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这是一篇关于《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认知表征等。
编辑于2022-05-27 09:24:37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史诗,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四大名著,跨越了数千年。先秦时期,诗歌和哲学散文如《论语》、《孟子》奠定了文学基础。秦汉时期,汉赋和《史记》等史学著作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和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流行。隋唐时期,唐诗达到鼎盛,传奇小说也开始发展。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兴起,话本小说为后来的小说繁荣打下基础。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达到顶峰,戏曲艺术如昆曲、京剧也极为繁荣。这一时期,文学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也反映了思想演进和艺术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松浦弥太郎在《如何投资自己》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帮助我们通过投资自己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希望这些细分和举例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级、六级、考研作文模板分享,网上资料整理分享~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史诗,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明清的四大名著,跨越了数千年。先秦时期,诗歌和哲学散文如《论语》、《孟子》奠定了文学基础。秦汉时期,汉赋和《史记》等史学著作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和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流行。隋唐时期,唐诗达到鼎盛,传奇小说也开始发展。宋元时期,宋词和元曲兴起,话本小说为后来的小说繁荣打下基础。明清时期,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达到顶峰,戏曲艺术如昆曲、京剧也极为繁荣。这一时期,文学不仅记录了社会变迁,也反映了思想演进和艺术创新,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松浦弥太郎在《如何投资自己》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帮助我们通过投资自己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希望这些细分和举例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则,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四级、六级、考研作文模板分享,网上资料整理分享~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思维
感觉记忆
含义
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记忆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也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存储时间为0.25-4s
信息加工(编码)
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
斯波林-----部份报告法,容量9
声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
莫瑞------模仿部分报告法,容量5
感觉记忆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容量较大
3、保持时间极短(0.25-4s)
4、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
5、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取决于注意
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含义
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环节
短时记忆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5s-1min
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意识的,可操作的
4、复述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
5、编码形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6、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
7、遗忘原因主要是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作用
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1、编码方式
以听觉编码(康拉德,BCTVF)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波斯纳,AA,Aa 同时呈现和间隔呈现 )和语义编码
2、编码的影响因素
1、觉醒状态
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记忆广度高峰在10:30;兴奋剂、酒精抑制
2、组块水平
将较小的单元归成一个较大的单元
3、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越大,短时记忆效果越好;特定字母检索、语义评定
3、短时记忆信息容量
短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存储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主要加工存储方式是组块化和复述
复述:出声或不出声的重复,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法,防止干扰而遗忘
2、精细复述
1、机械复述
提取
平行扫描
同时
自动停止扫描系列
逐个
完全系列扫描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一个完全系列扫描的过程
全部
是短时记忆的主要提取方式
工作记忆
巴德利主张用工作记忆的概念扩展短时记忆的概念
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阅读广度测验)记忆系统; 对信息加工处理的同时又暂时存储
工作记忆的成分
语音环路
视觉空间模板
情景缓冲器
中央执行系统
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征
1、信息保持时间很长,通常指向终身
2、记忆容量无限
3、内容会发生重构
4、语义编码是主要的编码形式
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
1、编码形式
1、按语义类别编码
2、以语言特点为中介编码
3、其他编码方式
2、编码的影响因素
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2、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1、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在量的方面,随时间推移,保持量减少
在质的方面
1、内容变得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消失
2、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3、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
2、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复习要及时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会更好
3、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复习时要注意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以及用脑卫生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再认(识别)
再认有两种水平
再认是否迅速和准确,影响因素
回忆(再现)
1、根据有无目的性
有意回忆
无意回忆
2、根据有无中介因素参与回忆
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
3、影响回忆的主要因素
1、联想
2、定势与兴趣
3、表象
4、暗示与再认
5、干扰
认知表征
陈述性知识表征
概念→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表征方式
概念
命题
表象
图式
符合-网络模型
语义网络模型以概念为单位的表征
柯林斯和喹啉提出
联想记忆模型-以命题为单位的表征
图式和脚本
大图式包含小图式
即有典型普遍事实也可以
可以按照层级组织也可以嵌入
程序性知识表征
产生式系统的形成
认知阶段
连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表象
概述
(一)表象:当事物不在自己眼前时,对该事物的物理表征。 心理表象是对事物形成的一种不能即时被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心理表征
心理旋转
一)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 谢帕德和梅茨勒(Shepard & Metzler,1971) 研究方法:反应时法
研究结果:反应时随方位数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结论:被试对两个图形作比较时,是在头脑里将一个图形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来,然后依据匹配的情况再做判断。
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心里旋转的过程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梅茨勒(1973)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无论图形是平面还是立体对,被试的判别反应时基本恒定,并随两个刺激材料方位差的增长而有所增长
结论:心里旋转是连续进行的
心理扫描
实验研究
距离效应
1结论:表象也是可以扫描的,并且扫描所需的时间随扫描的距离而增加,这些都类似对实际图画的扫描
Kosslyn, Ball & Reiser(1978)做的更为复杂的心理扫描实验。 材料: 识记一个小岛的地图(图中精确位置以×表示),7个地点配成21对。每对之间的距离与长度次之的另一对的距离至少相差0.5cm。足够的练习,使被试能构成精确的相应表象
这说明表象扫描中存在距离效应,表象操作具有特异性的空间特征。
大小效应
理论与模型
空间框架理论
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上的加工(如上下)特别突出。 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地心引力对人们所知觉的世界有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 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
双重编码理论
言语系统负责处理言语信息,并将其以适当的言语形式储存起来,是关于事物和事件的抽象概念的加工操作,是基于词语联想的表征
非言语系统负责处理基于表象的信息加工和表征,主要是关于客体或外在事物的视觉性、听觉性或触觉性的操作;
功能等价理论
客观事物之间即使不是结构上的相同,至少在功能上是等价的。
二阶同构:记忆中的事物关系和现实中的这些事物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就是二阶同构
概念命题假说
不论是视觉方式还是言语方式,人们存储的都是对事件的解释而非其表象成分
人们并非以表象的形式存储心理表征,而是通过以意义为基础的命题来进行编码和操作加工的
思维
概念
概念的含义和作用
一个概念就是共同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物体、事件、关系或性质。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表征。
使人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类别世界
使人在新事物出现时通过归类进行推理和预测
使人进一步拓展知识
概念的形成→布鲁纳:假设考验说
同时性扫描(记忆和信息加工负担大)
继时性扫描(记忆压力小,用时较长,不经济)
保守性聚焦(最有效)
大大减轻记忆负担
每次只改变焦点的一个属性,被试可以从主试的反馈中获得非常明确的信息
可以减少概念形成作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博弈性聚集(冒险,时间紧迫,实例呈现较少时采用)
概念的组织
原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原型对概念进行组织,由此对一个概念形成更清晰的理解。
基本水平类别
概念的组织具有一个层级结构,同一个概念可以属于从低到高的三种相关的类别水平
概念的内隐学习→雷柏的人工语法研究
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
内隐学习上稳定的
理解是缄默和抽象的,无法表述
推理
含义与类型
演绎推理
命题推理
三段论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假设检验过程
证实倾向
只关注那些能证实规则正确性的证据,而非寻找反例来检验这个规则。 证实倾向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中信息的全面关注和理解。
内容效应 如果推理的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那么就不会出现明显的证实倾向(Bracewell & Hidi, 1974; Wason & Shapiro, 1971)。 支持实验:格瑞格斯和考克斯(Griggs & Cox, 1982)饮酒实验(73%)。 说明在推理过程中涉及生活中具体内容时人们分析问题更全面,能够合理地使用证伪策略,消除证实倾向。
错误解释
气氛效应
气氛效应:在三段论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影响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换位理论
三段论推理包含逆转或换位分析,它常使人不能正确地把握前提的意义或不能把握前提的多重意义,往往将一个全称肯定前提或特称否定前提解释为逆转亦真,即认为: “所有A是B”意指“所有B是A” “一些A不是B”意指“一些B不是A”
心理模型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Johnson-Laird et al., 1983, 1991)认为,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 首先根据前提条件,创建一个心理模型; 然后检查结论是否符合这个模型的要求,并以此来判断一个结论是否使可能的。
信仰偏见效应
当使用有意义的材料时,人们往往会不顾结论的逻辑状况而易于接受那些符合他们的信仰的结论。
决策
期望效用理论与标准化决策
决策在理想状态下,如果决策者了解了每个备选方案的结果及其概率,那么决策者可以全面权衡信息并作出最优决策,即用最大的期望效用值的方案将成为人们的选择。
前景理论与自然决策
卡尼曼和特弗斯基(Kahneman & Tversky, 1979)提出。 自然决策之所以背离期望效用理论,其原因在于人们的“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倾向。
规避损失倾向 是指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赋予更大的权重,表现出对损失的厌恶与回避,使人们在决策时具有一个关于损失和收益的心理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
自然决策中的规避损失现象
前景理论还揭示了一个奇特现象,即人类具有强调小概率事件的倾向。 小概率事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描述内容的框架效应对于同一件事或情境,当用损失或收益这两种不同的前景方式来描述时,可以引导人们采用不同的参照框架,使得人们在自然决策中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
捐赠效应 :人们通常对于他人捐赠给自己的物品会给予更高的评价
启发式策略与概率问题
基础比率忽略倾向
忽视统计回归现象
高估稀有事件概率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
含义和类型
包含三种基本成分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障碍
类型
定义模糊的问题
定义清晰的问题
策略
算法式策略
是循环使用一种确定的解决程序从而在有限步骤内循环渐近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效能,低效率)
启发式策略
人们使用由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归纳而成的经验规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低效能、高效率)
问题空间理论
基本观点: 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从建立问题的表征开始的。 问题解决是在一系列知识状态之间所搜解决路径从而通过问题空间的一种行为。
作业环境
对问题的心理表征
心理选择
计算机模拟问题解决
模拟人类各种符号行为的第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是纽厄尔和西蒙(1972)提出的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 简称GPS)。 GPS的目标并不是以最高效率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而是模仿人类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一般性过程。 GPS中的基本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
影响因素
问题的陈述或呈现方式
问题的表征
功能固着
反应定势
也称定势,它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
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
问题解决的技巧
真正理解问题-正确表征问题
记住问题
识别可选假设(启发式)
获取应对策略(思维定式)
评价最后阶段(验证)
暂时放下问题(酝酿效应)
专长
专家的一般表现
1专家的类型
常规专家
对于熟悉的问题能快速而准确地处理,表现出突出的成绩;面对新颖问题,并未表现出相同的能力。
适应性专家
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利用专家知识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专长与问题解决的速度与稳定性
专家的特征之一是在问题解决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超越常人的表现,专家的水平远远高于新手(novice)。
3专长的限制
专长的领域限制
专家对新问题的反应会受到技能自动化模式的约束,初始阶段干扰作用;良好的自我监控技能,最终赶上并超过新手。
4专长和智力
智力水平并不是专家问题解决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专家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其智力并不直接相关。
5专长与经验
经验也不是获得专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专家的问题解决能力建立在多年的经验基础之上。
专家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层次组织
专家的突出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于他们对材料的组织方式使其能迅速把握问题的实质
知识的图式组织
图式的这种抽象表征使得专家能把不同的生活情境看作是物理上相同的问题,它也是专家在解决问题时向前推理时的根据。
中等抽象水平的概念表征
专家的其他优势
知识的组织方式
知觉优势
策略优势
监控优势
认知努力优势
专家的成长
德雷福斯五阶段模型
新手阶段
高级新手阶段
胜任者阶段
精通者阶段
专家阶段
记忆表征系统模型
理论前阶段
人们是根据问题情境的表面特征提取问题解决的实例
经验阶段
人们可以理解因果关系,并开始对实例经验加以抽象
专家阶段
人们能够对不同的系统表征进一步抽象,使得专家知识可以迁移
创造性
创造性的含义
1创造性指制造某种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2 独特性和有价值是创造性产品必备的两个要素
创造性的类型
小概率创造性
非可能创造性
向前推进的
超前推进的
创造性的人格和环境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是进化过程的结果
坎贝尔(Campbell, 1960)提出了创造力的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blind-variation and selective-retention)理论,认为创造性的出现是盲目变异和选择性保留的结果
个性因素
冒险特征
知识准备特征
内在动机驱动
创造性的群体因素
头脑风暴
元认知
元认知概述
元认知是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弗拉维尔(1976) “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
元认知与认知的联系
①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
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
③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认知 : 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操作 元认知 : 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
对象 认知活动:外在的、具体的事物; 元认知:内在的、抽象的认程或认知结果等
目的 认知活动: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 元认知:检测认知活动的进展,并间接促进这种进展;
元认知的实质
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结构
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发展
从他控到自控
从不随意到自动化
从单维到多维
从局部监控到整体监控
敏感性增强,迁移性提高
各成分的发展
元记忆的发展
元理解的发展
元模仿的发展
元注意的发展
元学习的发展
元认知神经机制
理论基础
神经
前额叶皮质
语言
语言的习得
语言的结构
语音单位
构词单位
语句单位
习得的理论
行为主义-斯金纳-强化主义
乔姆斯基-LAD-语言习得装置
双语
共同存储模型
单独存储模型
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语言理解
词汇理解
段落理解
句子理解
词汇识别中的现象
词频效应
语义启动效应
词汇判断任务
词汇歧义
语言的产出
语言产出的过程
建构阶段
转换阶段
执行阶段
语言错误
回话准则
量的原则
质的原则
关系原则
风格原则
失语症
布洛卡失语症
威尔尼克失语症
传导性失语症
命名性失语症
完全性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