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知识内容有绪论、中医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编辑于2022-04-08 11:26:41中基
绪论
I.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II.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标志
《皇帝内经》
最早的医学专著
《难经》
《伤寒杂病论》
辩证论治
《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药学专著
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
晋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脉经》—王叔和
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法
阐述24种脉象
隋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第一部病因病机征候学专著
唐
《千金方》—孙思邈
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开创医学伦理学先河
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
三因学说
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
《小儿药证直决》—钱乙
开创脏腑论治先河
金元四大家
《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
寒凉派
火热论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脾胃论》—李杲
补土派
脾胃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格致余论》—朱丹溪
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儒门事亲》—张从正
攻下/邪派
“病由邪生”
汗吐下
“邪去则正安”
明
《瘟疫论》—吴又可
创戾气学说
清
《温热论》—叶桂
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湿热条辨》薛生白
混淆答案
《温病条辨》—吴瑭
三焦辨证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肾也。”
《医林改错》—王清任
瘀血致病
“灵机记性在心不在脑”
III.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
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相互影响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人与自然环境统一
人与社会环境统一
辩证论治
辩证
辩病
因
位
性
势
论治
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
同病异治
证异治异
异病同治
证同治同
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汤
中医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气产生—水地说
气的概念—云气说
气与气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阴阳学说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使能也。”
阴阳的特性
绝对性
普遍性
相关性
相对性
相互转化
无限可分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可变性
基本内容
最基本规律
对立制约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互根互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昼不精,夜不瞑。”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交感互藏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最基本形式
消长平衡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相互转化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中医学运用
分析病理变化的规律
阴阳偏胜
阳偏盛
阴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归类法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五行正常关系
相生
相克
制化
五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
相侮
五行相生相克治法
相生
基本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
滋肾阴补肝阴
益火补土
温肾阳补脾阳
培土生金
补脾生气以补宜肺气
金水相生
滋养肺肾之阴
相克
基本原则: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
疏肝结合健脾
培土制水
温运脾阳温肾健脾利水
治疗水湿停聚
佐金平木
清肃肺气以制肝木
泻南补北
泻心火补肾水
治疗心肾不交证
藏象
五脏
心
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血
行血: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诸血者皆属于心。 生血:“奉心化赤。”
主脉
血液运行的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者神气也。”
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
主藏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生理特性
主通明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心气下降
其位在上
阳中之阳
在体合脉
脉为血之府
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心的经脉通于舌
心气通于舌
舌具有感受味觉机能
舌色能灵敏反应心主血脉机能
舌与语言声音有关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生之本,神之变,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阳脏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生成体现于宗气生成,其运行体现对于全身气机的调节。
主宣发肃降
主行水
通调水道
朝百脉
肺气助心行血,对血液运行有推动和调节作用
主治节
治理调节
呼吸运动
全身气机
血液运行
津液代谢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在五脏六腑位置最高
肺为娇脏
肺喜润勿燥
肺气宣降
肺合皮毛,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肺为相傅之官,气之本,魄之处,华盖,贮痰之源
脾
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
生理特性
脾气上升
喜燥恶湿
脾为孤脏,居中央而灌四傍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脾为孤脏,生痰之源,阴中之至阴,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气之源。
肝
生理功能
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
肝主疏泄功能的根本体现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胆汁,又称精汁,肝之余气所化生
调畅精神情志
调节生殖(调节排精、排卵行经)
主藏血
贮藏血液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握。”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生理特性
喜条达而恶抑郁
肾
六腑
奇恒之腑
精、气、血、津、液
经络
十二正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食指 鼻翼 大脚趾 心中 小手指 内眼角 小脚趾 胸中 无名指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体质
病因与发病
病机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虚实分类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
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至虚有盛候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
邪盛正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去正虚
邪盛正衰
阴阳失调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精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失常
气虚
气滞
气逆
气闭
气陷
气脱
血虚
血瘀
血热
出血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
津液输布障碍
系统疾病
经络病机
经络气血偏胜偏衰
胃经:《灵枢·经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脾经:《灵枢·经脉》:“厥气上逆则霍乱”即是说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以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以致清气不升,下为泄泻,浊气下降,上逆为呕,清浊混淆,发为霍乱吐泻”。
经络气血逆乱
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经络气血衰竭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木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脏腑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肺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血燥生风
皮肤干燥,肌肤甲错
寒从中生
脾肾阳虚
湿浊内生
脾虚
津伤化燥
肺、胃、大肠多见
火热内生
阳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防治原则
I. 预防
未病先防
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形体锻炼
调摄饮食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顺应自然
养性调神
护肾保精
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防止传变
阻截病邪传播途径
先安未受邪之地
II. 治则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正治反治
正治逆者正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从者反治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治标治本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
损其阴盛
补其不足
直接补
阳病治阴
虚热证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病治阳
虚寒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间接补
阴中求阳
温阳药加滋阴药
阳中求阴
滋阴药加温阳药
阴阳并补
阴阳两虚
回阳救阴
亡阴亡阳
调理脏腑
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抑强扶弱
脏病治腑
腑病治脏
虚则补脏
实则泻腑
调节脏腑气机
顺应脏腑喜恶特性
调理气血
治气
气虚宜补
调理气机
理血
血虚宜补
调理血运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季节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月令
昼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