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线虫
寄生虫学之线虫的知识点总结,包括似蚓蛔线虫(蛔虫)、旋毛形线虫(旋毛虫)、毛首鞭形线虫(鞭虫)、钩口线虫(钩虫)等。
编辑于2022-04-22 19:26:14线虫
似蚓蛔线虫(蛔虫)
形态
虫卵
蛔虫受精卵
黄褐色 短椭圆形 45~75um×35~50um 含蛋白质膜、一个卵细胞、卵壳厚
蛔虫未受精卵
黄褐色 长椭圆形 88~94um×39~44um 蛋白质膜和卵壳均薄、内含许多屈光颗粒
成虫
最大的肠道线虫,圆柱形,活体微黄或淡红色
雌虫:20~35c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
雄虫:15~31 cm,尾端向腹面弯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有一对可伸缩的交合刺
生活史要点
不转换宿主,属于土源蠕虫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期: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经口 体内移行:幼虫从卵孵出,侵入小肠黏膜,经血淋巴进入肝,再到肺,进入肺泡 雌虫日产卵量为24万 成虫消化、半消化为食 成虫寄生人体寿命为1年
致病
幼虫
移行至肺一机械性损伤一肺部炎症(似感冒) 幼虫蜕皮及蜕皮液一毒性作用一I型过敏反应
成虫
寄生小肠一夺取营养一消化道症状(轻脐周痛) 排泄物,分泌物一毒性作用一l型过敏反应
并发症
移行,窜忧一胆道蛔虫症、肠穿孔
虫数多一肠梗阻
毒性作用一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
病原学诊断(从粪便中查虫卵)
直接涂片法(首选)
检出率较高,效果好
改良加滕氏法
可定量,用于流行病学检查
沉淀集卵法
检出率高
流行与防治
分布
温暖潮湿,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率大幅下降
流行原因
蛔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经口食入而感染
蛔虫产卵量大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土壤蔬菜等环境污染, 从口进入体内
饮食不卫生,个人卫生习惯差
防治原则
不随地解便
不用新粪施肥,经过处理
常用驱虫药
苯丙咪唑类【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 )伊维菌素(麦克丁 )】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形态
虫卵
黄褐色 纺锤形或腰鼓形 50~54um×20~23um 含一个未分裂的卵细胞,卵壳较厚,卵两端各有一个透明栓,称为盖塞
成虫
形似马鞭,前段较细,占虫体长度的3/5,后段较粗
雌虫:3.5~5cm,尾部钝圆
雄虫:3~4.5 cm,尾端向腹面弯曲
生活史要点
发育简单,属于土源性蠕虫 寄生部位:盲肠 感染方式:误食感染期虫卵 在人体内无复杂的移行过程 雌虫日产卵5000~20000,虫卵在外界土壤发育所需温度较高20~30℃ 成虫寄生人体寿命为3~5年
致病
致病力不强,常与蛔虫感染并存
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
重度感染者(每克粪便中虫卵数在20000以上)可出现荨麻疹,头晕,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
病原学诊断(从粪便中查虫卵)
由于雌虫产卵量少,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低
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提高检出率
改良加藤氏法作为虫卵计数可确定患者感染度
流行与防治
分布
热带,亚热带地区
防治原则(同蛔虫)
不随地解便
不用新粪施肥,经过处理
常用驱虫药
苯丙咪唑类【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丙硫咪唑(肠虫清 )伊维菌素(麦克丁 )】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形态
虫卵
无色透明 长椭圆形,不对称,一侧凸出,一侧较平 50~60um×20~30um 卵壳透明,两层壳质,蛋白质膜薄,内含一胚胎期幼虫
成虫
细小,白线头状,头端膨大(头翼)烟管末端呈球形
雌虫:体长1cm左右,尾尖而细,尖细部为体长1/3
雄虫:长2~5mm不易查见
生活史要点
属于土源性蠕虫 寄生部位:回盲部 感染方式:误食感染期虫卵 在人体内无复杂的移行过程 雌虫日产卵10000 雌虫寿命为2~4周,雄虫交配后立即死亡
致病
雌虫特殊产卵习性
刺激局部皮肤,引起肛门瘙痒,皮肤瘙痒,可继发炎症,患者常表现为烦燥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间磨牙,消瘦。婴幼儿表现为夜间反复哭吵,睡不安宁。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致病力不强,常与蛔虫感染并存
雌虫偶尔穿入肠壁深层寄生,造成出血,溃疡,甚至小脓肿,易误诊为肠壁脓肿 蛲虫性生殖系统炎症:阴道,盆腔、子宫肠壁、阑尾等组织或器官的慢性炎症和肉芽肿
病原学诊断(从粪便中查虫卵)
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法(首选)检查虫卵
肛门周围雌虫检查(透明胶肛试法-虫卵)
成虫检查:患儿入睡后1-3小时检视肛门,如有虫体爬出〉可用镊子挟住入有酒精的小瓶中保存。因为蛲虫不一定每晚都爬出排卵,需要连续观察3-5天
流行与防治
分布
世界性分布,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国内感染率高低不一 感染率从2006年的 10.00% 下降到2013年的6.78% 家庭、学校及幼儿园等儿童机构聚集性感染
防治原则
注意卫生
治疗时口服与外用同时进行
阿苯达唑:400my1次,隔周一次,连续3次 速效肠虫净(复方甲苯咪唑)除含有甲苯咪唑100mg外,还含有左旋咪唑25mg,成人2片顿服,一周后虫卵阴转率达98.5%
外用药:蛲虫膏,龙胆紫,2%白降汞软膏等局部涂抹
钩口线虫(钩虫)
常见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美洲板口线虫 我国流行这两种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虫 巴西钩口线虫
形态
虫卵
无色透明 规则椭圆形 50~60um×20~30um 卵壳极薄,内含多个卵细胞,卵壳和 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空隙
成虫
体长1cm左右,半透明,肉红色,头端具有头腺1对,咽腺3个
雌虫:尾端圆锥形
雄虫:尾端角皮延伸膨大呈交合伞
两种钩虫对比
生活史要点
属于土源性蠕虫,两种钩虫生活史相似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方式:经肤 感染期:丝状蚴 移行不经过肝脏 成虫以血液为食 雌虫日产卵:十二指肠钩虫 1~2万个,土壤最适发育22~26℃;美洲钩虫 0.5~1万个,土壤31~34℃ 成虫寿命为3年左右,也有更长者
致病
致病机理
丝状蚴一侵入皮肤一钩蚴性皮炎 发育中幼虫一移行至肺一肺部炎症 成虫一寄生小肠一道化道症状(异嗜症,慢性失血—贫血)
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性更大的原因
十二指肠钩虫引起钩蚴性皮炎多见 十二指肠钩虫贫血严重 十二指肠钩虫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婴儿钩虫病
最常见消化道症状:腹泻,腹痛,解柏油样黑便,食欲减退等 体征:皮肤,粘膜苍白等贫血症状,心尖区收缩期杂音,肝,脾均有肿大,肺偶可及罗音等 特点:贫血严重,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及直接计数值均有明显增高;患儿发育极差,合并症多(如支气管肺炎,肠出血等);病死率较高,一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率为4%,1~5岁幼儿死亡率可达7%
病原学诊断(从粪便中查虫卵)
直接涂片法:虫卵检出率低
改良加藤氏法:流行病学调查,判断感染度
饱和盐水漂浮法(首选):虫卵比重为1.06,饱和盐水比重为1.20
钩蚴培养法:25~30℃
流行与防治
分布
分布:黄河,淮河以南 流行区:江浙一带蚕桑区,城郊菜农区,矿井,煤窑
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贫血严重者,驱虫治疗前先纠正贫血
加强粪便管理,无害化处理,改良耕作方式
注意个人防护,不赤脚下地,手足皮肤可涂抹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或15%噻苯咪唑软膏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形态
幼虫
刚产出的幼虫称新生蚴,大小约为124×6µm,成熟幼虫长约1mm,尾端钝圆,头端较细
幼虫囊包:成熟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中,囊包多呈梭形,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大小为0.25 ~0.5×0.21~0.42mm,囊壁较厚,分内外两层,外层甚薄,具有大量结缔组织;内层透明玻璃样,无细胞。一个囊包内通常只有1~2条幼虫,个别囊包有6~7条幼虫
成虫
细小线状,前细后粗无色透明,两性成虫的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雌虫:3~4mm×0.05mm,雌虫卵巢位于体后部,输卵管较窄,子宫较长,其前段内含未分裂的卵细胞,近阴门处的后段虫卵已发育为幼虫,阴门开口于虫体前端1/5处
雄虫:1.4~1.6×0.05mm,虫体末端有两枚形似钟状的交配附器
生活史要点
宿主:多种哺乳动物,同一宿主即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小肠上段,幼虫寄生于横纹肌肉 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囊包的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体内移行:食入囊包,幼虫自囊包逸出,侵入肠黏膜发育24h,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雌虫侵入肠黏膜产出幼虫,新生幼虫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只有达到横纹肌的幼虫形成幼虫囊包寄生
致病(主要是幼虫阶段)
侵入期(肠型期)
从幼虫在小肠由囊包脱出到发育为成虫的阶段 幼虫和成虫侵害肠黏膜,尤其成虫,以肠绒毛为食,可引起广泛性肠炎 主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周左右自退
移行寄生期(肌型期)
指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 主要病变发生在肌肉,故又称肌型期。由于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用,引起血管炎和肌炎 病人可出现急性症状,如发热、眼睑及面部浮肿、眼球结膜充血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移行时期
幼虫移行到肺,引起局灶性肺出血、肺水肿、胸腔积液等,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
幼虫移行至中枢神经,可出现颅内压升高、昏迷、抽搐等
侵入骨骼肌,引起虫体周围肌细胞坏死、崩解,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咀嚼、吞咽或发声障碍,呼吸困难等。
侵入心肌,引起广泛性心肌炎,心包积液,导致心力衰竭,毒血症等而死亡
囊包形成期(恢复期)
随着幼虫的长大、卷曲,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形成枝形的肌腔包围虫体,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囊壁 急性炎症消失,全身症状逐渐减轻,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
诊断
病原学诊断
肌肉压片法:取患者疼痛部位的横纹肌,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轻度感染或病程早期(感染后10天内)均不易检获虫体
人工消化法:可采用人工胃液消化横纹肌,取沉渣或离心后检查有无幼虫以提高检出率,多用于动物旋毛虫病检查
检查患者吃剩的动物肉,以资佐证
免疫诊断
环幼沉淀试验:可用于轻度感染或早期诊断
皂土絮状试验:一般在感染后2周可出现阳性反应,阳性率可高达97%,且假阳性反应极少
IHA和 ELIS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急性期病人的诊断效果较佳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幼虫切片为抗原;可用于轻度感染或早期诊断
流行与防治
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1、云南、西藏、广西、四川;2、河南、湖北;3、东北三省
流行原因
旋毛虫是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主要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已知有150余种哺乳动物可自然感染,是旋毛虫的重要保建宿主 猪与鼠的相互感染是人群旋毛虫病流行的重要来源 人不是传染源
猪的饲养不当,猪的感染主要吞食含有旋毛虫囊包幼虫的肉屑和鼠类;鼠及其他野生动物则是通过相互残食或因吃了含有活幼虫的动物尸体而感染
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史的主要方式,如在云南等地,居民食"杀片"、"酸肉"、"生皮"和"剁生"等习俗,极易引起本病的暴发流行
旋毛蚴虫囊包的抵抗力较强,猪肉中的幼虫囊包在-15℃20天才死亡,在腐肉中也能存活2~3个月,但 70℃多可被杀死
防治原则
加强卫生教育,改变食肉方式,不食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狗肉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菜刀与菜板分开
加强肉类检验、禁止未经检验的肉类上市
改善养猪方法,实行圈养,保持猪舍清洁及使用熟饲料,以防猪感染;扑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以减少传染源
治疗:首选丙硫咪锉,不仅能驱除肠内早期幼虫,还能杀死成虫、移行幼虫和肌肉中的幼虫;临床疗效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为防止或减轻因虫体死亡引起的过敏反应,对重症患者可同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作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