将艾伦·坎宁安爵士为司令——他曾指挥过肃清意属索马里兰的敌军,后来又从南面进攻埃塞俄比亚,终于赶走意军。这新的集团军分为两军,一是戈德温-奥斯汀中将(Lieutenant-General Godwin-Austin)所指挥的第十三军,一是诺里中将(Lieutenant-General C. W. M. Norrie)所指挥的第三十(装甲)军。但是,除了骑兵出身的诺里外,没有一个新的司令官有过指挥坦克和对装甲部队作战的经验。原来选拔为装甲军司令的坦克专家,在进攻开始前不久因飞机坠毁而丧命,英军才派诺里来递补。 第十三军包括新西兰师和第四印度师,拥有一个步兵坦克旅。第三十军包括第七装甲师(有第七和 第二十二两个装甲旅)、第四装甲加强旅(Brigade Group)、第二十二警卫(摩托)旅和第一南非师。第二南非师为后备。 作战开始:托普鲁克 进攻计划的基本部署是,一方面由第十三军牵制据守边境阵地的敌军,另一方面由第三十军迂回 到这些设防阵地的翼侧,“以搜索并摧毁”隆美尔的装甲部队,然后与边境七十英里外的托卜鲁克守军会合,托卜鲁克守军要突围出来,与第三十军会师。这样,这两军和各自装甲部队将在相去很远的地区各自作战,而不是联合作战。最难对付的一部分英军装甲部队,马蒂尔达坦克和瓦伦丁坦克旅,在装甲战中无从发挥作用,只能供步兵派一些零星用处。随着进攻的展开,这两个分处两地的部队很快就向四下散开,结果是到处暴露出弱点。 因此,英军丧失了开始进攻时取得的有利形势;当时采取两侧包抄战略行动,出其不意,一时 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后来,英军的进攻配合脱节——大都是自行脱节的。正如隆美尔所挖苦的:“你们把坦克分散使用,听凭我各个击破,那末,即使你们有两辆,我只有一辆,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的三个旅是一个接一个送上门来的。”毛病的根源在于陈旧的教条。长期以来,每种官方军事教范和参谋学院里都是这样教导的:“消灭战场上敌人的主力部队”是司令官的首要目标,也是唯一正确的目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重视步兵的司令官考虑到如何使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坦克时,甚至更狂热地应用了这一教条。他们动辄这样说:“歼灭敌人的坦克,仗就可以顺利地打下去。”墨守这种思想的明证,是对第八集团军及其装甲军下的命令:“你们直接打击的目标是消灭敌人的装甲部队”。但是装甲部队不宜作为直接打击目标。因为这是一种流动力量,不象步兵队伍那样容易停滞。摧毁装甲部队的目的,多半是通过间接方法实现的,就是把装甲部队吸引到保卫或解救某些关键性的据点上去。英国装甲部队以过于正面的方法试行“歼灭”隆美尔的捉摸不定的装甲部队时,不仅把队伍铺得很开,分得很散,而且也不能再容易地自动落入隆美尔布置了炮位的坦克陷阱之中。 1月18日晨,英国第三十军越过边境,便向右转,直趋九十英里外的托卜鲁克。这次进攻有“空 中保护伞”(Air umbrella)的掩护,但是,当时并不急需防止敌机发现和干扰,因为敌军的机场已经为夜间的暴雨所淹没,飞机无法起飞。出于同一原因,即使行军困难而放慢进程,也无关紧要。隆美尔丝毫没有发觉“钢铁的风暴”即将临头。他正在专心准备攻打托卜鲁克的计划;他的突击部队已调往托卜鲁克,准备一举攻下,虽则他在南面沙漠部署了一支强大的掩护部队以对付英军的干扰。 18日傍晚,英军装甲纵队横拦阿卜德小道(Trigh el Abd),次日晨向北推进。在击退隆美尔的掩护部队时,英军三十英里宽的阵地扩展到五十英里。这一过度扩展不久就产生恶果。在中路,英国第七装甲旅的两个先头联队进抵并攻克西迪拉杰格(Sidi Rezegh)的陡坡顶上的敌军机场,那里离托卜鲁克环形防线只有十二英里。但该旅的其余部队和师的支援大队直到次日(20日)早晨才到达,而到那时隆美尔已将部分非洲师和大量反坦克炮迅速调到那里,守着陡坡的顶边,挡住去路。没有增援部队开来加强那里的英军兵力。因为其他两个装甲旅已碰到困难,一个远在西面,一个远在东面,而第一南非师也已调往西面。西侧的情况是,英国第二十二装甲旅已碰上意军坦克;为了打退意军坦克,已去进攻古比井(Bir el Gubi)附近的意军设防阵地。第二十二旅是一些义勇骑兵联队(Yeomanry regiments)所组成,不久前才有坦克装备,也是初次参加沙漠战。他们以“轻骑旅猛袭”(Charge of Light Brigade)巴拉克拉瓦(Balaclava)在东侧,英国第四装甲加强旅在追赶一支德军侦察队时,队伍已拉长,头尾相去二十五英里。不料队尾附近突然出现一支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这一惊非同小可;而末尾一队,在其他两队中的一队折回来协助阻击敌军之前,已遭到沉重打击。这一打击是隆美尔第一次反攻的继续,进行打击的是派往南面勘探情况的一支强大战斗队,包括第二十一装甲师的两个坦克队。这一侧的英军装甲部队运气不错,在第二天早晨总算没有遭受整个德国非洲军的集中打击。其所以获得这一喘息机会,是因为非洲军司令克鲁韦尔 (Cruewell)收到一个错误情报,就以为最危险的英军进攻可能来自北路卡普措小道(Trigh Capuzzo)。所以他把两个装甲师都调往卡普措,但发现那里空无一人。由于缺乏空中侦察,德军仍在“战雾”(fog of war)中盲目摸索。更加糟糕的是,第二十一装甲师在东进路上因燃料耗竭而暂停进军。只有第十五装甲师,才能在当天返回,并在下午攻打贾卜尔萨莱勒(Gabr Saleh),那里的英国第四装甲旅仍然孤军作战,因此,第二天在德军反攻下,继续首当其冲,又一次遭到打击。虽然英军的高级司令官对敌军行动有充分的情报,但他们迟迟没有趁德国非洲军暂时离开战场,利用机会喘息一下。他们没有立即采取步骤把三个散得很开的装甲旅集中起来。然而,临近中午,第四装甲旅所受的威胁已十分明显时,原来打算派往西迪拉杰格与第七旅会合的第二十二旅,却改派到东面来增援。第二十二旅从这侧调到那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直到傍晚才到达。这样就来不及助战了。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新西兰师和英国第十三军的步兵坦克旅一直待在只有七英里远的吉卜尼井 (Bir Gibni),渴望赶去支援。但他们没有接到参加这场坦克战的命令,他们提出助战的要求也遭到拒绝。这个突出的例子,正好表明“两路作战”(two compartment)的思想在指挥这次战斗中影响之大。 11月21日,晨光初露时,贾卜尔萨莱勒的英国装甲旅发现阵地上已不见敌军踪影。这次隆美尔不 再是无的放矢,因为他现在对英军的部署已经胸有成竹,并已命令克鲁韦尔把两个装甲师合在一起,对西迪拉杰格的英军先遣部队来个集中打击。诺里刚好通知这支先遣部队向托卜鲁克挺进, 并命托卜鲁克守军开始突围。但部队还没有开出很远就遇到阻击。上午8时,只见两支德国装甲纵队从东南两面开来,西迪拉杰格的三个英军装甲队就有两个队匆忙调去迎战。这样只剩下一个队(第六皇家坦克队)向托卜鲁克进军,不久就被敌军炮火打垮,因为敌军炮位布置得当,可以集中打击这支孤军。这是又一次“轻骑旅猛袭”,不过这次的轻骑旅未免过于轻了。与此同时,另外两个装甲队遭到了德国非洲军的全力攻击。其中一队第七轻骑联队,为德国第二十一装甲师冲垮,几乎全军覆没。另一队第二皇家坦克联队猛攻德国第十五装甲师,多亏边开边射击的高超技术,结果终于迫使敌军退却。可是,下午,德军又发动进攻,同时机智地运用了新的战术,把反坦克炮隐蔽在坦克的前面,并转向对方的两侧。就这样,他们使第七装甲旅遭到严重损失,这个旅的残部迅速减少,只是由于盼望已久的第二十二装甲旅从贾卜尔萨莱勒迟迟赶到,才免于全军覆没,而第四旅则在第二天方才到达。至于托卜鲁克守军的突围反攻,虽曾深入德意联军的包围阵地四英里,后来却因第三十军遭到挫败而停止不前。这样,突围部队就被抛在一条狭长不堪的突出地带了。 到第五天拂晓,德国非洲军又一次失踪,但这次只是为了补充燃料和弹药。即使是这样短暂的间 歇,也不合隆美尔的心意。大约在中午前后,他到达设在战场附近的第二十一装甲师司令部,命令该师迂回前进,发动进攻。装甲团向西挺进,穿过西迪拉杰格北面的山谷,转过来攻打那里英军阵地的西侧。趁剩下的两个英军装甲旅还没有来得及投入战斗,就冲上陡坡,占领机场,击溃部分支援大队。英军装甲旅的反攻为时已晚,而且互不配合,等到天黑时,就陷于混乱。不过这还不是一个凶日的结束。因为德国第十五装甲师过了一天“休假日”,在暮色中回到战场,向英国第四装甲旅尾部发起突然袭击,并包围了该旅司令部和作为后备的第八轻骑联队的所在营地。由于措手不及,该旅的人员、坦克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大都被俘。当时该旅司令官在西迪拉杰格指挥反攻,总算没有被俘,但等到23日拂晓时,他发现剩下的一旅人已被打得支离破碎,对散兵已无法指挥和重整。这一处境使他在一个更为危急的日子里动弹不得。 11月23日是星期日,夜间,在西迪拉杰格的英军稍稍向南后退,等待那时正调来增援的第一南非师。但两军始终没有会合。因为德军两个装甲师在晓雾中突然出现,来了个集中突破,打得英军和南非军措手不及,使得两军分处两地,并横扫他们的运输营地,迫使他们狼狈溃逃。克鲁维尔集中攻击,终于冲入阵地,打垮防御部队,俘获或打死约三千人。不过,德国非洲军剩下的一百六十辆坦克也损失了七十余辆。 11月24日,战局出现了另一个意外转折。因为隆美尔当时打算趁此胜利,动用所有机动部队长驱 直入,越过边境,直捣英国第八集团军的后方地域。在部队集结时,他为了不愿意丧失时间,等到第二十一装甲师一作好行动准备,就带头先行,并通知第十五装甲师跟上,同时意大利机动军(阿里埃特装甲师和的里雅斯特(Trieste)摩托师)也答应他支援德国装甲师,以收紧对英军的包围圈。 下午4时,隆美尔已在五个小时内赶了六十英里路,穿过沙漠,到达边境的谢费尔增井(Bir Sheferzen)。一到就派出一支战斗队穿过边境铁丝网,朝东北方向的哈勒法亚山口推进,以控制英国第八集团军通向海滨的退路和补给线,同时也对其后方扩大威胁。隆美尔率领这支战斗队前进了一段路后,又折回来,但是因机件发生故障,在沙漠中抛了锚。幸而克鲁韦尔碰巧乘着指挥车路过那里,把他带走。这一来一回耽误了12个小时,回到司令部时,却发现第十五装甲师还没有到达边境,另一方面,意军阿里埃特师在追随前进的初期,望见第一南非旅横阻在路上,便停止前进。输送燃料补给的运输纵队也没有到达。这些延误不仅妨碍而且减弱了隆美尔的反攻声势。 11月26日清晨,奥金莱克的副参谋长尼尔·里奇(Neil Ritchie)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司令,接替坎宁安的职务。在这紧急关头更换司令,意味着不管冒什么风险,也一定要保证战斗继续下去。英军运气很好,总算敌军在挺进时错过阿卜德小道以南的两大补给堆集所,因为英军多半要依靠那里的补给才可能继续作战和恢复进攻。当初德军装甲师从西迪拉杰格向东南挺进,远在补给堆集所的北面冲了过去;意军如果继续前进,就会接近补给堆集所,但是他们没有前进。 英军在26日早晨的处境仍然十分危急。第三十军已分崩离析,因而,在这一天内,没有设法去解除敌军对第十三军一些殿后部队的威胁,而这些殿后部队,除相距遥远外,也因无线电发生故障而成孤军。可是,德军也因失去无线电联系而无法相互通讯;他们的处境要比英军不利得多。德军要取得胜利,就要采取紧密配合的迅速行动,扩大对英军后方的威胁;而那里的英军最好的办法则是坚守边境阵地,由第十三军的一些先遣部队继续西进,与托卜鲁克的部队会合,对隆美尔的后方施加双重威胁。这一威胁现在已经开始引起阿德姆(El Adem)后面的德国装甲兵团司令部接连发出信号,呼吁装甲师返回援救。 后方发来这些令人不安的呼吁,前方又碰上无线电发生故障和燃料短缺,因而隆美尔无法继续反 攻。那天,即26日早晨,他曾命令克鲁韦尔“迅速肃清塞卢姆前线敌军”,由第十五装甲师在一面,第二十一装甲师在另一面,同时展开进攻。但是,他不胜惊慌地发现,第十五师已在凌晨返回巴尔迪亚去补充燃料和弹药,后来,第十五师重返战场时,他又发现第二十一师由于误解命令,已经退出哈勒法亚,也在返回巴尔迪亚去补充燃料和弹药。因此,这一天没有什么战斗,到傍晚时,隆美尔无可奈何,只得决定让第二十一装甲师继续向托卜鲁克撤退。第二天,第十五装甲师在凌晨发动进攻,终于摧毁殿后的新西兰旅的司令部和接应部队,其后,也遵照隆美尔的命令,跟着撤退了。一场开始看来大有希望成功的反击,就这样悄悄结束。 既然隆美尔的战略反击没有达到目的,那末问题首先是他能不能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其次是有没 有可能重占优势。令人惊叹的是,尽管他的力量削弱了,竟然还是恢复过来,而且还重占优势。但是,在消耗战的一次次影响下,他却无法利用重新取得的优势,到最后还是不得不退却。最后结局可以表明,他在11月24日企图发动纵深战略反击,看来虽然鲁莽,却是做得对的——因为这一行动给他带来了大好机会,从此战局对他确实有利了。德国非洲军还剩下六十辆坦克(其中三分之一是轻坦克),向西折回时,处境显得十分危急;用正面进攻来挽救托卜鲁克的局势,看来前途渺茫。因为26日晚,新西兰师在近九十辆瓦伦丁坦克和马蒂尔达坦克的支援下向西推进,冲破了隆美尔的包围层,与托卜鲁克的英军(拥有七十多辆坦克,包括二十辆轻坦克)会合。在这期间,英国第七装甲师从基地得到新的补充,坦克数量增加到一百三十辆光景。因此,当时英军坦克总数以五比一占优势,装炮坦克则为七比一占优势。如果完全集中使用这些坦克的话,德国非洲军就很难存在下去,单单第七装甲师也能摧毁它。 德国非洲军在撤退的第一阶段处境是危险的,其处境所以格外危险,是因为第二十一装甲师在路 上为一个拦阻阵地所阻滞,无法趋援第十五装甲师。第十五装甲师在11月27日下午遭到坦克多三 倍的英国第七装甲师名下两个装甲旅的截击。一个旅(第二十二旅)拦住去路,另一个旅(第四旅)则从侧面攻打那支行军纵队,在运输队中造成了混乱。德军经过几小时紧张战斗后,总算抵住攻势,但是再也无法沿着卡普措小道向西行军。等到暮色降临时,英军坦克却照惯例向南退入沙漠,在警戒下的营地过夜。这样,德军就能趁黑向西推进。第二天,英军装甲旅重新进攻,但为敌军的反坦克炮火网所阻遏;到黑夜来临时,德军就又能通行无阻了。 到29日晨,非洲军又与隆美尔的其他部队重新会合,解除了他们受到的压力。次日,隆美 尔一面集中攻打西迪拉杰格山脊上的第六新西兰旅那支孤军,一面用阿里埃特师掩护他的翼侧,并掩护他作战,以防止南面英军装甲部队的阻挠。他的坦克已迂回到阵地右侧,从西面出击,而他的步兵则从南面进攻。 到6日傍晚,新西兰旅已被赶出山脊,但有批残部逃到山下,靠近贝勒哈迈德(Belhamed)的山谷中,与新西兰师的主力重新会合。英军的装甲部队虽因得到新运来的坦克,实力又加强,并集中归第四装甲旅指挥,但没有出大力突破隆美尔的“包围层”(Curtain),前往解救。那些司令官由于常被诱入陷阱,并遭到敌军坦克与反坦克炮巧妙配合的重创,现在变得十分小心起来。 12月1日清晨,隆美尔的部队在贝勒哈迈德包围新西兰军,切断了他们与托卜鲁克守军之间的“走 廊”(Corridor)。4时30分左右,英国第四装甲旅奉命在拂晓时以“全速”向北挺进,并且“不惜任何代价”与敌军坦克交战。该旅在上午7时左右出发,9时到达西迪拉杰格机场,下陡坡后,与新西兰军取得联系。于是,他们打算向敌军坦克队(估计“约有四十辆”)发动反攻。但到那时,部分新西兰军已被击溃,总退却的命令也已发下。新西兰师的残部向东退到扎法兰(Zaafran)(后来又在夜间退到边境);英国第四装甲旅则向南撤退二十五英里,到贝拉奈卜井(Bir Berraneb)。 这一战打到这第三个回合,最后是敌军取得惊人战果。在这一回合开始时,他们的作战坦克处于 一比七的劣势,到结束时,比之英方的坦克总数,仍然处于一比四的劣势。 这时奥金莱克又一次飞到第八集团军司令部。他正确地估计到隆美尔部队的潜在弱点,决定继续 作战,因为他有新的部队和后备坦克可以调来作战。在边境的第四印度师由第二南非师接替,并被派往与英国第七装甲师会合,采取两翼包抄,以切断隆美尔的补给线和退路。 隆美尔一获悉这一新的强大威胁的消息,就决定向西撤退,并集中剩下的坦克,一举打乱英军的 两翼包抄。因此,在12月4日晚,德国非洲军放弃对托卜鲁克的包围,向西溜走了。 贾扎拉 那天早晨,第四印度师的先头旅已向古比井(在西迪拉杰格南面二十英里)的意军阵地发动进攻,但 被守军的炮火击退。第二天早晨重新进攻,又被击退。在这两次作战中,英军装甲部队掩护进攻部队的北侧,以防止隆美尔的骚扰,可惜,为了试行一种新的扎营法,于5日下午撤回营地。下午5时30分,隆美尔的装甲部队突然到了古比井;没有掩护的印度旅一部分被击溃了,其余部分到天黑时总算逃脱。 遭此挫折后,英国第三十军司令诺里决定推迟翼侧攻打阿克鲁马(Acroma)的计划。这一推迟使他 坐失切断隆美尔退路的机会。第四装甲旅奉命在重新发动进攻之前,寻找敌军的装甲部队消灭之。可是,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今日查阅档案,也没有发现曾经作过这样努力的证据,虽则当时由于新运到四十辆坦克,该旅的坦克总数已达一百三十六辆,几乎等于德国非洲军所剩下的坦克总数的两倍。其后两天,该旅都在古比井附近阵地上度过,间或进行短促出击,希望引诱敌军对第四印度师的大炮阵地作正面进攻,但都没有成功。 12月7日,隆美尔接到通知,说在年底前不可能有什么增援,因此决定撤退到贾扎拉(Gazala)防 线。当晚,非洲军开始收兵。英军迟迟没有认识到发生了什么情况,直到12月9日,他们的装甲部队才开始向阿克鲁马南面的公路会合点“骑士桥”(Knights bridge)挺进。离骑士桥不到八英里,却遭到敌军一支后卫部队阻击;但他们比较关心的是保护自己,而不是诱捕敌人。11日,隆美尔的部队已安返贾扎拉,那里早已布下防御阵地,作为后备防线。 12月13日,戈德温-奥斯汀的第十三军,现已接替追击任务,向贾扎拉防线发动进攻。正面的进 攻虽被抵住,但掩护隆美尔的内陆一侧的意大利机动军,却不堪压力,迅速后退;英军的左翼进至贾扎拉防线后面十五英里的西迪卜拉吉塞(Sidi Breghisc)。但其后,德军装甲部队的一次反攻,把英军的围攻止住了。 14日,戈德温-奥斯汀在重新进攻之前,派第四装甲旅采取较远距离的翼侧迂回,向位于贾扎拉 与梅基利(Mechili)中途的多条公路会合点哈莱格埃莱巴(Halegh Eleba)推进。这一旨在拦击隆美尔后方的行动于下午2时30分开始,第四装甲旅朝正南方长途跋涉二十英里后,就宿营。次日晨7时,又开始前进,迂回六十英里,由于道路难行,直到下午3时,才到达哈莱格埃莱巴,比原定的时间晚了四小时,再也来不及按原计划打退隆美尔的后备装甲部队以支援主攻了。不仅如此,他们一到就潜伏不动,因此直到第二天早晨敌军才发现他们。 与此同时,15日的主攻也遭到失败。英军在海滨附近进攻,虽于贾扎拉阵地取得了立足点,但在 中午时,敌军装甲部队的一次反击粉碎了围攻,将进攻军的先遣部队吃掉了。英军最高统帅部仍然指望部署在敌军后方的强大装甲旅在第二天击溃敌军。可是,在16日晨,该旅为了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加油,向南退了二十英里。下午返回接近前线的一个据点时,遭到反坦克火力网的阻击,于是再次向南退到营地过夜。根据记载,只有远距离的相互炮轰,但没有造成伤亡。分析家得到的印象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送敌人走——敌人是走了,是沿着留给他们过去的那条通畅 小道走的。 卜雷加港(Mersa Brega) 原因是,德国非洲军装甲部队在15日反击胜利中即使损失不大,剩下的坦克也不过三十辆,而当 时英军在战场上的坦克则近两百辆。隆美尔对形势作了估计,他明白贾扎拉防线不可能久守,所以决定后退一大段路,同敌人完全脱离接触,以等待增援部队到来。他准备退到的黎波里塔尼亚边境的卜雷加港(Mersa Brega)咽喉地带。那是一个理想的防御阵地,也是他第一次进攻的跳板,日后再好作跳板之用。 因此,在12月16日晚,他开始撤退。德国非洲军和意大利机动军取道沙漠;意大利步兵师则沿着海滨公路退却。英军迟迟没有发动追击。第四装甲旅直到第二天下午1时才出发,两小时后,在不到哈莱格埃莱巴他们早先那个阵地十二英里的地方,就停下宿营,同时也为继续前进作后勤准备。 18日,他们沿着沙漠道路前进,到梅基利南面的一个地方,但在转向北进时,刚刚错过捉住敌军后撤纵队的队尾。与此同时,乘汽车前进的第四印度师和步兵坦克一起,穿过绿山区(Jebel Akhda)的崎岖丘陵地带,一路逼近海滨。19日晨,占领德尔纳,但是敌军的步行纵队大部分早已安全通过咽喉地带。第四印度师企图在再往西的地方截击他们,却因地形崎岖和汽油缺乏而停滞下来,只是俘获少数散兵。大部分追击部队当时因缺少汽油而搁浅。摩托化步兵队奉命穿过大弓形的班加西地方的沙漠带头追击。 12月22日到达安特拉特(Antelat)时,发现敌军的装甲部队(有三十辆坦克)驻在贝达富姆附近,以掩护意军步行队伍沿着海滨撤退。他们在那里一直被牵制到26日,那时隆美尔的后卫部队又后撤了三十英里,到达阿杰达比亚(Agedabia)。与此同时,重新装备起来的英国第二十二装甲旅已赶来增援追击部队。警卫旅追上敌军后卫部队,对阿杰达比亚展开正面进攻,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十二装甲旅则迂回前进,穿过哈塞亚特(El Haseiat),深入沙漠三十英里。这一行动不料遭 到挫折。 因为在27日其翼侧遇到一支德军装甲部队突然袭击,经过三天战斗,终于被包围。英军坦克大约有三十辆设法逃出,但是损失了六十五辆。隆美尔在这次还击时得到增援:来了两个新到的坦克 连(有三十辆坦克)。这两个坦克连都是在19日班加西港刚要撤退之前登陆的。自从“十字军作战计 划”开始实施以来,他这是第一次得到增援。 英军在哈塞亚特的失利,为长途追击造成一个令人沮丧的结局;对托卜鲁克周围一战终会得胜而 引起的欢乐心情也是兜头一盆冷水。但是,隆美尔被迫后退,使英军得到极大好处。隆美尔一退,在边境的德意守军便孤立无援,毫无转机了。巴尔迪亚于1月2日投降;剩下的另外两个边境据点也于17日投降。 这一来,在边境阵地俘获的敌军人数,包括以前在西迪奥马尔俘获的在内,达二万人。轴心国死伤总数达三万三千人,而英方死伤不到一万八千人。可是,在轴心国的死伤中,将近三分之二为意大利人;在德军死伤的一万三千人中,大部分是后勤人员,而英军在六个星期战斗中所损失的大都是战斗人员,包括许多受过高级训练的沙漠老战士,这些人是很难补充的。不得已而依靠没有经验的战士,特别在沙漠战中这样做,这种缺点在下一仗中将再度表现出来。这一仗在1月的第三周开始,当时隆美尔所谓已经丧失战斗力,却又进行了一次突然出击,同1941年的初次出击一样,取得了出奇相似的战果。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11
攻占突尼斯
1
不列颠之战(1940.8)
战前的状况
当时希特勒指望英国政府按照他有意提供的优惠条件同意签订妥协和约;希特勒尽管野心勃勃,也不想同英国决一胜负。实际上,希特勒已向德国将领示意,战争已告结束,同时也批准他们休假,部分德国空军也已调往其他潜在的战线。此外,6月22日,希特勒还命令三十五个师解散。 即使在丘吉尔断然拒绝任何妥协,显然决心继续作战时,希特勒还是深信这是虚张声势,并认为 英国必定承认“一败涂地,绝无希望”。这个希望是慢慢消失的。直到7月1日为止,他都没有下令研究以入侵来征服英国的问题;过了两个星期,到7月16日,他终于下令准备以“海狮作战计 划”(Operation Sealion)为名的入侵时,他对是否有此必要仍然带有怀疑的口吻。不过,他确曾说过,必须在8月中旬准备好出征。 7月21日,希特勒对哈尔德说,他打算转而解决俄国问题,如果可能的活,在那年秋季对俄国发动进攻。29日,约德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告诉瓦利蒙特,希特勒已决定同俄国开战。几天 之前,古德里安装甲兵团的作战参谋已奉派回柏林,去准备在侵俄战役中使用装甲部队的计划。 法国崩溃后,德国陆军根本没有准备执行入侵英国之类的计划。参谋部没有仔细考虑过,更不用 说研究了;部队也没有受过海上作战和登陆作战的训练;也没有为此动手制造登陆艇。因此,唯一可行的事,就是匆匆调集船舶,从德荷两国把驳船送到英吉利海峡诸港口,并使部队进行一些上下船的训练。由于英军在法国损失了大部分武器装备,一时处于“无力防御”状态,德国这样匆匆忙忙临时凑合兵力,才可能成功。
海狮计划
这次主攻任务派给了伦斯德陆军元帅和他的A集团军群。计划规定他们把第十六集团军(布施将军 (General Busch))放在右翼,第九集团军(斯特劳斯将军(General Strauss))放在左翼,规定海运部队在斯凯尔特河和塞纳河两河河口之间的各海港上船,在福克斯通(Folkestone)和布赖顿(Brighton)之间的英国东南岸会合;同时规定一个空降师占领一片悬岩的多佛尔-福克斯通地区。根据这个“海狮”计划,在四天内的第一次入侵浪潮中,将动用十个师登陆,以建立一个大桥头堡。 首先在法国的斯凯尔特河和塞纳河两河河口之间的各海港上船,然后在英国的福克斯通和布赖顿之间的英国东南岸会合。用空降师占领多佛尔-福克斯通地区,以建立一个桥头堡 大约过一个星期后,再向内陆大举进攻,第一个目标是夺取泰晤士河口(Thames estaury)到朴次茅斯(Portsmouth)那一弧形地带的高地。第二阶段是要从西面切断伦敦。计划规定B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赖歇瑙陆军元师)担任助战,在第一次入侵浪潮中,规定三个师从瑟堡(Cherbourg)开出,在波特兰岬(Portland)以西的莱姆湾(Lyme Bay)登陆,向北推进到塞文河(Severn)口。 第一个目标:夺取泰晤士河口(Thames estaury)到朴次茅斯(Portsmouth)那一弧形地带的高地。在伦敦的东南-西南一线切断。第二阶段是要从西面切断伦敦。从法国瑟堡(Cherbourg)开出,在英国波特兰岬(Portland)以西的莱姆湾(Lyme Bay)登陆,向北推进到塞文河(Severn)口。这样就将伦敦的西线切断了 在第二次入侵浪潮中,要用六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师组成一支分成三个军的机动化开拓部队。 其后是九个步兵师的第三次入侵浪潮和八个步兵师的第四次入侵浪潮。虽然在第一次入侵浪潮中没有装甲师,但大约分到六百五十辆坦克,全部要由两个梯队中的第一梯队带入(领先的梯队人数,刚刚超过总兵力二十五万人的三分之一)。由两部分兵力组成的这第一次入侵浪潮,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运输工具,需要一百五十五艘运输船,共约七十万吨,外加三千多艘小船——一千七百二十条驳船(Barges)、四百七十条拖船(Tugs)和一千一百六十条汽艇(Motorboats)。 准备工作直到7月下旬才开始。德国海军参谋部宣称,最早也要到9月中旬,才能调到这么多的船 舶来实施“海狮作战计划”;而希特勒却命令,在8月中旬完成准备工作。(其实,在7月底,海军参谋部曾建议把这一作战计划推迟到1941年春季。) 但这还不是唯一的牵制。德国陆军将领非常担心部队渡海时会遇到种种风险。他们对自己的海军 和空军扫清道路的能力很少信心,力促在英国建立一条相当广阔的入侵战线(从拉姆斯格特(Ramsgate)到莱姆湾),俾能拉长并分散英国防守部队。德国海军将领更是担心,英国舰队一到,就难免遭到阻击。他们对于自己阻止英国舰队干预的能力不是很少信心,就是根本没有信心,因此,一开头就坚持,无法保护陆军所计划的一条广阔的入侵战线;只能在一条相当狭窄的布雷过道里渡过海去,部队规模也要小些——这些限制加深了陆军将领的疑虑。雷德尔海军上将强调说,渡海区上空的制空权尤其不可或缺。 希特勒于7月31日同雷德尔讨论后,同意了海军的看法。“海狮”计划不可能在9月中旬之前付诸 实施。但是,他还没有痛下决心把这一计划推迟到1941年,因为戈林向他保证,空军既能把英国飞机从天上赶走,也能阻止英国海军的干预。海陆军首脑都很愿意让他去试试他的预习性空中攻势;在预习确实成功以前,他们是不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的。 结果却没有成功,因此空战成了这一英国决战的主要特点,其实也是唯一特点。德国空军并不象当时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比英国皇家空军大占优势;并不象英国公众所害怕的那样,能用大批轰炸机保持一浪又一浪的连续进攻;战斗机的数量也不比英国多出多少。
空战
8月1日,希特勒发布17号训令要求发动空战。 德国的空军被编成两个航空队,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施佩尔勒的第3航空队。这样的各自编制在波兰、西欧的作战中被证实有效,但在空军的作战中却可能陷入各自为战的劣势。 德国的轰炸机数量较多,共有14个大队,约1100驾轰炸机,其中有大概316架较差的俯冲轰炸机,875驾水平(高空)轰炸机。 战斗机方面,德国9个单引擎战斗机大队,约900驾ME109式战斗机;2个双引擎战斗机大队,约120驾ME110式战斗机,在与英国的对战中出于劣势。这种战斗机的弱点是无线电设备相对原始,也无法通过地面管制来弥补。 此前在法国,英国空军损失了400多驾战斗机,但在7月中旬重建到650左右,大部分为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还有部分100驾其他的旧式战斗机。 天气因素对德国空军的影响也十分重要,由于英吉利海峡的不利天气总是从西方过来,英方总是先一步了解,这不利于进攻方。且德国空军缺乏“盲目飞行”的经验,而据说元首又不允许他们盲目投弹,要求他们瞄准打击。 英国的高射炮部署也对抵抗德国空军起到有效的抵抗,虽然他们射下的轰炸机很少,但却扰乱了轰炸,大大降低了轰炸命中率 德国空军的目标是消灭敌人的战斗机,破坏机场,至少将他们赶出英国南部。之后轰炸机对所有重要目标实施打击,使英国军队崩溃。然而,想要破坏英国的机场网,就必须使用轰炸机,但由于德国方面缺乏战斗机掩护轰炸机的经验,加之英国空军的本土优势,在战斗中出于不利状态。 在8月6日以前,对主要的空军司令官凯塞林和施佩勒始终没有发出发动进攻的明确指示 定期轰炸船舶始于7月3日;次日,一队八十七架俯冲轰炸机,由梅109型战斗机护航,轰炸了波 特兰(Portland)的海军港口,但没有多少成效。10日,一小队轰炸机由大批战斗机护航,在多佛尔沿海轰炸了一支护航队;值得注意的是,梅110型战斗机打不赢派出来保卫那支护航队的飓风式战斗机。7月25日一支护航队在同一海域遭到较为猛烈的轰炸之后,海军部决定于夜间派护航队过多佛尔海峡,又因驱逐舰遭到一些轰炸,决定将停泊在多佛尔的护航队撤往朴次茅斯。 8月7日晚,另一支护航队被维桑(Wissant)附近山崖上的德国雷达发现行踪,翌日,一次次受到有护航的俯冲轰炸机袭击,每次达八十架之多。德机炸沉近七万吨船舶——牺牲三十一架飞机。 11日,英国皇家空军在混战中损失三十二架战斗机。即使如此,在7月3日到8月11日这个阶段, 德军损失三百六十四架轰炸机和战斗机,而英国皇家空军则损失二百零三架战斗机——这个损失大致只要工厂一周的产量就可弥补。 希特勒命德国空军“尽快消灭敌人空军”这一为时已晚的8月1日令发出后,戈林同参谋长们作了 多次讨论后,大规模的攻势便定于8月13日展开。这天被命名为“鹰日”(Adlertag)。对于德国空军在准备阶段连战皆捷的过分乐观报告,使戈林深信,只要有四天好天气,他就能取得空中优势。但是,到8月13日,天气却比前些日子差了。 在鹰日那天,德国空军对英国东南部的战斗机机场和雷达站还是开始轰炸。曼斯顿、霍金格(Hawkinge)和林普尼(Lympne)的前进机场受到严重破坏,有一些雷达站失效好几个小时。怀 特岛(Isle of Wight)上文特诺尔(Ventnor)的雷达站,被炸得完全失效,但是,由于另一发射机发出了信号,这一事实就瞒过了德军。雷达塔本身往往会吸引德军俯冲轰炸机,使轰炸机不去轰炸雷达基地的操纵室,反正德军总是错误地认为这些操纵室是万无一失地造在地下的。在这方面,还要归功于空军妇女辅助队的女雷达测绘员,她们总是坚持继续报告空袭,直到自己的雷达站被炸为止。 英国东南部上空的厚厚云层,使戈林推迟到下午才大举进攻——但有好几队飞机没有收到推迟的 信号,在脱节的空袭上白费力气。到下午大举进攻时,力量太分散,结果令人失望。那一天,德国空军出动的飞机共计一千四百八十五架次,比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多一倍。德机损失四十五架,既有轰炸机也有战斗机,可是只击落十三架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虽然自称摧毁七十架。 在大举进攻的开始阶段,德国空军浪费不少力气去轰炸一些不属英国战斗机统帅部的机场——他 们的主要靶子和目标本该是英国战斗机统帅部的机场。也因轰炸机队和护航战斗机配合得不好而受到损失。 8月14日,天上有了云层,轰炸才减少到只及开头那一天的三分之一威力。 8月15日早晨天气晴朗后,德国空军使出了英国之战中最大的一分力量——总共一千七百八十六架次,动用五百多架轰炸机。第一次轰炸对准霍金格和林普尼两地的机场,虽然比较重要的霍金格机场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是林普尼机场却被炸得瘫痪了两天。 这一天,也许是最关键性的一次决战,德国在整个英国上空,实际损失了七十五架飞机,而英国 则损失三十四架战斗机。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空军动用的轰炸机不到半数——这表明德国空军已经认识到,而且间接承认,必须依靠战斗机护航,而战斗机几乎已全部投入。此外,这天的作战也清楚表明,德国俯冲轰炸机,即向来吓人的斯图卡(Stukas)式俯冲轰炸机,并不适合目前试行担当的任务——梅110型战斗机也是如此,而过去对梅110型战斗机是寄予极大希望的。 8月16日,德国空军又发动了一次强大的攻势——错误地认为英国皇家空军已在15日损失一百多架飞机,现在只剩下三百架战斗机。这次空袭尽管炸毁好几个地方,但是基本上是令人失望的。 17日,虽则天气很好,却没有大举进攻。 8月18日,又发动了一次更为强大的攻势。结果,德国损失了七十一架飞机(半数是轰炸机),而英国皇家空军只损失二十七架战斗机。从此以后,进攻逐渐减少。事实上,对肯莱和比京山的掠地飞行空袭造成相当大的破坏,并且难以对付,因为飞机是在雷达屏幕水平之下飞进来的。不过,德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损失太大,难以为继。接着,由于天气不好,暂时停战了。 8月19日,戈林又召开一次参谋长会议;经过讨论后,决定继续发动空中进攻——以新的攻势,来干掉英国战斗机队。从8月10日起的两个星期内,德国空军损失了一百六十七架轰炸机(包括四十架俯冲轰炸机),因此轰炸机队首脑都要求越来越强的战斗机护航。由于戈林偏袒轰炸机,责备战斗机,这两兵种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紧张,摩擦也加深了。 从8月8日到18日这一期间,英国战斗机统帅部损失了九十四名驾驶员,另有六十名受伤。但在当 时还不缺乏飞机,虽则在这期间损失了一百七十五架战斗机,另外还有六十五架严重损坏,三十架在地面上遭到摧毁 24日天气好转,戈林发动了第二次夺取制空权的攻势。这次部署较好。凯塞林指挥下的第二航空 队通常把一些飞机留在英吉利海峡的法国一边上空;这使得帕克不断猜测,因为雷达不能辨别轰炸机和战斗机,也不能说出飞机在什么时候会突然冲过英吉利海峡。在这个新阶段中,第十一大队的前进机场遭到的破坏比过去严重;曼斯顿也不得不放弃。 新计划的另一特点是,密集轰炸伦敦周围的英国皇家空军据点和设施——因而无心之中在伦敦丢 下炸弹。24日晚,大约有十架德国轰炸机在飞向罗彻斯特和泰晤士港口(Thameshaven)的目标途中迷了航,把载负的炸弹全部丢在伦敦中心。 这一失误立即引起一场报复性空袭,第二天夜间,大约有八十架英国轰炸机轰炸了柏林,其后又进行了好几次轰炸——因而希特勒在一再做出恫吓而都被置之不理后,下令对伦敦进行报复性空袭。 从28日起,连续四夜袭击利物浦(Liverpool),但因训练不足,又因英军对德军导航波束的干扰,许多轰炸机找不到默西河两岸(Merseyside)地区。不过,这些空袭也暴露了英国在防御夜袭方面的缺点。 8月的最后两天对英国战斗机统帅部特别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十五至二十架轰炸机编成的一个个 小队护航的战斗机竟多至二倍。31日,英国皇家空军遭到的损失,是英国之战中最大的一次,共有三十九架战斗机被击落,而德军的损失则为四十一架飞机。由于实力有限,英国皇家空军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损失,已经拦阻不了德机进攻。到那时,西南部机场大都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已坏得不堪使用。 整个8月,英国战斗机统帅部在战斗中损失三百三十八架飓风式和喷火式战斗机,加上一百零四架 严重损坏,而德军的损失为一百七十七架梅109型战斗机,外加二十四架严重损坏。双方在战斗机方面的损失是二比一。由于其他原因而造成的损失,是四十二架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和五十四架梅109型战斗机。 因而,在9月初,戈林大有理由认为快要达到目的:消灭英国战斗机力量和东南部的设施。但是, 他并不懂得,继续利用取得的优势是事关紧要的。 9月4日,德国空军对英国飞机厂——罗彻斯特的肖特厂和布鲁克兰德(Brooklands)的维克斯-阿 姆斯特朗(Vikers-Armstrong)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轰炸,这样,对英国战斗机统帅部机场的密集攻击就有了变化,也不大密了。这一变化本身很有成效,但对英国战斗机统帅部的压力也减轻了。这一变化所以更有价值,是因为驾驶员已疲劳过度,神经紧张得快要分裂,他们的战绩也已明显下降。 道丁抓住了问题实质,命令尽量派遣最多的战斗机去保护南部的战斗机工厂;两天后,德军对布 鲁克兰德的一次新进攻遭到拦截——对伦敦周围的五个防区站的进攻也遭拦截。在8月24日到9月6日这整整两周期间内,二百九十五架英国战斗机被毁,一百七十一架严重损坏——而新生产的和修复的战斗机总数只有二百六十九架。德国空军损失的梅109型战斗机仅及此数一半——虽则也损失一百多架轰炸机。 9月3日,戈林在海牙又召开一次参谋长会议。会上批准了改在白昼轰炸伦敦的重大决议——凯塞 林在一开始就这样主张过,现在希特勒也同意了。开始日期定于9月7日 7日下午,戈林和凯塞林站在加莱和维桑之间的白鼻子角(Cap Blanc Nez)山崖上观看。大约一千 架第二航空队飞机的大机群(Air Armada)——三百多架轰炸机由六百四十八架战斗机护航——向伦敦进发。这大机群在一万三千五百至一万九千五百英尺高空,密密麻麻的一层层向上排成梯形,严密编队分成两批飞行。德国战斗机防御队形采用了新战术,一队护航机在二万四千至三万英尺高空遥遥领先,另一队护航机则与轰炸机相距只有三百码光景,在四面八方,给予严密掩护。 9日下午,凯塞林对伦敦发动第二次白昼轰炸。英国第十一大队这次已有准备,有九个中队进入阵 地,还有第十和第十二大队的飞机合作。中途截击非常成功,多数德国机队还没有到达伦敦就已被击溃。只有不到半数的轰炸机冲过防线,但几乎没有一架击中目标。 德军这一新攻势的最重要后果,是给英国战斗机统帅部大大解除了紧张。英国战斗机统帅部由于 遭到德机集中轰炸,原来一直深受苦难;在快要崩溃时,德国却转而去轰炸伦敦了。首都及其人民所承受的惩罚,成了保全国防的因素 9月9日令人失望的战果,也使希特勒入侵前的十天警告期又一次推迟——这次推迟到14日,警告在24日入侵。天气逐渐恶化,伦敦防务才稍为缓和,但是,在11和14两日,有若干架德国轰炸机冲过防线,而英国战斗机的截击却是零零落落的,因此,德国空军乐观地报告说,英国战斗机统帅部的抵抗已开始崩溃。这样,希特勒虽然又将警告期推迟,但只推迟了三天,到17日。 凯塞林在15日星期日早晨发动了一次新的大轰炸。这次对付轰炸的英国战斗机防御,计划得比较 好,时间也算得比较准。虽然德国大机群从沿海起一路上受到一、两个中队,总计二十二个中队的一系列袭击,可是仍有一百四十八架轰炸机冲过防线,到达伦敦地区——只是受到了阻扰,未能准确投弹,而且大都散得很开。那天德机的实际损失,经事后核实确定,为六十架。英国皇家空军只损失二十六架战斗机(半数驾驶员被救),相比之下,情况良好。 17日,希特勒同意海军参谋部的意见,认为英国皇家空军仍然没有打垮,并且强调恶劣天气的一 段时期已经到来,把入侵日期推迟到“另待通知”。第二天,他命令不要再在英吉利海峡诸港口 集结船舶,并同意不妨开始解散船舶——运输船的百分之十二(一百七十艘中的二十一艘)和驳船的百分之十(一千九百一十八条中的二百一十四条)已为英机击沉或击伤。10月12日,“海狮”计划已肯定推迟到1941年春季——而1月间,希特勒指令,除少数长期措施外,所有准备工作全部停止。他的心思现在已肯定转向东方。 戈林仍然坚持白昼轰炸,但是战果越来越令人失望,尽管在边远港口偶尔也有得手之时。在9月下半月带来令人失望的战果和轰炸机大受损失之后,戈林改而使用战斗轰炸机进行高空作战。大约在9月中旬,参加战斗的德国战斗机队奉命放弃三分之一的战斗机,以改装为战斗轰炸机,这样就有了二百五十架左右的战斗轰炸机。 对战斗轰炸机所能作的最好评价是,使用战斗轰炸机,可以暂时减少德机的损失,同时可使英国 皇家空军一直保持紧张。但是,到10月底,德机的损失又回升到原先的比例;天气越来越坏,战斗轰炸机人员更加紧张;他们都是从临时建成的沼泽般机场上起飞的。10月间,德机损失三百二十五架,大大超过英机的损失。 11月初,戈林发出表明策略显然改变的新命令。规定只在夜间空袭,轰炸城市、工业中心和港口 新攻势在11月14日夜间以轰炸考文垂(Coventry)开始。12月29日,伦敦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市中心。然而,此后,轰炸却松懈下来,直到3月天气好转。 1941年5月10日,即在西欧发动闪电战一周年的那天晚上,对伦敦一系列猛烈的轰炸,终于使伦敦受到极大破坏。不过,在英国上空的所谓“闪电战”,于5月16日却告结束——此后,德国空军的大部分飞机便为即将到来的入侵俄国一举而调往东方。 从1940年7月到10月底的德国空中攻势所造成的破坏和混乱,远远超过公认的程度,如果更持久 地加紧并反复轰炸工业中心,那末后果就会更严重。但是,德国空中攻势并没有达到摧毁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力量和英国人民士气的目的。在7月到10月底的英国之战中,德国损失一千七百三十三架飞机——并非英国所称的二千六百九十八架,而英国皇家空军则损失九百一十五架战斗机——并非敌人所称的三千零五十八架。
侵略法国(1940.5)
伦斯德集团军越过阿登山脉
这时,伦斯德集团军群的机械化先头部队,正开过卢森堡和比利时的卢森堡省,向法国挺进。他 们越过七十英里长的一段阿登山脉,挡掉微弱抵抗,跨越法国边境,在发动进攻后的第四天清晨到达马斯河边。 派遣成批坦克和汽车越过如此崎岖地区,真是大胆冒险。多少年来,传统战略家都认为,要大举 进攻,这片地区是“无法逾越”的,更不要说用坦克作战了。但是,这样却增加了攻其不备的机会,而一座座密林也有助于掩护进军和隐蔽进攻兵力。 对于希特勒的成功,贡献最大的,倒是法国最高统帅部。阿登山脉一役所以击溃法军,是大大归 功于法国计划的安排——就德国来看,这同他们自己改过的计划完全吻合。照一般人想象,法国终于一败涂地,都是因为当初采取了守势,或者说,是败于“对马奇诺防线有恃无恐的心理”(Maginot Line Complex),其实并非如此,他们是败于他们计划中所规定的采取攻势一面。 他们从左侧推进到比利时。这反而为敌人助了一臂之力,从而自投罗网——正象1914年第十七号计划几乎害得他们一败涂地一样。这次所以更加危险,是因为对于更加机动化,使用车辆调遣部队,而不是徒步行军。惩罚所以更加沉重,是因为三个法国集团军和英军组成的这次左侧推进,包括整个同盟军中最现代化装备的最机动化部队。这些军队一冲入比利时,每前进一步,殿后部 队便进一步暴露在伦斯德的部队面前,当时他们正穿越阿登山脉,在作翼侧强攻。更糟的是,同盟军进攻枢纽点(Hinge)的守卫是几个劣等法国师,师里都是些老兵,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这两样不可或缺的武器只有少量配备。听任枢纽点防御得这样不济,是甘末林和乔治所领导的法国最高统帅部犯下的最大错误。 总结:德军步兵与装甲部队进攻马奇诺防线,法国的防守集中在左侧应对这些威胁,但忽略了德国装甲军越过阿登山脉从色当进入法国的可能。
古德里安渡过马斯河
德军穿越阿登山脉进攻是一巧着,也是参谋工作的一项非凡绝技。5月10日拂晓之前,德军集结了战争中前所未见的大量坦克,密聚在卢森堡边境对面。这些坦克由三个装甲军组成,排列成三块或三层,头两层是装甲师,第三层是摩托化步兵师。 前卫由古德里安将军率领,全军(Group)由克莱斯特将军(Gen Von Kleist)指挥。 在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右面是另一个装甲军,即霍特(Hoth)指挥的第十五军,他们奉命冲过阿登 山脉的北部。到达纪韦(Givet)和迪囊(Dinant)之间的马斯河。 不过,这七个装甲师只是大军的一小部分,大军正沿着德国边境集合。准备插入阿登山脉。约有 五十个师密集在一条狭窄而纵深的战线上。能否成功,基本上要看德国装甲部队能否迅速越过阿登山脉,渡过马斯河。只有越过那条河流屏障,坦克才有迂回的余地。他们必须在法国最高统 帅部觉察到发生情况并集合后备力量来阻挡他们之前渡河。 德军抢了先,虽则只是领先几步而已。如果法国防御部队能够利用按照原定计划坚壁清野所形成 的局部阻力,那末结果也许有所不同。就法国的安全来说,可惜坚壁清野之后,没有适当的部队防守。当时法国蠢得竟依靠骑兵师来拖住入侵军。反之,如果在这阶段法国装甲部队对德军进攻 的翼侧发动一场反击,由于德国高级司令官大起恐慌,德军那次进攻可能陷于瓦解。即使事实如此,德军还是因为左翼出现反击的疑兵而震惊一时。克莱斯特看到进攻如此顺利,在12日早已赞同古德里安的意见——不等步兵到达就渡过马斯河。但还是作好安排,集结了大量空军,包括十二个俯冲轰炸机中队,来协助强渡。 13日午后,空军出场了,象下冰雹般连续投弹,迫使多数法国炮手在防空洞里躲到日暮。 古德里安集中攻打紧靠色当以西一英里半长的一段河流。这个选定地段是强渡的理想场合。河流 在此朝着圣芒热陡然北折,后又南转,形成一个袋形突角。北岸的周围高地长满树木,这样就可用来掩蔽进攻的准备活动和炮位,也是良好的炮兵观察地。从圣芒热(St. Menges)附近可以一览无遗地望见这一河曲,望见对岸那一边的天幕——马尔费森林那一片树木的高地。 下午4时发动进攻,由乘橡皮船和木筏的装甲步兵打头阵。不久就驾起渡船,把轻便车辆送过河。 很快拿下河曲,进攻军步步进逼,抢占马尔费森林(Bois de Marfée)和南岸高地。到半夜时,楔子已深入近五英里,在格莱雷(Glaire)(色当和圣芒热之间)也已架好桥梁,坦克源源不断开过桥去。 虽然如此,在14日,德军还是没有立定脚跟——只有一个师过了河,只有一座桥梁可用来向那个师输送援兵和给养。那座桥遭到同盟国空军猛烈轰炸;当时德国空军已转移到其他地方肆威,同盟国空军才暂时占了便宜。但是,古德里安军的高射炮团在这座要害桥梁上空保持密密一层炮火,同盟国飞机受到重创,空袭被击退了。到下午,古德里安的三个装甲师已全部过河。打退法军发动的一场为时已晚的反攻之后,突然折而向西。到第二天傍晚,已突破最后一道防线,这 样,通向西面的道路——通向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道路,就通行无阻了。 但是,这一夜是古德里安难熬的一夜——虽则并非由于敌人的缘故:装甲兵团司令部下令停止前进,不准部队离开已占领的桥头堡。这道命令,我既不愿接受,也不能甘心接受,因为这无异是放弃奇袭,丧失一切初步战绩。 古德里安在电话里同克莱斯特剧烈争辩了一番后,克莱斯特才同意“准许再继续进军二十四小时 ——以扩大桥头堡”。这一小心许可的部署,古德里安大加利用,对装甲师也不加约束,听其自便。古德里安的三个西进装甲师,同来自蒙丹梅(Monthermé)渡口的赖因哈特(Reinhardt)两个师和来自迪囊附近各渡口的霍特两个师会师。法军的抵抗就此全面崩溃,德军如入无人之境。到16日晚,德军又朝西,向英吉利海峡前进五十多英里,到达瓦兹河(Oise)。但是,又一次刹了车,这并非由于敌人的缘故,而是来自上面的命令。 德国方面的高级司令官都想不到马斯河竟然如此轻易取得,也简直不信自己运气竟然如此之好。 他们仍然认为他们的翼侧会遭到法军猛烈反击。希特勒也是这样担心。因此,他禁止进军——暂停两天,以便步兵赶上前来,沿着埃纳河(Aisne)形成一条侧面屏障。 事情提到高级当局后,古德里安得以恢复进军,有条件地获准进行强力侦察。古德里安将“强 力侦察”(Strong reconnaissance)解释为具有灵活意义,这一来,在第十二集团军的步兵部队沿着埃纳河开始形成坚固的侧面屏障之前,他就可以在两天间歇时间内保持强大攻势,也能以全力奔赴英吉利海峡沿岸。 法国认为德军攻打马斯河不会早于第九天,他们据此而制定计划。在古德里安插手之前,德国首 脑的脑子里原有的一张时间表也是如此。这张时间表打乱后,接下来的情况就更加糟糕。法国司令官都是受1918年慢动作战法训练出来的,他们的头脑应付不了装甲部队的速度,因而他们全都束手无策。
法国换帅
5月16日,法国方面,雷诺准备换掉甘末林,由曾经福熙的助手魏刚接任。但由于魏刚19日才到达,盟军指挥部暂停了3天。16日,总司令陆军上将戈特勋爵(General Lord Gort)把英国远征军从布鲁塞尔(Brussels)前线的前进路上拉回一步。可是,英国远征军还没有到达斯凯尔特(Scheldt)河边的新阵地,那一阵地就已动摇,因为古德里安把英国远征军远在南方的交通线切断了。19日内阁听说戈特正在“调查,如果被迫撤退的话,是否可能向敦刻尔克撤退”。但是,内阁向他发出命令,要他向南进军法国,强行通过德军在他后方布下的罗网——虽则他告诉内阁,他只有四天给养,弹药只够打一次仗。 上述指示同法国总司令甘末林在当天早晨迟迟才制订并发布的新计划正好吻合。到了傍晚,甘末 林被解职,由魏刚接任;19日,魏刚一上任,就一面研究局势,一面撤销甘末林的命令。再经过三天耽搁,他拿出一个同前任类似的计划。事实证明这无非是纸上谈兵。 与此同时,戈特虽然争辩说内阁的指示不切实际,但还是在手下十三个师中派出两个师,连同已 经派往法国的唯一坦克旅,从阿腊斯(Arras)向南发动进攻。这次反击在21日发动后,进攻的兵力就压缩成两个力量薄弱的坦克营,随之以两个步兵营。坦克取得一些进展,但是没有后援,因为步兵营遭到俯冲轰炸,军心已动摇。原来规定邻近的法国第一集团军以十三个师中的两个师配合作战,可是,实际贡献很小。在当时,法军一再遭遇德国俯冲轰炸机和快速运动坦克,士气受挫,陷于瘫痪。 5月20日,古德里安抵达阿布维尔(Abbeville)附近的海边。然后掉头北上,直扑英吉利海峡各港口和英军殿后部队——当时英军仍在比利时抵挡包克步兵部队的正面进攻。在这次北进中,古德里安 的右面是赖因哈特装甲军,这也是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一个部队。 5月22日,在古德里安进攻下,布伦(Boulogue)成为孤城,次日,加莱(Calais)也成为孤城。他这样大踏步前进,一下到达格拉夫林(Gravelines),离英国远征军最后剩下的一个逃生港口敦刻尔克仅十英里。赖因哈特装甲军也到达了艾尔(Aire)-圣奥梅尔(St. Omer)-格拉夫林运河线。但就在那里,上面发来命令停止继续前进。装甲部队司令官接到通知,叫他们把部队驻在运河线的这一边。他们象发连珠炮一般向上级频频提出质问和抗议,上级告诉他们这是“元首亲自下的命令”。
敦刻尔克大撤退
24日,魏刚怨天尤人说:“正当我军北上,逐步取得进展,要与盟军会合时,英军竟自动向港口 退了二十五英里。”其实,北上的法军并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进展,英军还没有退却——魏刚的话无非表明他完全是生活在空想之中。 25日傍晚,戈特下定决心,从敦刻尔克向海上撤退。 四十八小时之前,德国装甲部队早已到达离港口只有十英里的运河线上。 26日,英国内阁准许陆军部向戈特发出电报,同意他采取这一步骤,并且“授权”他执行这一撤退任务。次日,又打电报给戈特,叫他从海上撤回部队。同日,在包克攻打下,比利时陆军的防线中部崩裂,附近也没有剩下后备军来填补这一缺口。利奥波德国王(King Leopold)早已通过凯斯海军上将(Admiral Keyes)向丘吉尔提出多次警告,说局势越来越没有希望。 现在,一下子果然完了。比利时国土早已大半沦陷,军队即将背临大海,困守在一条挤满难民的狭长地带。因此,在傍晚前,国王决定求和——次日清晨,“停火”号便吹响了。求和——次日清晨,“停火”号便吹响了。比利时一投降,英国远征军到达敦刻尔克之前就更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法国方面严厉谴责比利时,但总理和报纸的激烈责备似乎是蛮不讲理——试想比利时的垮台正是因为法国在马斯河防线的崩溃而造成的。当时,不管法国严厉抗议和责备,英军向沿海飞奔退却,赶在德军合围前登上船。 一星期前英国国内已开始准备工作——不过是根据另一设想做出准备的。20日,丘吉尔批准“调集大量小船准备开往法国沿海港口和港湾”的措施,因为他是这么想的:按照当时计划,英国远征军试图由南面进入法国,因而可能被切断后路,这些船只也许可以协助营救一些英国远征军。海军部抓紧时间进行准备。上一天,即19日,在多佛尔(Dover)指挥的拉姆齐海军上将(Admiral Ramsay)已被派任作战指挥。顷刻间,许多渡船、海军扫雷船和沿海小航船都集合起来,以完成所谓“发动机作战计划”(Operation Dynamo)。从哈里季(Harwich)直到韦默斯(Weymouth)的海运官,都奉命将所有千吨以下的船只登记入册。 在其后几天里,情况迅速恶化,海军部不久就明白,只有敦刻尔克这一条退路了。26日下午“发动机”开动了——时在比利时求和前一天,也在内阁批准撤退之前。最初,人们还以为只有一小部分英国远征军可以得救。海军部通知拉姆齐:要争取在两天内救回四万五千人;过两天,在敌军追击下,也许不能再撤退了。事实上,到28日晚,只有二万五千人在英国上岸。所幸事后证明宽限日期要长得多。 第一次猛烈空袭发生在29日傍晚,“在这样早的日子,极其重要的敦刻尔克港水道未被沉船堵 塞,全靠好运而已”。由于部队大都从港口上船,从海滩上船的不到三分之一,保住水道畅通就更加重要了。 在其后三天里,空袭增加了。6月2日,白天只好停止撤退。从英国南部各机场起飞的皇家空军战 斗机,都力使德国空军留在海湾。但是,一则因为数量上差得远,再则,路途遥远,不能在那地区上空久留,所以根本无法维持充分的空中掩护。 到5月30日已有十二万六千名士兵撤退,所有剩下的英国远征军也都已到达敦刻尔克桥头堡——只 有部分士兵在撤退时被切断后路。这时,抵挡德军从陆上包围桥头堡的防御,也随之更为牢固。德军已错过机会。 不幸的是,在比利时的法国高级司令官都仍然遵照魏刚缘木求鱼般的计划行事,犹豫不决,不向 海上撤退,不同英军一道尽快撤退。这一耽误的结果是,法国第一集团军残部中有将近一半人员,于28日在里尔(Lille)附近被切断后路,于31日被迫投降。 到6月2日午夜,英军后卫部队上了船,英国远征军撤退完毕——二十二万四千人安全撤离,只是 在开往英国的途中因船只被击沉而损失二千人左右。大约九万五千名同盟军,主要是法军,也撤了出来,第二天夜间,虽然困难越来越大,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载走剩下的法军,这样就又多救出二万六千人。不幸的是,丢下了几千名后卫——这也使法国大为不快。 到4日早晨,战斗结束时,已有三十三万八千名英军和同盟军在英国上岸。同早先的预计相比,这 是惊人的成果,也是海军的一次宏伟战绩。
为什么德国不乘胜追击?
伦斯德的谨慎? 是个为人谨慎的战略家,总是小心翼翼地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避免因过分乐观而犯错误。 因此,他常常恰到好处地纠正希特勒的错误,头脑冷静地为他做出估计;但是,这一次,对德国却没有什么好处。在回顾当时的形势时,他详细谈到,坦克经长途快速进军,力量已减弱,并指出,有可能受到南北两面的夹攻,特别是受到来自南面的攻击。 戈林的自大? “敦刻尔克将交给空军。如果攻克加莱有困难,那要塞也同样交给空军。” 古德里安指出:“我认为是戈林的虚荣心使希特勒做出那一重大决定的。”同时,还有证据表明,连德国空军可以发挥的力量也没有充分或大力利用——有些空军首脑说,希特勒又在此刹了车。 希特勒的想法? 1、他希望保存坦克力量以备下一次出击之用 2、他长期以来始终畏惧佛兰德沼泽地 3、戈林为德国空军争功,也许空军更适合执行这个任务 4、他希望借此缓和与英国的关系,获得政治外交上的空间
法国投降
攻势是在6月5日发动的,最初在拉昂与海洋之间的西面地段开始。头两天抵抗很顽强,不过,西 端装甲军在7日冲破通向鲁昂(Rouen)的各条公路。于是,防线纷纷崩溃。 9日,德军渡过塞纳河(Seine)时,没有遇到真正抵抗。可是,他们并不打算在那里采取决定性行动,因此停止前进,这样一来,艾伦·布鲁克将军(General Alan Brooke)所指挥的小队英军就走了运,大部分部队才能在法军投降时作第二次撤退。 然而,克莱斯特的钳形攻击没有按计划实现。虽然右路终于在8日突破,但是从佩龙讷出发的左 路在贡比涅(Compiègne)以北遇到顽抗而中止。于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抽回克莱斯特装甲兵团,调到东面去支援在香巴尼已经得手的突破点。 那里的攻势直到9日才开始,但很快就崩溃了。步兵大军一强渡,古德里安的坦克便以破竹之势冲 破缺口,朝着马恩河畔的夏龙(Chalons-sur-Marne)而来,然后掉头向东。到11日,克莱斯特扩大冲势,在提埃里堡(Chateau-Thierry)渡过马恩河。他们继续向前飞进,越过朗格勒高原(Plateau de Langres),到达贝藏松(Besanson)和瑞士国境——切断了马奇诺防线的全部法军后路。 早在7日,魏刚就向政府建议立即求和,次日,他宣布“松姆河一战已告失败”。政府中虽然意见 不一,对是否要屈服犹豫不决,但在9日还是决定撤离巴黎。 10日,意大利宣战。尽管为时已晚,英国还是提出给墨索里尼各种殖民租借地,墨索里尼希望同 希特勒改善关系,一口拒绝英国的建议。 11日,丘吉尔飞往图尔给法国首脑打气,但只是白费力气。次日,魏刚向内阁讲话,告诉他们仗 已打败 14日,德军开进巴黎,并在两侧继续深入。16日到达罗讷河(Rhone)流域。同时,魏刚在所有主 要司令官的支持下,继续催逼讲和。丘吉尔为了防止法国作此决定,并保证在非洲死守,作了最后努力,提出成立英法联邦的远大建议;这没有起什么作用,反而引起了反感。这个问题交付表决,法国阁员多数反对,结果就转为决定投降。雷诺辞职,于是贝当(Marshal Petain)元帅组成新内阁,16日晚,向希特勒递交了求和书。 希特勒的条件于20日传交法国使节——地点在贡比涅森林中的火车车厢里,当初德国使节就是在 这节车厢里签署1918年休战书的。在继续商议过程中,德军又横渡了卢瓦尔河,但在22日,德国的条件为法国所接受。在安排了同时对意大利休战后,6月25日凌晨1时35分休战正式生效。
侵略荷兰、比利时(1940.5)
五日攻陷荷兰
荷兰首都海牙(The Hague)和交通运输中心鹿特丹(Rotterdam),在5月10日凌晨受到空降部队袭 击。在此同时,荷兰东面一百英里的边境防线也受到攻击。荷兰前后方受到这双重打击,引起了慌 乱,再加上德国空军对四面八方的威胁,这种局面更是有增无已。德国装甲部队趁乱飞越南翼的一个缺口。 第三天,在鹿特丹同空降部队会师。他们在刚刚赶来援助荷兰的法国第七集团军眼皮底下穿过,朝着目标挺进。 第五天,荷兰投降,虽则其主线尚未突破。人口拥挤的城市进一步受到近距离空袭的威胁,这样就加速了荷兰的投降。 总结:空降部队作用再次体现,空军的优势 这里的德军比对方兵力要小得多。此外,进行决定性插入的只有一个装甲师,即第九师——只有 这一师调得出来进攻荷兰前线。在其进军的路上横着一条条不难防守的运河和宽阔河流。这一师所以有机会成功,全靠空降部队的突击。 但是,这个新兵种也很小——同其成就相比,更是小得出奇。1940年5月,德国只有四千五百名 受过训练的伞兵。在这少得可怜的总人数中,只有四千名用来进攻荷兰。他们组成五个营,并由运输机运来一个为数一万二千人的轻装步兵师作后备。
快速攻陷比利时
入侵比利时一战的开始也是耸人听闻的。 赖歇瑙(Reichenau)指挥下的强大的第六集团军(包括赫普纳(Hooppner)的第十六装甲军),在这里发动地面进攻。部队要顺利展开,必须克服一个艰险障碍。只剩下五百名空降兵来协助这次进攻。全部用来占领艾伯特运河(Albert Canal)上的两座桥梁以及这条国境河流一侧的比利时最现代化要塞,埃本埃迈尔(Eben Emael)要塞。 但是,这支小队伍却左右了战局。因为,从这里打到比利时国境,要通过荷兰领土南面的突出部 分,即所谓“马斯特里赫特阑尾”(Maasttrcht Appendix)。一旦德国陆军越过荷兰边境,驻在艾 伯特运河一带的比利时边防军就会一再获得通知:在任何入侵的地面部队越过这条十五英里的狭长地带前把桥炸掉。空降部队从夜空中悄悄降落;这样,保证各要害桥梁完整,就有了新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 德国在比利时投入的空降部队规模非常有限,这与当时的报道绝不相同,据报道说,德国伞兵在 几十处地方降落,累计人数达数千之多。施图登特为此作了番说明——当时为了弥补实际兵源的不 足,也为了尽量制造混乱,在比利时各地撒下了模拟伞兵。施出这一诡计确实非常奏效,再加人们胡思乱想,天然要将所有数字大加特加了。 比利时并不是入侵西欧的决定性一击,但对结局起了重要影响。不但把同盟国的注意力引错方向,而且还把同盟国最机动的部队引来投入那里的战斗,因而这些机动师就无法抽出来,向南调往尚未完工的马奇诺防线西端那边——法国边境线上最薄弱的部分
侵略挪威(1940.4)
战前的博弈
入侵芬兰前: 英法:试图控制挪威境内的铁矿,但担心破坏挪威的中立 德国:试图攻击西欧,不愿意破坏挪威的中立 入侵芬兰后: 英法:获得干预的借口,但行事小心,不愿意破坏挪威中立 德国:得到挪威内部的支持,有机会颠覆政权,但还是不愿意破坏挪威中立,但已经谋求反击 2.16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后 英法:远征军未准备好,但计划出手,希望得到挪威、瑞典政府的同意 德国:认为英法将采取计划,准备出手 3.13芬兰投降后 英法:失去干预的借口,但依然主张推行挪威计划,但因为两国就莱茵河水雷问题拖沓 德国:拿定主意,比英法先一步出手 结论:两方都有入侵挪威的罪行,只是德国手脚更快
快速侵略的原因
原来发动袭击时,德军占领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兵力不大。只有两艘战斗巡洋舰,一艘袖珍战列舰,七艘巡洋舰,十四艘驱逐舰,二十八艘潜艇,若干辅助舰艇,大约还有一万名士兵。 即用于这次入侵的三个师的先遣部队。没有一处首批登陆部队有超过两千人的。也用了一个伞兵营——为了占领奥斯陆和斯塔万格两地的飞机场。这是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伞兵部队,事实证明伞兵部队极有价值。不过,德国取胜的最大决定因素是空军;这次战役中动用的实际兵力约有八百架作战机和二百五十架运输机。这先是吓住了挪威人民,后又使同盟军的反击陷于瘫痪。 为什么英国海军部队没有截住并击沉弱小得多的载运入侵部队的德国海军部队呢?宽阔的海面、 挪威海岸的特点、阴霾的天气,都是重大障碍。但还有其他原因,也是较易避免的障碍。据甘末林记述,4月2日,他催促帝国总参谋长艾恩赛德(Ironside)赶紧派出远征军。艾恩赛德回说:“在我们英国,海军部是无所不能的;它喜欢把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它深信能阻止德国在挪威西岸任何地方登陆。” 7日下午1时25分,英国飞机确已发现“强大的德国海军部队正迅速向北移动”,穿越斯卡格拉克 海峡(Skaggerak),向挪威海岸进发。丘吉尔说:“我们发现海军部简直不信这支部队是去纳尔 维克的。”——虽则“从哥本哈根来的报告说,希特勒意图占领那一港口”。下午7时30分,英国本土舰队(Home Fleet)从斯卡帕湾(Scapa Flow)启航,但是,看来海军部和海上将领都一心想要俘获德国战列巡洋舰。在力求与德国战列巡洋舰作战时,往往看不到敌人大有可能企图登陆,因而失去机会拦截较小的运兵军舰。 既然一支远征军已经上船,准备启航,那末为什么不赶快登陆,趁德国分遣队还没有来得及控制 挪威港口,就把他们赶出去呢? 主要原因正如上文所述。海军部一听说发现德国战列巡洋舰,就命令停泊在罗赛斯(Rosyth)的巡洋舰中队“一边派遣士兵上岸,甚至命令他们不带装备,一边去同海上舰队会合”。对停泊在克莱德湾(Clyde)那些满载部队的舰艇,也发出同样的命令。 为什么挪威对这样小的一支入侵军不作坚决抵抗呢?首先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动员部队。尽管他们 驻柏林的公使多次警告,他们的总参谋长多次催促,但是,直到4月8-9日夜间,入侵前几小时, 他们才发出动员令。可惜为时已晚,行动迅速的入侵军打乱了这一步骤。 此外,正如丘吉尔所说,当时挪威政府“主要关心的是英国动态”。在德军登陆前二十四小时这 一紧要关头,挪威竟为英国的布雷行动吸引了注意力,也分散了注意力,这真是不幸,也令人啼笑皆非。 挪威一开头受到打击,本来是有机会重整旗鼓的,但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再加军队编制陈旧,就 不大可能有这种机会了。他们无法应付现代化的闪电战,即使对付他们的只是小型闪电战,也应付不了。入侵军沿着深谷摧枯拉朽地横扫整个国家,其速度之快足见抵抗之弱。如果抵抗比较顽强的话,妨碍迂回包抄的山谷两旁融雪,就大有可能使德军的胜利前景变得较为渺茫。
各个地方的入侵
纳尔维克 对纳尔维克的一次最为惊人,因为这个遥远的北方港口离开德国海军基地大约有一千二百英里。两艘挪威海防舰艇毫不示弱地迎击进犯的德国驱逐舰,但是很快就被击沉。岸上守军并没有打算抵抗——三分是出于背叛,七分是由于无能。第二天,一支英国驱逐舰小舰队驶进峡湾,同德军打得互有伤亡。13日,以“战仇号”战列舰为后盾的一支更强大的小舰队开入,将德国驱逐舰解决了。但是,这时德军已经在纳尔维克周围一带立定脚跟。 特隆赫姆 德国舰艇冲过控制峡湾的炮火夹击,一举攻占特隆赫姆——如此冒险行动,使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同盟国专家都惊得目瞪口呆。德军拿下特隆赫姆,就掌握了通往挪威中部的战略咽喉,只是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他们这小撮部队能否从南方得到增援。 卑尔根 在卑尔根,德军在挪威战舰和炮台的打击下,多少受到一点损失,但一登陆,就没有碰到什么麻烦 奥斯陆 入侵军的主力在逼近奥斯陆时,却遭到严重挫折。因为乘着许多军官的巡洋舰“布吕歇尔号”(Blücher)被奥斯卡堡(Oscarborg)要塞发出的鱼雷击沉,于是,不再试行强渡,直到下午这一要塞遭到猛烈空袭,停火投降为止。这样,占领挪威首都的任务就由降落在福内布(Fornebu)机场的伞兵部队接手。下午,这支象征性部队列队游行,开入城内,如此虚张声势,倒也奏效。但是,这一耽搁,至少使国王和政府及时北逃,以期他日重整旗鼓,反击抵抗。 哥本哈根 德国预定在到达奥斯陆的同时占领哥本哈根。丹麦首都不难从海上进入,临近清晨5时,三艘小 运输船在飞机的掩护下开进港口。德军登陆时没有遇到抵抗,一营士兵长驱直入,出其不意占领丹麦兵营。与此同时,丹麦在日德兰的陆上国境线也遭到侵犯,但是,经过短短一阵交火,丹麦就放弃抵抗。德军占领了丹麦,终于从本国港口到挪威南部控制了一条有掩蔽的海上走廊,而且还夺得了前进机场,可由此支援在当地的部队。虽则丹麦军有可能再多打一阵,但是他们国家经不起一打,简直抵御不了一场现代化武器的猛攻。
错误的应对
中部海域的萎缩不前 德军登陆之时,福布斯海军上将(Admiral Forbes)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正在卑尔根附近,福布斯也想到派遣部队去攻打当地的德国舰艇。海军部同意了,并建议在特隆赫姆也作同样的进攻。可是,过不久,却又决定推迟进攻特隆赫姆,等追踪到德国战列巡洋舰再说。当时,四艘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组成的一支舰队向卑尔根开去,但一听到飞机报告说,那边有两艘德国巡洋舰,而不是如原先所报告的一艘,海军部就小心起来,取消进攻了。 南部争夺的怯懦 一旦德军在挪威建立了据点,动摇据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切断德军的供应和增援。要这么做,只有 封锁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可是,不久情况就很清楚,海军部由于害怕德国空袭,除潜艇外,不愿派遣任何舰艇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Passage Skaggerak)。如此谨慎小心,明明道出海军部已经认识到空军对海军的作用,而这在战前是从来没有流露过的。但也由此可见丘吉尔要把战争扩展到斯堪的纳维亚是缺乏眼力的——因为要是封锁不住德军的增援路线,那就无止德军在挪威南部集结兵力,德军也就必然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夹攻的反复曲折 如果从奥斯陆通向北方的两条长长的峡道能够坚守住,如果在特隆赫姆的德国小部队能够很快就 打败,看来还是有可能保住挪威中部的。当时英国正极尽全力实现这一目的。德国发动突击后的一个星期,英军在特隆赫姆北面的纳姆索斯(Namsos)和南面的翁达尔斯内斯(Aandalsnes)分别登陆,作为针对特隆赫姆大举进攻的准备。但是,决定一做出后,就发生了一连串奇怪的灾祸。一位既有才干又有新思想的军人霍特布拉克将军(General Hotblack)被任命为司令;他接受任务指示后,在午夜前后,离开海军部,步行回俱乐部,过几小时后,人们发现他不省人事,倒在约克 公爵(Duke of York)胡同,显然是突然发病。第二天指派继任的司令乘飞机出发去斯卡帕,但飞机在那里机场上空盘旋时,突然一头栽在地上。与此同时,参谋长委员会和海军部突然改变了看法。17日,他们批准了这个计划,但第二天又转而反对了。他们一心认为风险太大。虽然丘吉尔宁可倾全力攻打纳尔维克,但是他们这样一百八十度转变却使他心烦意乱。现在参谋长委员会反而建议要增援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登陆的部队并对特隆赫姆展开钳形包抄。单凭想象,大有成功的希望,因为那个地区的德军不满两千人,而登陆的同盟军却有一万三千人。但是,行军的路程很长,大雪又妨碍行动,同盟军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远不及德军。在那个地区仅有的一艘驱逐舰的支援下,几小股德军在特隆赫姆峡湾上端附近登陆,同盟军背部就受到威胁,从纳姆索斯向南进军也就遭到破坏。自翁达尔斯内斯的进军,非但不能在特隆赫姆转而向北挺进,反而很快就打起防御战来,因为德军正从奥斯陆出发,沿古德布德兰峡谷(Gudbrand Valley)一路前进,并掠 过挪威军迎上来。由于同盟军大受空袭骚扰,又缺乏空军支援,在场的司令官就都建议撤退。两支军队于5月1日、2日重新上船,这一来德军就完全控制了挪威南部和中部。 缓慢的北部战争 这时同盟军全力夺取纳尔维克——主要是为了“保住面子”,倒不是因为还有希望可以到达瑞 典铁矿。英军原已于4月14日在这个地区登陆,但是由于麦克西将军(General Mackesy)极端谨慎,才没有迅速进攻纳尔维克,尽管负责指挥这一地区联军的柯克-奥里海军上将(Admiral Lord Cork and Orrery)频频催促也罢。即使登陆部队已经多达两万人,他们的进展仍旧很慢。对方的情况则是,两千名奥地利阿尔卑斯部队得到德国驱逐舰上来的两千名海军的增援,并由狄特尔将军(General Dietl)灵活地指挥着,他们尽量利用了这一地形崎岖的国土防守上的有利条件。直到5月27日,才被赶出纳尔维克城。这时,德国在西欧的进攻已经深入法国境内,法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同盟军在6月7日撤出纳尔维克。挪威国王和政府也同时离开挪威。 总结 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战局上,同盟国政府显得异常张牙舞爪,但又缺乏时间观念,结果给挪威人 民带来了苦难。反之,希特勒这一次却显得迟迟不愿出击。可是,等他最后下定决心要抢在西方列强前面时,他便立即动手;在关键时刻,他的部队行动既迅速又大胆,充分弥补了人数的不足
闪击波兰(1939.9)
波兰过于高估自己,丝毫不打算退让,不允许交出但泽,让东普鲁士与德国合并。而俄国又与德国签订和约,战争也就爆发了。 俄国与德国的联合,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1、其他欧洲国家也恐惧俄国的扩张,这也让唯一能直接支持波兰的国家事实上得不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 2、俄国需要土地,希特勒同意他们在波罗的海国家自由行动。 3、欧洲将波兰视为苏德的战略缓冲地,但俄国将波兰视为德国进攻俄国的桥头堡,这意味着如果与德国一起瓜分波兰,反而有利于防范德国 1938年5月3日,俄国外交部长李维诺夫(Maxim Litvinov)被“解职”的消息,作为联合欧洲、抵抗纳粹派,他的离职象征着俄国对欧洲国家的失望。莫洛托夫接任,俄国逐渐和德国合作。 因为气候原因,侵略波兰的时间不能推到9月后,8月23日里宾特罗甫(Jachim von Ribbentrop)飞往莫斯科,签订了条约。附有一项秘密协定,规定波兰由德俄两国瓜分。 1939年9月1日,星期五,德军入侵波兰。 9月3日,星期日,英国政府向德国宣战,(工党的格林伍德也支持了) 同一日,法国宣战。
地理要素
波兰是最适宜实验闪电战的场所。波兰边境非常辽阔,共约三千五百英里。与德国领土接壤的边界,原长一千二百五十英里,最近由于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已达一千七百五十英里。这样,波兰的南侧也就暴露在入侵军面前——面对东普鲁士的北侧早已如此。波兰西部则已成为德国钳形包围之中的一大突角。 波兰平原为入侵的机动部队提供了相当方便的平坦通道,只是不如法国那么容易通行,因为波兰缺少良好公路,厚厚的泥沙往往堵塞公路,某些地区也常有湖泊和森林。 但是,选定的入侵时间却使这些障碍微不足道了。如果波兰陆军再往后撤到宽阔的维斯瓦(Vistula)和桑河(San)河界后面集结,可能比较明智,不过,那样一来,势必放弃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一些地区。1918年以前属于德国的西里西亚(Silesia)煤田都靠近边境;主要工业区域虽然大部分离边境较远,但都位于河川屏障以西。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也难以想象波兰能在前方地区守住阵地。可是,波兰出于民族自尊心,对军事力量又过分自信,再加上,对西方盟邦有办法帮助解除压力一点,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更有充分理由,为经济利益而尽力延缓敌人向主要工业区推进。
军力部署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部队,集结在“走廊”一带,在那里,大有危险遭到双重包围——来自东普鲁士和西部的两面夹攻。当时德国一直在宣传收复1918年前为其所有的那块领土。波兰在反对德国收复故土时,这样听任民族自尊心高涨,就必然抽出部队,不去守卫对防御更为紧要的地区。因为面对入侵主要通道的南方各地,只有少量部队驻守。同时,另外三分之一不到的波兰部队,在总司令斯密格莱-利兹元帅(Marshal Smigly-Rydz)的统率下,作为后备军聚集在罗兹(Lodz)与华沙(Warsaw)之间的中央轴线以北。这样的布局虽然体现出进攻的气魄,但是,波兰陆军的调遣能力有限,即使在铁路和公路行军途中没有因为遭到德军空袭而停步不前,也无法实现发动反攻的目的。 波兰把部队全部集结在前方,这样就丧失机会去展开一系列延宕战了,因为在入侵军的机械化纵队占领他们后方阵地之前,他们徒步行军的部队是无法退到那里布防的。波兰土地广阔,固然使波兰 来不及把后备军全部召集起来就遭到突然袭击,但是部队非机械化给波兰带来的危害更大。缺乏机动性,比之未曾完全动员,更是个致命伤。 在上空的压力。德国空军破坏了波兰的铁路系统,并在入侵初期摧毁了大量波兰空军。德国空军 不是编成大队,而是非常分散活动的,因此无比广阔的地区就到处陷于瘫痪。 伪装成波兰广播的德国广播攻势,大大滋长波兰后方的混乱和沮丧情绪。这一切因素所以造成多重影响,是因为波兰对他们士兵能够战胜机械的力量过分自信,反过来也就导致幻想的破灭。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1939.8.23)
德国进攻部署
德军是在9月1日上午6时前不久越过波兰边境的;空袭在前一小时就已开始。在北路入侵的是包 克集团军群(Bock's Army Group)。这个集团军群包括屈希勒尔(Küchler)统率的第三集团军和克鲁格(Kluge)统率的第四集团军。前者从东普鲁士的翼侧阵地向南插入,后者则向东推进,越过波兰“走廊”与前者会合,以包围波兰的右侧。 承担更重大任务的是南路的伦斯德集团军群(Rundstedt's Army Group) [cdhyy注:又译为龙德斯泰特、伦德斯特。] 。这个集团军群的步兵实力比包克集团军群几乎大一倍,装甲部队也强得多。其中包括布拉斯科维茨(Blaskowitz)统率的第八集团军、赖歇瑙(Reichenau)统率的第十集团军和利斯特(List)统率的第十四集团军。左翼,布拉斯科维茨奉令向大工业中心罗兹推进,一面协同围困波兹南这一突出部分的波军,一面掩护赖歇瑙的翼侧。右翼,利斯特受命向克拉科夫(Cracow)推进,同时绕过波兰的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侧翼,用克莱斯特(Kleist)的装甲军穿越喀尔巴阡山口。但是,决定性的打击归居中的赖歇瑙担任,因此大部分装甲部队都分配给他了 德军入侵所以成功,也是因为波兰的首脑轻视防御,不用心建筑防御工事,宁愿依靠反攻——他 们认为他们的军队尽管缺乏机械化装备,还是能够发动反攻的。因此,机械化的入侵军能够毫无困难地找到并突破前进的通道,而波兰的反攻,在德国对他们前进运动加以回击、对他们后方加强威胁这两面夹击下,大都遭到失败
双重两面包抄
到9月3日,英法参战时,克鲁格部队已经切断“波兰走廊”,攻至维斯瓦河下游;屈希勒尔部队从东普鲁士向那累夫河(Narev)施加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赖歇瑙装甲部队已经冲到瓦尔塔河(Warta),并已强渡。与此同时,利斯特集团军正从两翼向克拉科夫会聚,迫使那防区的希林(Szylling)集团军弃城而退至尼达河(Nita)与杜纳耶次河(Dunajec)一线。 到4日,赖歇瑙的先头部队已到达离边境五十英里的皮利察河(Pilica),并渡过河。过了两天,他的 左翼占领托马舒夫(Tomaszów)后,已伸入罗兹的后方,他的右翼已攻入基埃尔策(Kielce)。这样,守卫罗兹防区的波兰罗梅尔(Rommel)集团军遭到了两面夹攻;库切巴(Kutrzeba)集团军仍然远在前方波兹南附近,处于被围困的危险之中。在总参谋长哈尔德(Halder)所策划、总司令勃劳希契(Brauchitsch)所指挥的这一包围战中,其余德军也都在执行各自任务时取得了进展。波军被分割成若干互不配合的部分,有的在撤退,有的对近在眼前的敌人纵队断断续续地发动进攻。 如果不是沿传已久的习惯势力往往不让机动部队远远赶在支援他们的步兵大队前面,那末德军的推进可能还要快得多。但是,新获得的经验表明,由于敌方一片混乱,减少了这种危险,德军就采取了更加大胆的方针。8日,赖歇瑙的一个装甲军,利用罗兹与皮利察河之间的缺口,飞速攻至华沙近郊——在第一个星期已经前进一百四十英里。到下一天,他右翼的轻型装甲师到达华沙与散多梅希(San domierz)之间的维斯瓦河更南的地方。然后 折而向北。 与此同时,在喀尔巴阡山脉的附近,利斯特机动部队——越过杜纳耶次河、比亚瓦河(Biala)、维 斯沃卡河(Wisloka)和维斯沃克河(Wislok),一直打到著名的普热米什尔(Przemysl)要塞两侧的桑河。北路,古德里安装甲军(屈希勒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cdhyy注:作者此处有误。据古德里安回忆录《闪击英雄》记载,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在波兰战役中属于第4(克鲁格)集团军的战斗序列,而不是第3(屈希勒尔)集团军。] )已越过那累夫河,对华沙后方的布格河一线发动进攻。这样,对华沙以西维斯瓦河弯的波军发动的钳形攻势(Pincermovement)外面,又摧枯拉朽地展开了一个更大的钳形攻势。 在这一阶段的入侵中,德国方面的计划作了重大变动。当时波兰方面异常混乱,看来各纵队在向 许多不同方向前进,卷起的尘土模糊了空中的视野,因此德国方面对局势的看法一时陷于混乱。在这种真相不明的状态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免不了认为北方波军大都已经逃过维斯瓦河。基于这一设想,他们命令赖歇瑙集团军在华沙与散多梅希之间越过维斯瓦河,以拦击波军向波兰东南部撤退。但是,伦斯德表示异议,他确信大部分波军仍在维斯瓦河以西。经过一番争论,他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赖歇瑙集团军掉头北上,在华沙以西布祖腊河(Bzura)一带建立起一个封锁阵地。 结果,最大部分的波兰残军还没有撤过维斯瓦河就陷入了重围。德军除了在最少抵抗的一带进行 战略突破而占优势外,这时又在战术防御方面占了优势。他们要获得全胜,只要坚守阵地,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支仓皇出击的军队,这支军队在阵后作战,基地已被切断,补给越来越短缺,而布拉斯科维茨和克鲁格这两支集团军正会师东进,在其翼侧和背后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尽管波军勇猛作战,其英勇使对手深为感动,但是,最终只有一小部分趁黑夜设法突围,与华沙的驻军会合。 10日,斯密格莱-利兹陆军元帅已发布命令,向索斯恩科夫斯基(General Sosnkowski)将军奉命 负责的波兰东南部总退却,打算在一条比较狭窄的战线上建立防御阵地以作长期抵抗。但在当时,这却成了空想。当时德军一方面收紧维斯瓦河以西的大包围圈,一方面正深入到维斯瓦河以东的地区。此外,他们在北方已经包抄布格河一线,在南方已经包抄桑河一线。在屈希勒尔的战线,古德里安装甲军向南挺进,对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Brest-Litovsk)来了个大包围 [cdhyy注:除战斗序列有误外,“坦克攻击波兰”态势图亦有误。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的战役出发地 是应为波美拉尼亚(第4集团军),而不是东普鲁士(第3集团军)。] 。 在利斯特的战线,克莱斯特装甲军于12日到达利沃夫城(Lwow)。德军在此受阻,但向北散开,与屈希勒尔部队会合。尽管入侵纵队因纵深推进而感到极度疲劳,同时燃料也感短缺,但是,波兰的指挥系统严重脱节,既不能趁敌人暂时放慢步伐而加以利用,也不能从许多孤军仍然顽抗中得到好处。这些队伍胡乱行动,耗尽精力,而德军却在逐步合围。
苏俄出军
9月17日,苏俄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这背后一击决定了波兰的命运,因为波兰简直没有留下什么部队可以抵抗这第二次入侵了。次日,波兰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越过罗马尼亚国境——总司令发回电报,命令部队继续作战。这个命令最好多数部队都没有接到,但在其后日子里,许多部队还是实现其目的,继续英勇抗战,只是抵抗逐一失败罢了。华沙驻军尽管遭到空中和地面的猛烈轰击,还是一直守到28日,最后的一大批波兰残军到10月5日才放下武器,而游击队则继续抵抗到冬季。大约有八万人逃过中立国边境。
华沙攻克(1939.9.28)
德奥合并(1938.3)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日本全面侵华(1937开始)
意大利的侵略(1935-1936)
物资
大约有二十种基本产品对于战争是必不可少的。整个生产上用的煤。作动力用的石油。制炸药用的棉花。羊毛。铁。运输上用的橡胶。一般武器和所有电力设备上用的铜。炼钢和制造军火用的 镍。制造弹药用的铅。制造炸药用的甘油。制造无烟火药用的纤维素。雷管上所用的汞。造飞机用的铝。化学仪器上所用的铂、炼钢和一般冶金工业上所用的锑、锰等等。军火和机器制造上所用的石棉。作绝缘材料用的云母。制造炸药用的硝酸和硫磺。
轴心国兵力
德国
人数
德国动员了九十八个师,其中五十二个师是现役师(包括六个奥地利师)。在其余的四十六个师中,适合动员作战的却只有十个师,即使是这十个师,其中人员也大都是入伍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新兵。还有三十六个师的人员,主要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年龄都已四十,对现代武器和战 术都不熟悉。这些师都很缺乏大炮等类武器。编制这些师,并加以集体训练,以达到可以集体作战的程度,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时间之长,甚至超过德国统帅部原来的估计,他们因进度缓慢而深为惊慌
坦克
缺少重型坦克,只有少量中型坦克,重量不过二十吨而已,他们在波兰使用的大都是重量很轻、装甲很薄的坦克
思想组织
德国陆军还远远不是一支真有战斗力的现代化部队。不仅还没有基本上作好战争准备,并且大部分现役师在组织型式上都已过时,而最高统帅部还是往往想按常规办事。不过,在战争爆发时,已经编了少数新式部队——六个装甲师和四个“轻型”(机械化)师,还有四个摩托化步兵师作为后援。这在德国陆军中为数不多,但比其余部队都举足轻重。 德国最高统帅部踌躇再三,才认可高速作战的新理论,也愿意对此作一尝试。这主要是因为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General Heinz Guderian)和其他少数人热心鼓吹,而且他们的一套论点正合希特勒的胃口——凡是可以保证速战速决的主张,希特勒都是支持的。总之,德国陆军所以能够取得一连串惊人的胜利,并不是因为在实力上占有压倒优势,也不是因为在形式上完全现代化,而是因为比对手先进几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几分。
物资准备
德国突然袭击孤立无援的捷克斯洛伐克,既接收了军事设备,又接管了军火工厂,大有所获,远 远抵消了法英两国在3月前所增加的军备。单单重炮一项,德国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 德国国内并不生产棉花、橡胶、锡、铂、铁矾土、汞和云母;铁砂、铜、锑、锰、镍、硫磺、羊毛和石油的供应也都很不充分。夺取捷克斯洛伐克后,铁砂的不足略有减轻;对西班牙进行干涉后,能以优惠条件进一步获得铁砂的供应,还有汞的供应,但能否继续供应,取决于德国能否利用海上交通。此外,又用新的木材代用品应付羊毛的部分需要。还用上“丁钠橡胶”,虽然成本比天然产品高得多,但供应了约五分之一的橡胶需要;用国产燃料供应了三分之一的汽油需要。 当时陆军已日益依赖汽车运输,空军已成为军事力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除煤的衍生物外,德国从自己的油井中大约可得到五十万吨石油,并从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取得少量石油。为了满足平时的需要,必须进口近五百万吨石油,主要来源是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俄国和罗马尼亚。在战时,要从前四个国家进口,是不可能的,要从后两个国家进口,只有靠征服。此外,据估计,德国的战时需要每年超过一千二百万吨。由此可见,不管增产多少人造燃料,也很难设想能够满足需要。只有原封不动地夺得罗马尼亚的油井(年产七百万吨),才有可能弥补这一不足。 意大利如果参战,石油需要就会增加累赘,因为在战时每年可能需要四百万吨石油,即使他们船 愿意渡过亚得里亚海的话,从阿尔巴尼亚也只能得到所需的石油百分之二左右。
意大利
物资准备
意大利所需的产品几乎无一不要大量进口,甚至连煤都需进口。
日本
物资准备
日本几乎全靠国外来源。
同盟国兵力
波兰
人数
波兰陆军共有三十个现役师和十个后备师。至少还有十二个大型骑兵旅,虽则其中只有一个是摩托化的。至于潜在的兵力,数量上则大大超过所有师的兵力总数,因为波兰有将近二百五十万“受过 训练的人”可以动员。
思想组织
波兰的主导军事思想是陈旧的,部队的组织形式也很陈旧。既没有装甲师也没有摩托化师,旧式的队伍非常缺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此外,波兰的首脑仍然迷信大批骑兵的价值,说来可悲,他们竟 然相信骑兵有可能打冲锋。
法国
人数
一百一十个师的兵力,其中至少有六十五个现役师。包括五个骑兵师,两个机械化师,一个正在建立中的装甲师,其余都是步兵师。在这总数中,即使除去防守法国南部和北非的部队以抵御意大利可能发动的进攻外,法国统帅部仍然能够在面对德国的北方战线集结八十五个师。此外还能够动员五百万受过训练的人。
坦克
法国的坦克比德国造的坦克多,许多坦克都比德国坦克大,装甲也更厚,只是速度较慢而已。
物资准备
法帝国非但供应不了上述种种短缺的产品,并且缺少棉花、羊毛、铜、铅、锰、橡胶和若干种需要较少的产品
英国
人数
英国除了派兵防守中东和远东外,在战争开始时曾答应派遣四个常备师去法国,而实际上派遣去 的是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但是,由于海上运输问题,再则,为了避开空袭,必须绕道航行,这头一支分遣队直到9月下旬才能到达。英国除有规模不大而质量很高的常备军外,正在建立并装备一支有二十六个师的本土野战军,在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还计划把总数增长到五十五个师。可是,这新军的第一支分遣队却要到1940年才能投入战场。在此期间,英国所能起的主要作用,无非是按照传统方式,以海军实行海上封锁,而这种形式的压力向来是无法收到速效的。
空军
英国有一支六百多架的轰炸机队,虽然远不及德国的半数,也比法国多一倍。但是,鉴于当时服役的飞机大小和航程均属有限,不能正面进攻德国而发挥重大作用。
物资准备
除煤以外,英国大都缺乏。但是,只要能够保证利用海上交通,这种种产品,在英帝国大部分都有。例如镍,全世界约百分之九十的供应来自加拿大,而其余大都来自法国殖民地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主要缺少锑、汞和硫磺;石油资源也不敷战争需要。
苏联
物资准备
俄国多半都有大量供应;缺乏的是锑、镍和橡胶;铜和硫磺的供应也不充分。
美国
物资准备
在列强中处境最好的是美国。美国生产全世界石油供应总量的三分之二,全世界一半左右的棉花,将近一半的铜;依靠国外来源的只有锑、镍、橡胶、锡和部分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