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纲第7章(20考虫)
20考虫考研近代史纲要,伍毅老师课程详细思维导图,包括后期重点标记。为新中国奋斗,总结了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保卫中,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知识点。
编辑于2022-04-24 21:57:44第七章 为新中国奋斗
一、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P50
1.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2.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1. 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
2.1.1. 由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2.1.2. 国民党的军队大部分远在西南、西北后方,要把他们运往前线、完成内战部署需要相当的时间
2.1.3. 国际上苏联、美国等都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实行和平建国
2.2. 2、1949年1月10日,重庆谈判
2.2.1. 与会人员(最终共38人)
2.2.1.1. 国民党9--8
2.2.1.2. 共产党9--7
2.2.1.3. 民主同盟9
2.2.1.4. 青年党0--5(青年党属于民主同盟)
2.2.1.5. 无党派人士9
2.2.2. 谈判的焦点:军队和政权
2.2.3. 政协的其他协议
2.2.3.1. 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2.2.3.2. 但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
2.2.3.3. 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
3.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3.1. 全面内战爆发
3.1.1. 3、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国性内战
3.2. 4、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的应对措施
3.2.1. 以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
3.2.2. 在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2.3. 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3.3. 5、解放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军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3.1. 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反攻、战略决战(与抗日战争相比,少了战略相持阶段)
4. 两个中国之命运P51-52
4.1. 6、三种不同建国方案
4.1.1.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军事独裁统治
4.1.2. 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1.3.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为代表--建立人民共和国
4.2. 7、两个中国命运
4.2.1.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4.2.2.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广大人民的唾弃
4.2.3.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3--2--1)
二、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保卫中P52
1.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1.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即战略反攻)
1.1.1. 8、1947年6月进入战略反攻,解开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1.1.1.1. 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
1.1.1.2. 陈毅、粟裕--挺近苏鲁豫皖地区
1.1.1.3. 陈赓、谢富志--挺近豫西
1.2. 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2.1. 9、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意义
1.2.1.1. 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
1.2.1.2.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1.2.1.3.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通知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运动
2.1. 从《五四指示》到《土地法大纲》
2.1.1. 10、各时期的土地政策
2.1.1.1. 1927-1937:没收地主的土地为农民所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1.1.2. 1937--1945:减租减息(削弱封建剥削制度)
2.1.1.3. 1945--1949:耕者有其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1.2. 12、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文件有
2.1.2.1. 《五四指示》
2.1.2.1.1. 11、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2.1.2.2. 《土地法大纲》
2.2. 土地革命运动的热潮
3.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1. 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3.1.1. 13、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3.2. 学生运动的高涨
3.3. 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P54
1.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1. 14、各民主党派的政纲:都主张爱国、主张民主。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2.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2.1. 15、第三条道路的内容
2.1.1.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
2.1.2.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
2.1.3. 而实行的办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道路
2.1.4. 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2.1.5. 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2.2. 16、资产阶级共和国行不通的原因
2.2.1. 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无力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2.2.2. 帝国主义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2.2.3. 国民党主张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也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3.1. 17、《对时局的意见》,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
3.2. 18、《对时局的意见》内容
3.2.1. 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共的领导
3.2.2. 一致认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3.2.3. 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中国参政
四、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P55
1.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1. 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战略决战)
2.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2.1. 创建新中国
2.1.1. 19、1949创建新中国的努力
2.1.1.1. 3月,七届二中全会
2.1.1.1.1. 做大的背景就是中共成为执政党
2.1.1.2. 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
2.1.1.3. 9月,人民政协
2.1.2. 2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
2.1.2.1. 解决剩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强攻)、北平式(逼投降)、绥远式(和平接受)3中。
2.1.2.2. 21、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1.2.3.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1.2.4. 22、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种方式;一个句号;两个转变;两个务必
2.1.3. 23、《论人民民主专政》内容
2.1.3.1. 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的领导
2.1.3.2. 24、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2.1.3.3. 应该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2.1.4.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
2.2.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2.2.1. 26、共同纲领的内容(核心考点)
2.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2.2.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
2.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2.1.4. 规定了经济方针,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2.2.1.5. 规定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政策”
2.2.2. 27、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1. 2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1919--1949.10.1)
3.1.1.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3.1.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1.3.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即三大法宝)
3.2.1. 三大法宝
3.2.1.1. 统一战线(找朋友)
3.2.1.2. 武装斗争(打仗)
3.2.1.3. 党的建设(战士)
一个人(战士)找一群朋友去打仗
3.2.2. 29、统一战线中存在两个联盟
3.2.2.1. 主要依靠劳动者联盟
3.2.2.2. 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3.2.3. 30、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3.2.4. 31、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应具备的条件
3.2.4.1. 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3.2.4.2. 必须对领导者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2.4.3. 必须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3.2.5. 3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按财产分五个阶级(两头小,中间大)
大资,地主
200万
国民党代表
民资
600万
小资(劳动者)
0.8亿
农民
3.6亿
工人
200万
共产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