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介绍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分类、新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编辑于2022-04-29 23:33:23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分类
内涵
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富有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理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课程资源是指进人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实现条件的总和,是任何课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客观的存在于课程的全过程
分类
根据来源不同
校内课程资源(主)
设施、场所
图书馆
实验室
教育相关活动
学术讲座社团活动
校内人文资源
教师文化
学校历史和传统
校外课程资源(辅)
学生家庭
社区
社会
根据课程性质差异
自然课程资源
用于生物课程的植物
用于地理课程的山地、丘陵等
用于艺术课程的自然观景、摄影、图画和优美的电视艺术节目
用于物理课程的机械设备等
社会课程资源
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
财力资源
场地空间
根据呈现方式不同
文字课程资源
实物课程资源
自然物质(花草树木)
人造物(工具、机械设备)
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标本、课本)
活动课程资源
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
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活动
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
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师生之间交往
信息化课程资源
特点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
根据存在方式的差异
显性课程资源
教科书
课件教具
实物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
师生关系、学校风气、班级文化等
未被教育者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养老院等
新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相对作用呈减弱趋势)
教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但其结构单一及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也很突出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
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
教师自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生活体验
事实层面:存在于教师的记忆中的“历史”
表象层面:教师生活体验积累的外部显性
语言层面:教师对生活事实及意义体验的表达
意义层面
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自觉关照思考后的理性概括
对事实层面体验的升华
教师理念层面的“真我”
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
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活化使用上
将老师自身品德与人格修养内化 为学生自身素质
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会基于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他们自己的理解,并赋予经验以意义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认识的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和活跃的心理成分,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思维差异
学生在思维上必定存在差异性
学生的错误
学习是一个发生错误、发现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进而获得新知识,提升认知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促进教师的精神观念成长
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
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有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
促进学生的成长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社会参与”
“儿童参与”的教学: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探究性的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有助于学生角色的更新与适应
接受式教育使中国学生养成了依赖性、服从性、接受性的性格
促进学校的发展
有助于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
激发和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学校教育,社会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可以利用这些为教育服务
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进行课程开发
实现课程的多元化
有利于形成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课程开发理念的确立,彰显学校的自主性与文化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促进教师的精神观念成长
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
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课程开发方法、交往协调方法、学校、学生、课程理论制度及自身等
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整体认识把握课程提升教学能力
有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
促进学生的成长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社会参与”
“儿童参与”的教学: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探究性的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有助于学生角色的更新与适应
接受式教育:学生性格是依赖性、服从性、被动性、接受性的
促进学校的发展
有助于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
有助于激发利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调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学校教育社会存在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
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进行课程开发
实现课程的多元化
有利于形成具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课程开发理念的确立,彰显学校的自主性与文化性
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
体验法
激情导入,引发体验
自主探索,尝试体验
再创情景,互动体验
巩固延伸,实践体验
探究法
资源选择与组织
探究性活动
提升能力
故事法
吸引学生注意
激发听课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感悟道理
掌握知识技术
反思法
教学研究为主体
反思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教材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
教科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指导作用
学生的兴趣与身心发展状况
学生的兴趣是决定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也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考虑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需求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原则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学科逻辑:指按照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教科书内容
心理顺序:指按照学生心理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教科书内容
传统教育主张按照学科逻辑来组织教科书内容
消极影响
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东西缺乏有效理解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
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统一的原则
直线式组织:把教科书的内容按照线性方式来排列,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直接联系的直线,前后的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优点:避免内容的重 复,使教学内容逐步 深化
缺点:不利于学生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 深入理解
螺旋式:要在不同阶段上根据课程目标使教科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地重复出现
优点:符合学生认识 的特点,加深其对教 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弱点:导致学习进 度减慢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统一的原则
纵向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 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横向组织: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应该摆脱 传统的形式和结构,采用跨学科 的方法来组织教科书内容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科书内容要生活化
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教科书内容要选择好的语言
教科书的呈现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顺序
教材需利用学习者的兴趣,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准备作为起点
将新事物同较早的种种经验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