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药
一张思维导图带你了解中药,知识内容有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理血药、补益药、平肝息风药、消导药、清热药等。
皮肤结构的知识导图,介绍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神经脉管肌肉等内容,赶快收藏下图了解学习吧!
本导图梳理了中药总论的知识内容,包括炮制(目的、方法)、性能(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用法(配伍、用量、禁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药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桂枝
外感风寒表实、表虚证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辛温解表
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
麻黄
发汗解表之要药
外感风寒实热证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辛凉解表药
柴胡
疏散半表半里之邪
少阳证用药
苦、辛,微寒。归肝、胆、脾、胃、三焦经。
疏散风热
和解表里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葛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发表解肌
生津止渴
透发麻疹
升阳止泻
祛风湿药
祛湿药
化湿燥湿药
藿香
芳香化湿浊之要药
夏月麻黄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化湿解暑
和中止呕
醒脾化湿
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消肿之要药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
补中健脾
宁心安神
利水宜用茯苓皮,安神宜用茯神,健脾宜用茯苓
茵陈
黄疸要药
保肝,退黄疸的要药。利胆护肝作用。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利胆退黄
除湿止痒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
滋阴降火
生津润燥
知母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苦,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连翘
疮家圣药
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消痈散结
疏风散热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牡丹皮
无汗骨蒸之要药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活血散瘀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长于清上焦肺热,为治肺热之要药
苦,寒。归肺脾、胃、胆、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热安胎
黄连
善于清中焦之热,清心胃之火
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黄柏
善于清下焦之热,长于清相火,退虚热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消导药
山楂
消食化积
行气散瘀
平肝息风药
天麻
各种病因之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之要药
甘,平。归肝经。
平肝息风
祛风通络
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补益药
补气药
人参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
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
益气固脱
大补元气
补益心气
益气摄血
补脾益肺
益气生津
黄芪
补中益气之要药
甘,微温。归肺、脾经。
补气升阳
益气固表
健脾利水
益气活血
托毒排脓
补血药
熟地黄
养血补虚,补肾阴之要药
补血调经
滋阴填髓
当归
补血之圣药
活血止痛
润肠通便
补阳药
鹿茸
补肾壮阳
强筋健骨
固冲止带
托毒起陷
理血药
活血药
川芎
血中气药
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治头痛要药 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丹参
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
活血消肿
清心除烦
理气药
陈皮
苦、辛,温。归脾、胃、肺经。
理气和中
燥湿化痰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温阳助里
回阳救逆
祛寒止痛
祛痰止咳平喘药
清热化痰药
贝母
清热化痰
解毒散结
用法
川贝母药性凉润,多用于肺热燥咳及阴虚劳咳
浙贝母苦寒,多用于肺热咳嗽及瘰疬痰核
温化寒痰药
半夏
止呕之要药
温化寒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消痞和胃多用清半夏
降逆止呕多用姜半夏
燥湿止咳多用法半夏
竹沥半夏多用于清热化痰
泻下药
大黄
能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泻热通便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
芒硝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软坚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