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脏
心脏知识总结,主要内容有视诊(1.心前区外形;2.心尖搏动)、触诊(1.心包摩擦感、2.震颤、3.心尖搏动)、听诊(1.心脏瓣膜听诊区、⒉.听诊内容)、叩诊(1.正常心浊音界、⒉.心浊音界的改变及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心脏检查
视诊
1. 心前区外形
正常:心前区外形与右侧相应部位对称。
异常:隆起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肥大; 饱满可见于大量心包积液。
2. 心尖搏动
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测0.5-1cm处,波动范围直径2-2.5cm
异常心尖搏动
搏动移位: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左下移位;右心室增大,左移位;全心增大,左下移位伴心界向两侧扩大 胸部疾病: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移向健侧;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移向患侧; 腹部疾病:大量腹腔积液,向上移位。
心前区异常波动: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肺动脉高压; 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右心肥厚、房间隔缺损 剑突下搏动,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肥大
强度与范围改变:增强见于左心室肥大可呈抬举性心尖搏动 减弱见于扩张性心肌炎,心肌梗死 减弱或消失见于心包积液,左侧胸腔大量积液。
触诊
1. 心包摩擦感
胸骨左缘第4肋间最易触及见于急性心包炎 心包渗液增多时壁层和脏层心包分离,摩擦感消失
2. 震颤
心尖区舒张期,二尖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肺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连续性,动脉导管未闭 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室间隔缺损
3. 心尖搏动
左心肥大抬举性心尖搏动的可靠体征
听诊
1. 心脏瓣膜听诊区
二尖瓣听诊区: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左锁骨中线稍内侧第5肋间
肺动脉瓣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
2. 听诊内容
心率
正常成人60-100次/分
心动过速:成人心率超过100次/分,婴儿超过150次/ 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
心律
期前收缩: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出现的心跳 规则的节律中,心音提前出现,其后有一较长间歇 期前收缩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 长间歇后出现的第一心跳的第一心音减弱,第二心音增强
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率少于心律
心音
第一心音强度改变
增强:二尖瓣狭窄,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减弱: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或左心衰竭
强弱不等:房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第二心音强度改变
主动脉瓣区增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瓣区减弱: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内压力降低
肺动脉瓣区增强:肺源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左右血管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瓣区减弱: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额外心音
舒张期奔马律:以左室居多,是心肌严重受损害的重要体征之一,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
杂音
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3、4肋间;房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2肋间;动脉导管未闭,胸骨左缘第2肋间稍外侧
功能性病变较柔和杂音;器质性病变叫粗糙性杂音
心包摩擦音
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清楚,坐位前倾及呼吸末更明显 胸腔积液达到一定量时,心包摩擦感消失。心包摩擦音常见于各种感染性心包炎,也见于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梗死
叩诊
1. 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心脏左界在第2肋间几乎与胸骨左缘一致,第三肋间以下向左下逐渐形成一个外凸弧形。 心脏右界几乎与胸骨右缘平齐,仅在第4肋间处稍偏离1-2cm
2. 心浊音界的改变及意义
心脏本身病变
左心室增大: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又称靴形心也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
右心室增大:显著增大时,相对浊音界向左右两侧扩大,向左扩大明显,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
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左界向左下扩大,呈普大型心,常见于扩张性心肌炎,全心衰等。
左心房增大与肺动脉段扩大:心浊音界呈梨形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心包积液:坐位时心浊音区呈三角烧瓶心,仰卧位时心底部浊音区明显增宽呈球形,心包积液特征性体征。
心外因素
胸腔积液或气胸,健侧心浊音界向外移位; 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或扣不出; 腹腔大量积液或肿瘤时,横隔上抬,心界向左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