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生理学第二章 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
动物生理学第二章 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思维导图:包含细胞的增殖、分化、死亡与保护,增殖细胞分裂和再生的过程,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等等
编辑于2022-04-25 18:26:01第二章 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的增殖、分化、死亡与保护
生长、增殖与分化
增殖 细胞分裂和再生的过程,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
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凋亡、焦亡与坏死
凋亡(apoptosis)
受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主动、自动结束生命,不会将内容物释放出来。普遍认为是正常的生理性死亡
焦亡(pyroptosis) 受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会将内容物和炎性物质释放出来
坏死(necrosis)
由于异常因素所导致的被动的不受控制的非程序性死亡。可引起炎症反应
细胞保护 细胞对各种有害因素的适应能力或抵御能力
直接保护(direct cytoprotection)
某些细胞合成和分泌物(细胞保护因子)对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
如 前列腺素(PG)
适应性保护(adaptive cytoprotection)
事先给予弱刺激可以防止或减少强刺激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如 胃黏膜细胞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 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脂质双分子层、镶嵌的蛋白质、少量糖类
功能 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免疫识别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水除外),无需能量
单纯(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概念 生物体内,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特点
脂溶性物质(O₂,CO₂)
顺电-化学梯度浓度差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无需能量和载体蛋白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概念
指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
特点
非脂溶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及各种离子)
顺电化学梯度转运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无需能量但需蛋白载体
分类
以载体蛋白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顺电化学梯度转运
高度的结构特异性
饱和现象
竞争性抑制
以蛋白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分类
化学门控通道
化学信号
电压门控通道
电位差
机械门控通道
压力
特点
速度快、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渗透(osmosis) 指水分子的跨膜扩散过程
水分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无需能量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所需能量由ATP直接提供
典例 Na+/K+泵(钠泵)
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维持细胞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相对稳定
在细胞膜内外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特点 所需能量不能由ATP直接提供,而是利用Na+泵活动所形成的势能
典例 葡萄糖的Na+依赖式主动转运
小肠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
入胞和出胞(胞吞和胞吐)
特点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不能通透细胞膜,借助细胞本身的的吞吐
入胞(胞吞)(endocytosis)
概念
由胞外到胞内,如细菌,病毒,异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等
分类
吞噬
固体
吞饮(胞饮)
液体
出胞(胞吐)(exocytosis)
由胞内到胞外,如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外泌体等的分泌
细胞间的通讯与信号转导
概念
细胞间(近或远距离),细胞与周围环境间(也包括远距离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受体
概念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结合并诱导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特性 特异性,多样性,饱和性,可逆性
影响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因素
配体浓度,受体数量,亲和力
受体的调节
上调和下调,内化,脱敏和增敏
两个功能区域
与配体结合的区域,产生效应的区域
配体
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
分类
激动剂 产生生理效应
拮抗剂 不产生生理效应
分类
膜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指胞外信号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受体)而将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并引起靶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传导
如神经-肌肉接头,又称为运动终板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系统包括
胞外信号,膜受体,G蛋白,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
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C)途径
受体——G蛋白——磷脂酶C(PLC)途径
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酶耦联受体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
指胞外信号直接进入细胞,通过胞内受体发挥作用
信号网络(信号间交互对话)
以上几种信号转导途径无法截然分开,相互之间交互对话
同一种胞外信号作用于不同的组织可能会和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以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传递信息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概念
活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
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testing potential)
概念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特点
膜外正内负,呈极化(polarization)状态;不能沿膜扩布;不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大小不同;可随代谢活动或功能状况而变,但相对稳定
产生机制
膜内外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
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透而钠离子相对不通透
K+的平衡电位(不需要做功)
膜中Na—K泵形成的膜内高K+、膜外高Na+状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做功)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概念
活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特点
快速可逆
极性消失(去极化)(depolarization)
极性倒转(反极化)
极性复原(复极化)(repolarization)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可沿膜向两侧扩布
遵守“全”或“无”规律
“全”:只有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即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时才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能够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即阈电位)而引发动作电位;但一旦引发,大小和刺激强度无关,且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延长而衰减
阈刺激 允许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无”:当刺激小于阈刺激(即阈下刺激)时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的局部电位或兴奋,不会引起动作电位
产生机制
膜内外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
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刺激状态下,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而钾离子降低
Na+的平衡电位
细胞的兴奋性
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excitation)
活的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兴奋性(excitability)
活的组织/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即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刺激
凡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刺激引起细胞兴奋的条件
相应刺激
光-视觉细胞 声-听觉细胞
刺激的强度与时间
基强度(rheobase)
假若刺激时间无限延长,仍然需要一个最起码的强度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固定刺激时间,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间阈值(chronaxie)
固定刺激强度(通常是二倍基强度),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T)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指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引起兴奋的过程中,对其他刺激的反应能力(兴奋性)是不断变化的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传导
在同一个细胞上——局部电流学说
连续性传导
跳跃式传导
髓鞘(绝缘)
传递
在不同的细胞间
神经元——神经元:突触
神经元——效应器: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
某些细胞间: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间的闰盘,大脑皮层星状细胞间的电突触
后电位(afterpotential)
锋电位(spikepot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