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与教育学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的内涵及其产生与发展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两部分。
编辑于2022-04-16 10:52:29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内涵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日常用法
教育的词源
中国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般把“教”和“学”这两个词看成是教育的词源
教和育合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其含义是培养人的行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的界定: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在先秦古籍中,教作为词来使用,被赋予了育的含义
思想家和普通老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多使用的是教和学两个词,并且经常以学论教或教育
中国古代的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人们关于学的论述上,如《学记》、《大学》、《权学》等。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著述《学记》,实为“教记”或“教育论”。
1902年,清末设置的“学部”及“教育部”,教育一词开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我国出现了以教育为题的专论。
西方注重“教”的话语体系与传统中国注重“学”的话语体系是相抵触的,教学的话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了从“以学为本”到“以教为本”的转换。
西方
在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中的“教育”一词均有拉丁文演化而来,采取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启发引导出来。
教育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途径、媒介,把受教育者内在的天质、禀赋、、能力、智慧、美德等引导出来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从以上“教育”一词所指的事实来看,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教育都不是实物名称,都被看成是一种活动形态的存在,而不是实体形态的存在。
教育的定义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古代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荀子提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所论及教育基本都聚焦于道、德、善,都指向人之德行及其向善的方向引导和教化
近代
蔡元培
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而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杨贤江
从教育起源的角度提出教育是帮助人员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他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他们开始将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独立的社会活动来解析。
外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苏格拉底
教育使人得到改进
夸美妞斯
人经过教育所要达到的境地是“经过智慧、德行和适当的滋润,可以有效地从事现世的生活并正当地准备未来的生活。
斯宾塞
“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各种情况下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以正确指导。总之,教育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如经营完美的生活。。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定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与促进人的发展。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广义的教育
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有组织的与无组织的
有计划的与无计划的
有系统的与无系统的
外在灌输的与自我提升的
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出现的教育形式。
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特点。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和工具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
最古老的的观点,所有宗教是这种观点
观点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
教育目的
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
评价
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由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生活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
学校教育的产生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在原始状态下机会均等。
原始社会教育因为没有文字和书籍,所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是极为简单。
古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以青铜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时代
第一次出现体脑分工
出现了作为独立社会过程的教育———学校教育
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封建社会
特征
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教育的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形成个别施教与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近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子主题 1
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3.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6.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7.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现代社会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子主题 1
特征 (全民结兵,帝变终放手)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转向现实
教育的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
中国(孔子、几个子,一本书)
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第一个大规模创办私学。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由他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观点,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主要教育思想
在教育目的上
主张培养 君子、贤人。
在教育对象上
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主张
在教育内容上
提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教育原则上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特别强调因材施教
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
朱熹在总结他的教育方法时候说“夫子教人,个因其材”。
在教学过程上,
主张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
孟子
思孟学派
教育思想: 1.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至的“良知”。 2.人性本善,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教育的作用就是对兽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和发展。 3.教育目的:明人伦 政治主张:宣扬“王道”,批判“霸道” 4.教学策略(教学观点): a.深造自得(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 b.盈科而后进(循序渐进)、 c.教亦多术(因材施救) d.学与思的关系:夸大“思”的作用(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
1、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2.闻见知行,提出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3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在学与思的关系上,特别重视“学”,提出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学也”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在教育上主张无为而教,倡导自然教育思想,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教育
《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经验与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国外(古希腊三圣)+
学科独立及开始发展阶段
子主题 1
学科初创时,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代表
培根
夸美纽斯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代表
赫尔巴特
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教育学已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的一员。
提出了
近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其他著名教育家
19世纪以来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价值
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