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夏商西周 朱绍侯笔记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公元前22、21世纪,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西周三代,历时一千六、七百年。
编辑于2022-03-28 10:59:14夏商西周
夏
史书中的夏朝
夏朝简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夏族,姒姓,是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部落。到禹父餘时,夏部族已是雄踞大河南岸的著名部落,称为有崇氏,其首领緜,又称崇伯蔭。
大禹治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餘奉舜之命治水,釆用堵的方法,九年无功而被赐死。禹继承其父的事业,经过十三年的努力,釆取疏导的方法把江水引入大海,终于解决了水患,从而赢得了众多部落首领及其部众的拥护,被拥戴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最高的君长,初步确立了王权。
伐三苗:大禹统领众多邦国君长,以替天行道惩罚有苗相号召,经过激烈的战斗,打败三苗。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后,为了巩固王权,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郊,现属怀远县)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史称“涂山之会”。这成为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甘之战(夏朝初建)与钧台之享
钧台之享: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在都城阳翟召集天下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是继“涂山之会”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朝会。至此,夏王朝的统治基础确立了。
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太康失国:第三代国君太康(启之子)在位时,政治腐败,且王族内部兄弟争位,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有夏氏统治力量受到削弱。东夷有穷氏首领弈乘机起兵攻入夏都,夺取了王位,太康逃亡,史称“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太康侄孙少康在有虞氏部落(今河南虞城)重新积聚力量,经过周密的计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灭掉寒淀和有穷(有穹)国,中兴夏朝。少康也被拥立为夏主,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中期的发展
①少康 少康历经磨难才得以复国,长期的流离生活使他深知民间疾苦。他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少康以后,其子杼继立为夏王。 ②予 予,又作杼、季杼。他曾带领一支军队,协助少康中兴,彻底肃清寒淀的残余势力。而且他还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形成夏代中期的极盛时期。
夏朝的灭亡
夏朝共传历471年,共有十七君。最后的国王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一一桀。他生活奢侈腐朽,筑倾宫、瑶台以享乐,暴虐其民,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东夷的商部族日益强大,公开反抗夏的暴政,最终以商汤为首的诸侯联军,与夏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桀战败逃走,后死于南巢,夏朝灭亡。
夏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
政治制度
(1)阶级制度
①父权家长制 夏王朝是在原始父系氏族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体的过程中,父权家长制家庭成为它的一种对抗力量。中国的早期国家组织,官尹、国君等都是在父权家长制家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等级制度 从夏代开始,王室拥有“天下”,诸侯(邦君)有“国”,大夫有“家”,父权大家族的族长转化为世袭贵族。各级贵族之间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并按其辈分高低和族属亲疏等关系来确定各级贵族的等级地位。具体如下:①各级贵族是统治阶级。 ②平民,大都是各级贵族较为疏远的宗族成员,或为破落贵族的后代,或由原来的氏族成员转化而来。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自由民的身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又受到各级贵族的剥削与压迫。③黎民,又称“庶民”或“庶人”,有时泛称为“众”,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④奴隶,地位低下,无人身自由。奴隶在手工劳作和家庭劳作中也有较多的数量,他们是当时社会命运最悲惨的一部分人。
(2)国家制度
①设置官僚制度: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生产;六卿掌军事;车正、牧正、庖正分管车辆、畜牧和膳食。夏朝已冲破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开始按照地域划分统治区。夏朝建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派九牧进行治理。九牧已不是氏族首领,而是统治一方的地方长官。
甘之战:夏朝初建后,禹死,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西部的同姓诸侯有扈氏起兵反对。启亲率大军讨伐,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今河南洛阳市西),并最终“剿绝”有扈氏。夏启扫除了障碍,巩固了王权,王位的世袭制度得以确立,从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②营建王都和宫殿:禹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城),启都安邑(今山西夏县)。
③制定典章制度:如“夏礼”、“夏训”;也有了简单的赋税制度,传说夏后氏九一而贡。还制定了刑法,禹刑是夏代刑法的总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夏朝建立了监狱,著名的监狱叫“夏台”,又称“钧台”。
④建立军队:铜制兵器和铠甲。
经济文化
(1)社会经济状况
①制造业:Ⅰ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石、木、骨、角、蚌制品为主,但许多工具比以前的精良,金属的冶炼已经开始。 Ⅱ夏文化遗址里还发现有骨器制造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合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Ⅲ出土了成批的制作水平较高的玉器,其中有用绿松石镶嵌的装饰品,还有石磬一类的乐器。
②农业生产:夏王朝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中谷物的产量有了提高。夏代用粮食酿酒,出土的器物中酒器也较多,充分说明了夏代谷物的产量较为丰裕。
③手工业生产:夏代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世代的专业生产者。如车辆的制造,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艺,必须有多种工匠的合作。
④房屋建造:夏代房基己釆用夯筑。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晚期地层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
⑤货币: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被作为货币之用,说明利用媒介的交换在夏代已经出现。
(2)文化的发展
①天文 《夏书》有“辰不集于房”的记载,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这是有关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②历法 Ⅰ干支记日法: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经普遍。 Ⅱ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③文献记录 夏代的文字尚在探索之中,但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先秦学者经常引证的《夏书》、《夏训》,就是当时还保存着的有关夏代的典册。这表明夏代确有文献记录存在,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
考古中的夏朝
考古学中夏文化范畴: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二里头文化
位置:河南偃师二里头
时间:大体位于夏朝纪年之内
两个类型
东下冯型
二里头型
夏商周断代工程
商
商朝的兴亡
商族的兴起:商人的先祖相传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族之一。商人早期主要活动于东部孟诸泽畔的商丘附近,在不断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商朝的建立:至汤时,商朝国力渐盛,商汤以伊尹为相,伊尹不仅协助成汤处理各种军政事务,而且向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总结历史经验,筹划灭夏方略。除了伊尹之外还有仲虺、女鸠、女房等重要谋臣。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河南封丘东)之战中最终消灭掉夏国。建立商,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东南),
伊尹辅政:伊尹是成汤时期最重要的辅臣,辅佐成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在他辅佐之下。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国力日盛。商汤死后,辅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又立汤孙太甲,因太甲不遵守法制,放逐于铜宫,三年后悔过,迎之复位,史称伊尹放太甲事件
九世之乱与盘庚迁殷
九世之乱:商王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以后,王位纷争不断,又多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因“诸弟子争棚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
盘庚迁殷
①原因:盘庚继立时,政治混乱,阶级斗争也日趋激烈。盘庚为拯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决定再一次迁都。
②意义:盘庚迁殷扭转了商朝历史上自“九世之乱”所带来的混乱局面,扭转了商王朝的衰老之势,使商王朝从此走上了中兴的道路,打击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王权。
武丁中兴:武丁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乙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①先后平定了土方、鬼方、羌方的侵扰; ②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 ③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 这时期大大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商朝的灭亡:商朝后期,统治阶级生活腐朽,统治残暴,连连对外作战,渭水河畔周族已经建国,趁商国内空虚,发兵进攻商别都朝歌,纣王以俘虏迎战,于牧野大败,自焚而死,时公元前1046年,五百载商朝灭亡
商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政治经济
(1)商王朝的统治机构
在夏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商代的国家机器有所加强并趋于完备。
①官制 Ⅰ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大权,自称“余一人”或“一人”,表示王权的至高无上。到康丁以后,商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Ⅱ早商时期,商代最高一级的是师保。这类职官的代表如伊尹、保衡、巫咸、巫贤等,这些人常常集官职与神职于一身,拥有很大的权力。Ⅲ晚商时期,职官设置才趋于齐备。从殷墟卜辞记载的职官情况来看,商的官吏大致可分为:第一,事务官,名称有尹、臣、小臣等;第二,武官,名称有马、亚、射、卫、犬等;第三,史官,掌管宗教活动和文化事业,名称有卜、作册、史等。
②刑法:商代刑法名目繁多,及其残酷。《汤刑》当比《禹刑》有所发展,以肉刑为主墨、劓(yì)、膑、宫、大辟俱全,此外还有鞭刑和活埋等。
③兵制 Ⅰ商代的军队组织更为庞大。每次岀兵人数,少则数千,最多的超过万人。 Ⅱ商代后期,战车已成为作战主力。每辆战车配有驾马两匹,甲士三人。
④宗教 Ⅰ商代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宗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 Ⅱ沟通人间与上天的巫具有了非常崇高的地位,总管一切“神事”。此外,还有祝、宗、卜、史等神职人员,组成相当庞大的巫职机构,发挥了宗教职能作用。 Ⅲ巫职之下掌管科学文化知识的史职人员,事务日渐繁多,开始脱离巫的附属地位,成为王室的重要职官。随即便出现了太史、内史、御史等职称。
(2)方国
定义: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畿内是商王室直接统治的部分,称为“王畿”,畿外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①畿内 Ⅰ邦畿之内除王都以外,大多为王室的诸子和其他贵族的封地,接受商王的封号,成为王室的臣属。 Ⅱ商代可能已经实行了班爵制度,分为侯、伯、子、男等爵位。
②方国 Ⅰ定期向王室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 Ⅱ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畿外还分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商王朝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治上对王室表示臣服,但比一般方国要松散一些。
(3)商朝的疆域
商王朝的统治地区,比夏代有了扩大。商的都城,由孟诸泽畔逐步西移到河内,东西横贯兖豫大平原。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商王朝的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已越过江汉地区,深入到今日的鄂赣与湘皖广大地区,甚至可能已经达到汉中地区,影响及于四川的某些地方。
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骨、蚌制成的斧、刀、镰等为主,间或发现有一些铜攫、铜宙、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都用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是三耒共耕,即三人协力。
②都邑附近出现了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
③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祖、稻、菽(大豆1等)。此外,林木蔬果之属的生产也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④蚕桑生产在商代有了发展。
⑤商代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商后期马、牛、羊、犬、豕数量极大,除供食用外,主要用作祭祀的牺牲。
(2)青铜工艺的发展
①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从大量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分析,当时的工匠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有不同的合金比例。
②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商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按用途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车马器等。殷墟出土的商王室祭祀礼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商殷青铜器的第一重器,也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③近年来在商代统治中心以外地区有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有江西商周铜矿遗址、新干大型商墓、四川三星堆祭祀遗址。
(3)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①制陶业:商代的陶器烧制业有较大的发展,表现为制陶规模扩大和内部分工明确。当时生产的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红陶和黑陶。采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则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
②纺织业:商代丝织物已成为贵族们主要的衣着原料。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比较高级的提花技术织成菱形花纹的暗花绸和绚丽的刺绣。
③建筑:商代的都邑建筑已较为发达,从已发现的偃师商城(汤都亳或太甲所放逐之桐宫)、郑州商城(商代中期都城)和晚期都城殷的情况看,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有较规整的布局结构。
(4)商业的发展
①商人的出现 周灭商后,周公曾言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长途贩运从事贸易活动的商贾,他们以盈利赡养父母,同时保持着自由民的身份。贵族所需要的珍贵物品,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有的还活动到较远的范围,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②货币的出现 在商代的商业活动中出现了通行的货币“贝”,贝的多寡成为占有财富多寡的标志,以贝殉葬现象也屡有发现。除了真贝之外,还有骨贝、玉贝和铸造的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5)科学文化的发展
①甲骨文:商代的文字因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被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甲骨文虽仍以象形为主,但已初步具备六书的形态。这些甲骨文多记录占卜之事,故又称卜辞。
②金文:商周时期刻在钟鼎器上的铭文,亦称钟鼎文。商代金文不多,多为族徽和人名,西周金文最盛,凡与祀典、册封、征伐、盟誓相关之事,都可在金文中找到实例,其文字规整,多长篇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中象形字,会意字减少,形声字大量增加,异体现象也少于甲骨文,但结构仍未完全定型。
③文献典籍 商代已有比较丰富的文献典籍,除卜辞外还有专职的官吏“作册”。现今尚存的是《尚书》中的《商书》。
④天文 殷墟卜辞有不少关于新星、火星、岁星、大星等星象的观测记录,对气候变化的记录也比较详细。
⑤历法 历法上普遍使用干支记日,分一年为十二月,同时使用闰月来调整一年的天数。
⑥雕塑艺术 商代的雕塑艺术颇具特色,其形式有陶塑和玉石雕塑,既有平面浮雕,又有浅雕和半立体浮雕。商代青铜器造型与纹饰也体现了其雕塑造型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
⑦乐器 商代已出现了成组的乐器,现已发现的有陶塌、石磬、铜铃、铜锐、鼓等,表明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4.商代后期社会矛盾与商的灭亡
(1)商代的阶级和阶级结构
商代是早期阶级社会,由贵族、平民和奴隶组成,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奴隶制度基础之上的。
①统治阶级 商代的统治阶级由商王及其臣僚、诸子、侯伯、巫史等众多贵族组成。商王是其总代表,也是最大的奴隶主。
②平民 平民阶级主要是“众”或“众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有人身自由,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有义务负担兵役和徭役。平民在农隙时还要接受军事训练,参加商王和贵族们的狩猎和其他各项繁重的劳役。一有征伐,就要随军服役或去远方戍守。
③奴隶 商代奴隶的名目繁多,被投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来源主要是战俘,也有因负债或犯罪而沦为奴隶的。
(2)商代的人殉和人祭
无数的考古遗迹表明在商代普遍存在着人殉和人祭,这说明商代的奴隶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①人殉 人殉是指把人作为“人”奉献于死者。所以被殉之人主要是近幸,包括与死者关系最密切的妻妾、宠臣、近侍和奴婢等,以保证其主人在死后仍能过着像生前一样奢华的生活。
②人祭 人祭,即人牲,以人为牲,杀之以祭神灵祖先。人祭以俘虏为主,也有奴隶。人祭现象充分暴露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残暴性。
(3)商代后期社会矛盾的加剧
①王权与贵族权势之间的矛盾伏下了商王朝趋于败亡的危机。
②阶级矛盾成为商末社会的主要矛盾。
(4)商的灭亡
①原因:Ⅰ商代后期比较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商王纣在位时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他要削弱一些贵族的权势,遭到强烈的反对。 Ⅱ商纣王残暴无道。纣王即位后,修建离宫,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搜刮;滥施酷刑、肆意屠杀。
②过程 Ⅰ商王纣出兵征讨周边各部,穷兵黑卖武的结果是招致了自己的灭亡。 Ⅱ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与商纣在朝歌南郊牧野决战,纣王的部队临时倒戈,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商朝的主要考古发现
偃师商城
郑州商城
安阳殷墟
同时期其他文明的考古发现
古蜀国文明考古发现
北方草原文化考古发现
西周
西周的盛衰
(一)西周的建立
1.先周
周族的兴起
①周族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传说为帝誉后裔,属姬姓之族,虞夏之际,始祖母姜嫄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定居邰,继承和发展种植“百谷百蔬”传统,被称为“后稷”,是周族第一个男性始祖。
②夏初以来,周是夏的方国,随着夏朝统治力量的削弱,北迁, 在泾水中游一带坚持农业生产,商初,公刘在豳发展起来,成为商王统治下的一个方国,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发展为繁庶兴旺之邦,为后来周人的发展奠 定基础。
③高圉、亚圉时代,大约正当商王武丁前后,周发展为殷西的大邦。
④亚圉再传两代到公亶父,由豳南迁到岐山之阳即“周原”,经济繁荣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公亶父开始了 周人的“翦商”事业,被追尊为“太王”。
⑤古公亶父死,子季继位,称为“王季”,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与商王朝矛盾加剧。
⑥季死后,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向东扩展势力,基本完成“翦商”的准备工作。
文王时期的发展
简述: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号称“西伯”。文王在国内改正法度、施行仁政,团结周边诸侯,明确树起抗衡 商朝的大旗,灭掉了犬戎、崇等部,为伐纣彻底扫清了道路,并迁都丰邑,“有亡荒阅” 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各 诸侯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周人基本完成了灭商的前期准备, 使周人“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①季昌,享国五十年,称文王,巩固后方,扩大疆土,三分天下有其二。
②西伯治岐:建笔邑,占渭南,迁都丰邑,发展经济,安定人心,稳固秩序。
政策:“耕者九一,士者世禄”,“有亡荒阅”,勤于政事,网罗人才,开发巴蜀。
2.武王伐纣
①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他继承文王遗志,励精图治,任命姜尚为军师,负责军事;任命其弟周 公旦为辅佐,负责政务;还任命召公、毕公等人为助手。他还营建新都镐京。这一切为伐商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②孟津之会:武王九年,武王抓住商纣王统治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率师东进,观兵孟津(今河南孟津,古黄河渡口), 大会八百诸侯。这是对商朝的一次武力试探,也是伐纣战争的预演。武王以时机尚未成熟,率师还周。
③牧野之战: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方国亦出兵助周。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④商灭之后:周武王攻克殷都,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在殷都周围,就近 监视,号称为“三监”。
(二)西周前期的统治
1.周公东征
①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摄政,引起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②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武庚利用战机商朝余民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③结果: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为庶人。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经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是周人兴起的根据 地,以镐京为中心,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
2.成康之治
西周自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后,建立一套礼乐典章制度,巩固了统治。成王、康王两世 四十余年,政局稳定,社会安宁,相传“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为西周最繁荣昌盛之时期,后世史家称“成康之治”。
(三)西周的衰亡
(1)与周边各族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1.昭王南征而不复
简述:周初,楚国慑于周王朝强大的统治力量,表示臣服,定期向王室进贡,但周王朝“以蛮夷视之”,使之不 得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成、康以后,楚国势力日趋壮大,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昭王两次伐楚,在第二次中,昭王落水淹 死,周军大部丧亡,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楚国在江汉地区不断发展起来。
2.穆王西征
过程:与西北地区犬戎诸部的冲突,周初以来,犬戎诸部一直被列在“荒服”,常来宗周朝贡。到穆王时,犬戎诸部势力强大起来,穆王领兵西 征失利,“荒服”诸部与西周王朝断绝来往,矛盾不断加剧。
结果:与东南地区徐奄诸部的冲突,周穆王西征犬戎之际,东南地区淮、泗之间的徐奄诸部乘机发动叛乱。周穆王联合楚国合攻徐偃王,徐奄诸 部失败,但周王朝也受到很大损失,对东方的统治大为削弱。
3.厉王时期(前877〜前841年),周与南方发生多次战争,淮夷一度攻到洛水两岸,深入到东都附近。以后 又有噩(鄂)侯率南夷、东夷与周对峙,周王朝虽勉强取胜,但实力大大削弱。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和矛盾的加深
①成、康以后,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社会地位的急剧升降起伏,贵族集团内部矛盾加深。
②衰败的旧贵族将田地出租或转让,破坏了奴隶制国家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同程度上具有了私有的性质。
③上下等级的贵族之间存在利害冲突,诉讼纠纷不断,直接冲击了奴隶制等级制度。
④奴隶主贵族内部社会地位起伏升降越趋严重,在社会和政治上造成混乱。
(3)民众的反抗斗争
①反抗原因:各级奴隶主贵族以“国”、“都”为中心,垄断社会物质财富,作为平民阶级的“国人”和“野人”劳动 收获被剥夺,受到侮辱和折磨。
②西周时期奴隶与马牛并论,没有人身自由,生活在最底层,野蛮的人祭、人殉依然存在。
③反抗斗争:逃亡是反抗斗争的主要方式,西周时期,逃亡现象越来越普遍,当时不断出现的“臣妾逋逃”的浪潮,直接 冲击着奴隶制度的基础。
结果: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①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 士,推行“专利”政策,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准平民樵采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 “国人”的利益, 为压制舆论的不满情绪,厉王派人“监谤”,以致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国人发起武装暴动,史称“国人暴 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②国人暴动发生后,宗周一片混乱,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 政"(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宣王中兴
宣王即位以后,对外进行一些战争,北伐玁狁,南征淮夷,都取得了很大胜利,所以宣 王又被称作“中兴之主。” 宣王曾向南进军到淮水流域。
①料民太原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周宣王即位后,统治力量弱小,社会动 荡不安,周边民族不断入侵。宣王首先整顿内政稳定社会秩序,继而对周边民族开展战争。为补充兵力,开拓财周边民族开展战争。为补充兵力,开拓财源,周宣王下令“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料民就是清查民数,以便于征兵,结果引起平民的反抗。
②不籍千亩
西周末年,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难以为继。周宣王即位后,深感“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宣布废除借助 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史称“不籍千亩”。这样一来劳役地 租变成实物地租,租税制关系便发展起来。
③军事胜利
宣王在位40年(一说46年),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对猃狁、西戎、徐戎、荆楚的战争取得很大 胜利,史称“宣王中兴”。
5.西周灭亡
①由于王室衰微,诸侯国对王室的离心倾向不断加重。
②周宣王在位46年,死后子宫涅继立,是为幽王,幽王为人性情暴躁,他宠褒姒、弃皇后、废太子、烽火 戏诸侯四件事情,加剧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诸侯叛离。
③申侯联合増与犬戎等部,于公元前771年,发兵进攻宗周,攻占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宗周被戎人摧毁,西周灭亡。
西周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西周官制、军制与刑罚制度
1.西周官制
1.国家政权机构
(1)周天子,即周王,是周朝 最高的统治者。西周王权相对殷商王权,进一步神化。周王把自己神化为天的儿子,即周天子。西周王权的表现:
① 天子有巡视列国的权力。天子巡视诸侯称为“巡狩”,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为“述职”。
②天子有监督废立诸侯之权
③天子有灭国和处死诸侯国君的权力
④天子有任命诸侯之卿和征召诸侯兼任王室卿士的权力
(2)政权机构
①西周王朝的职官主要是:
太保,既是周王的辅弼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周初的太保是召公奭。
太傅,傅是教养太子以明君臣父子之道的官职。
太师,西周的太师是武官,地位非常显贵。
②以下属六卿之官职:
司马,职掌军事的长官。司马,亦有称司武。
司徒,即司土,管理农业和田地的分配等;所管辖的职官有司虞、司林、司场、司九陂等。
司空,即司工,管理土木工程。
司寇,是管理刑法的官。刑法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司寇是西周王朝的显官。
司士,司士是职掌群臣的考察任免,进退禄爵,以佐王之吏治的显官。
太祝,古人崇拜鬼神,凡事都要祝告祈祷,设祝官,并设太卜,以管理占卜。
另,太史,太史掌管西周王朝文书起草,记载国家日常政令、文件、政务,以及王的活动和言语编订史册,并管理国家的图书典籍等。
大小官职世代相承,形成世卿世禄。
2.西周军制
①军队设置虎贲和周六师、殷八师等庞大的军旅。虎贲是周王的禁卫军,周六师用于宿卫宗周所在的西土地区, 故又称“西六师”;殷八师是在成周为震慑东方诸侯而建立,又称“成周八师”。
②军队名义上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征伐周王亲自领兵出征,近亲王族以亲兵相随,周王不出征则 指派重要卿士作为指挥者统领中军。
3.刑罚
①制定《九刑》,主要内容在于严惩“盗”、“贼”行为,维护奴隶制度的基本法则和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
②主要有墨(即題刑,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劇(割鼻)、断足(即刖刑)、宫(男去势,女禁锢)、大辟 (斩首)五刑。此外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颇多。
③严密的法网主要惩治奴隶和平民的,贵族犯法可“赎刑”。
分封制
(1)周初大分封
①分封对象
分封制是西周立国之本,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又称为“封建”、“分土封侯”制,即封邦建国。周灭商后,为了有效的统治被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设诸侯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以拱卫王室。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三类:
一是王室子弟。这类诸侯国数量多,所在位置多为要冲之地,与王室关系密切,是西周诸侯国的主体部分。
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 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西)。
召公爽的封国,都蓟(今北京)。
二是异姓诸侯。这些人世代与周人有同盟关系,分封他们去建立诸侯国,以诸侯的身份继续为周王室效力,齐国和宋国就属于这种类型。
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三是古代帝王的后代。这类封国一般比较小,有的只是象征性的,在西周政治中作用不大。
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 太公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②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①周代封建诸侯的仪式为“授土授民”,谓之“锡(赐)命”,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册命,称为“册封”。
②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有权任命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 兼任王室的卿士;还要派遣军队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随王外出征讨;定期朝聘,到王廷朝觐述职;还要定期向王 室交纳贡品,主要是进贡当地的土特产;派人为王室服役,主要是修筑城邑、宫室等。
③封国之内
在各诸侯国内,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赋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的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
④分封制作用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关系也较以前密切。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联系两方面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宗法制
①宗法制的概念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 梯,形成我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②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 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具体措施: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③西周的宗法制
①周王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掌握最高政权和族权。天子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
④历代周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地位。其他众庶子为“小宗”,各有自己的“氏”号。
⑤在诸侯国内,国君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
⑥卿大夫以下,可建立各自的父权家长制家庭,家长为士,士以下是一般平民。
④西周宗法制的特点
第一,不排斥异姓贵族: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
第二,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奴隶主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
井田制
简介: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为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名。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元,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①公田
西周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度,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的土地属 于国有。“田里不鬻”,即土地不得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奴隶也随着土地同属于奴隶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一家百亩,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化而来的,保留公有的名义,实质上是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归国家。
②私田
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这种份地不是固定不变的,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交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这说明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占有权,它和公田一样都归属于国家。而村社农业劳动者占有、使用私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西周中晚期,一些贵族驱迫民众垦荒,成为私田;也有一些自耕农垦荒以扩大耕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 田日益增多,成为井田制内部的对抗因素。
西周的社会结构
简介:西周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与商代相比,西周各阶级内部有较细的等级划分,等级制度的色彩十分明显。
1.贵族
包括周王、诸侯、卿大夫等。天子的权力是由上天赐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诸侯为一国之君,是诸侯国内最高统治者,卿大夫是对从政贵族的统称,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或者政治婚姻即是君臣又是亲戚,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2.国人、野人
西周实行国野制,亦称乡遂制
产生时间:周初武力征服时期
地缘: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
国人
性质:贵族的远系旁支,由于贵族子孙繁衍,超出宗族容纳的限度,就将血统关系疏远的分离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分离出去的贵族就发展成为庞大的国人阶层。
权利与义务:,由于国人与贵族存在者天然的血缘联系,他们享有一定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其中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甲士的主要来源,是军队的主力
野人
性质:亦称庶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
权利与义务:野人的义务就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锄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虽然受到比较强的人身舒服,但仍不同于完全失去自由的奴隶。
3.奴隶
性质:西周的奴隶名称繁多,且有等级之分,奴隶来源的多样,成分之复杂,是西周奴隶等级化的重要原因。
用途:奴隶被广泛用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有的则为王公贵族从事家内劳动,西周时期,随意杀戮奴隶的现象明显减少,反映了西周社会的进步
礼乐制
①内容
周礼相传由周公制定,其实是周公对夏商以来的礼乐进行增删、修改。周礼是等级社会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种种规则、典礼仪式和表示身分的舆服旌旗、宫室器用的规定等等。所谓周礼,是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西周初期,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 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有相应的舞乐配合这些典礼仪式。
②作用:
第一,维系等级制度,规范各级贵族的行为。
第二,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①对各地的统治力量大为加强,统治范围扩大。
②诸侯国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政权机构,设置军队和监狱,但规模和地位受周礼限制。
③诸侯国君要定期朝见周王,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朝觐时要贡献特定的礼物,随时听候周王调遣。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一)西周的农业
①西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更加多样化,有耒、和、钱、锤等,绝大部分质地为木、石、兽骨或蚌壳,青铜农具极少。主要的生产工具是耒耜。
②耕作方法进步,周人农田的耕作形式主要是耦耕。盛行较大规模的集体耕作,使开垦荒地的规模扩大。
③农业技术上出现休耕轮作的方法。西周在休耕地的基础上逐渐地发展到自觉不自觉的农肥耕作,在耕作技术上,很注意选育良种、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及灌田或排水等。
⑤农作物主要种类有黍、稷、禾、麦、麻、菽、稻、糜、苞、粱等。
③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村社劳动者占有和使用私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
(二)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
工商食官制度
在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工商食官制度。
西周的手工业
性质:西周手工业作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工商食官制,即由官府经营管理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
①地域分布广泛,既有共同风格,又显示出地方性特色。
②在铸造工艺上,鼓风器开始出现。
③青铜器数量远远超过商代,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篋,记有武王伐纣之事,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周 青铜器。
④青铜器类型与商代相比有了显著变化,器物纹饰趋于简易,器壁趋于轻巧,具有朴素和实用特色。
⑤河南三门峡虢国墓中,“中华第一剑”出土,用铁时间到西周末年。
②陶瓷器制作
①数量和种类超过前代,制作水平达到成熟。
②在陕西岐山凤雏村岐周宗庙遗址中发现的绳纹瓦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
③车辆制造
形制更为精巧,种类增多,构成综合性手工业。
④丝织和刺绣
丝织品上刺绣的印痕比较明显,采用的是辫子股绣的针法。在刺绣的残痕上附着红黄、褐、棕四种颜色。周代丝织物有平纹,斜纹,说明周代丝织和蚕桑相当发达。
③玉器的制作
贵族中玉器的应用更为普遍,具有较发达的煤玉雕刻。
煤玉雕刻1956 年陕西沣西的西周墓出土过煤雕圆环; 1976 年陕西宝鸡竹园沟的西周小墓出土过煤雕的玦; 1963 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出土的有煤雕的小羊和头簪。西周墓中这批煤雕的发现说明当时已能区别煤玉与煤,并对煤玉的光泽、色彩、硬度和韧性等物理性质,有了比较深入认识因此,我国烧煤的历史有可能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
西周的商业
①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较大的都邑出现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②奴隶成为交易商品。
③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是主要货币,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以锾或锊为重量单位。
④城邑内外展开民间贸易活动,数量较小,大都是日用必需品的以物易物。
西周的宗教思想与文化
敬天保民思想
①“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明德
①敬天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最高统治者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 下的“天子”。
②保民
商代夏,周代商,即“汤、武革命”。体现了在“天命”神圣性不能动摇的前提下,人事的重要性。“顺乎 天而应乎人”的理论是这种“保民”观点的反映,只有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③明德
明德是指为了 “保民”,统治者还须加强自我克制的能力。
原因:长期阶级斗争的现实让周王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平民的重要性,汤武革命,天命靡常。
内容:不动摇“天命”,周王依然是天子,维护天命;要求天子敬天的同时,必须保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顺乎天而应乎人”;统治者必须“明德”,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
②朴素唯物主义:《尚书.洪范》中的五行;《周易》中的八卦
①《尚书洪范》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
《周易》与阴阳观念
②《周易》以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含有一些比较科学的思想因素。
自然科学
①六艺:周朝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天文
历法:观象授时,指导农耕。
土圭:天文观测的仪器。
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土圭,周初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是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
观测恒星的知识很丰富。
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以日月合朔为一月开端的记录。
二十八宿:前 899 年 4 月 21 日,我国最早确定日食记录。“天再旦”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一次有确定日期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
③地图的广泛使用。
④医学的发展 有关中医的理论基础初步形成,有了预防疾病的初步观念。疟疾记载。
教育
文字、诗歌和音乐的发展
①西周金文篇幅较长,记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史实,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②西周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丰富,文章组织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严谨文风。西周流传下来的典籍主要有《尚书》、《周易》、《诗经》等。
西周流传下来的典籍主要有《尚书》、《周易》、《诗经》等。
《尚书》是流传于后世的一部上古的书,保存了不少西周和古代的历史素材。其内容包括从尧舜、禹直至夏、商、周时期的文诰、册命等,虽然有些篇章为后世整理编撰,但却保留若干可贵的史影。《尚书》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易经》是记载古代卜筮的书,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时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理解,每在行动之前,总害怕有不好的后果,于是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由巫师进行占测,并将祈问的理解,每在行动之前,总害怕有不好的后果,于是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由巫师进行占测,并将祈问的事情和结果记载下来,这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且还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基本上属于乐歌,收集有西周传下的诗歌。据传为孔子删定结集。其中《周颂》、《大雅》、《小雅》中的一些篇章,以及《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豳风》反映西周历史事迹。《诗经》的作者主要是主要周王室派出的叫做“行人”的采诗官。这些诗,大部分是贵族和自由人创作的,亦有采自民间的歌谣。《诗经》是集体所作,全属歌词。
③音乐方面,乐器种类增多,音乐理论得到发展,有宫、商、角、徵、羽五声,即五个音阶,后发展为十二 律,分为六律六吕,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律吕学。
社会生活
(1)饮食
①主食为黍稷稻粱,这些也是祭祀神灵的供品。
②菜馔中既有多种家畜、家禽,也有野味,食肉是贵族的特权。
③蔬果有萝卜、苦瓜、葫芦、葵、芥等,其中不少菜蔬采集自水陆野生植物,如萍、藻、荼、苴、薇、卷耳 等。
④水果有枣、栗、瓜、桃、梅、杏等。
⑤酒有谷物酿造的醴酒,其中经苞茅过滤的酒供王室享用。
(2)服饰
①首服有冕、弁、冠、巾、幘多种。戴冕冠者,都要穿着冕服。
②衣服的材料主要有皮毛、麻、葛和丝织品。
(3)居室和宫寝
①王室和诸侯王的宫室建筑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周代已有一定的宫室制度,其“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格局为后代所继承。
④北方用夯土及垛泥建屋,南方流行木结构建筑和干栏式的建筑。
③建筑用瓦已相当普遍,并有建筑用大型陶砖,建筑用材进步。
(4)成人、婚丧仪礼
①生男生女在礼制上有较大差别,后代生男则称弄璋之庆,生女则称弄瓦之喜。
②男孩长大到20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包括命字的仪礼,表示成年之后已可为人之父。
③婚姻普遍实行“同姓不婚”和“匪媒不得”的原则,
古代婚姻六礼
在西周社会中,贵族们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这个时期的婚姻形式以聘娶为主当时的婚嫁主要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个程序。当时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婚姻嫁娶的原则。而整个嫁娶过程又需要通过上述几个步骤。
③丧礼日趋复杂,其等级是现实社会等级制度的延续。
(5)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象宽泛,飞卫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两类,宗教迷信占据支配地位,卜筮和巫觐盛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西周的考古发现
周原甲骨
岐山周公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