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科护理
以下是一篇关于儿科护理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能量与营养素的需求、婴儿喂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手足搐搦症等。
编辑于2022-04-22 17:11:53儿科护理
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能量的需要
基础代谢 (占总能量的50%~60% ) BMR:婴儿55kcal、7岁44kcal、12岁30kcal
食物的热效应(占总热量的7%~8% )
活动消耗
生长发育(占总热量的25%~30% )
排泄消耗(占总能量的10%以内 )
营养素的需要
宏量营养素
蛋白质(占总能量的8%~15% ) 一岁内婴儿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1. 5~3g /(kg·d)
脂类(占总能量的35%~50% ) 包括脂肪和类脂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 是供能的主要营养素
微量营养素
矿物质
维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 水和生物活性成分
婴儿喂养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特点
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 :人乳中蛋白质、脂肪 、糖的比例为1:3: 6
含丰富免疫成分SIgA
增进母婴感情,温度适宜,经济方便
母乳成分的变化
⑴初乳:产后4~5天内 ⑵过渡乳:产后5~14天 ⑶成熟乳:产后14天~9个月 ⑷晚乳:产后10个月以后
母乳喂养的优点
⑴营养素齐全 能全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⑵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可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 ⑶母乳是天然的婴儿食物 喂养经济方便 ⑷可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体产后恢复和避孕 ⑸对婴儿早期健康生长发育和成年期慢性病风险具有保护效应
母乳喂养的护理
断乳
健康婴儿与10~12个月完全断奶 ,最晚不超过1.5~2岁
部分母乳喂养
补授法
代授法
人工喂养
兽乳的特点:①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 ②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少 ③乳糖:甲型乳糖 ④矿物质:含量高 ⑤缺乏各种免疫因子
配方奶: 一般人工喂养和婴儿断乳时首选配方乳
全牛乳的家庭改造
稀释
<2周者采用2:1奶(2份牛乳加1份水 ),逐渐过渡到3:1奶或4:1奶 满月后即可用全乳
加糖
每100ml牛乳加蔗糖5~8g
加热
摄入量估计
配方奶粉约20g/kg、全牛乳约每日需8%糖牛乳100ml/kg
人工喂养注意事项
①选用适宜的奶嘴 ②测试奶液的温度 ③保持正确的喂哺姿势 ④避免空气吸入 ⑤加强奶具卫生 ⑥及时调整奶量
婴儿食物转换(4~6个月加辅食)
原则: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由细到粗, 由一种到多种,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2周~3月—流质食物;4~6月—泥状食物;7~9月—末状食物;10~12月—碎食物
婴儿喂养常出现的问题
溢乳、母乳性黄疸、生理性腹泻、食物引入不当 、能量及营养素摄入不足 、换乳困难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分类
消瘦型、水肿型 、消瘦—水肿型
病因
膳食供给不足 (原发性)
疾病因素(继发性)
先天不足
病理生理
新陈代谢异常
各系统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
早期:活动减少,精神较差,体重不增,继而出现体重下降 重要指标 :皮下脂肪层厚度减少(顺序腹部 躯干 臀部 四肢 面颊)
主要表现
体重下降
生长迟缓
消瘦
并发症
营养性贫血、感染、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 、自发性低血糖
辅助检查
胰岛素生长因子1(早期诊断灵敏可靠的指标 )、血清蛋白测定、酶活性测定
治疗要点
处理并发症 、去除病因 、调整饮食 、促进消化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有感染的危险
生长发育迟缓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去除病因,处理原发病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
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
饮食调整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促进消化,改善食欲
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和b族维生素口服 ;给予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增加食欲 ; 口服锌制剂可提高味觉敏感度
预防感染
观察病情
健康教育
概念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概念
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病因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日光照射不足
需要量增加
摄入不足
疾病及药物影响
临床表现
初期
发病年龄:多见婴儿特别是六个月内
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 ,如夜惊、易激惹、多汗、枕秃
实验室检查 :血钙↓、 血磷↓、AKP↑、25-(OH)D3↓、骨X线正常
激期
发病年龄:常见于3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
主要表现
骨骼改变
⑴头部:<6个月“乒乓头”,7~8个月“方盒样头型”⑵胸部:佝偻病串珠,郝氏沟,鸡胸 ,漏斗胸 ⑶四肢:佝偻病手、足镯 ,膝内翻 “”膝外翻畸形 ⑷脊柱:后凸或侧凸畸形 ⑸骨盆:扁平骨盆
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肌张力低下
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实验室检查
血钙↓、 血磷↓、AKP↑、25-(OH)D3<12ng/ml(确诊)、骨X线骨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骼软骨带增宽,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发病年龄:多>2岁
主要表现:临床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
骨X线干骺端病变消失
辅助检查
X线检查
血生化检查
治疗要点
一般疗法
加强护理,给予患儿合理饮食 坚持经常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药物治疗
维生素D2000IU/d,同时补钙,疗程至少三个月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生长发育迟缓
有感染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骨骼畸形、药物副作用
护理措施
户外活动
补充维生素D
加强生活护理,预防感染
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
加强体格锻炼
健康教育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概念
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降低,而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见于六个月以下小婴儿
临床表现
隐匿型(血清钙1.75-1.88mmol/L)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典型发作(血清钙<1.75mmol/L)
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搐搦
治疗要点
急救处理
立即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每次40~50 mg/kg;或地西泮每次0.1~0.3 mg/kg肌注或缓慢静脉注射。
钙剂治疗
尽快给予10%葡萄糖酸钙5~10 ml加人10%葡萄糖液5-20 ml中,缓慢静脉注射(>10 min)或滴注。惊厥反复发作时,可每日注射2-3次,不可皮下或肌注钙剂以免造成局部坏死。惊厥停止后改口服钙剂。
维生素D治疗
护理诊断
有窒息的危险
有受伤的危险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措施
控制惊厥及喉痉挛
防止窒息
定期户外活动 补充维生素D
发病机制
内含
蛋白质:乳清蛋白为主
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
糖类:乙型乳糖含量丰富
钙磷比例:适宜2:1
微量元素:锌 铁
矿物质:含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