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9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拜占庭建筑
这是一篇关于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拜占庭建筑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拜占庭建筑的社会背景、拜占庭的建筑特点、拜占庭建筑的典型实例、结语。
编辑于2022-05-27 16:34:58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建筑的社会背景
拜占庭帝国是古罗马建筑在东方的继续
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东部的工商业就比西部发达,人口也比较多,许多重要的文化中心都在东方。公元330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将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并将地名改为君士坦丁堡(图9-1 )。公元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领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高加索一部分。首都君士坦丁堡原是拜占庭旧址,故东罗马帝国又称之为拜占庭帝国。
地理位置
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大陆交接处,是黑海与地中海间水路的必经之路,又是欧洲和亚洲陆路运输的中心。海上的优势使拜占庭成为罗马帝国扩张的中心。
建筑材料
君士坦丁堡本地并无良好石料,只产砖、粗石、石灰等,大理石由地中海东岸各地输入
气候条件
子主题拜占庭帝国版图辽阔,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罗马人考虑了东方的气候特点,采用窗户狭小、庭院四周有游廊的建筑。
建筑特点
拜占庭的文化受希腊影响很大,因为它曾经是希腊的殖民地
拜占庭帝国还和东方各国,如伊朗、阿拉伯、印度、中国都进行过广泛的贸易,在建筑上也表现出受东方的影响
拜占庭的建筑是在东西方成就的总汇上发展起来的。
例如,西方的古典柱式、混凝土技术和一些公共建筑物的类型和形制
东方的在穹隆覆盖下的集中式平面和装饰手法与题材等
拜占庭的建筑在各个地区保持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反映着地方的建筑传统和生活风尚
拜占庭的建筑特点
和一切中世纪国家一样,拜占庭建筑中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筑。拜占庭的教堂为了适应基督教仪式的需要,并结合当地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结构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4个或者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解决了方形平面上盖穹顶的承接过渡问题。
穹顶向各个方面都有侧推力,为了抵抗之,早期在四面各做半个穹顶扣在4个发券上,相应形成四瓣式平面。
有时架在8根或者16根柱子上,侧推力通过一圈筒形拱传到外面的承重墙上。于是形成了带环廊的集中式教堂,整个教堂的结构联系成一个整体
空间
作为拜占庭建筑特征的,是利用小亚细亚的经验所创造的新的集中式教堂
拜占庭采用立在独立支柱上的穹隆顶覆盖较大的空间
效果:当有这样一组穹隆集合在一起时,它们所覆盖的空间就形成宽阔的、多变化的、看起来好像是无穷尽的空间。
他们之所以能把穹窿顶立在独立的支柱上,是因为它们使用了帆拱( Pendentive三角拱)
拜占庭常使这种集合在一起的几个穹窿顶,其中有一个成为主要的,并把它特别抬高。这样,一方面更丰富了内部空间,一方面又可以使外部体积构图有中心,无论从构图上或技术上看,都更有组织。
平面
教堂的平面在巴西利卡的基础上发展为十字形平面,即教堂的中央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
在集中式教堂中,已经可以看到希腊十字形平面的雏形
从9世纪起,希腊十字形平面的教堂成了拜占庭教堂最普遍的型制。它使教堂的内部空间得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因为在基督教以前的古代宗教,仪式是在庙外举行的,那时候的庙宇不需要巨大的室内空间,而基督教的仪式则是在教堂内部举行的。
外观
拜占庭建筑首先着眼于内部空间的组织,建筑物的外观实际上已由内部空间决定。
拜占庭建筑的外观总是缺乏表现力的。它们不用柱式,也不用柱廊,外表只有厚厚的墙和不大的窗子,完全是当地传统的式样。
后期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各地教堂的规模都很小,但这些小教堂的外形有了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放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构图。外墙面的处理也精致了,用壁柱、券、精致的线脚和图案等作装饰。
内部装饰
与朴素的外观相对比的,是豪华富丽的内部装饰。
拜占庭建筑中的镶嵌画达到极高的水平
技术
拜占庭人在罗马混凝土穹窿顶的技术基础上,有了进―步的发展,并具有自己的特色。拜占庭的穹窿顶有许多形式:一种是简式的,即穹窿与帆拱是同一个球面;一种是复式的,即帆拱与穹窿不属于同一个球面,而使顶子的弧线转折上耸,或加鼓座;还有一种是瓜形的,即将穹窿顶分为许多双曲面的瓣。
拜占庭建筑的典型实例
君士坦丁堡 圣索菲亚教堂
集中式教堂最著名的例子,是君士坦丁堡的全城的标志。
教堂的平面是长方形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院子。
结构系统
圣索菲亚教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复杂而条理分明的结构系统。
它的正中是一个直径约32.6米的大穹窿顶,穹窿顶的横推力在前后由比它矮的半穹窿顶支承,而这两个半穹窿顶又各有两个更小的半穹窿来抵抗横推力。中央大穹窿的左右两侧的横推力由四片很深的厚墙抵抗。这四片厚墙连接着中央的四个墩子,墩子经由帆拱承托着大穹窿顶。顶子内部用骨架券作为主要负荷构件而再铺以石板做成。
内部空间
教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集中统一而又丰富多变的内部空间。
大穹隆覆盖着主要的内部空间,这个空间与前后的半穹窿及更小的半穹窿顶所覆盖的空间融合为一个更大的空间,增大了纵深的空间,比较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
南北两侧的空间透过柱廊同中央部分相通,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使教堂内气象万千。
采光窗
穹窿顶底部密排着的采光窗口也是拜占庭教堂建筑的特点之一。它使得大穹窿顶有如飘浮在空中,空阔大厅显得非常飘渺。
内部装饰
圣索菲亚教堂的第四个特点是内部非常华丽
教堂的外墙很朴素,无装饰,是用陶砖砌成的,灰浆很厚。墩子的下部用石块砌筑,具有早期拜占庭建筑的特点。现存的外观是经土耳其人作为清真寺后改变的,在四角加建了挺拔高耸的光塔,为其沉重的外观增加了表现力。
威尼斯 圣马可教堂
平面
圣马可教堂的平面几乎是一个正十字形。在交叉部和四端有5个穹窿顶,中央的和前面的较大,直径约12.8米,另外3个稍小一点。穹窿由柱墩通过帆拱支承,底部有一列小窗。为了使穹顶外形高耸,在原结构上面加建了一层鼓身较高的木结构穹窿。
内部空间
教堂的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由5个被穹窿所覆盖的空间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空间,而以中央的为构图重点。在它们之间用筒形拱连接,使室内构图显得更多变化。
室内装饰
室内装饰十分华美,拱和穹窿的表面都用金底的或彩色的玻璃镶嵌装饰起来,镶嵌着圣经故事和使徒行迹。
外观
最初它的外貌很朴素,有些沉重,后来经过历年的改建,逐渐趋向于华丽。现在所能见到的圣马可教堂的外貌,是12~15世纪间形成的,如冠冕式的顶子、尖塔、壁龛等都是后加的。
圣马可教堂是为纪念威尼斯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而建造的,威尼斯人为了表示与教皇决裂,接受了支持它独立运动的拜占庭帝国的建筑风格,是拜占庭建筑风格在西方的典型实例。
结语
( 1)拜占庭建筑汇集了罗马建筑的经验与东方建筑的手法,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穹窿顶结构方面、复杂的内部空间构图方面和装饰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2)在拜占庭建筑中,教堂是一个重点。它的外形简朴,内部复杂,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结构都用拱券系统,特别是习惯用帆拱解决方形平面或多边形平面上覆盖圆顶的做法。窗子多为集合式的,它不仅成为内部照明的主要光源,而且起烘托作用。室内常用彩色马赛克镶嵌图案装饰。线脚与柱头在古典的基础上有任意的变化。
( 3)拜占庭建筑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与俄罗斯建筑都有过一定的影响。
(4〕当阿拉伯人建立了伊斯兰教国家之后,直接从拜占庭学到了许多建筑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