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济
这是一个关于经济的思维导图,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常识、宏观经济常识。
编辑于2022-04-15 23:39:44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理论
商品
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属性/二因素
使用价值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自然属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特有属性、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
价值量
定义:商品价值的大小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作用
棒子:调节社会资源
鞭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筛子:优胜劣汰
货币
定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的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标价
实例:商场电脑的价格
首要职能,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实例:商场卖衣服
基本职能
支付手段
钱货分离
实例:税款,欠债
贮藏手段
黄金白银
实例:黄金、白银(纸币不行)
世界货币
一般等价物
实例:人民币、日元、美元
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力成为商品
条件(自由的穷光蛋)
劳动力所有者人身自由
劳动力所有者一无所有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是否产生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
厂房
可变资本
工人的工资
资本流转速度(是否商品卖出后,一次可回收)
流动资本
原材料
固定资本
厂房
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定义: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工人工资)
利润率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剩余价值率一定大于利润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
类别
计划经济/指令型经济
事先计划
市场经济
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
概念: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商品经济
基本特征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引发三大缺陷
自发性
违法犯罪
盲目性
跟风、随大流
滞后性
一般发生在农业
市场发展的有序性
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含义: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以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占有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引导
坚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
集中力量办大事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微观经济常识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本假定--经济人假定
内容: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
提出者: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国富论》
两只手
有形的手
宏观调控
无形的手
市场
经济学研究对象
需求和需求定理
影响的主要因素
价格
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偏好
需求上升
收入
收入上升,需求上升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
互补品
预期
广告宣传
利率
需求法则
市场价格与需求数量成反比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小
必需品
需求富有弹性
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大
奢侈品
需求收入弹性
正
正常品
负
劣等品
供给和供给定理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产品成本
商品价格
生产技术变化
相关商品的价格
政府的税收或补贴政策
供给法则
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
供求法则相关名词
需求法则
总效用
消费某物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
消费量每新增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所消费的数量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实例: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喜新厌旧、七年之痒
平均消费倾向
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的占比
APC=C/Y(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增减量在收入增减量中的占比
MPC=△C/△Y
供给法则
机会成本
放弃的最大潜在利益
沉没成本
不可回收的
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先增加,一定限度后,逐渐减少
实例:人浮于事,肥田出瘪稻,三个和尚没水喝
市场机制与竞争
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
构成要素
价格机制
最重要、最敏感、最灵活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风险机制
收益越大,风险越高
竞争
法律关系主体在市场上为自身利益排除业务对手的争夺
市场类型
完全竞争
典型部门:农产品
垄断竞争
轻工业
寡头垄断
重工业
完全垄断
公用事业
价格歧视
提供相同的服务时,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
类型
一级
按照每个人的"心理价位"定价
二级
按照"购买量"歧视
三级
按照"人/市场"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心理接受最高价格与实际差额(不是实际所得)
生产者剩余
市场价格与生产者能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的差额(实际所得)
收入分配
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管理者的工资
按资本要素分配
利息收入、分红
按技术要素分配
技术转让
按劳动要素分配
(非公有制)私企、外企工资
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生产环节
生产
分配
确认所有权
交换
让渡所有权
消费
社会生产环节的目的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税收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
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宏观经济常识
宏观经济学概述
研究对象:国民经济
宏观调控
提出者: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
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两增一稳保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
是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增加
增加就业
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业
暂时性,毕业跳槽等
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升级,技能不匹配
周期性失业
经济衰退等
季节性失业
气候导致
稳定物价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持币值的稳定
通货膨胀: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出现通货膨胀原因
纸币发行量过多--市场"钱"多
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过热"
治理措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成反比
保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内容
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
运用经济杠杆
编制各项经济计划,弥补不足
宏观调控手段
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政府),货币政策(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
最具强制性
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
地域概念
注意
GDP按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出口的要计算
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概念
华人、华裔不是中国人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增幅大于3%时,称为inflation,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
支出大于收入
财政盈余:收入大于支出
赤字增加,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100%=(财政支出-财政收入)/GDP×100%
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
弥补方法
动用历年结余,增加税收,增发货币,发行公债。(最好的方式是发行公债)
基尼系数
考量收入分配差异的指标
低于0.2
收入绝对平均
0.2~0.3
比较平均
0.3~0.4
相对合理
0.4~0.5
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
收入差距悬殊
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59%以上
贫困
50%~59%
温饱
40%~50%
小康
30%~40%
富裕
低于30%
最富裕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
财政收入
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性支出
有物品
转移性支付
救助金
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基本手段
国家预算
税收
三大性质
无偿性
强制性
固定性
拉弗曲线:随着税率的增大,税收先增加后减少
财政投资
财政补贴
国债
货币政策(央行)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基本手段
三大法宝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存款准备金率
一剂猛药
再贴现率
利率
汇率
本币汇率降低,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扩大内需
三驾马车
外需
出口
内需
投资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