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文学风格,特征,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标志,体现在一些探索不止的优秀作家身上等等
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当代文学生产规模和受众群体日趋扩大、当代文学需要依托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运作。
大一下文学理论第九章文学的历史演变知识总结,包括人类实践活动与文学的发生、文学的历史发展、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文学风格
特征
独创性(最根本,突出)
稳定性
多样性
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标志
体现在一些探索不止的优秀作家身上
杜牧“少而锐,状而 肆,老而严”
形成
取决于两方面的构成要素
作家的主体要素
作家生活中养成的个人气质,审美趣味,艺术才华
文学作品的客体要素
文学作品的体裁,情节,表达方式,修辞技巧
构成风格的主客体要素是通过动态创作过程统一在一起的
功能
创作功能
创作角度:作家对独特风格的追求可以激发起艺术创造的内驱力
读者欣赏角度: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其色泽,语调是引起读者审美兴趣的重要因素
历史功能
分类
二分法
阳刚与阴柔
清代姚鼐
豪放与婉约
崇高与美
壮美与优美
西方
八分法: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九分法: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优游不迫,沉著痛快)
四组八体
陈望道
简约和繁丰
刚健和柔婉
平淡和绚烂
谨严和疏放
文学流派
形成因素
相近的社会身份和社会阶层
相近的文学观念和主张
相近的题材
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
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三一律”
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
同一故事线索
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
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
时代和民族状况
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势
不同文学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底层
创造社:自我表现,直抒胸臆,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的形成
时代风云
社会思潮
弥漫性
西欧文学思潮向俄国流动
我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也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兼容性:越到当代,很多思潮越发呈现出多样化,同时又交叉互渗的趋向
文学思潮的多样性
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
崇尚想象
主张回到自然
常用象征与神话
现实主义
客观性
典型性
批判性
现代主义
追求形式和文体上的创新,探索无人问津或隐讳不明的主题,或以支离破碎的话语,追求暗示的效果
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意识流”“超现实”
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以其抽象化,不连贯性和剧烈震荡等新型写作模型而显示出较强的先锋性,曲折的传达出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后现代主义
意在揭示生存的无意义,凸显人们追求的安全感其实正危险地悬浮在“深渊”“空洞”或“虚无”之上。
平面化:传统的作品意义消失,深度模式被削平
断裂感:割裂传统,去历史化“精神分裂症”
零散态:人被描写成为非中心化,非身份化的主体
复制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小说革命”潮:1902梁启超将小说提升为文学的最高体裁并赋予社会启蒙重任
“五四”文学潮:民主与科学
左翼文学潮:解放战争,无产阶级革命
新时代文学潮:“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联系:两者都是通过作品和作家而产生影响力,并从文学界延展到社会和历史之中,两者常出现重叠交叉,指称多有混同的现象。
区别:“派”:总体上强调作家的集合。例如“山药蛋派”赵树理,“潮”也强调文学活动的某种整体性和系统性取向。
浮动主题
风格的生成,始于作家感知世界方式的独特性
心理定向是作家确定风格的内在动力
风格的确立关键在于作家自觉去寻找一种与其创作个性相匹配的言语基调
风格的成熟源于作家的认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