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跨文化交际(胡文仲)—西瓜蕉蕉
汉硕考研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版详细全本思维导图,需要考研的小伙伴们,可以收藏起来,认真观看一下。
编辑于2022-05-08 17:02:40跨文化交际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定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1.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书采用的观点)
2.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 间的交际。
一个定义,两种分歧
Harms五个阶段
语言的产生
文字的使用
印刷技术的发明
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
跨文化交际
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1.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Singer)
2.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Porter/Samovar 文化差异标尺最大差异—最小差异/5)
3.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语篇系统方面。(Pon/Suzanne Scollon)
4.有的人认为,做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5.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研究顺序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文化
会出填空
补充:祖版
跨化交际的重要特点
是不同文化背景间的。(定义)
通过象征符号实现,如国旗,社会制度,饮食,建筑,体育(HOW实现)
双向互动(交际过程)
动态的过程(过程)
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目的)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
2.涉及很多差异性
3.容易引起冲突
4.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误解”
5.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6.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
在美国
沙拉碗vs大熔炉
最先兴起
原因
1.美国是移民国家,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多样
2.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争取自己权利与地位的斗争风起云涌,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3.与各国交往频繁
二战后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
奠基之作
《无声的语言》—爱德华·霍尔“跨学科之父”
杜波依斯的文化休克 吕思高的“U型曲线”和古拉霍恩夫妇的“w型曲线”
1972年 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在欧洲(了解)
发展得比较晚,具有不同的传统,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密切
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因为语境可能不同
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后来转向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国情知识分析,着重研究文学名著的篇章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我国(了解)
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胡文仲,许国璋等学者最先在中国介绍跨文化交际学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2,非言语交际
3,中西习俗对比,
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
5,国民性研究
6,价值观的研究
多学科性
学科特点
一,实践性大于理论性
二,理论与材料来自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
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对文化研究的策略要从他人的眼光来看
对外汉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位(补充)
先要知己(中国文化)
重视西方文化之外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如,阿拉伯文化,俄罗斯文化,非洲文化太平洋岛屿文化等。
知己然后知彼(此彼为多,而非一)
补充祖版
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可以使汉语教师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
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的汉语教师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差异,有效而得体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容的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而且汉语教师只有具有跨文化意识,才能更好的理解汉语教学的对象和内容,使汉语教学顺利开展
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和特点,特别是“文化休克”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可以帮助汉语教师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做好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愉快而有效地完成汉语教学的任务。而在国内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也需要了解汉语学习者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他们的文化适应模式与汉语学习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适应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汉语学习
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汉语教师在国外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汉语教师的表现会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和看法,汉语教师应该以开放,宽容,尊重的态度看待其他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具有这种积极的态度,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建立更加真诚和谐的关系
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只有了解教学环境中的跨文化差异,汉语教师才能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汉语教学方案和策略
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并进行跨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训练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体验型学习方法也为汉语教学方法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一种与语言和文化不同的人们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四要素
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跨文化意识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文化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语中“文化”的本意:动词;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圣人之治天下者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汉代刘向《说苑指武》
❣️文化三层次
物质文化
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
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
心理层次/观念文化
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
大C文化和小C文化
大C指第一种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像教育、文学、艺术这类的教养。
小C文化指的是第二种文化,是广义的文化,社会语言学家通常这样用。
泰勒的文化定义
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Kluckhonhn克拉克洪的文化定义
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一切,他们在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指出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文化作为人们行动指南这两个重要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的特性
简答
1.文化是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与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例如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人,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都透露着中国的特点。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
文化冰山
央民考过名词解释
文化可以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大部分的文化都是隐型文化,通过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例如时间观念、交际模式、谦虚的观念、家庭关系等
4.文化是人们的行动指南
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例如在什么样的场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样式都收到本族文化的制约。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作揖,而现在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变成了点头挥手。
文化呈现出深层不变而表层易变的特点,易变的部分主要是人的初级行为。
补充:祖版文化的要素
1历史2宗教3社会组织4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核心。
第四章 交际
交际与传播
交际和传播是同一个概念,之所以使用了不同的词汇 主要由于学者们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一词,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一词。
徐佳士在60年代出版了台湾第一部传播学理论著作《大众传播理论》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国际新闻界》连续刊载了张隆栋的文章《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正式使用“大众传播”一词。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了第一届传播学术讨论会,说明传播学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
张学良的传播定义
人类(自身和相互之间)传受(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传播的种类
人类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亲身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一般定义为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非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内向传播)
非人类传播
传播的模式
♦️5W模式(线性模式)
Harold Lasswell 哈罗德 拉斯韦尔
•Who(谁)
传者
• says what(说什么/内容)
讯息
• in What channel(渠道)
媒介
• to Whom(对谁)
受者
• with What effects(效果)
效果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语言交际
语言与文化
简答
总述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2.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残余影响。
3.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
➢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因此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
4.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成语及谚语等。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在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简答,名解
1.内容
📖61&63页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即语义范畴,这些范畴由于其能动的特性可以用来对于平日的经历作出分析和归类。对于那些独特的范畴进行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有关该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世界的有意义的材料。
2.评价
📖63页
该假说目前并未得到证实,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
(1)语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价值观念方面的社会文化准则。
(2)世界上的语言拥有许多结构上的共同成分,其数量超过人们目前所认识到的。
(3)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确定何者为主。
3.反事实推理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期关于汉语是否有反事实推理的试验,旨在证实或否定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著名研究。
结论:语言和思想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语言可能不能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但它的确影响着我们感知和记忆的方式,也很容易影响人们的智力活动。
词义与文化
与文化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一般词汇
文化词汇
名解
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
①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如松竹梅
②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等
内涵意义和概念意义在不同语言之间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状况
简答
1.AB概念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Pig和“猪”在概念上都是同一种动物,Pig在英语中用于指人时具有肮脏贪婪,令人讨厌的意思,“猪”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含义。
中国文化圈内的
中日—松高洁、莲纯洁、蝙蝠吉祥
2.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红”具有幸福吉祥,喜庆,兴旺,发达等含义,但英语中的red不具有汉语中“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有提高警惕的含义。
“凤凰”,在中国古代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而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的意思。
dog
3.AB概念意义相同,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中—英:汉语中松柏四季长青可以象征长寿;鹤又称仙鹤,被视为神仙坐骑,之鸟,长生不老,可以象征长寿;桃也象征长寿,与西王母蟠桃宴请为她祝寿的神仙有关。与之相对应的英语词pine, cypress, crane peach,不具有上面所说的内涵意义。
英—中:13这个数字.....
语用和文化
语用规则: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运用的规则,也被称为讲话规则
(一)称谓亲属称谓
在社会交往中使用亲属称谓是大多数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反映了家庭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中国人有亲属称谓泛化的倾向,亚洲的很多其他国家如韩国、泰国、越南等也有类似的特点。中国人往往根据对方的辈分、年龄和场合来选择合适的亲属称谓。但是在英语国家,亲属称谓很少在社交场合使用。对于父母的朋友,孩子可能也会使用“Uncle+名”或者“Aunt+名”的形式来称呼,但-般不会用这种方式称呼陌生人。对老年人直接称呼“爷爷、奶奶”的情况也很少见。职务称谓.
⭕️东亚国家使用“姓+职务”的称呼形式较为频繁。
⭕️英国人在称呼方面比美国人更正式一些,特别是对老年人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经常采用“职衔(头街)+姓”的称呼方式,但是在地位不同的熟人之间互相称呼名字的情况也很常见。其他的西方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也比较喜欢使用正式的称呼。
(二)称赞语称赞的内容差异
⭕️美国:美国人称赞别人的频率远远高于日本人;主要称赞外貌和个人品质;美国人称赞外貌大多是称赞衣着打扮的变化,而不是评价别人的长相。
⭕️日本人赞扬别人最多的是才能和表现。
⭕️中国人不太称赞别人的外貌,异性之间更是很少评价外貌。
(三)道歉语
1.英语中的道歉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个方面:碰撞身体、打断谈话、社交失态、占用时间、损坏物品、带来不便。中国人在碰撞身体和社交失态两个方面较少道歉。
2.权力距离和社会距离对不同文化的道歉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对道歉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3.总的来说,日本人似乎更愿意抱歉,承担责任;美国人则更急于解释事情的原委。
交际风格与文化
交际风格
名解
在人们连贯的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式,说理方式,思维模式无不表现特定文化的某些特点,在这里笼统地归纳为交际风格。
Karl Pribram的交际风格分类(了解)
1.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
2.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抱怀疑态度
3.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
4.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间接的交际风格
高语境文化
以听话者为中心,喜欢比较委婉的表达,经常通过暗示表达真实想法,听话者根据语境揣摩对方的意图。
集体主义文化(面子观念)
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直接的交际风格
低语境文化
谈话以说话者为中心,喜欢直截了当,不喜欢拐弯抹角,而且主要通过语言来解读对方的意臣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的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谦虚的交际风格中国文化崇尚谦虚的美德,在语言表达上也尽量低调、含蓄。
自信的交际风格.西方文化强调自信和直接表达
归纳和演绎的风格
归纳式的交际风格中国文化使用“主题一评论”的说话顺序,主要的观点在等到有充足的背景性介绍之后才提出来,或者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寒暄后才引入正题。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双方面子的维护。
演绎式的交际风格西方文化开门见山地提出主要观点,然后再提出论据加以说明。不考虑面子问题。
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等等
要点
从事交际的双方有意无意地包括潜在的信息
非语言交际发生在交际过程之中,包括从事交际的双方
非语言交际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无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都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
体态语
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
副语言
亦称为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符,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
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简答
1.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用拳头打人,可以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是亲昵的关系
2.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语言交际可以用汉字来表示,非语言交际中有许多类似符号的表意手段,比如说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
3.语言交际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与此不同,它是连续不断的
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无论他是否自觉,都在不断地进行非语言交际,她的衣着举止,眼神,表情等都在不断地传达信息
4.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
比如说哭笑等一部分表情是人类的本能,而一些手势,姿势,副语言,手段,服饰等是后天习得的
5.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
语言交际时,大脑左半球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做分析推理。 大脑右半球处理非语言交际,如空间的画面的和完形的信息
作用.TK
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强调
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补充祖版
非语言交际特点
1.非语言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非语言行为中有些只是生理反应或个人习惯,有些则有明确意图
2.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规约性。非语言行为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含义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
➢种文化中得体的非语言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会变成冒犯。
3.非语言行为受到语境制约。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不仅受到文化的影响,还受到语境因素(社会阶层、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等)的制约。
4.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传达真实的内在感情
营造交际印象
进行会话管理
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眼神
①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交谈时直视对方的眼睛是感兴趣、诚实和自信的表现,眼神游离被认为是不专注或者不真诚的表现。
②在东亚、拉美的一些家,交谈中直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不敬,特别是下级对下级、晚辈对长辈说话的时候
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因为妇女比男人更重视人际关系,更重视人们之间的感情交流。
④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手势
(1)竖起大拇指
中国
赞美
美国
打车
日本
您父亲,男人
阿拉伯
侮辱
(2)食指与中指交叉相叠
中国
十
英语国家
祈求好运
阿拉伯
侮辱
触摸
1.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
2.文化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一般多为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一般多为气候寒冷的国家)
3.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避免。另一方面,美国人与日本人相比起来被触摸的情况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4在我们的文化中,触摸小孩是一种亲昵的举动,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泰国孩子的头绝对不能抚摸。西方国家,拥抱是一种礼仪,接吻也只是面颊触碰一下。中国教师在美国感到最难适应的是体触、接吻、拥抱。
5握手
时间观念
1.单时制与多时制(霍尔)
单时制文化
代表文化北欧、西欧、北美等地区的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表现提前计划一段时间做一件事严肃对待时间约定遵守计划。
多时制文化
代表文化非洲、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拉美等地区的国家
表现同时做几件事容易被打断或分心日程经常被改变 ps中国人通常属于单时制
对空间的利用
1.领域性
2.个人空间和体距
➢(1)亲密距离(15英尺以内1英尺约为03米)表示亲密关系,适合家人、恋人和亲密朋友之间。在这种距离中,人们常常有身体的接触。➢(2)个人距离(1.5-4英尺)表示友好关系,适合人或一般朋友之间的谈话。在这种距离中,人们用平常的音量说话,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3)社会距离(4-12英尺)表示社交关系,适合商务或一般社会交往场合,是不熟悉的人之间的距离。 ➢(4)公共距离(12英尺以上)表示疏远关系,适合讲课、演说、表演等公共场所的活动,或者与社会地位高的人见面等正式场合。(ps人体距离的远近反映了文化价值观的不同。个体主义文化为主流的国家如北美国家、英国等,人们的谈话距离比较远;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强调互相依靠。)
第七章 社会交往
见面语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简答
1.在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例如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等,汉语中比较少,比如说北方人说你早,广东人说早晨
2.英语中中性的见面语如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3.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中少见的,因此常常引起西方人的误解。比如说在汉语中可以直呼一个人的名字来打招呼,但在英语中不能这样,他们会认为你找他有事
4.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比如说一个邻居在扫地,你可以说扫地呢?别人在做饭,你可以说做饭呢?但在英语中会被认为是明知故问。
告别
英美前长后短,中国前短后长
英美人在向主人告别时,往往要先表示几次,最后才站起来,正式的告别比较短暂
我们中国人告别的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
恭维与谦虚
1.无论在我国文化或是西方文化中,谦虚都是一种美德。但是中西习俗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谦虚与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把谦虚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2.恭维和谦虚还体现在敬语和谦辞上。
(1)敬语
➢很多国家的语言中,敬语都是非常重要的礼貌手段。
(2)谦辞
➢贬己尊人是中国人重要的礼貌准则之一
(3)影响因素
➢权力距离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是查用敬语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一般要用“您”相称。韩国人在使用敬语方面有更严格的等级观念,他们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一律使用敬语。
➢亲疏距离则是影响欧洲人使用敬语的一一个重要因素。
送礼
在我国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物越贵重,说明对对方的尊重,对方的社会地位越高,礼品就要越贵重。在客人走后再拆礼物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于礼品的价值不看重,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而且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以免被误会为贿赂。且可以当面拆礼物
宴请招待
西方国家
➢西餐餐具的摆放有一个规则,简称为“BMW"即左边是面包(bread)中间是主菜(main dish)右边是酒(wine)。左手边是叉子,右手边是刀和勺子,横在前面的是吃甜食的叉和勺
➢西餐至多7道菜,-般的宴请只有4-5道菜。西餐上菜的顺序是依次为开胃茱、汤、沙拉、主菜、甜点除了比较正式的宴请,在很多国家还有多种形式的非正式宴请,如自助餐、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和聚餐(potluck)。
中国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往往会准备丰盛的饭菜,觉得饭莱越丰盛越能体现主人对客人的诚意和尊重。中国人招待客人时还有敬酒和帮客人夹菜的习惯。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家庭
家庭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个体主义文化)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西方国家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
2.中国(群体主义文化)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老华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中国,一个新娘首先是做儿媳才是做妻子,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
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一)朋友关系
1.中国
➢中国人希望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期待这种友谊是一生一世的。(时间越长越好)
➢人们希望与朋友保持亲密的接触或来往,尽可能地在生活及其他方面互相关心、帮助
➢朋友之间有一种牢固的感情纽带,彼此承担一种义务和责任。
➢中国人在交友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相似性。
2.西方文化
➢人们更看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性,人们的友谊广泛而不深刻。
➢朋友关系的内涵是情感而不是义务。(不愿承担过多的义务)
➢交友圈广泛,一个人往往有不同的朋友圈子。(有多个相互独立的朋友圈)
(二)同乡
中国
同乡的概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同乡会”“会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西方(尤其在跨国公司中)
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因来自不同的国度,认为这样会有助于公司的发展。
单位一一个家庭式的组织
1.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
2.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很多事情认为是个人的事,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
3.个体主义文化VS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文化:人们把结果和个人成就看成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目标,倾向于把工作写私人生活严格区别开来,同事之间保持一种职业的距离。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工作关系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重要目标。对和谐关系的强调也使亚洲、非洲等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特别重视面子。西方人则喜欢有问题当面辩论或协商。
4.跨文化的工作关系不仅体现了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不同,还体现了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区别
普遍主义任何情况下都试图采用同一原则,对每个人都公平对待,把个人的情感和倾向放在一边,客观地看待情况。
特殊主义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观性和感情色彩比较强。
四、关系网一家庭关系的再扩大
1.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
2.在东方国家运用关系网是须臾不可离的,关系网包括各种人,从亲属到同事,从交往很深的朋友到关系一般的熟人。
圈内圈外
1.正是由于中国人重视家庭以及扩大了的家庭关系,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地把与自己接触的人分为“外人”和“自己人“。
“双标”(自己闺蜜VS仅仅是认识的朋友)
2.日本人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 中国人对陌生人也比较冷淡很少主动跟陌生人打招; 土耳其、美国等国家则对陌生人比较热情。
影响因素
对随生人的态度受到文化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
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
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人也大不相同
我们重视老朋友的关系,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中保持长久的友谊关系十分困难,一般不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
第九章 经营管理
第四部分
第十章 价值观
价值观的含义
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简答)
1.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首先,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
以语言交际为例,中国人比较喜欢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喜欢正面冲突;西方人也重视人际关系,但首要的是把事情办成
2.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例如,从人们的言谈中经常强调什么可以大致看出他们的价值观。这是直接的反映。从人们不谈什么以及谈话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人们的价值观,这是间接的反映。
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2.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3.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
价值观的研究
Hofstede 《文化的后果》
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简答)
1.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1)定义和特征
1.个体主义(individualisn)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已及其核心家庭,看重个人权利和责任、隐私、表达个人观点自由、创新和自我表达。“罪感文化”(人们怕做坏事是因为害怕被判有罪)
2.集体主义(ollctivismn)
指的是这样的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于该群体的绝对忠诚看重社团集合作、共同利益、和谐、传统、公共利益和维护脸面。 “耻感文化”(人们怕做坏事是因为害怕丢面子)
(2)社会上的体现社会懈怠效应 (社会懈怠效应指因为他人在场个体的行为能力或水平有所下降) -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懈怠没有个人主义社会强
(3)学校中
集体主义学生不主动发言和回答提问
个体主义学生主动发言,甚至和老师争辩。
(4)差异根源:
传统农业占很大比例的社会绝大多数是集体主义社会, 而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主要是个体主义社会(影响个体主义的因素)
国家的财富,富裕国家与更高的个体主义指数相关
国家的地理纬度,更靠近赤道的国家与更低的个体主义指数相关
2.权力距离
名词解释
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民接受和认同权力不平等的程度,霍夫斯泰德用权力距离指数来衡量社会的不平等指数。
(1)平等的高下之分(高权力距离与低权力距离国家和地区)
权力距离高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
权力距离低的国家和地区
英美
(2)工作场所中的权力距离
较大的权力距离社会组织的高度集权性,人事监管方面所占比率很大,更为强调社会地位和等级排序,个体会认同权力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当权者会认为他们的下级与他们不同,下级同样也认为自己的确不如上级
较小的权力距离组织是去中心化的格局,等级制度呈现扁平形状而非金字塔结构,监管人员的数量有限,熟练的体力劳动者拥有比技能程度较低的文职人员更高的地位。
(3)学校中的权力距离
①权力距离较大的社会,教育过程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控制全部的交际沟通,罗列出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途径
②权力距离较小的社会,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却是非个人化的“真理”,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能发现真理。
(4)权力距离差异受到三个变量的支配
①该国的地理纬度(纬度越高权力距离越低)
②该国的人口规模(人口越多,权力距离越高)
③该国的国家财富(越富裕,权力距离越低)
3.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不确定性规避)
(1)概念(P171)
(2)不同社会文化及其特征
①强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文化向其社会成员提供稳定性、建立更多正式规则、不偏离正统轨道的观点和行为、追求一致性,并信仰绝对真理、以专家与权威等方式来规避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等有高强度的压力和焦虑感。如葡萄牙、希腊、比利时和日本
②弱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文化比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不人或主张所困扰,因此他们对不寻常性的容忍度也较强灵活 性强,认为规矩越少越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父们心态较为放松。如中国大陆、南亚各国、英国、美国等。
(3)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与排外倾向和民族主义
4.男性—女性
该文化中代表男性的种种品质,例如竞争性、独断性
日本、中国大陆、菲律宾、英语的国家,德语的国家
该文化中代表女性的种种品质,例如谦虚、关爱他人
泰国,韩国,北欧国家
5.儒家工作动力
美国学者米高邦(Michael Bond)在二十二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他拟定了四士项华人基本价值观,采访者对每一项打分。四十项指标归为四类“融合”、“儒家工作动力和“道德纪律”。其中米高邦特别重视“儒家工作动力”(尊卑、节俭、毅力、知耻、互礼、稳重、面子、传统)指标。
他们将这一条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发现凡是儒家工作动力这一项得分高的在经济方面的发展(以1965-1984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依据)都很快。在这一项得分最高的前8个国家或地区是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巴西、印度、泰国和新加坡。亚洲五小龙全部在里面。
价值观是如何影响交际的?
央民真题
1.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2.以语言交际为例,中国人在表达方式上喜欢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一般不喜欢正面冲突。而西方人不同,尽管他们也重视人际关系,但是首要的是把事情办成。这说明了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和交际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交际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例如从言谈中经常强调什么可以大致看出他们的价值观,这是直接反映,从人们不谈什么以及谈话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人们的价值观。
第五部分
第11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常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刻板印象
定义:对某一种文化或这个文化中的群体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成为刻板印象。例如认为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
📖180
出现原因(补充)
每个人都有将其他人划分门类和级别的心理需求。刻板印象企图便捷、迅速的帮你进行分类
形成的途径(补充)
(1)社会化的结果
(2)大众传媒宣传鼓吹,比如电视、电影、广告等。
(3)心理需求被迫处理不明情况时,受到心理压力时,我们需要借助于简单的归类以适应陌生的环境。
意义
①积极即准确的刻板印象
自定型(对本族群的自我印象)和他定型(对其他族群的印象)
准确的刻板印象是认识其他文化的基础
简化认知过程,帮助人们节省精力处理复杂信息
②消极即不准确的刻板印象(偏见)
导致知觉错误:我们看到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
刻板印象威胁
存在“同种偏差容易过高估计我们与他人的差别,而过低估计异文化中不同人之间的差别,“越是熟悉某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刻板印象越难以改变
如何调试刻板印象?(补充)
A运用归因理论来调试刻板印象。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区别性(其他科成绩怎么样?)
一致性(其他同学的数学成绩怎么样?)
一贯性(每次考试数学成绩都很差吗?)
B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积极的接触会消除刻板印象带来的很多影响
C学会审视、反观自己所抱持的刻板印象
民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
第12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文化休克
名词解释
1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于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候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2.⭐️⭐️定义
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通俗地说,一个人从异地迁移到另一地,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等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甚至会患精神病或者自杀,这就是文化休克
3.进入异文化的四个阶段
可与引论中跨文化交际的四个阶段相联系
旅游者
短期出访的商人
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
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4.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
1.负面事件理论
2.社会支持减少论
3.价值分歧论
5.应对方法文化适应(补充)
(1)定义: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直接接触时,一方或双方的原文化类型所产生的变化,称为文化适应。
(2)影响因素
客观环境对于旅居者提出的适应要求。指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以语言为特征的文化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旅居者主观上对文化适应的需求,如旅居者的兴趣、动机、参与适应的积极性程度等。
旅居者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素质,如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能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万等
外界对旅居者适应所给予的帮助,比如资金和人员上的帮助等
(3)策略
学习东道主文化的相关知识
增加与东道主文化的接触
⭐️⭐️⭐️跨文化训练的方式
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
就某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做演讲,放录像
分析原因的训练
先叙述在对象国发生的一件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供不同的解释,由被训练者选出,他认为,合理的解释,最后与正确答案作比较并展开讨论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
受训者通过活动对自己的文化有所了解,从而举一反三,了解文化的特性,并进而了解其他的文化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
从认知方面提高受训者,比如说帮助受训者分析自己文化中有利的方面或不利的方面,在分析另一种文化分析哪些好适应,哪些不容易适应。最后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体验型的训练
角色扮演体会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难题
互动式的训练
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交际技巧
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跨文化训练的目标
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到异国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的可见的特点
看到异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但细微的与本国文化不同的方面。这时的反应是情绪沮丧,行为反常
通过理性的分析达到对于异国文化中的重要而细微的特点的了解,在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通过长期生活在异国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从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一切,从感情上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