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原理(唐智松)西南大学考研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原理(唐智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章教育的始点、第二章教育的内涵、第三章教育的目的、第四章教育的主体、第五章教育的内容等。
编辑于2022-05-27 16:51:50教育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始点
人之学习
学习的内涵
学习的定义
学习的可能性
人体结构的支撑:重量优势、发育优势
人体功能的支撑:大脑的支持、身体器官功能的支持
学习的必要性
自然力生长的需要
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社会性的存在必须发展其社会性
人的先天社会性的缺乏需要通过教育解决
人的社会性发展需要通过教育促进
全纳教育:有权利受教育,反对歧视排斥,容纳所有学生,价值观,因材施教
人之内涵
人之本源
人的存在:自然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必须获取生存的条件
人的特性 物质层面—生理需要;精神层面—意识活动;社会层面—社会关系
人性理论
性善论:人有两本性,利他利社会,促进两发展,利他利社会
性恶论:自然欲望非贪卑,本性敌他反社会,化性起伪利他利社会
人性教育取向:静态角度(善恶判定,不能预设);动态角度(善恶往复,不能预设)
身心特征
共性身心特征:整连阶顺
个性身心特征:性别差异、生物钟差异、神经功能差异
特殊身心现象:性早熟(条件性刺激),智力早熟(医生教条)
人之发展
人的发展理论
人发展的内涵
定义:群体,地球上发展进化演化;个体,人-死
特点:人是社会环境中获得发展的;人的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
全面发展理论:马恩 劳动力智体,社会关系智体精道情,全人类解放个人+全体社会
影响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三生三影非遗传物质不能遗传
环境条件:自发世界是环境,家庭社会来影响,不分偶然有对抗
学校环境:有计划的生心,教师实践环境,符合适应协调接受
个体实践:主体要活动实践,动力不足,实操需自我感悟
人的发展机理
外在影响内容的内化: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外在影响的个体类化:对外在影响的掌握及应用;学生个体对经验的类化
第二章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界定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文字理解:双师理制,双生引导
教育的学术定义:培养人,内部矛盾,三要素。广义家校社,狭义学校教育,身份目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属性:内在-生产性(人、文化)迟效性;外在-制约性,环境性(历史文化民族性)
教育的育人特质:对象-人(主体性,思想情感),过程-育(全面发展,主客体),结果-化(内化)
教育的系统
教育的构成要素
基础 支持中介教师 目标 主体 —————————————— — 对象 学生 条件衍生教育条件 学习内容
教育的场所类型:启蒙家庭(广+狭)专业学校(专业性)浸染社会(广+狭)综合网络(广+狭)
现代大教育体系: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终身化。特点:时空效容量
教育的演进
教育的发生
教育的起源:生物现象沛西能,心理孟禄儿童无意识模仿,劳动恩格斯,交往特殊活动
教育的出现:平(所有人都能受到相同的教育)原(目的,内容,过程)
教育的发展
古代教育:目内阶法经
现代教育:对手研究法国内
未来教育:民全身差个信
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的分类:个体社会,显性隐形,正向负向
教育功能的选择:基本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扩展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的价值
满足人们主观需要的意义判断
教育价值的分类:主体功能棒,内容程度多,我为中华崛起读书,内知文
教育价值的选择:认识价值多元化,满足不同价值需求,复杂性,认识正确选择价值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原理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的内涵:预存结果,标准+要求,为什么+规格,主观预期,客观时代
教育目的的主体
教育主体的构成:家庭学校社会
教育主体的博弈:社会机构、学生及其家长、学校及其老师
教育目的的理论
教育目的的类型:1主体差异-外(社会)内(个体)指令(执政党)指导(非政治团体) 2实施吻合-应然(成文合乎规范)实然(理解贯彻执行) 3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总结
教育目的的历史总结: 遮蔽制约抑制 1特点:游离+遮蔽 2问题 教育者————————学生2 呼吁:升本教育+共识空间
教育目的的时代转向: 地位(客/主)价值(占有性-共存)品质(继承-创新)
教育目的实践性
教育目的的设计
教育目的的制定:2生产2者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促评(宏观指导、强制督促、评价导向)
教育目的的结构:顶中微总
中国教育的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四个
当代实践的探讨
应试教育现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分数和升学率,甄别 和筛选,适用于学生,5缺点+批而不亡
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培养创造性,促进全面发展, 4特点,3优点,倡而不兴
核心素养
第四章教育的主体
学生主体
主体及其属性
主体及教育主体:就教的活动…就学的活动
主体的属性:自创选体
学生的内涵
学生的界定:广-一切,狭-教育机构,特狭义-学生
学生的属性:生命能发展未来
学生的权责:权利-资助审公安 义务-3遵守1完成
学生的社会化
学生社会化: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学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 发展自我获得个性,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和个性化关系: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社会化目标:养规范、确目标、形观念、认定位、掌技能
教师主体
教师的内涵
教师的内涵
对学生产生特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现代教师的角色转变:教研白话执发评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内涵:社会分工、专业工作者、社会生存
工作的特点:主体发展创造示范或然
教师的权责:教研生钱管培
教师的资格
教师的专业性:学校-入职前-在职-3自主-道德精神
教师素质结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
教师的教育
专业发展理论定义:8专业,生练技主道,素功成
职前教师培养: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在职教师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发展-行动研究-评价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的界定:教育活动中的联系,社会关系,学生主体(教、学的活动)
师生关系的内容:基本关系-工作关系 衍生关系-社会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设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放任自流、命令服从、民主平等
建设师生关系的原则:民交合和
建设师生关系的技术:生主主方环律
第五章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内涵
教育内容的界定: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文化总体, 制约下,向学生传授…的综合,教育者提出,受教育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育内容的特点:高于目前水平的差距性、历史与社会的规定性、构成内容的相对系统性
教育内容的类型:空间-课外活动+课程教学 载体-固性型+活性型 领域-物质精神制度综合
教育内容的构成
体育:定义-智能道德技能风尚身体基础 任务-锻炼发展体质健康+知识技巧习惯能力+卫生保健知识+卫生保健习惯+体育道德品质 内容-田径体操球类,形式(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
德育:定义-知识方法知情意行德行保证 要求-基本要求和规范 内容-政治思想道德法纪教育
智育:定义-智能方法知识技能知性基础 任务-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智力能力兴趣习惯 内容-各门学科
美育:定义-正确的审美观+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任务-三美能力的培养 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劳育:定义-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劳动技术 任务-观点习惯兴趣知识技能 内容-打扫绿化
心育:定义-
各育关系:不能替代不能分割 (相对独立独特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举推进特长发展)
学校课程
课程的内涵
课程的定义:教育目标而确定的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所有科目及其进程安排的综合,核心是旨 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完成目标的媒介。
课程的特点:合乎历史性、经验概括性、严密系统性
课程的标准: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内容和目的范围深度等 是国家的统一标准,编写教材和教师教学的依据,国家管理的基础。 特点:依据规定按目标,终身义务教育 新课标:增加核心素养+学业质量 +指导可操作+研制标准
课程的形态
课程分类:内容-德智体美劳心 地位-科相融广核经 主体-管家校本地方 影响-显性隐形悬缺
课程的统整:传统分科,减少分科,考虑个性差异
课程的设计
课程设计的取向:自我认知 社会科技 学术生态
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行为变化期望确定目标课程设计,博比特+泰勒, 4步骤,4特点,2优,4缺 过程模式-不设目标详说内容和原理方法标准,评价标准, 自然设计模式-扬长避短3主张 情境分析模式-立场慎思设计
课程的开发
课程开发的资源:人与自然文化社会
课程开发的技术:需求导向策略、因地制宜策略
课程的改革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际智能增强学生课程态度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目构价(深刻反思重新确立课程目标、系统整合综合考虑课程结构 关注过程促进教学转变、转变评价确立新教育质量观)
中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第六章教育的途径
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
课堂教学:定义-双边活动+德智体学+目标 作用-学校经验全 规律-必然稳定普遍性的联系,规约作用+重要原则 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发展+减小差距 次生规律-主体(主导主体接受自我)内容(直间、智情意、体情意、知智)
课外活动:定义-课程标准划分出的课堂以外的活动,目的补课堂促目标 特点-综合自主灵活实践 作用-巩固课堂扩大知识面+情感价值观+能力培育综合素质 任务-延展课堂教学+提升品格素质+调节生活方式 要求-目的计划+丰富生动+共性个性+自主创造 组织-时间(常规性加季节性)主体(班级+学校) 内容(智力教育+陶冶情操)
校园文化:定义-广+狭 特点-超稳广角 作用-影响性质(显隐)影响方式(积极消极) 作用性质(陶导激凝)作用对象(学生职工社区)
校外教育
家庭教育:定义-第一场所+启蒙性,广+狭 特点-启蒙奠基+熏陶感染+针对综合+终身长期 作用-精神抚慰+认知引导+物质支撑 联系-分析家庭环境+创设联系方式+创新联系方式
社会教育:定义-国家政府机构团体或私人用资源对青少年或社会成员的教育 特点-主体多元+对象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作用-个体+社会 工作-创设环境+扎实工作
网络教育:定义-广+狭 特点-交互开放非线性 作用:2主体+德智情 工作-1整和+3教会
自我教育:定义-自己对自己的教育 特点-动力的内在性+时机的灵活性+程序的自主性 作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针对综合+缓解机会 工作-形成自主学习素质+明晰目标任务+掌握方法技巧+管理监控
学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理论
本质认识:认双刺教多
理论流派:行为主义-理论基础+工作+教学程序+原则 认知主义-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发现法 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特点+策略+师生关系
基本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过程中 要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包含三个依据,社会依据人的依据教育本身的依据 对象角度-因材施教 关系-主导主体 内容-学生适切性 过程-循序渐进
课堂教学的实践
组织
定义: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基本形式:个别教学-对个别 优+缺 班级教学-统一目标统一时间地点所有学生统一授课,4优+4缺 小队教学-两个或两个以上老师 优
形式的组合: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自主学习,灵活课程表 道尔顿制-自主学习+汇报+检查+ 2优+缺 兰-贝制-高到底+缺 文纳特卡制-一(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二(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能力和成绩分组+优+缺 合作学习-3形式+5特点 复式教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教材+优
模式
定义:结构化程序+内在联系+外在载体 内容:思题目程策内价 特性:整体概括操作稳定有效 作用:桥梁+质量+素质
国外:信息加工+非指导性+小组合作+行为修正 国内:问自传 创新:错题探案
方法
常规教学方法:接受法-教师指导学生接受,掌握科学知识强调规范可控 发现法-教师提供结构化材料,学生自主发现思考理解,了解规律
探究课堂教学方法:定义-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发现方法,训练思维 师生-不包办不放流,指导,学生自主 程序-引导探究总结
第七章教育的管理
教育体制
国家教育行政
内涵:国家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资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
类型:集权教育制,分权教育制,混合教育制
学校教育行政
内涵: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资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特点:非强制功利规范异质
学校管理内容:教(核心教职评)务(基础体制体现,财务住舍勤绿)人(保证聘退福利)生(指标)
学校管理=校本管理
含义:国际性改革下移主体,原理技术新型关系
特点:学校自主,共同决策,校长负责
我国校本问题及改进
问题:校长有责无权 强调校长职权
改进:政府转变职能 改革领导制度
班级教育管理
班级的组织群体:游趣倾助冲 作用:同社个
班级的组织结构:正式(公认工具性) 非正式(非公认目的性)
班级的管理控制:个体行为被公众承认,合乎公众舆论标准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内涵:教育制度:广-机构+规范体系,狭-学制,机构+规范体系 教育体制:广-机构+相关制度,狭-行政机构+相关制度
结构:义务教育: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 父母送子女上学的义务+政府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特点:就学上的强迫性,对象上的普及性,经济上的免费性 中等教育:文实之分,普职之争,分流选择 高等教育:受教育对象的扩展,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展
学校教育的制度:弊端:必定制霸 改进:终身教育(大教育观,补正性的教育)
教育政策
内涵: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行动准则,体现意志,实施影响的工具+手段 特点:主层位置稳用
制定:团体模式、精英模式、制度模式
实施:软硬兼施内外兼修(诱惑、命令、能力建构、制度改革、舆论动员)
教育测评
教育测量
内涵:广-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客观标准,缜密考核,按照规则,予以数量化的描述 狭-经过学习训练,对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特点:间接性不确定性教育性
作用:选向研评(人才的选拔区分、达标程度反馈改进、家庭学校指挥棒、反映学习结果)
类型:1属性-智力、人格、能力倾向 2 被测人数-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标准化程度-标准化测验+自编测验 4结果的标准-常模参照测验(相对成绩相对位置横向比较选拔性考试) 目标参照测验(掌握知识达到目标的程度,与预设目标的差距)
学业水平测量:它是目标参照性测验
教育评价
内涵:根据目标按标准,采用可行技术和方法,对活动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做价值判断的活动
特点+作用:评价对象广泛性、评价目的发展性、评价标准一致性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诊断作用
类型:1功能-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2范围:宏观中观微观 3主体:自我+他人
教育评价的技术:准备(制目的选内容确组织用手段)实施(宣传预评正评) 总结(综合分析估计报告反馈)
第八章教育的环境
社会与教育的互动
社会要素与教育的关系
人口与教育的关系:规结质流,数结流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关系力变高水平,论科技力
政治与教育的关系:领导对象变方式,阶级信息流动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道德水平新模式,道德多元新主流
科技与教育的关系:水平过程,传承创新培养
民族与教育的关系:宗教是特殊文化,宗教是社会文化
社会变化及其教育影响
社会现代化与教育:思想内容有目标,师资管理有结构,搞好设备 传统与现代纠结:全面现代有抛弃,片面现代也复杂,灵根关系需解决
社会全球化与教育:变革挑战国际化 全球化和本土化纠结:全球本土都是事实,共生目标语言制度
社会信息化与教育:重视战略人才,课程管理有目标 在线与在场教育和谐:符号自由网瘾弱,品德人情控制强,和谐共生是常态
教育与社会关系说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现象-独立继承不同步 要求:特立+平等对外
教育的社会性:现象:社会要素社会性 要求:社会条件社会功能
第九章教育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古代发展
教育经验阶段: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科学),不系统无专著,《学记》第一,
教育思想阶段: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系统有专著,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的现代发展
进入科学化阶段:研究方法(一+另一)教育理论(辩证+历史)研究群体
走向多样化阶段:交叉、分化
教育学的中国化
未来方向:认清中国事实,明确中国目标,推进理论与实践工作
教育学的内涵
教育学的界定
教育学的内涵:事实为基础,现象或经验为内容,从教育问题入手,揭示教育规律, 探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特点(综合实践层次)
教育学的作用: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素养、推进教育研究
范式:赫尔巴特(概述特点范畴评价)、杜威(概述特点范畴评价)
教育学的研究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的内涵:教研背
教育研究的趋向:目的(质疑共识注重差异)内容(抛弃封闭主张开放) 师生(反对师道威严主张民主平等)研究(怀疑伪科学化注重多样化)
教育研究的技术:教研背
元教育学
元教育学的内涵:对学科本身进行反思,对教育学的反思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