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编辑于2022-05-07 14:59:0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为维护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
①政治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②军事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③经济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④文教
鼓励留学,颁布心得学制
2、“预备立宪”骗局
1||| 1901宣布新政
2||| 1905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3||| 1906预备仿行宪政
4||| 1908《钦定宪法大纲》
5||| 1908光绪慈禧去世
6||| 1911.5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背诵)
1. 1、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及相关的社会力量壮大
2.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人幼时随兄就读于美国檀香山,1883年回国;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求学行医。(转变:由改良转向革命,由医人转向医国)
2、(背诵)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民主革命旗帜,选择以武装起义方式推翻清王朝。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通过传办刊物和革命读物传播革命思潮,启发人民觉悟,组织壮大革命队伍。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894
兴中会(夏威夷檀香山)
孙中山
1904
华兴会(长沙)
黄兴、陈天华
1904
光复会上海)
蔡元培
1904
科学补习所(武昌)
刘静庵
(背诵)3、1905.8,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孙中山任总理,基本嫩结束了革命团体分散斗争局面,统一了革命步调。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11,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背诵)
1、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革命,推翻王朝,实现民族独立。这是三民主义中最具号召力的部分。
2、民权主义
即“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孙中山认为国家应该核定地价、溢价归公。
(二)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1、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又是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①他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承认了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它主张打到满族统治者,却没有反对整个封建地主阶级
②它主张民权主义,又不敢依靠广大群众
③它主张民生主义,但未满足农民土地的要求,从而不能真正地领导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论战的主要内容
1、革命派的主要阵地:
《民报》
2、改良派的主要阵地:
《新民丛报》
3、内容
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③要不要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
(二)对论战的历史评价
1、它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立宪的界限,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它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和局限,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
1. 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广州黄花岗起义
2. 铁路国有政策(1911.5.9)
①四川保路运动
②湖北新军入川
③武昌起义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 领导团体:文学社(蒋翊武)、共进会(孙武)
2. 主力:湖北新军
3. 结果:湖北军政府成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2、性质(背诵)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
3、评价
进步性:其政策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局限性:承认了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背诵)
1、性质与地位:
中国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2、内容:
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并享有各种自由及权力;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及责任内阁制
3、评价:
①它以根本大法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制度,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③局限:它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启示(背诵)
1、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历史启示
①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③民族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
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同舟共济,依靠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
⑤民族复兴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文正式辞职,“愿袁氏十年为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夭折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2、北洋军阀是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的政治武装集团,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为社会支柱,以帝国主义为主要靠山。袁世凯统治下的中国形式上是统一的。1916年袁称帝败亡,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和割据局面。
3、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
②帝国主义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专制统治;
2、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4、军阀专制和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二次革命”1913年
兴中会1894→同盟会1905→国民党1912→中华革命党1914→中国国民党1919
1913年2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北站遇刺
2、护国运动(1915-1916)
蔡锷
组织讨袁军
梁启超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孙中山
《讨袁宣言》
3、护法运动(1917-1918)
其失败,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根本原因: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2)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买办势力及旧官僚、立宪派相勾结,内外联合绞杀了革命。
(3)主观原因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失败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谋求新的出路。但革命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小结
1、革命派的努力失败了,却留下深刻教训与启示:要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革命政党、革命力量、革命道路及前途。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人阶级成为革命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革命新的领导核心,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辛亥革命何以首先发生在武汉
九省通衢,影响广
仁人志士聚集
工商业发达 有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