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框架,包括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哲学
哲学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古典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
马哲
马政经
科社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诞生标志
1848《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
直接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列宁)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错误观点
1、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2、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静止
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与运动的联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否认静止:诡辩论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特征: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客观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发展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都具有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
基本属性
同一性
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
斗争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含义——对应方法论
区别:共性与个性
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不平衡性
原理
复杂事物: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单一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看问题要全面 重点论:分主次,抓重点
内因和外因
质量互变规律 发展的形势和状态
方法论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实质:扬弃
内容: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现象和本质
原因和结果:因果关系的判定
现实性和可能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
认识论
实践
马克思主义 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特征
客观实在性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认识
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低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关系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
特点
反复性
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方法论:避免教条主义
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本质属性
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都是在特定条件、范围的限定下,主体的认识同特定对象的一致或符合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区别
正确反应/歪曲反应
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一
生产力
要素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决定性作用)
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两者关系
基本矛盾二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分类
政治
思想
核心
国家政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和革命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