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作物育种
关于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2-04-08 13:17:41作物育种
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
杂交
生物体 交配或结合 杂种
杂交育种
不同品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杂交类型
有
无
有性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处理方法
系
混
衍
单
什么是系谱法和混合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系
第一次,选株,分别,以后,直到,升级。在,各世代,以便
优点
遗传力,定向
每一,表现。系统间,有助于,育种者,有计划
缺点
F2,中,不
工,占,受,不,使
混
自花,杂种。按,不,直, 纯合。才,下,然后
优点
早,简便
多 优良 ,丢失
缺
丢失
单
延
杂交亲本选配原则
优点,无缺点,互补
之一,适应,推广
亲本间,生,亲,差异
配
杂种优势利用的亲本选配原则
配
关系
性 互补
产量 花
杂交技术
调
播
温
光
栽
控
去
授
授粉
杂交方式
单交
复交 (多亲本杂交、复合杂交)
双交
三交
聚合杂交
回交
多父本杂交,:一个以上,一个 复合杂交:两个,两次或两次以上
杂交程序
原原始材料 亲本
选
鉴
品品种比较实验
生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
植物有性杂交的方式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单交
大多数
复交
单交杂种后代总体性状未达到育种目标要求
亲本有突出优点也有明显缺点,一次杂交难以克服
回交
主基因
多父本杂交
风媒花
回交育种
回交
回交育种
从回交后代种选择特定的植株,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循环若干次,再自交选择育x成新品种
回交的遗传效应
杂合减少,纯合增加
变化频率
频率快
回交育种亲本选择(什么是轮回亲本什么是非轮回亲本,各有什么作用,选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轮回亲本目标性状的接受者
性状好,适应性强,有个别缺点
非轮回亲本目标性状的提供者
提供必需基因无严重缺点
回交育种程序
杂交 回交 自交 系统比较组成
显性基因控制性状转移选择方法 隐性
显
连续回交法
隐
回交后自交一代
半株回交半株自交法
回交应用
远用于远缘杂交,解决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生长等
近
改改良品种缺点,保持优良性状
打
杂在杂种优势利用中,不育器和恢复器的回消转运
远缘杂交
远缘杂交特点
重要性(作用)
研 利 诱 培 创创
远缘杂交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与品种间杂交有什么异同,如何控制远缘杂交后代的分离
其他
从作物育种的角度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有
🌸🌸🌸🌸 绪论
植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内容
育种意义
植物品种
概念
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品种的五性
特异性 一致性 稳定性 优良性 适应性
良种 原种
原种——是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用于进一步繁殖良种种子。 良种——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以及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一代杂种种子。良种是供大面积生产使用的种子,即生产用种。
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
简述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有何异同
相同点,意义一样
育种意义
研究掌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基础上,利用作物资源
根据目标和品种基础,采用适当方法选育,适合于该地的优良品种
在职繁殖推广过程中,保持提高种性,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生产用种,促进农业发展
不同点
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的概念
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是指在一定生态生产条件下,对所要育成品种应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
育种目标的主要特点和制定原则
特点
高产,优质,抗逆性
制定原则
杂种优势利用
概念
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
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基本条件
强优势的杂交品种
高效的繁殖和制种技术
高纯度的杂交品种
亲本选配
纯度高
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
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
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配合立及其测定
配合力的种类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配合力的测定
测定时期
测验种的选择
测定的方法
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
配合力高 亲缘关系远 性状良好并互补 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杂种品种的类型
品种间杂种品种
自交系间杂种品种
品种-自交系间杂种品种
一环系 二环系
一 从品种群体和品种间杂交种所选育的自交系 二 从自交系间杂交种所选所选育的自交洗系
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
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假说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
利用杂种优势的三个基本条件
杂种优势特点
复杂多样性
杂种优势普遍性
杂种优势的度量
四个
F2及以后各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
选育杂交一代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步骤
4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种子的生产方法)
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
化学杀雄
利用标志
利用自交不亲和性
雄性不育性利用
F2,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
杂种优势选配原则是什么,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有什么异同
同
双亲差异,性状互补
异
较高特殊配合力,亲本产量高来提高杂种一代产量
配合力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配合力测定方法
三系法杂交水稻是指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
雄性不育的遗传分为两个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遗传(内容)
核雄性不育的遗传(内容)
雄性不育杂交品种的选育
胞质雄性不育杂交品种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杂交品种的选育
三系选育
杂交种选配
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品种
光温敏雄性不育杂交品种
其他
有应用价值的不育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图示说明胞质雄性不育繁殖三系及其制种程序
选择育种
概念
实生选种
针对实生繁殖的群体,为改进其经济性状,提高品质而进行的选择育种
基本原理
基本选择方法
两个的概念
选择育种程序
优缺点
特点
目标性状的鉴定方法
遗传力
广义
侠义
芽变
特点
多样性,重演性,稳定性,性状的局限性和多效性
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其他
品种推广过程中为什么产生自然变异
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
一个品种与不同基因型的品种互交后,必然引起基因重组出现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变异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突变
植株和种子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引起自发突变
原品种本身纯度不高,新的生态条件下显露出其中的变异
剩余变异
有些品种育成石时,有些性状并未重合,尤其是一些多经控制的数量性状。以至在推广后仍发生一些分离 有些性状在推广到新地区后,在新的生态条件下暴露其中的变异
倍性育种
单倍体
单倍体概念
指具有配子染色体组的个体
单倍体加倍的方法有
自然加倍
人工加倍
单倍体的类型
一元单倍体
多元单倍体
简述单倍体的特点
单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
单倍体诱导
单倍体在作物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子主题
单倍体育种:人工诱导单倍体,并使其成为纯合二倍体,从中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多倍体
多倍体概念
直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个体
多倍体按染色体组来源可分为
同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在细胞遗传学上的特点
细胞内的染色体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时能正常联合
不会出现多价体,染色体配对正常
自交亲和性强,结实率较高
多倍体育种的特点
器官的巨型性
抗逆性强
育性低,结实率低
多倍体育种的基本步骤
多倍体诱导
倍体育种:用杂种F1或F2花药培育出单倍培体植株,再经染色体加倍而选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
分子育种
细胞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
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生产某种物质的过程
理论基础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全能性是指 具有形成各种细胞类型的潜在能力
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
培养基及其组成
培养基种类和特点
培养基的成分
培养基的配置
母液配制
培养基的配制
无菌操作方法
消毒剂
无菌操作
无菌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流程
外植体来源
外植体培养
愈伤组织
再生小植株
再生植株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人体幼种脱单
体细胞克隆变异及育种应用
概念
体细胞克隆变异,指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物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①体细胞克隆变异的遗传基础 来源 原因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点突变
点突变是自发突变
点突变是诱发突变
点突变是基因的表达及基因放大和衰减
②突变体的筛选
一步筛选法
多步筛选法
③在作物上的改良利用
抗病
抗除草剂
抗氨基酸或氨基酸类似物
耐盐
耐旱
单倍体细胞培养及育种利用
幼胚培养与远缘杂交育种
种质的长期保存
脱毒及繁殖重要品种或材料
人工种子的生产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原生质体的分离
分离原生质体的方法 质壁分离的方法
机械分离
酶法分离
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因素
材料来源
渗透压
分离培养基
培养条件
组织前处理
酶
原生质体的培养
原理
根据细胞生长情况不断降低渗透压, 待肉眼可见的细胞团形成后便可转移到普通细胞培养基上, 进行细胞繁殖和分化工作
方法
平板培养
液体浅层培养
液固双层培养
悬滴培养
看护培养
琼脂糖包埋
细胞融合又叫体细胞杂交
概念
生殖隔离阻碍基因交流,细胞融合实现基因重组
原理
膜的流动性和细胞的全能性
融合方法
硝酸钠处理诱发融合
高pH-—高浓度钙离子处理
PEG(聚乙二醇)处理
电融合
融合方式
对称融合
非对称融合
转基因育种
概念
作物转基因育种就是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 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简述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的步骤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两种方法
P48
转基因育种程序
目的基因的克隆 (获得基因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
根据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进行基因克隆
从基因组DNA或mRNA序列克隆基因
同源序列法克隆目的基因
表达序列标签法克隆目的基因
转座子标签法
根据连锁图谱克隆目的基因
差异显示法
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构造
从原核生物获得载体并改造,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开,并用连接酶把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
目的基因的转化
选择优良的受体
目的基因的遗传转化
载体介导转移系统
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
转化体的筛选鉴定
转化体筛选
常用特异性标记基因进行标记,常用的标记基因包括
抗生素抗性基因
除草剂抗性基因
转化体鉴定
DNA水平的鉴定
转录水平的鉴定
翻译水平的鉴定
转化体的安全性评价和育种利用
根据有关转基因产品的管理规定 在可控制条件下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大田育种利用研究 最终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转基因品种
转基因作物的遗传特点
外源基因整合到植株能稳定遗传,正常表达,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也有失活和表现复杂的遗传方式
原因,,,外源基因受宿主基因组排斥而发生DNA片段丢失,重排,外源基因在宿主基因组内整合的随机性和多拷贝的影响
外源基因进入受体基因组的方法和特点
外源基因整合的机制
同源重组整合
异常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
整合后的外源基因在植株体内的表现
外源基因表达
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独立转化体之间差异
无规律
外源基因不表达
基因丢失
基因沉默
外源基因在后代中的遗传规律
外源基因分离与其所控制性状的分离不一定吻合
极少数转化体还发生转基因分离
转基因作物品种的选育方法
系回杂种多
系统选择育种
回交育种
杂交育种
杂交品种选育
⑤多个目的基因遗传转化的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
加强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研究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宏观调控
⑦规范转基因产品市场
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与质量审批制度
不断完善相关法规
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原理(MAS) 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技术
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早代对目标基因进行选择 .也可以利用分子标记对,轮回亲本的背景进行选择
分子标记为实现对基因型的直接选择提供的可能,因为分子标记的基因型是可以被识别的,如果目标基因与某个分子标记紧密连锁,那么通过分子标记基因型的检测,知道目标基因的基因型,因此,分子标记对目标性状的基因型进行选择称为分子辅助标记选择
答: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通过利用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对目标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优点
优点: (1) 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选择精确度高;(1分) (2) 多态性高,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而且能经济简便地检测大量个体;(1分) (3) 提高效率,缩短育种年限。(1分)
运用mas分子标记所需具备条件
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紧密结合
标记适用性强,重复性好
标记多态性高,最好能在不同遗传背景中进行检测
Mas育种中的运用
Mas,回交育种
Mas,聚合育种
Mas的群体改良
分子标记类型
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主要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标记
RFLP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为基础的各种DNA指纹技术(PCR)
Pcr反应分为
变性
复性
延伸
RAPD AFLP SCAR STS ISSR SSR
随着科技发展新开发的分子标记
SNP CAPS
分子标记的特点 (分子标记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具有以下优点)
多态性高
多态性直接以DNA形式表现,且表现稳定
数量多
成本不高
部分标记遗传方式为共显性,可鉴别纯合体与杂合体
对目标性状表达无不良影响,与不良性状无必然连锁
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
RFLP
原理
植物基因组DNA上的碱基替换,插入,缺失或重复等,造成某种限制性内切酶(RE)酶切位点的增加或丧失是产生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原因
标记的特点
具有共显性
AFLP
SSR
RAPD
其他标记
STS
CAPS
SNP
提高分子标记的筛选效率
多重pcr法
用相斥相分子标记进行育种选择
克服连锁累赘
连锁累赘:回交过程中目的基因与附近非目的基因存在连锁,一起进入受体
降低mas育种成本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
作物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自花授粉植物
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进行传粉和繁殖后代的植物
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小麦的最高可达4%
禾谷类,豆类
水稻,小麦,大麦,燕麦,大豆,豌豆,花生,芝麻,绿豆,马铃薯,亚麻,烟草
异花授粉植物
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植物
自然异交率在50%以上,甚至高达95%或100%
白菜萝卜玉米向日葵甘薯,黑麦,白菜型油菜,甘蔗,三叶草,啤酒花
常异花授粉植物
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
这类植物通常人以自花授粉为主要繁殖方式,自然异交率在百分之4%到50%之间
高粱油菜,棉花蚕豆
有性繁殖还包括两种特殊形式,①自交不亲和性,②雄性不育性
自交不亲和性
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饱子体不亲和
配子体不亲和
甘薯,黑麦,白菜型油菜,向日葵,甜菜,白菜和甘蓝
雄性不育性
植株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称为雄性不育性
水稻,玉米,高粱,油菜大卖,小麦,棉花向日葵
无性繁殖
植株营养体繁殖
植株营养体部分具有再生繁殖能力
营养体繁殖的后代称为无性系
无融合生殖繁殖
不经过正常受精和两性配子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
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遗传特点,这些特点与育种有什么联系?
有性繁殖
自花授粉植物
自然异交率低,可育成纯合品种
异花授粉植物
自然异交率在50%以上,用于杂交育种
常异花授粉植物
雌雄蕊不等长或不同时成熟用于杂交育种
无性繁殖
营养体繁殖
一般条件下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产生后代,用于快速繁殖后代,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无融合生殖
不经过受精过程,有利于人工批量化生产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
自交使杂合基因型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自交引起异花授粉作物后代生活力衰退
异交的遗传效应
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
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自交选育步骤
选株的基础材料
选株自交
逐代选择淘汰
配合力测定
品种比较试验、鉴定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作物品种的类型
自交系品种 (纯系品种)
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
自花授粉作物品种,常异花授粉作物的纯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品种
特点,基因型高度重合,表现型优良而整齐一致,后代中杂交体频率低,纯合的基因型频率不断升高
杂种品种
是在严格筛选强优势组合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异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需要通过雄性不育,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
特点,基因型高度杂合、性状相对一致和较强的杂种优势
无性系品种
由一个无性系或几个遗传上近似的无性系,经过营养器官繁殖而成
无融合生殖产生种子也是无性系品种
特点,植株间整齐一致,无性繁殖植物芽变较多
群体品种
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自行繁衍的一群同种个体
特点,遗传基础比较复杂,群体内的植株基因型不一致
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
概念
种质
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种质库
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它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又叫基因库
种质资源
在遗传育种领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用于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种生物类型总称为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主要内容
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
种质资源保存方式
种植保存
储藏保存
离体保存
基因文库技术
利用保存
种质资源的创新
育种产生
自然变异
人工创造
种质资源分为
本地种质资源
外地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
人工创造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性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稀有特异物种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
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引种与驯化
概念
引种
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以及为育种或有关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各种遗传资源材料
引种的主要类型
简单引种
是指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的移植到其他地区种植,该植物品种由于环境适应能力强,或两地之间环境差异小而能够直接栽培
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广,无需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环境
驯化引种
通过人工栽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外来的植物能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栽种条件,成为生产需要的本地植物
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需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性环境
引种的步骤
引种材料的收集和计划制定
引种材料检疫
引种材料试验,鉴定和评价
观察试验
比较和区域试验
栽培试验
引种成功因素
温度
光照
纬度
海拔
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植物发育特性
低温长日性植物和高温短日性植物的引种有什么规律?
南方温度高,日照短 北方温度低,日照长
低温长日植物 小麦
由南方引种至北方
生育期缩短,植株缩小不易获得较高产
由北方引种至南方
生育期延长,营养器官加大,不能抽穗开花
高温短日植物 水稻
由南方引种至北方
延迟成熟,能否安全成熟
由北方引种至南方
提早成熟,株穗粒变小,能否高产
低海拔引到高海拔,生理期延长,增产
高海拔引到低海拔,生育期缩短,减产
🌸🌸🌸诱变育种
概念
诱变育种
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内照射
将放射性元素引入植物体内,在体内进行照射
外照射
指放射性元素不进入植物体内,而是利用其射线照射植物各个器官
半致死剂量LD50
照射种子或植物的某一器官存活率为50%的剂量
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
物理诱变
化学诱变
辐射诱变的照射方法
内照射
外照射
间接照射
化学诱变剂的类型
烷化剂
叠氮化钠
碱基类似物
其他化学诱变剂
诱变育种中,利用化学药剂处理的方法
浸泡法
滴液法
注射涂抹法
施入或共培养法
熏蒸法
诱变育种的特点
诱提改性
诱发突变方向和性质难以掌握
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
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多个性状比较困难
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
诱变育种的成就
提供大量植物新品种
提供大量优异的种质资源
影响诱变效率的因素
诱变剂性质和剂量
处理时间长短
pH和缓冲液使用问题
提高诱变效率方法
敏感材料
改进方法
选用先进筛选技术,提高筛选效率
诱变育种程序
处理材料选择
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推广品种为材料,通过诱变改良个别性状的缺点,还应选择稳定一致的品系,否则后代较难鉴定和选择
诱边剂量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理化诱变剂过后,还应考虑剂量,如要减少多发性突变,则减少剂量
处理群体的大小
根据突变率和m2群体大小来确定处理材料的群体大小
后代种植和选择方法
M1的种植与处理
大多数突变都是隐性的,少数显性隐性突变,只有通过自交或近亲繁殖后才能发现
M2的种植与处理
M1所产生突变,是否能遗传到后代取决于
发生突变的细胞是否参与形成生殖器官,使种子带有突变的性状
所产生的种子能否收获并种植获得M2植株
隐性突变,必须经过纯合后才能显现出来
M2及其后代的种植方式应选择方法不同而异
系谱法
混合法
抗逆性育种
生物逆境抗性育种
生物逆境的类型
病虫,害虫,杂草等
抗病虫育种特点
了解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
了解病原菌式害虫的遗传特性
了解作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作物与寄生物对环境的敏感性
作物抗病虫性类别
抗性程度
免疫
高抗
中抗
中感
高感
按寄主——病原菌(害虫)的转化性有无可分为
垂直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
抗性表现时期
苗期抗性
成株期抗性
抗性机能
生物学抗病性
生理生化抗病性
形态和组织结构抗病性
遗传方式
主效基因
微效基因
抗病虫性的遗传
主效基因遗传
基因的显隐性
复等位性
不同抗病基因间连锁和互作
微效基因遗传
细胞质遗传
抗病虫性鉴定
田间鉴定
抗病性的田间鉴定
抗虫性的田间鉴定
室内鉴定
抗病性的室内鉴定
抗虫性的室内鉴定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引种
选择育种法
杂交选育法
回交转育法
远缘杂交
诱变育种
生物技术育种
多系品种
轮回选择及双列选择交配法
抗性品种的利用策略
抗源轮换
抗源聚集
抗源合理布局
应用多系品种或混合品种
抗逆性育种 (非生物逆境)
抗逆性育种概念
抗逆性育种利用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而培育,在逆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和应有品质的新品种
抗逆性育种的意义
其推广应用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抗逆性育种的特点
发生时间,程度不一样
逆境对作物伤害是多方面的
作物对逆境反应由基因控制
作物对不同逆境抗耐性有一定相关
抗旱性鉴定指标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产量指标
综合指标
抗寒性鉴定指标
田人室盆
田间直接鉴定
盆栽鉴定法
人工气候室
室内模拟
耐盐性鉴定指标
营养液栽培法
萌发试验法
田间产量试验法
育种方法
抗旱品种的选育
常规杂交育种,远缘杂交,遗传工程等
抗寒品种选育
常规育种选择法等
耐盐品种的选育
杂交和选择育种法,组织培养技术,连锁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等
题目
逆境
指生存在自然界的植物,常常遇到某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伤害的环境因子
植物抗病性
指植物对病原物危害的抵御能力,即阻止病原物侵入和在组织内持续增强的能力
生理小种
指植物病理学上,把种内或变种内由一种生物型或一群生物型所有组成的能侵染某个特定作物品种的病原菌群体
干旱伤害
是由于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以及无水灌溉或灌溉不足及干旱,使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现象
植物按照对研盐渍的反应可分为
盐生植物
淡土植物
抗病的表现形式上植物抗病性可分为
抗侵入
抗扩展
耐病
避病
逆境包括哪几类?防治逆境危害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生物胁迫
病害虫害及草害
物理胁迫
冷害冻害热害及风害
化学胁迫
旱害,涝害及盐害
两个基本途径
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农业措施,防治或减轻逆境对作物造成的危害,如采用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_植物抵抗各种胁迫因子的能力
植物的抗病机理
植物通过产生各种各样与植物抗病性有关的生理活化物质来达到抗病的目的
植物产生固有的抗菌物质(酚类化合物,木质素,不饱和内酯)
诱导的抗菌物质(植物保卫素,免疫信息物质)
植物抗虫育种的意义及进展如何?
减轻农药使用次数,降低生产费用
减轻环境污染和产品残毒
保持害虫与捕食天敌之间的自然平衡
把大田果园菜园及花园虫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等
植物抗旱鉴定的方法有哪些?
田间直接鉴定法
盆栽鉴定法
人工气候室和旱膨鉴定法
室内模拟干旱胁迫法
🌸🌸群体改良与轮回
群体改良概念
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下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谷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
意义
创造新的种质资源
选育优良的综合品种
改良外来品质的适应性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群体内遗传改良方法
混合选择
轮回选择
改良穗行选择
自交后代选择
群体间遗传改良方法
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
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
复合选择方案
群体改良原理
遗传平衡原理
在无干扰下,群体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保持恒定 所以群体进化就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下,不断打破平衡 提高群体中被人们需要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
选择和重组是群体进化的主要动力
轮回选择法
雄性不育进行轮回改良的方法
混合集团选系法
S1选择
自交半同胞家系轮回选择
育种实验与种子生产
育种试验技术
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技术
田间试验技术的要求与原则
作物育种田间试验设计,主要作用是减少试验误差 田间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①重复的设置,②小区的随机排列,③局部控制
试验小区技术设计
小区的面积
小区的形状
边际效应和生产竞争
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
选种圃
鉴定圃
品种比较试验
生产试验,多点试验与品系繁殖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
区域试验的方法和程序
组织管理
设立试点
试验设计
试验年限
参试品种的条件
总结评定
区域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年多点试验结果的联合分析
一点多年连续试验的联合分析
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以品种平均数为参照数的稳定性参数估计法
以环境指数为参照数的适应性参数估计法
其他
边际效应
小区两边和两端植株,由于占有较大的空间而表现出的差异
生长竞争
相邻小区间,由于株高和株型差异,使其各自性状表现互相受到影响
育种试验技术的重要性
因为育种计划主要是在田间条件下实施的,所以正确进行田间试验,并合理进行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才能有效完成育种任务
育种试验包括田间试验的意义
减少误差,为推广品种提供依据,避免造成损失
题目
人工种子
原种
品种混杂
品种退化
发芽势
发芽率
人工种子的三部分
种子按生产程序划分为
种子检验的项目
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实行
品种混杂与退化的原因和防止退化的方法
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与杂交育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