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哲学史》一编八章:《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思想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思想的思维导图,包括:对“法”和“礼”的解释、“心术”(统治臣民的方法)、道”(“精气”,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改造)、认识论。
《中国哲学史》一编十一章:后期墨家,导图知识点有功利、认识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逻辑理论(辩论、概念、判断、推理)。
《中国哲学史》一编十章:惠施和公孙龙,汇总了惠施(十个命题、内容)、公孙龙(离坚白的内涵、观点、白马非马)。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一编九章:庄子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人生观(消极厌世,虚无主义)、认识论、世界观(强调主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一编八章:《管子》书中《心术》等 四篇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 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学说的思想资料,另一方面又批判或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体系。
对“法”和“礼”的解释
“礼”
顺乎人的情欲并用来表明等级身份差别的就是礼。
“法”
是人们共同遵守而带有强制性的东西,并通过刑罚来统一人们的言行。
任何人包括贵族都应受法的约束。
来源于君主的权势,权势来源于君主的无为。
君主只要掌握了法,就可以驾御臣民,具体的事情让臣民去做,这就是“无为”。
“心术”(统治臣民的方法)
“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君主要去掉私欲、巧智和故意造作,按照臣民的实际情况去治理臣民。
“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君主心中没有私欲,耳目感官就能正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和任免官吏就可以做到“无私”才能治理好天下。
“道”(“精气”,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改造)
不同于老子神秘的精神性的“道”,把“道”称为“精”,是一种物质,即最精细的“气”。
“精气”和“形气”适当地相合产生了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无所不在。
并非是不可捉摸的虚无。
“道”和“德”密不可分。德”是“道”居留的地方,“德”与“道”结合才形成具体的物和物的属性,使得这个物之所以成为这个物。
“道”(“精气”)居住到人的形体(“心”)中,就产生人的精神和智慧。
认识论
认识要有认识对象(“所知”)和认识主体(“所以知”),二者缺一不可。主体的修养对认识具有重要性。
认识对象
“名”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本身就具有的特点的反映。认识必须与客体相符合,即为“名当”。
“名”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形状来命名,叫作“因”。
“名”不能超过它所代表的事物,事物也不能有虚出它本身的“名”。
做到“名”(概念)与“实”(客观事物)符合,是达到圣人的条件。
“实”是第一性的。
认识主体
分成思维器官(“心”)和感觉器官(“耳、目”等九窍)两类,前者统率后者。
主体(主要是“心”的)修养
“虚一而静”
“因”
概念:去掉主观成分,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不作任何主观的增加或减少。
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虚”
概念:没有事先存于心中的主观成见。
“心”能保持“虚”才不会自满、才能接受外来的事物;不保持则与将要接受的事物发生抵触。
事物到来就与它相呼应,过去即舍弃,不使这种认识存在心中妨碍以后的认识。
“一”
概念:没有主观成见地看待万物和专心一意地集中在一个事物上。
只有保证“心”和“耳、目”等的专一,保持不偏不倚,万物就能得到恰当的认识尺度;事物虽远也像近在身边。
只要把握住“一”,就能把握住千变万化的万物。
“静”
概念:安静地等待外物过来然后与之相感应。
去除过多的欲望以保持“心”的“静”,就能专心一意、头脑清明、得到至高的智慧。
联系
要做到能用“因”的原则去认识事物,必须保持“心”的“虚”“一”“静”;也只有懂得“道贵因”的道理,才能做到“心”的“虚”“一”“静”。
总结
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去掉主观成分,而要等待接触事物之后,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
缺点
过分强调了“因”的原则,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人的认识陷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