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编辑于2022-05-07 15:00:44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民党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变成代表地主及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控制的政党。同北洋军阀统治没有本质区别。
2、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首先,为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建立庞大的军队。
其次,建立全国性的特务组织。
再次,为控制人民,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最后,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势力残酷镇压,革命面临严峻考验。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927年7月18日,党中央决定准备南昌起义,组织湘鄂赣粤农民秋收暴动;召集中央会议,确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1、八一南昌起义
1927.8.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八七会议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提出探寻新的革命道 路的任务;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并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攻打长沙受挫,南下农村。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的重要开端;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
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是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起点, 是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端。
4、12.11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广州起义表明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争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领导走向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上海的党中央依然盛行城市中心思想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7年11月,毛泽东领导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28年4月,朱德、毅率军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工农红军第四军,“朱毛红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和经济基础的产物。
毛泽东还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从理论上逐步说明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1928年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与必然结果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同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开端。 它是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同当时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决斗争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革命新道路促进了中国革命走向复兴。游击战争已成为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农村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阵地。
(二)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1930年10月到1932年,蒋介石国民党当局发动“围剿”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
2、1931年,党制定了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①没收土地的对象: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②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归农民所有。
③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④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党紧紧地依靠农民,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革命。
3、文化战线的反“围剿”斗争
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文化战线的反“围剿”斗争形成左翼文化运动,创作了一批文艺作品和社会科学论著及译作,对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举例:
鲁迅杂文,茅盾小说,瞿秋白的评论,聂耳作曲、田汉作词《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等。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折中前
1、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通过了《宪法大纲》;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
2、经济建设
3、发展文教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1、概况:
从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前,党内“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内占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11-1928.4的“左”倾盲动错误,“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6-9的立三路线,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攻打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
2、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中。
4、主要原因是党尚处于幼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缺乏。
3、结果:
王明“左”倾错误对革命造成严重危害,最大恶果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遵义会议实现伟大历史转折(1935.1)背诵
1.内容: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之后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2.意义:
这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3、特点: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三、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
(一)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长征(1934.10-1936.10)以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静宁会师为标志,胜利结束。
意义:背诵
1.长征是一次伟大远征(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
2.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3.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4.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战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党内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实践论》、《矛盾论》,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教条主义错误。
这些理论创作对党的路作了系统阐述,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