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身体素质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思维导图,包括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无氧耐力素质、有氧耐力素质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
一、生理学基础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1、面积大小取决于肌纤维的数量与直径
2、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力量越大
3、肌肉生理横断面积或肌肉体积大小、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要生理学因素
2、肌纤维类型
3、肌肉收缩的初始长度
1、被活化横桥数目增多
2、通过牵张反射引起肌力增加
3、肌肉被拉长具有弹性势能
(二)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2、运动中枢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
(三)关节运动角度
(四)其他因素
1、年龄和性别
2、激素
3、运动训练
二、测定
(一)最大肌肉力量
1、等张肌力
2、等长肌力
3、等速肌力
(二)肌肉耐力
1、等长肌肉耐力
2、等张肌肉耐力
3、等速肌肉耐力
(三)肌肉爆发力
1、张力与收缩速度呈反比
2、爆发力测定 立定跳远、摸高
三、训练
(一)原则
1、超负荷原则 训练负荷不断超过已经适应的负荷
1~5RM,发展绝对力量,适应举重和投掷
2~6RM,发展速度性、爆发性力量,适合短跑,跳跃
10~15RM有效发展速度耐力,适合中跑
30RM发展耐力性力量,适合长跑
2、专门化原则 与专项动作相结合
3、力量训练顺序安排
大肌肉群安排在前
多关节肌训练在前
大强度在前
4、力量训练间隔时间
5、核心力量优先保障
(二)方法
1、等长练习 发展最大肌力
2、等张练习 肌肉运动形式与比赛运动特征一致,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3、等速练习 满负荷状态,有利于弥补关节角度效应
4、超等长练习 用于提高爆发力
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一、核心力量训练
(一)生理学基础
1、核心稳定性
2、神经肌肉的协调控制
(二)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力量性训练 瑞士球、悬吊
二、振动训练
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神经肌肉的募集
热身运动、牵拉练习、力量训练
(三)定义
三、呼吸肌训练
(一)定义
(二)生理学基础
1、呼吸肌与运动能力
2、呼吸肌的可训练性
(三)训练
V o2max、乳酸阈功率的变化
四、低氧训练
1、提高血液氧运输能力
2、提高红细胞释放氧能力
3、提高心肺功能
4、提高骨骼肌代谢能力
1、模拟海拔高度及持续时间
2、低氧训练的监控
无氧耐力素质
(一)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取决于肌肉中糖原储存量 酵解酶的含量和活性
(二)机体缓冲乳酸能力 碱储备越高其缓冲乳酸能力越强
(三)脑细胞耐酸能力
(一)60S最大负荷测试
(二)WinGate无氧功率测试
(一)最大乳酸训练
(二)乳酸耐受训练
(三)缺氧训练
有氧耐力素质
一、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
(一)需氧量<摄氧量
1、需氧量
2、摄氧量(吸氧量和耗氧量)
3、最大摄氧量
影响因素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 心肺功能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 肌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
年龄、性别、遗传
意义
评定有氧运动能力客观指标
运动员选材和制定运动员强度的依据
(二)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1、氧亏
2、运动后过量氧耗
(三)无氧阈
血乳酸出现急剧拐点 乳酸无氧阈
通气无氧阈
评价有氧运动能力的良好指标 意义
二、生理学基础
系统功能的强弱是运动中供氧充足是否制约的因素 (一)氧运输系统
肌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肌纤维类型、代谢 (二)骨骼肌特点
大脑皮质的耐受能力和神经过程的稳定性 (三)神经系统调节能力
能源物质的储量、糖和脂肪是在有氧条件下保持长时间供能能力 (四)能量供应特点
(一)持续训练法
(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三)间歇训练法
(四)高原训练法
四、测定
V o2max
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平衡
(一)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1、位觉器官
2、本体感受器
3、视觉器官
4、身体机能状态
(三)测定
1、睁眼动态平衡测验
2、睁闭眼静态平衡测验
3、金鸡独立测验
4、头手倒立测验
5、平衡仪测验
(四)训练
1、前庭功能训练
2、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3、视觉器官功能训练
灵敏
1、大脑皮质的机能状态
2、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的功能状态
3、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评定
象限双脚跳测验、立卧撑训练 1、传统测试方法
2、灵敏测试仪
1、运动专门性
2、结合力量、爆发量训练
3、专项反应训练
4、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柔韧
1、关节的结构特征
2、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神展性
3、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4、中枢神经的协调功能和肌肉力量
直立体前屈测验、旋肩测验等1、简易测量方法
角度测量器测验法、等速测力系统测验法2、精确测量法
1、牵张练习
2、易化法练习
3、柔韧练习
协调
速度训练
(一)反应速度
1、反应时的长短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二)动作速度
1、肌纤维类型
2、肌肉力量
3、神经和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三)位移速度
1、步频与步长
肌力、腿长、柔韧性
快肌数量及面积,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2、供能效率
3、协调性 肌肉放松能力、运动机能巩固程度
反应时测定仪和落体直尺计时器 (一)反应时
(二)非乳酸运动能力测定
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发展肌肉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
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提高肌肉放松能力
改进技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