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三章分枝杆菌,知识点有特点、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13.分枝杆菌
特点
形态结构
细长略弯曲杆菌
呈分枝状排列而命名
根据致病特点分类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引起人类或动物结核病)
非结核分枝杆菌(大多不致病,有些为条件致病菌)
麻风分枝杆菌(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 基上生长 ,引起麻风病)
共同特性
细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生长形成粗糙的疏水性菌落)
抗酸杆菌(难以被一般染料染色,不易以含有3%氯化氢的乙醇脱色)
无鞭毛,无芽孢,也不产生内外毒素(脂质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生长缓慢
可形成特征性的肉芽肿
结核分枝杆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G+
细长略弯,有时呈分枝状
无鞭毛,无芽孢,有菌毛
齐-尼抗酸染色(可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而染成红色,而其他细菌及细胞被染成蓝色)
菌体外有透明区,为微荚膜
馋、懒、丑(培养)
专性需氧
馋:营养要求高,改良罗氏培养基(含鸡蛋、甘油、马铃薯、孔雀绿和天门冬素等)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
生长缓慢(懒);培养需3-4周有肉眼可见菌落生成 ;丑:(菌落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者黄色,形似菜花样)
顽
生化反应:热触酶实验阴性 (与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别,阳性)
抵抗力
四抗:抗青霉素、抗干燥、抗酸碱、碱性染料(用酸碱处理污染的样本,杀死杂菌和消化粘稠物质,提高检出率)
四怕:紫外线、湿热、消毒剂、酒精
抵抗力较强(干痰存活6~8个月)
变
形态、菌落(R~S)、毒力(连续传代可减弱)、免疫原性、耐药性等均可变异
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培 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 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 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毒力变异株,作为减毒活菌株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是导致人类结核病(慢性传染病)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体,以肺部感染最多见
致病物质
脂质(主要毒力因子);
索状因子:促进肉芽肿形成
无内毒素,外毒素,侵袭酶类
蛋白质;
结核菌素:迟发型超敏反应
荚膜
与细菌黏附与入侵细胞、抵抗吞噬及其他免疫因子杀伤或耐受酸碱有关
能逃避固有免疫的清除,延缓抗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建立,引起炎症反应,以及诱导机体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等有关
致病机制
入侵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黏膜入侵,可侵犯全身各种组织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所致疾病
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
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多发生于儿童
传染源是活动性肺结核病人
胸透为哑铃形阴影
原发综合征:原发灶、 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肿大
慢性肉芽肿:其中心包括死亡细胞和病原菌的干酪样坏死,为结核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结核结节
结局:原发灶大多可纤维化和钙化而自愈
可有残留菌
肺结核(原发后感染 )
多发于成年人
诱发因素
原发或继发病灶中潜伏的结核杆菌 (复燃)
感染特点
病灶局限,不累及邻近淋巴结(已经形成适应性免疫)
易发生慢性肉芽肿、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
病程呈慢性渐进性,伴有乏力、 体重减轻、咳嗽、盗汗、午后潮 热、胸痛等。病灶多局限呈干酪样结节,若结节破溃,则可形成空洞,传染性强。
免疫性
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PRR)
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
虽然产生许多种抗体,但这些抗体一般没有保护作用
CD 4+Th1型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吸引T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
兼性胞内寄生菌
有菌免疫
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存在时才有免疫力,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细胞免疫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采取病灶部位的适当样本(肺结核采取咳痰,最好取早晨第一次咳痰,挑取带血或脓痰)
直接涂片染色检查:抗酸染色法染色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原理
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能否引起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作为临床诊断结核病的参考指征
试剂
旧结核菌素
纯蛋白衍生物
方法
5单位PPD注射于前臂皮内
48-72h,观察红肿直径
应用
协助结核的诊断及其疗效判断
阴性者:接种或补种卡介苗,接种后转阳, 表明已产生免疫力;
未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可做结核病诊断参考
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 流行病学调查或随访,了解人群自然感染率
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防治
卡介苗预防
卡介苗是目前唯一可预防结核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
“督导短程化疗”(DOTS策略)
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使用敏感药物
非结核分枝杆菌
环境分枝杆菌
大多不致病
属于机会致病菌
麻风分枝杆菌
形态染色
与结核分支杆菌相似(G+)
典型的胞内寄生菌
胞质呈泡沫状:麻风细胞(泡沫细胞);与结合分枝杆菌的主要区别
培养特性
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
抵抗力:在干燥环境中7天以内仍有繁殖能力
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麻风患者 和带菌者
人是麻风分枝杆菌唯一的天然宿主
传播途径:呼吸道、破损的皮肤黏 膜密切接触传播
以细胞免疫为主
瘤型麻风(严重):形成红斑或结节,麻风结节,面部的结节可融合呈“狮面容”(典型病征)
结核样型麻风:轻微,可自行消退
微生物学检查法:抗酸染色检查有无排列呈束状的抗酸性杆菌存在
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的菌苗进行特异的预防
早期发现 ,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利福平快速杀灭麻风分枝杆菌
为防止耐药性产生,应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