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总结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本质和特征、地位和功能、过程和规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编辑于2022-03-30 12:52:0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绪论
概念
内涵外延
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
基本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
思想与行为(起点,过程,归属)
灌输与疏导(功能)
内化与外化(过程,成效)
产生和发展
根源与标志
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本质和特征
本质
要运用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来揭示
特征
导向性
群众性
渗透性
综合性
地位和功能
地位
团结人民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
方向引领作用
动力激发作用
力量凝聚作用
矛盾化解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文化建设的基础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分辨矛盾
能够引导人们理清矛盾根源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妥善处理和解决矛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促进个体社会关系的发展
功能
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民族凝聚力
构建精神家园
过程和规律
过程阶段
教育准备阶段
信息交流阶段
理论内化阶段
外化应用过程
反馈调控阶段
过程特点
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
贯通性与反馈性交织
针对性与有效性相通
矛盾
基本矛盾(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的内在根据
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
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具体矛盾
具体矛盾
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矛盾
主导性教育与自主性接受的矛盾
教育正面影响与环境不良影响的矛盾
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与教育引导规律
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品质,道德人格,法制意识四大方面)
思想观念(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集中体现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
政治品质
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心理
政治价值观
政治信仰
政治能力
道德人格
法制意识
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
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引导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引导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个体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运动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
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约
受社会发展文明程度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适应社会发展
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开拓创新,在内容与方法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包容开放,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促进政治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
培育核心价值观
激发精神动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目标,内容,任务
目标
目标确立的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目标体系
(性质)根本目标,具体目标
(教育对象)社会目标,群体目标,个体目标
(目标实现的时间)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管理层级)总目标,分目标
(内容)政治目标,道德目标,职业目标,生活目标
内容
内容特征
政治性
目的性
科学性
系统性
时代性
内容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公民道德与民主法治教育
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任务
理想信念教育
路径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奋斗
理想特征
科学性
时代性
超前性
实践性
信念特征
稳定性
执着性
多样性
亲和性
爱国主义教育
路径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培养爱国报国情怀
改革创新精神
爱国主义基本内容
爱故土
爱人民
爱自己的国家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观教育
民族历史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主法治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审美艺术素质教育
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教育者
地位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实施者
特点
主导性
示范性
创造性
功能
教育活动组织
思想理论传导
思想释疑解惑
德行培育提升
教育对象
地位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接受者
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特点
受控性
能动性
可塑性
作用
参与教育活动
反馈教育过程
体现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
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
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具有较强可塑性
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形象的代表
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决策者,落实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榜样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民族平等关系
地位平等关系
民主和谐关系
主导主动关系
自主参与关系
互动共进关系
双向互动关系
教育互动关系
作用互动关系
相互转化关系
角色转化关系
互补转化关系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
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需要
原则
以人为本
尊重关爱
客观公正
方式
了解理解教育对象
及时沟通思想情感
建立密切交往关系
原则和方法
原则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重要依据
原则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内容的决定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作用
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证作用
主要原则
以人为本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
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结合
知行统一
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方法
基本方法
理论教育方法
实践教育方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
具体方法
一般具体方法
疏导教育法
比较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
激励教育法
感染教育法
特殊方法
预防教育法
心理疏导法
思想转化法
冲突调解法
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指导
采用教育学相关方法
借鉴心理学方法
载体
载体内涵与必要性
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
必要性
思想的内在性,需要通过一定载体外显其性质与状态
一定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需要广泛传播并要求民众认同
思想的作用方式是主观诉之于客观的过程,需要一定载体
作用
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联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在教学互动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者对不同载体的选择丰富了教育形式并体现不同的教育特征
载体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
语言文字载体
活动载体
文化载体
传媒载体
管理载体
特点
承载性
中介性
目的性
可控性
载体选择运用和开发
选择
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对象
环境
运用
坚持运用特色载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丰富性
善于运用现代载体,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开发
重点开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载体
积极开发新媒体中的教育载体
重视开发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载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形态
网络介质为标准划分
以教育主体的状态为标准划分
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状态为标准
网内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别)
联系
教育者的贯通性
教育对象的相通性
教育规律的共通性
区别
网络领域中教育的平等性增强
网络领域中教育的交互性显著
隐蔽性突出
个性特征明显
关系
网外思想政治教育是网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网内是网外的延伸
实现网内与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环境
内涵与类型
内涵
是指环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和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类型
范围类型
环境范围大小,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要素类型
环境构成要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
内容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环境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性质类型
环境性质,思想政治教育顺境,常境,逆境
空间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空间领域,互联网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互联网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特性
多样性
多重性
可变可创性
潜移默化性
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现代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现代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社会物质环境
社会物质环境的现代发展
现代社会的物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现代物质条件
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精神环境
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与规范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消极影响
物质
经济落后、物质匮乏,阻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受物质与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精神
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助长错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阻挠正确的价值取向,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积极
及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
提供人际交往的特殊空间
有利于培养开放视野和创新能力
消极
网络环境中信息良莠不齐容易使人受思想污染
网络信息庞杂造成信息压力与选择困难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环境的认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选择和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创造作用
正确对待
学习、运用科学的环境理论
既反对忽视环境作用又反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力改造环境的倾向
选择与建设
选择
环境的复杂多变决定环境因素选择的必要性
选择环境因素必须体现教育目标的要求
选择环境因素要立足于环境的改造与优化
环境建设
建设富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建设优良的物质环境
建设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
管理和评估
管理
内涵
在管理学视域里,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协调各种关系,有效使用和调整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包括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结果四个基本要素
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管理
活动管理
过程管理
原则
思想教育与管理育人相结合
规范约束与自我管理结合
系统管理与单项管理相结合
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的发展
从重物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
从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从重复性管理向创新性管理转变
管理体系
管理体制
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以集成管理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管理制度
集体学习与形势政策教育制度
党团组织活动与民主生活制度
文化活动与文化建设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制度
管理机制
组织协调机制
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
评估
作用
导向作用
鉴定
激励
选拔
咨询
特点
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结合
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统一
动态评估和静态评估统一
实施
原则
实事求是
系统性
定性与定量结合
环节
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
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
汇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情况
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结果
方法
比较评估和达标评估法
群体评估法和个体评估法
自我评估法和他人评估法
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和建设
队伍构成
中国共产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领导与群众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专职与兼职的结合
队伍特点
目标一致性
人员流动性
相互协调性
思想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立场
坚定的理想信念
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职业务素质
系统的专业知识
浓厚的专业兴趣
良好的专业涵养
科学文化素质
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
必备的信息素养
运用先进教育技术的技能
身心健康素质
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强健的体魄
素质
建设
组织建设
思想建设
能力建设
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