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思维导图,包括: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编辑于2022-05-07 15:02:06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1. 战后政治形势对建立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
国际上,帝国主义被削弱,社会主义及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了。
在国内,中国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人民军队及解放区壮大。
2. 通向新中国的道路崎岖而曲折
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标是维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其既定房展是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
3. 美国在中国追求的基本目标
美国在华基本方针是扶蒋反共
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国民党政府实行某种形式上的民主,实现国民党领导下的“统一”及统治,并援助国民党。
(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希望通过和平改 革逐步走向和平、民主。
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提出对蒋“‘洗脸’,而不是‘砍头’”政策。8月23日,党中央提出“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25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 重庆谈判
蒋介石在“假和平、真内战”策略下,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毛泽东于8月28日赴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1. 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 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3.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4. 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10月10日,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谈判焦点是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虽未达成协议,却使国统区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中共态度和主张,揭露了国民党的阴谋。
2. 政治协商会议
美国总统杜鲁门1945年12月20日派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冲突。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政协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代表38人。
意义:
政协协议达成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政府。协议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有利于冲破独裁,实行民主,有利于和平建国。
(四)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中共中央指出全党应为实现政协协议而奋斗。 同时将练兵、减租和生产作为解放区中心工作。
蒋介石方针:先接收关内,控制华东、华北,而后进兵关外,以独占东北。先关内大打,而后关外大打。
党的努力使各界群众懂得了谁应对战争负责。“国共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李维汉)。 同时,为做好自卫战准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一)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军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国性 内战爆发。10月11日,国民党军占领华北解放区重镇张家口。
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令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三地代表撤退。
(二)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评估国内外形势,党认定:必须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必须打败蒋,
因蒋发动的是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
能够打败蒋,
因人心向背。
人民解放战争具有爱国、正义的革命性。
政治上,党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国民党军放弃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1947年,中共中央决定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各战场的攻势作战
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
(二)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 国”的口号。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一)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背诵重点
1946.5.4,党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
1947.7-9,党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土地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一)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1. 专制独裁、官员贪污腐败。
2. 违背人民,国民党失去民心。
3. 以学生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是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背诵重点
(二)学生运动的高涨
1. 昆明12.1学生运动,“反对内战,争取自由”。
2. 北平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扩散至14省26个城市;
3. 南京等“反饥饿、反内战”的五二〇运动;解放军战略反攻使口号变为“反迫害”;
4. 1948年,上海学生反美扶日运动。
(三)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事件(表现):罢工、抢米运动、新疆三区革命、台湾二.二八起义等;
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政治战线上,国民政府已处在全民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民主党派多数成立于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是党领导的爱国统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与之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知识分子,它们联系和代表的是这些阶级、 阶层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包括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少数共产党人。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 •民主党派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与党的革命政纲基本一致,采取争取和团结政策。
2. •各党派与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参加与支持国统区爱国民主 运动。
3. •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积极争取和团结的政策。
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一)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 •含义:
重点背诵
第三条道路提倡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 •幻灭原因:
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3. •民主党派的历史转折:
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指出中间路线是行不通的;标志着民盟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 •1949年1月,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决定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2. •民主党派参加政协会议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从旧中国在野党转变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
背诵
3. •历史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一)三大战役
1948.9-1949.1,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开展辽沈(关门打狗)、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
背诵
(二)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1.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以布防长江;
2. •4.1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3. •4.21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3日攻占解放南京,标志着延续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一)为新中国描绘蓝图
1.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
背诵
三个转变:
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新民主主义社会任务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任务
新民主主义社会方向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方向
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
一、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背诵
3. 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与《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背诵
•1949年9月21-30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
•《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作用;
•人民政协召开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背诵
1.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2.党的领导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3.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背诵
1.结束了中华民族和各族人民遭受侵略与压迫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及民族复兴开辟了广阔道路。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发展是个重大贡献。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 没有无产阶级及政党的领导,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
2. 必须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3.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4. 党是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5. 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6. 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创建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