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这是一个关于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的思维导图,包括:火成岩的成因、火成岩多样化的原因、火成岩的分布及其野外识别、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编辑于2022-04-05 20:54:04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岩石
火成岩(岩浆岩) 占比64.7%
岩浆作用
喷出作用
侵入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火成岩的成因
地球的热能
地球内热通过岩石向外传导是热能释放的方式,这种热流称为大气热流或热流,它不能为人们所感受,但用仪器可以测定
地下某深度以上温度常年不变,此深度称为常温层。在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增大而增高
地热增温率/地热梯度
深度每增加100米地温增加的度数
各地地温梯度不尽相同,大陆平均为3摄氏度
地球内部的温度在水平方向上也有变化,如山体形成时代较新的地区,岩石圈板块碰撞挤压和造山,产生大量热能
地球热能的成因
重力分异说
地球由冷的星际物质,相互吸引聚集而成,大量星际物质向地球坠落撞击,释放出的动能转化为热能 同时,地球在变得越来越致密的过程中,内部物质按密度进行分异,重者下沉,轻者上浮,位能转化为热能 部分热量已丧失,部分热量则储集在地球内部
放射热说
地球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
放射性元素在花岗岩中含量较高,在中性基性岩中较低,在超基性岩中,最低地壳平均成分为中酸性火成岩,地幔为超基性岩,地壳则分布铁、纳金属。放射性生成热主要集中在地壳,地幔较少,地核甚微,这是地热增温率随深度加大而明显减小的原因
构造运动
岩石断裂
岩浆的形成
温度和压力
基本因素
受热到600摄氏度便开始有少量物质熔出,到800摄氏度,产生酸性成分熔融物,1300到1350摄氏度产生中性成分熔融物,超过1400度则产生的基性成分熔融物
压力
有很大的控制意义
压力↑熔点↑
水分
水蒸气↑熔点↓
部分熔融
易熔部分先融化,难破熔部分后融化
随着温度升高,熔融物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
减压熔融
基性岩浆生成的基本途径
地球深部灼热的地幔物质向上、向地壳升起,减压熔融,升成岩浆
底侵作用
地幔部分熔融而产生的基性岩浆添加到下地幔底部的作用
通常,伴随基性岩浆所提供的大量热能和流体,既可垫于地壳底部亦可上升进入地壳,使地壳软化乃至部分熔融,形成酸性-中酸性岩浆。壳幔边界及其附近发生物质交换,并使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壳幔混合溶岩浆
拆沉作用
岩石圈地幔的温度恒低于软流圈地幔的温度,当岩石圈不断下沉时,矿物脱水,密度增大,当其密度大于软流圈密度时,岩石圈会因重力失稳,向下断裂,去根拆沉,下降到软流圈中,从而引起软流圈体积增大导致物质上涌,抬高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界面,使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
岩石圈的拆沉作用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幔源,壳源以及壳幔混源是岩浆的三种物质来源
地幔柱与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从核幔热边界上升并直达岩石圈底部的圆桶状炙热地幔物质流。头部宽后,尾部细长,呈蘑菇状,导致上覆岩石圈隆起,拉伸和张力
地幔柱作用常导致大规模地壳隆升以及随后的大陆裂解,引起大面积乃至全球性气候变化及生命灭绝和生命复苏,并形成超大型的Ni-Cu-PGE矿床和V-Ti矿床
识别地幔柱
为高Ti、高Nb的玄武质火山岩和侵入岩组合
岩浆作用周期相对短暂,一般不超过5Ma
在体量上,基性岩盐系远远大于酸性盐盐系
半生有双峰式火成岩或变质核杂岩
厚度大,面积广
成环形或穹隆形展布
地幔柱形成的火成岩系不可能呈大规模带状分布
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以大规模岩浆作用的形式在地壳喷发或在上地壳侵位,形成大量基性熔岩和基性侵入岩,形成镁铁质大火成岩省
长英质大火成岩省
火成岩多样化的原因
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
同化作用
定义
岩浆融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记巨量高温融熔体熔化周围规模较小的先存低温物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
岩浆成分
岩浆温度
岩浆规模
围岩规模
围岩性质
岩浆温度高,规模大,而围岩属于熔点较低的岩石,且规模相对较小,则同化作用就易于广泛发生 岩浆温度较低,规模较小,且围岩性质偏基性,就难以发生同化
捕虏体
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完全被融化,也可以部分被融化,部分未融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多见于侵入体之边缘
混染作用
岩浆因改变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的过程
同化与混染总是相伴相生的,它们是造成火成岩多样化的重要原因
分离结晶作用
定义
一种成分的岩浆在其逐渐冷凝的过程中,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鲍温反应
富含橄榄石成分的玄武岩浆在其温度逐渐降低的过程中,首先形成由橄榄石组成的超基性岩, 继而由辉石与基性斜长石组成的基性岩-辉长岩, 再后,形成由角闪石与中长石组成的中性岩-闪长岩, 最后,形成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长石与酸性斜长石组成的酸性-岩花岗岩
连续反应系列
通过反应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连续变化,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
不连续反应系列
通过反应形成一系列既有化学成分差异,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矿物
长英质矿物
石英,钾,长石及各种斜长石
浅色矿物
铁镁质矿物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暗色矿物
构成火成岩的基本矿物
岩石中早期结晶的矿物被晚期结晶的矿物包裹,其边缘被熔蚀
在同一岩浆体系中,由于岩浆从通道不断的朝地表方向上涌向周围扩散,故在平面中较早到达岩浆,通过结晶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矿体的外缘,较晚到达岩浆结晶形成的岩石出现在岩体的核部。在垂向上,地下深部的岩浆较早结晶,其矿物晶形完好靠近地表的岩浆结晶,矿物晶粒较小,晶形不规则。基性岩浆喷出后,接着喷出中性岩浆,以致酸性岩浆等
不能认为原始岩浆只有玄武岩浆一种,所有的火成岩都是通过玄武岩浆分离结晶而成 多数花岗岩浆是由陆壳物质通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
伟晶岩
成因
分离结晶后期,当岩浆温度降至500到800摄氏度时,残余岩浆中长英质物质富集,挥发分的含量也大大提高。残余岩浆聚集在岩浆体的上部或贯入围岩之中,慢慢冷凝结晶,形成矿物晶体特别粗大,而且晶形较为完好的岩石称为伟晶岩
构成
长石、石英以及白云母成分与花岗岩相当,故又称花岗伟晶岩
文象结构
岩石中粗大的钾长石或钠长石晶体包裹着许多较为细小的石英,石英的形态呈棱角形或楔形且定向排列,外形似古代的象形文字
其岩石称为文象伟晶岩
岩浆混合作用
定义
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
实质
源自深部软流圈的玄武质岩浆向上注入到位于地壳内的花岗质岩浆之中,形成具有壳幔混源性的花岗岩
这种作用是导致花岗质岩石成分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火成岩的分布及其野外识别
火成岩的分类及其依据
差别表现
岩浆成分
矿物成分
矿物的相对含量
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根据岩浆二氧化硅含量分类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侵入岩区别于熔岩的一项重要标志
侵入岩都是岩浆在地下封闭-近封闭的温度压力条件下,通过缓慢结晶冷却过程形成的,因此他们都是全晶质矿物组成
超基性侵入岩→酸性侵入岩
铁镁质矿物(橄榄石、辉石)↓
长英质矿物(长石、石英)↑
颜色
深→浅
密度
大→小
熔岩、深成侵入岩与浅成岩的主要辨别标志
大规模喷溢形成的熔岩常具斑状结构
喷溢规模较小,冷凝速度较快而形成的熔岩多具隐晶状结构
及快速冷凝而成的熔岩,呈非晶质或隐晶质,如黑曜石
深成岩颗粒较粗,常具似斑状结构
浅成岩具有晶质结构,基质较细或为隐晶质
火成岩的野外识别
区分出侵入岩或喷出岩
侵入岩
延时与围岩呈侵入关系且边缘有围岩的捕虏体体存在
没有气孔构造及流动构造,多是顺层侵入岩,称岩床
岩石为全晶质,颗粒粗大,则为侵入岩且是深成岩
喷出岩
含火山碎屑岩的夹层
岩石的延伸与地层平行,有气孔构造及流动构造
岩石是隐晶质或非晶质,则可能是喷出岩或浅成侵入岩
观察岩石的色率
定义
暗色成分在火成岩中的体积百分含量
分类
超基性岩色率>75
基性岩色率35-70,颜色呈黑、灰黑及灰绿色
中性岩色率20-35,介于基性岩与酸性岩
酸性岩色率<20,色浅,呈灰白、浅红、肉红色
鉴定岩石中的主要矿物
暗色矿物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橄榄石常呈翠绿色等粒状集合体,易与柱状辉石和角闪石区分
橄榄石一般不与石英共生,如有大量石英存在,就不可能出现橄榄石
辉石和角闪石都是暗色柱状矿物,其区别是两者横切面形态及其解理的夹角大小。
野外一般利用矿物的共生规律来判断
若岩石色率高,以斜长石为主 几乎无石英,则该种柱状矿物多为辉石 若有石英,则为角闪石 黑云母常为片状,棕黑色,较易识别
浅色矿物
石英、斜长石、钾长石
浅色矿物长石为玻璃晶质,有完全解理
石英断口为油脂光泽,透明度高,无解理
斜长石解理面上有平行而密集排列的细纹(双晶纹)
呈白色
钾长石没有细密的双晶玟
呈肉红色
判断岩石结构
花岗岩与花岗斑岩
花岗岩为显晶质,等粒或似斑状结构
花岗斑岩为隐晶质,斑状结构
闪长岩与闪长玢岩
区别方式类似花岗岩与花岗斑岩
根据斑晶的矿物成分,结合岩石颜色定名
斑晶为石英、钾长石、黑云母,颜色较浅,可定为酸性熔岩类(流纹岩)
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颜色浅,可定为中性熔岩类(安山岩)
岩石中见较多辉石斑晶,颜色为黑色,则可能为玄武岩
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
ˊ火成岩的结构
定义
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因素
冷凝速度
原因
冷凝慢时,晶粒粗大,晶形完好
冷凝快时,众多晶芽同时析出,彼此争夺生长空间,导致矿物晶粒细小,晶形不规则
冷凝速度极快时形成非晶质
影响因素
成分
规模
冷凝深度
温度
温度
深度
结晶顺序
早结晶
晶粒较粗,晶形较好
晚结晶
矿物受到空间的限制,晶粒细小,晶形不完整或不规则
分类
晶粒的大小
粗粒(>5mm)
中粒(5-1mm)
细粒(1-0.1mm)
显晶质结构
颗粒之间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
矿物颗粒大小相等
不等粒结构
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斑状与似斑状
斑晶与基质
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大小悬殊,相差一个数量级上,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晶形完整,是在温度较高的深处慢慢结晶形成的,细小者称为基质,其晶型多不规则,通常形成于冷凝较快的较浅环境
似斑状结构
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的成分与斑晶的成分相同
基本出现在中深成-深成侵入岩中
斑状结构
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
熔岩和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的特有结构
火成岩的构造
定义
火成岩中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是火成岩形成条件与环境的反应
块状构造
最常见,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则,岩石成均匀的块体
流动构造
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彼此平行,呈定向排列
岩石一边流动,一边冷凝
见于火山熔岩中,也见于侵入岩边缘
流纹构造
火山熔岩中,不同成分和颜色的条带,以及拉长的岩浆屑、拉长的气孔相互平行排列
常见于酸性或中性溶岩,以流纹岩最为典型
气孔构造与杏仁构造
气孔构造
出现在熔岩中或浅成脉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的空洞,下小上大。其直径为数毫米或数厘米,是岩浆中的气体所占据的空间。 基性熔岩中气孔较大,较圆 酸性熔岩中气孔较小,较不规则,或呈棱角状
杏仁构造
气孔被矿物质,如方解石、石英、绿泥石、葡萄石所填充
枕状构造
多见于水下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安山岩中
球状构造
形态
岩石中矿物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分布,外形呈椭圆状的一种构造,各层圈中的矿物常呈放射状分布
分布
岩浆中某些成分脉动式过饱和结晶而形成,多发育在灰长岩和闪长岩中
晶洞构造
形态
侵入岩中具有若干不规则孔洞的构造,孔洞内长生成晶体或晶簇,如石英
一般认为是粘度很大的岩浆,在冷凝收缩过程中形成的
分布
常见于碱性花岗岩中
层状构造
形态
成层性状
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火山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
入侵作用与侵入岩
侵入作用概述
侵入作用
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侵入岩
侵入作用生成的岩石
侵入体
侵入岩的别称,因其是被周围岩石密封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岩
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深度
深成侵入体(深成岩)
大于10km,规模较大
中深成侵入岩(中深成岩)
3-10km
浅成侵入岩(浅成岩)
小于3km,规模较小
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
≤1.5km
侵入岩的产状
定义
其形状,大小,展布方向以及其与周围围岩的关系
产状
岩墙(岩脉)
形态
狭长型侵入体,当围岩是成层岩石时,它切割围岩的成层方向。规模变化大
成因
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
岩床
形态
层状或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
成分
基性
成因
围岩为成层岩石,岩浆顺围岩的层间空隙挤入,拓展后冷凝,固结成岩
岩盆与岩盖
岩盆
形态
中间部分略向下凹,似盆状
岩盆底部有管状通道与下部更大的侵入体相通
岩盖
形态
侵入体底平而顶凸,延伸方向与围岩成层方向大致平行,似蘑菇状
成因
围岩为近于水平延伸的成层的岩石,侵入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大致吻合
岩株
规模
数十平方千米以内
形态
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接触面不平直,边缘常有规模较小,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的分支侵入体贯入围岩之中
成分
酸性与中性
岩基
规模
规模极大,横截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常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公里
形态
不规则,通常延一个方向延伸,边缘弯曲,其边缘常以较小规模的岩脉或岩株形式穿插到围岩中
成分
花岗岩
巨大的花岗岩岩基很少是一次侵入而成的,大多数是多期,多阶段侵入的结果,多属于复式岩体
侵入岩的主要类型
超基性侵入岩
成分
橄榄石,辉石和少量的基性斜长石,不含石英
代表岩石
橄榄岩,辉石橄榄岩
外观
黑色,多具粒状结构,岩石致密,密度大
特征
因橄榄石、辉石容易发生水热蚀变成蛇纹石、滑石,故超基性侵入岩在地表上常呈蛇纹岩出现
基性侵入岩
成分
辉石和基性斜长石,基本不含石英
代表岩石
辉长石
外观
殷辉石呈黑色,斜长石呈白色,故常呈黑白斑杂颜色,粗晶状或似斑状结构,密度较大
中性侵入岩
成分
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可含少量辉石或黑云母或石英
代表岩石
闪长岩
外观
黑绿色,粗晶状或似斑状结构,岩石致密,呈块状
酸性侵入岩
成分
更长石,钠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可含少量角闪石
代表岩石
花岗岩
外观
颜色浅,等粒状、似斑状结构普遍。相对基性入侵岩密度较小
浅成-超浅成的超基性岩
金伯利岩
蛇纹石化的金云母橄榄岩,具斑状结构,角砾状构造,自然界少见
辉绿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
斑状结构,自然界常见,但规模较小
斑岩
斑晶由钾长石、更长石、钠长石、石英构成
玢岩
斑晶由中性斜长石构成
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岩浆的概念
定义
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温度
650-1400℃,一般为800-1200摄氏度
成分
除硅酸盐外,可含少量碳酸盐,氧化物等,并溶解有1%到8%以水为主的挥发性物质
位置
地下数千米到十万米
存在方式
其中挥发性物质主要呈溶解状态,部分呈气泡状态存在
粘性
化学成分
由Fe,Mg,Ca,Na,K等金属离子构成的阳离子
Si和部分Al的氧化物,构成岩浆中的络阴离子
二者互为消长,前者含量较低时,粘性小一些;前者含量较高时,粘性大一些
温度
温度越高,粘性越小
温度越低,粘性越大
气泡与呈溶解状态的挥发物(水)的多少
岩浆中气泡多者粘性大,气泡少者粘性小
溶解状态存在的挥发物数量与气泡的作用正好相反
地表附近气压低,气泡易破裂致使挥发物逃逸,从而岩石中残留气孔
火山喷发猛烈程度的界定要素
粘性的大小和挥发物的含量
喷出作用与喷发产物
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定义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过程
方式
伴随着地下大量物质在很短时间内上涌
内容物
固液气三类
喷发产物
气体喷发物
气体具有高度活动性,故气体的喷出就成了火山喷发的前导且贯穿始终
成分
以水蒸气为主且含量常达60%以上
此外,有CO2,硫化物以及少量CO,H2,HCl,NH3,NH4Cl,HF等
气体溢出状态的变化,兆示着火山运动的进程
气体溢出量越来越多,气体中的硫质成分越来越浓,气体的温度就会越来越高,这是大规模火山喷发来临的预兆
固体喷发物
成因
气体膨胀力,冲击力与喷射力将地下以冷凝或半冷凝的岩浆物质炸碎并抛射出来,为冷凝的岩浆则成糖块细腻或微没背肌腱出来在空中凝成固体,使蔓火山通道周围的岩石也可以被炸碎并抛出。 上述统称火山碎屑物
火山碎屑物的分类
火山灰
粒径<2mm
大量1100摄氏度左右的二氧化硅化合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物,甲烷等气体
吸进肺部会窒息
进入对流层紫外线的辐射增加,加快光化学烟雾形成,破坏臭氧层
吸收太阳,辐射长期遮挡太阳光,使地球气温下降变冷
火山砾
粒径2-50mm
形态不规则,常为菱角状
火山渣
数厘米到数十厘米
形状不规则,似如渣,多孔洞
色浅质轻,能浮于水的称 浮岩
火山弹
粒径>50mm
外形多样,常见纺锤状,球状,次圆状
油由喷出的熔岩在空中旋转,飞行并冷凝形成,外壳因快速冷凝收缩成裂纹,内部多孔洞
火山块
粒径>50mm
成为棱角状
命名
统称 火山碎屑岩
由火山灰组成的称 凝灰岩
由火山砾及火山渣组成的称 火山角砾岩
由火山块组成的称 集块岩
复合命名排在越后面的含量越高,如火山角砾凝灰岩中,凝灰岩占主体
液体喷发物
定义
液体喷溢物称岩浆,它是喷出地表流淌而丧失了气体的岩浆冷凝体
形态
熔岩流
沿地面斜坡或山谷流动,其前端呈舌状
熔岩被
分布面积宽广的熔岩流
流动性
因粘性不同其流动能力不等
岩石导热性差,外壳虽已冷凝或基本冷凝,其内部仍保持熔融状态,并继续流动
形态
波状熔岩/绳状熔岩
表面比较光滑,呈波纹起伏或扭曲似绳索状
块状熔岩
表面破碎成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块体,并杂乱堆积
粘性较大,流动性较弱,分布在远离喷出口的地方,及熔岩浓度降低,粘性增大的地方
柱状节理
散热冷凝过程中表面形成无数冷凝收缩中心
岩石结构均匀,这些收缩中心呈均匀且等距排列,并垂直于联结收缩中心的直线方向处
因张力作用裂开,其列会横切面多呈六边形
随着熔岩由表层向内部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块最后会将整个熔岩层变成一个个六方柱
火山灰可长期悬浮于空中,甚至随风飘移到数千千米外,才逐渐堆积下来
火山
较粗的固体喷发物及熔岩一般就地堆积在地面,构筑起一定规模的山体
火山锥
典型的火山外形似锥状,在原位多次喷发可形成复式火山锥,坡角最大可达35到45度
火山口
锥顶常有圆形洼坑,这是火山物质喷溢的出口
火山通道(岩熔隧道)
火山口下有管状通道与地下岩浆的源区(岩浆房)相连
火山颈
填充于火山通道上部的岩浆冷凝体
喷发方式
中心式喷发
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喷出
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断裂带)喷出
产物
火山岩(喷出岩)
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和熔岩
熔岩从火山口喷溢经冷凝固结而成,一般由班晶及其周围玻璃质两部分构成
次火山岩
岩浆在地壳浅部火山通道内冷凝而成的岩石,如组成火山景的岩石
喷出岩浆的类型及其喷发特征
二氧化硅含量越高,粘性越大
超基性岩浆及其喷发特点
含量
富含Fe.Mg氧化物,缺少Na.K氧化物,欧美学者常用 超镁铁质岩浆 描述
温度
熔点为1250摄氏度左右,深部源区温度为1300到1500摄氏度
科马提岩
鬣刺结构
在大的橄榄石晶体中发育大量裂缝,所有裂缝均被细小的橄榄石及辉石还经集合体所填充
这种结构说明,熔岩冷凝速度极快
基性岩浆其喷发特点
别称
玄武岩浆,国际文献常用 镁铁质岩浆
温度
熔点为1100摄氏度左右,其岩浆温度为1000到1200摄氏度
主要类型
玄武岩
特征
涌流状外溢
粘度低,喷发时其中的气体容易逸出,一般较少强烈爆炸,常呈涌流状外溢
裂隙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正式玄武岩浆喷发所特有的特征
中心式喷发
熔岩锥外形常呈盾状,锥坡角一般只有2到4度,锥顶平,称为盾状火山锥
规模较大,锥体积部直径可达数千至数万米
如棋锥坡较陡,规模较小,则称熔岩锥
某些粘性较大的基性岩浆主要喷发火山砾,火山弹以及火山渣,他们堆积而成为熔渣锥
椎体几乎全由较粗的火山碎屑物组成,锥坡角可达30度,锥顶有明显的火山口,椎体规模不大,高一般为数十到数百米
形态
陆上
多数具有波状或绳状外观,少数呈块状熔岩
海底
常呈枕状构造
形态
由外形似枕头的熔岩聚集而成,枕间常有火山碎屑物或玻璃质填充,枕体或相互重叠、连接,或分散孤立产出,具有“顶凸底平”的特点
成因由于岩浆在海底喷出后,其外层迅速冷凝固结构成硬壳,而内部高温熔体的挤压,则使硬壳破裂,高温熔体外溢冷凝形成新的硬壳,如此反复作用形成
玄武岩
颜色
黑
结构
致密,常有气孔,密度较大
成分
辉石、基性斜长石
节理
柱状节理
分布范围广阔且厚度巨大的玄武岩,称为泛流玄武岩
由多次裂隙式喷发逐渐堆积而成
分布于冰岛,印度德干高原,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巴西南部高原等,如我国云贵川交界处的峨眉山玄武岩
中性与酸性岩浆及其喷发特点
中性岩浆
别称
安山岩浆
温度
900-1000℃
主要熔岩类型
安山岩
构成
中性斜长石与角闪石
颜色
较玄武岩略浅
喷发物成堆积成复式火山锥
特征
由火山碎屑岩与火山熔岩交互而成
锥坡陡,上部倾角可达30到40度,下部略缓
如岩浆粘度很大,则从火山口喷出大量固体物质,较少溢出岩浆 有时已冷凝的火山颈塞会被强大的气体向上顶出,成为高大的碑峰
酸性岩浆
别称
花岗质岩浆
温度
650到800摄氏度
主要熔岩类型
流纹岩
构成
石英,钾长石与钠长石
颜色
浅色
陆地
紫红色
水下
淡绿色
两种岩浆的粘性均较大,尤以酸性岩浆为甚。因而喷发猛烈
喷发特征
岩浆迁移至近地表,其中的挥发性物质大量转变为气泡汇集在岩浆房上部
气泡丰富的岩浆粘性大,运动困难,上部先凝固,堵住火山通道,下方气体无法逸出
当气体膨胀力超过上覆岩石的压力,在地下的某一深度就会发生爆炸
使爆炸面以上已冷凝或半冷凝的岩浆以及周围的岩石炸碎形成大量固体喷发物,并溅出大量岩浆
固体大量喷出后,岩浆继而涌出
爆炸面深度大,则上覆岩石压力大,喷发灾害性更强。反之
火山喷发的间歇性
原因
火山喷发是火山快速释放物质的过程,而物质的补充及地下岩浆物质与能量的储集,则需要一定的时间
间歇性
阶段性
喷发间歇期长短不一
经多次喷发后,其岩浆房空虚椎体失去支撑而坍塌、陷落,后继喷发活动也可将原有火山锥上部炸毁,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洼地常积水成湖称为火山湖
火山活动的不同阶段,岩浆的成分,及其喷发性质会发生改变
子主题
基性岩浆
后期
中性甚至酸性岩浆
人类历史时期有活动过的火山称为活火山,为曾喷发过的称为死火山
典型火山喷发实例
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
含氟气体云构成蓝色雾霾遮挡天空,气候异常寒冷
处在15至30米高空的同温层内,存在一个长期而稳定的气溶胶粒子层。火山喷出了巨量气体和灰尘,进入同温层导致新的气溶胶数量急剧增加,阻挡入射太阳光,大气层和地球表面降温
导致二氧化碳巨增,加强大气逆辐射,气温升高,致使温室效应
世界火山的分布
板块敛合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
300多座活火山占活火山总数60%以上
有“火环”的称号
主要喷发中性和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
喷发安山岩的火山只分布在环太平洋四周的边缘和岛屿上,不见于大洋内部,在大洋内部喷发基性岩浆,将两者界限鲜明,这一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板块分裂带
洋脊火山带
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洋脊地带,以喷发玄武岩为特征
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