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英国封建社会1
英国封建社会学习笔记,包括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期(400年-1066年)、诺曼征服和诺曼王朝(1066年-1154年)、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等。
编辑于2022-04-10 20:04:44英国封建社会1
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
公元前800年,凯尔特人从今天的法德地区进入不列颠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高卢总督凯撒率领罗马军团两度攻入不列颠岛,遭到抵抗
公元43年,克劳狄皇帝命令罗马军团重新渡海入侵不列颠,并把他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海外行省,派罗马人总督治理
3世纪,撒克逊人开始骚扰不列颠东部海岸
4世纪,罗马皇帝设立“撒克逊海岸伯爵”,以抵御日耳曼人的侵略
442年,罗马军团全部撤回大陆,罗马人结束了在不列颠的400年统治史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400年-1066年)
449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征服不列颠
500年,凯尔特人奋起反抗,赢得了巴顿山战役的胜利,亚瑟王
七国时代:从5世纪中叶到9世纪初,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相继建立了10个小王国;经过合并后,剩下7个小王国。这在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有3个撒克逊人王国:威塞克斯、苏塞克斯、埃塞克斯;3个盎格鲁人王国:东盎格利亚、诺森伯里亚、麦西亚;1个朱特人王国,即肯特;
829年,最强大的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802-839年在位)初步统一了英格兰。
9世纪后,诺曼人入侵英格兰,诺曼人中以丹麦人为主。从789年第一次入侵起,到1066年威廉征服英格兰时为止,丹麦人蹂躏英格兰长达270年之久。851年,丹麦人攻克了伦敦城,逐渐征服整个英格兰。此时,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871-899在位)遏制住了丹麦人的进攻,以沿沃林大道到彻斯特为界,分治南北。
10世纪后半期,不列颠岛上的丹麦人逐渐同当地居民融合起来。10世纪末,大陆上的丹麦人重新侵入英格兰,卡纽特(1014-1035在位)建立起了一个囊括丹麦、挪威、瑞典和英格兰的大帝国
1042年卡纽特帝国崩溃时,英格兰恢复了独立,“贤人会议”拥立忏悔者爱德华为王(1042-1066在位)·但爱德华死后无子嗣,贤人会议则把他的内兄弟哈罗德推上了英国王位。
1066年10月,哈罗德军队打退入侵的挪威人,后与英国东南角的黑斯廷斯的诺曼底军队展开决战,结果,他和许多英格兰贵族英勇战死。这一战役为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奠定了基础。
诺曼征服和诺曼王朝(1066年-1154年)
诺曼征服: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国的征服运动。公元1066年9月,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要求继承英国王位。英王哈罗德迎战,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同年12月,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诺曼王朝开始。诺曼底征服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社会在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征服者威廉与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封君封臣制的建立
没收大部分战败、逃亡和被杀死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近臣和诺曼底来的僧侣贵族。
效法欧洲大陆做法,制定出一套封建等级制度。1086年8月1日,威廉在索尔兹伯里举行效忠宣誓大会,要求英国所有领主都要对他行“臣服礼“
威廉不仅占有全国耕地的1/7、全国森林的1/3.还把征服前的几千个领地合并成180个,其中10个领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有5个授予他的兄弟和堂兄弟,另外5个则封给从诺曼底来的大贵族
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控制措施
废黜贤人会议,建立御前会议,每年开会三次,参加者有大领主、御前大臣、最高法官和宫廷执事长官;
委任郡守,作为中央在地方的代表。郡守负责管理地方、审理案件、征集赋税和为王室领地代征租赋。
在盎格鲁撒克逊人中实行十户联保制度,如有杀死法兰克人者,若找不到罪犯,全村受株连。
扶植和控制英国教会,威廉进入英国后,将盎格鲁·撒克逊人出身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撤换,换成诺曼底和法兰西出身的人主持宗教事务,威廉把大量土地分授给教会领主,并授予他们一些特权。它规定主教会议的决定只有经国王认可才能生效,不经国王统一,教皇的一切敕令都是无效的
亨利一世统治时期
征服者诺曼人与被征服者盎格鲁萨克逊人开始逐渐同化,双方的矛盾随之缓和,国王和大封建主的关系却紧张起来。
亨利显著地扩大了王室行政机构在管理国家方面的职能。御前会议,日益成为中央管理机关。王室法庭的司法权现已扩大到地方,他派出的巡回法官不仅审理案件,而且还承担起从前属于郡守的某些事务。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经常监督地方的行政和财政。
斯蒂芬内乱
安茹王朝(1154年-1399年)
亨利二世时期
司法改革
组成中央常设法庭
巡回法庭正规化和经常化
设立陪审制,以誓证法代替审判法和决斗审
军事改革
缩短封臣为国王服役的期限,推广亨利一世实行过的“盾牌钱”制度
国王命令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财产和收入状况制备相应的武装,必要时为国王服役出征
理查一世
在英国时间很短,从他开始,英国王权逐渐削弱
无地王约翰
约翰王统治时期丧失了在法国领地的大部分,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约翰王利用其父建立的有力王权横施压力,以封建习惯法所不允许的方式,任意没收附庸的领地,干涉领主紧庭的审判权力,从而激起大封建主的愤怒。
为了筹措对法战费,他还加征额外捐税,如兵役免除税从1154年到1199年间增加11倍,到1215年又增加了11倍,使过去一向支持国王的骑士和市民都倒向了诸侯。教会也因国王干涉其选举、增加税收而站在诸侯一边。
1213年8月25日,在圣保罗教堂召开的贵族会议上,坎特伯雷大主教斯提芬·朗顿宣读亨利一世加冕时颁布的关于缓和教俗矛盾的《特权令》。1214年,北方贵族拒绝交付约翰王勒索的兵役免除税。
《大宪章》:1215年初,贵族们在斯坦福集会,向伦敦武装进军,教会、小封建主和市民也加入其中。在各阶层联合行动的压力下,约翰王不得不同意在兰尼米德草地举行会谈,并于1215年6月中旬在朗顿和贵族们预先拟定好的《大宪章》上签字画押。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大宪章”对亨利二世以来王权在司法和行政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清算,规定大封建主所属封臣之间的财产纠纷应由封建主自己来审理,国王法庭不得干涉;不经教会和封建主的同意,国王不得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
亨利三世时期
亨利三世效法祖父亨利二世的强权政治,奉行勒索巨额捐税、重用法国宠臣,、容忍教廷榨取的政策,结果招致普遍不满。
牛津条例:1258年,亨利三世于牛津召开讨论征税的大会议。封建贵族全副武装来见亨利,提出改革纲领。这个纲领后来被称为“牛津条例”,规定组成由15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须取得他们同意,始能付诸施行。这实际上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力。亨利被迫同意牛津条例。
西门·德·孟福尔
孟福尔是法国诺曼底人,他曾娶英王亨利三世的妹妹为妻,曾在英国属地加斯科尼担任总督·他提出“英格兰属于英吉利人”的口号,其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促使英格兰摆脱长期以来的法国影响。1265年8月,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一世在伊夫夏姆战胜并杀死了他的姑父孟福尔,但他吸收了孟福尔的议会君主制思想
亨利三世于1262年取消《牛津条例》,贵族们随即发生公开叛乱。经刘易斯一仗,贵族领袖孟福尔俘虏了亨利,并以国王的名义治理英国。1265年1月,孟福尔在伦敦召开议会,除5名伯爵、18名男爵与会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和每个大城市2名市民代表与会。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和议会君主制形成的标志
爱德华一世时期
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长脚爱德华)于1272年即位。他在位时为治理内政,制定不少法令,被称为英国的査士丁尼。对外则发动对威尔士、苏格兰以及法国的战争,使军费开支大增。
英国议会
1295年,为解决各项重大问题他召集国会。这次国会和1265年西门所召开的类似,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有城市和骑士代表参加。这次议会后来被称为“模范议会”,并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始。
议会两院体制
上院:贵族院,由教俗封建主组成,有权进谏国王,批准税收和制定法律,审理重要的司法案件,纠正下级法庭的错误
当时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上院。1399年,下院才定期召开,并与上院分别集会,商讨和提出一般请愿书,还取得了投票决定税收和批准法律的权利。早在1376年,议会下上两院曾一度获得对大臣的弹劾权。
下院:平民院,由骑士和市民的代表共同组成,在13世纪很少召开。下院即使召开那也仅是回答国王顾问的询问
文化方面影响
兴办学校,奖掖学术
《阿尔弗列德法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摩西十诫及耶稣金律成为英国法律规条的基础与自由的基石。
邀请各国学者研究学问,主持编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组织力量将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博绪埃的《哲学的安慰》、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等名著由拉丁文翻译成为英文
对促进英国政治、文化和心理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