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部解剖和病变
这是一篇关于眼部解刨和病变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系统解剖、正常影像学表现、异常影像学表现、眼眶炎性改、变肿瘤样病变。
编辑于2022-05-07 09:42:37眼部解剖和病变
系统解剖
一、眼眶壁
二、眼球
三、眼后组织 四、泪器
正常影像学表现
眼及眶部检查方法-X线
柯氐位(Caldwell):病人俯卧,头矢状面与床垂直,额部和鼻尖置于床面上,中心线向足侧倾斜 23°主要显示双侧眼眶、额、筛窦的骨性结构。
眼眶侧位:头矢状面与床面平行,中心线垂直于 眼眶。观察金属异物或眶骨质病变。
视神经孔位:显示视神经孔。
HRCT
常规采用容积扫描,后处理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 连续扫描,嘱咐患者向前凝视,以保持眼球固定。
1 横断面扫描:扫描平面平行于外耳道上缘至眶下缘之间的 连线(听眶线 ABL) 2 冠状面扫描:扫描线与AB线相垂直,有利于显示病变上 下范围。 3 层厚/层距=2~3mm,无间隔,范围包括眶上下壁。 4 增强扫描用于定性诊断,占位 5 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分别观察软组织 与骨质结构
MRI
1 线圈:头部线圈 2 扫描层厚和平面:横断/冠状/斜位(与 视神经长轴一致),2-5mm 3 成像参数:T1WI、T2WI,脂肪抑制技术 4 增强扫描: 5 注意事项:眼内有金属异物者禁忌,闭 眼,减少运动, 去除金属物品
1眼眶骨皮质T1、T2像均呈低信号 2眼球及球内结构:球壁,晶状体,房水及玻璃体 3视神经:T1及T2WI均为软组织等信号,3-4mm 4眼外肌:T1及T2WI均为中等信号 5眶内脂肪:多位于球后,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 6 血管:T1及T2WI均呈管状低信号 7 泪腺:外上象限,T1中等信号,T2略高信号。
CT
1、眼眶:高密度,结构清晰,骨质光滑整齐 2、眼球: 眼环:厚度均匀(2~4mm),中等密度, CT不能区分三层结构 玻璃体:均匀水样低密度 晶状体:双凸透镜形高密度,酷似钙化(CT 值约120-140HU) 3、眼外肌:均匀线条样或结节样等密度 4、视神经:带状等密度,3~6mm,粗细均匀 5 球后脂肪:均匀低密度 6、泪腺:均匀等密度,泪点和泪小管不易显示
异常影像学表现
1、大小及形态异常 2、密度(信号)异常 3、位置异常 4、眼壁骨质异常 5、眼眶通道异常 6、肿块 7、邻近解剖结构改变
眼眶炎性改变
眼眶炎性改变常见,分类方法较多。 按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按病原体可分 为细菌、真菌、病毒及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 按感染途径分为外伤性、鼻窦源性、血源性等 ,其中以鼻窦源性最多见。
(一)特发性炎症
特发性眶部炎症常被称为炎性假瘤目前认为是 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 发生于任何年龄。分急性、 亚急性(数周-数月)、慢性(数月-数年)。 炎性假瘤为眶内软组织慢性炎症所至,为病因不 明确的非特异性增殖性病变,因具有真性肿瘤的症状而得名。
病理上分为:
1、淋巴细胞增生型(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2、浆细胞增生型; 3、眼眶肌肉炎型; 4、脂肪坏死性肉芽肿型; 5、血管炎伴有组织变性型; 6、纤维组织增生性硬化型假瘤(激素治疗效果不好)。
临床:眼痛流泪,红肿、充血;触及质硬边界不清肿块; 眼球突出、运动障碍;激素治疗有效,但易复发
X线:眼眶内软组织密度增高。 v筛板受压变薄,密度降低,骨质吸收或硬化。 CT:软组织块影,密度较均匀,形态欠规则,边 界模糊不清。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 MRI:T1WI等低信号,T2WI较高信号,发生纤维 化可均呈低信号。
眶隔前炎型:隔前眼睑组织肿胀增厚。 肌炎型:眼外肌增粗,肌腱与肌腹同时增粗。 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 视神经束膜炎型:视神经增粗,边缘模糊。 弥漫型:同时累及眼外肌、泪腺、视神经等。 泪腺炎型:泪腺增大。
鉴别诊断: 1、肌炎型应该与下列疾病鉴别:甲状腺眼病;淋 巴瘤(肌腹及肌腱均增厚,与上肌群较易受累, 眼睑和眼球作为可见软组织肿块,需要活检); 颈动脉海绵窦漏。 2、弥漫型与蜂窝织炎鉴别,蜂窝织炎临床症状重 ,常见小孩,病情急而短,可见眶骨破坏及脓肿 形成。 3、肿块型与眶内肿瘤鉴别
(二)甲状腺相关眼病
又称Graves病,一种影响甲状腺、眼眶软组织和四肢皮下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甲状腺机能 亢进和并突眼者叫Graves眼病,只有突眼而无甲亢者称眼型Graves病。 为眼球突出最常见病因之一, 约有15%-28%单侧突眼和80%双侧突眼由Graves 病引起。
(一)、病理: 一般发生在眼外肌肌腹,显示淋巴细胞核浆细胞 浸润,有散在肥大细胞,肌腱部分不受累及。 (二)、临床: 中年妇女多见,突眼是主要症状,眼部不适,肿 痛。
主要依靠CT、MRI诊断。 CT: 1、眼球突出 2、单侧或双侧(80%)眼肌肥大,主要是下直肌和内直肌肥大,受累最重的是肌腹部膨大,附着于眼球壁上的肌腱不增粗。上直肌和外直肌较少受累。 3、早中期轻-中度强化,晚期肌纤维化后无强化 MRI: 1、单侧或双侧(80%)眼肌肥大,主要是下直肌和内直肌肥大,MRI示中等强度的肌肉信号无明显改变,晚期纤维化后低信号。 2、增强扫描受累肌肉早、中期时轻到中度强化 ,晚期纤维化时则无强化。
肿瘤样病变
(一)视神经胶质瘤
临床及病理 1、学龄前儿童多见,低度恶性,占原发视神经肿瘤 80%,早期视野内出现盲点,视力减退--失明 2、发生于视神经内神经胶质细胞,几乎全为星形细 胞瘤 3、视神经是胚胎发生时间脑向外突出形成视器过程 中的一部分,故视神经外面被覆由三层脑膜延续 而来,脑蛛网膜下腔也随之延续到视神经周围。
影像学表现 v1.沿视神经生长,可向后延伸侄视交叉. v2.视神经呈带状或梭形或梭形增粗 v3.有硬脑膜包裹,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均匀. v4.T2高, T1与中等偏低,均质,增强约中度强化. v5.如果肿瘤累计到视神经管内段时,多引起眶内 段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受阻、增宽,显示病变 周围脑脊液样信号
鉴别诊断 视神经鞘脑膜瘤
v起源于起源于蛛网膜纤维母细胞或硬脑膜内面的 内皮细胞 。 v良性,突眼 v影像学表现 1.不规则软组织块,环绕视神经向外生长 2.T1中等信号,T2多不均匀的较低信号 3.明显强化。 4.路轨征。
(二)神经鞘瘤
临床及病理 v起源于感觉神经(眼神经及其分支),多见于 21~50岁,良性肿瘤。进展性眼球突出、复视、 斜视、视力下降。 v囊实性肿块:瘤内同时包括Antoni A型细胞构成 的实性细胞区及Antoni B型细胞构成的疏松黏液 样组织区
vCT:球后肿块,囊实性改变,可位于肌锥内、外 间隙,以上直肌上方的肌锥外间隙居多。 v圆形肿块,如与颅内沟通形成哑铃形(眶上裂增 宽),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密度较低,不均 匀强化。 vMR: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 分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三)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及病理 肿瘤内有较大的血管窦,呈海绵状而命名,进行 性突眼,呈圆形,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多单侧发病
子主题v影像学表现 1.眶内肿块,圆形、椭圆形或梨形,界清、密度均 匀,钙化少见,眶尖空虚征;CT动态扫描首先肿瘤 内点状强化,强化面积逐渐性扩大,最终形成明显 均匀性强化。 2.等T1,明显长T2高信号,增强可更好显示肿瘤“ 渐进性强化”征象。
(四)泪腺多形性腺瘤
v泪腺肿瘤(tumor of lacrimal gland)是原发眶 内肌锥外常见肿瘤。占泪腺区肿瘤50%的是泪腺 混合瘤,泪腺癌次之。 v泪腺混合瘤(mixed tumor of lacrimal gland )80%为良性,20%是恶性。好发年龄30~50岁 中年女性。
1、病理: 泪腺混合瘤起源于腺管上皮细胞,良性者有包膜 ,边缘光滑,瘤内可见黏液样变、钙化及骨化。 恶性者多无包膜,浸润性生长,易侵犯视神经管 及眶骨。
2、临床: 眼球向鼻下方突出,眼眶外上象限占位肿块。良 性者一般症状较轻,恶性者病情发展快,眼眶疼 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头痛、视力减退。
vX线: 早期无X线改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泪腺窝 增大。 v2、CT: 1、冠状位CT扫描能清楚显示泪腺肿块的大小、部 位、形态、密度以及周边关系。 2、平扫见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处有软组织密度结 节状等密度肿块,界清、密度多均匀,周围骨质受 压,无破坏。 3、邻近眼球、眼外肌及视神经受压移位 4、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5、恶性者肿块密度不均匀,骨质破坏严重,可侵 犯颅内。 v3、MRI: 1、T1WI肿块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多 均匀。 2、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强化。 3、恶性者信号不均,可有坏死。
外伤性病变
(一)眼部异物(危急值及金属异物)
(二)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
v临床 颈动脉海绵窦瘘(CCF)一般指海绵窦段的颈内 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 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大多因外伤引起。 搏动性突眼,耳后杂音,眼水肿充血
vX线 平片眼眶常无明显病理改变,DSA动脉造影时静脉 显影,可治疗。 vCT 1、眼上静脉增粗扩张,海绵窦扩大。 2、眼球突出。 3、眼外肌弥漫性增厚。 4、增强显示增粗的眼上静脉和增大的海绵窦明显强 化。 vMR v1、眼上静脉扩张增粗,眼外肌充血增厚,海绵窦 增大。 v2、扩张的眼上静脉或海绵窦动脉化呈流空黑影。 v3、增强不能提供更多信息。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有外伤史,CT、MRI显示眼上静脉增粗和 海绵窦扩大,可提示诊断;DSA能直接显示瘘口 并为诊断的金标准。CT上主要与海绵窦肿瘤继发 的眼上静脉增粗鉴别,MRI有助于鉴别。与硬脑 膜动脉海绵窦瘘鉴别主要依靠DSA
先天性发育性病变
(一)先天性小眼球
单纯性小眼球(单纯体积小但结构基本正常,双侧多见) 并发性小眼球(约80%,伴随一种或多种眼或其他系统的发育畸形, 如眼部缺损、囊肿及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单眼多见) 诊断:缩小的眼球内含肿块样组织、可见骨样组织形成或出现钙化, 成人眼轴<20mm即可诊断。
(二)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
胚胎期7-8个月是原始玻璃体不能正常退化且继续增值所致的一种 罕见的先天性玻璃体发育异常。典型的表现为玻璃体内块状血管纤维性 增殖物,周围附着与睫状突上,向后呈线状连于视盘。
(三)眼眶静脉曲张
临床与病理 眼眶静脉曲张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表现为体位性眼球突出 (即弯腰、咳嗽及屏气时,由于颈静脉回流受阻,眶内压力增高,导致 患侧眼球突出,直立时眼球恢复) 病理上其为一些不完整的血管组织,由于管壁缺乏内弹力层及弹性 纤维组织,输入和输出血管均为静脉。
检查方法:一般在颈部加压后检查 v X线对诊断帮助不大。 vCT 1、加压前,眼眶上外侧不规则、条状等密度影,肌锥内、 外间隙均可受累及,可见钙化。 2、加压后,病变体积明显增大,数量增多,范围最大。 3、明显强化 vMR 1、类圆形或长条状“肿块”;加压后病变显示更明 显。 2、T1W上为中等信号,T2W为高信号,(一般为 均质,如有静脉内血栓,T1W也可见高信号) 3、增强后,血栓表现为低信号充盈缺损,延迟显示 更清楚。
眼球内肿瘤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起源于 视网膜核层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具有先天性和 遗传性特点,是婴幼儿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有 家族遗传史,多见于3岁以下的幼儿 。
1、病理: v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来自胚胎型视网膜细胞的恶性 肿瘤,肉眼呈灰白色,常伴有坏死以及钙化。镜 下肿瘤细胞常围绕血管生长,距离血管较远的肿 瘤组织因缺血发生坏死、钙化。肿瘤钙化发生率 高达80%~90%。 v临床: v 患者瞳孔发现白光反射或黄光反射(球壁色素膜 机能障碍所至)。眼球突出,视力减退或消失, 继发青光眼。临床变化可分为四期:即眼内生长 期;继发青光眼期;眼外蔓延期;转移期。
vX线: v3~4岁小孩,单、双侧发病。 v眶内肿块砂粒状钙化。 v眼眶扩大变形。 v CT: 1、3~4岁小孩,单、双侧发病 2、家族遗传史。 3、瞳孔白光。 4、球内不规则肿块突起并钙化(斑块状、点状、 条状) 5、沿着视神经转移,表现为视神经增粗。 v MRI: v 1、肿块的部位、形态同CT所见。 v 2、T1WI与玻璃体信号相似,T2WI为高信号 。 v 3、增强扫描肿块强化。
(二)、脉络膜黑色素瘤
眼环三层膜,从内至外依次是视网膜→ 中层 (前为虹膜和睫状体、后为脉络膜)→纤维膜 (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 于40~60岁,单侧发病多。85%发生在脉络膜 ,9%发生在睫状体,6%发生在虹膜。 临床主要症状:视力障碍,失明,疼痛和炎症
vCT和MRI是主要诊断方法。 vCT特点: 局部肿块,呈蘑菇云样突起。 高密度,常合并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剥离。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vMRI特点: 1、黑色素瘤因含黑色素为顺磁性物质,呈短T1、 (高信)短T2(低信号)改变。 2、肿块隆起与CT表现一致。
(三)、视网膜剥离
系指视网膜内层与外层的分离。常见 高度近视及老年性视网膜变性等—原发性 裂孔型,继发性为脉络膜肿瘤或炎症渗出 进入视网膜两层之间所致—无裂孔型。 诊断主要依临床及B超检查。
CT 和 MRI 主要用于白内障等玻 璃体浑浊、眼底观察不清或需要排除 眼底肿瘤者。 CT、MRI表现 眼环后部增厚,为液体密度和信 号,无强化,因视乳头处视网膜附着 紧密,视网膜剥离时该处呈漏斗形, 有时剥离的视网膜下积液可形成一液 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