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肠杆菌科
病原生物学肠杆菌科的归纳总结,肠杆菌科,详细总结了肠杆菌科细菌与医学的关系,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性状,沙门菌属,埃希菌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5-28 19:06:27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G-中等大小的杆菌,少数为致病菌
肠杆菌科细菌与医学的关系
致病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鼠疫耶尔森菌
机会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
由正常菌群转变来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
肠杆菌科的共同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G-,中等大小杆菌,无芽孢,多数有周鞭毛,致病菌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或需氧。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上,致病菌不分解乳糖呈无色菌落,非致病菌分解乳糖使菌落呈红色
生化反应:活泼,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常用于鉴别细菌
抗原结构复杂
菌体(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耐热
鞭毛(H)抗原:存在于鞭毛上,蛋白质,不耐热
荚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多糖,能阻抑抗O抗体与O抗原结合,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在水,粪便中可长时间生存
变异:易出现变异菌株,最常见的是耐药性变异
埃希菌属
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最重要。
是肠道重要的正常菌群-为宿主提供营养物
机会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肠道内感染(胃肠炎)
被用作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的检测指标
生物学性状
G-杆菌,多有周鞭毛、菌毛,无芽孢。
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
IMViC试验结果为++--
产气杆菌的为--++
抗原主要有O、H、K三种,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上皮细胞上,避免因被清除这是引起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外毒素
志贺毒素(Stx):肠出血大肠埃希菌产生引起出血性腹泻
耐热肠毒素(ST):由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产生为低分子多肽,多热稳定
不耐热肠毒素(LT):由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产生,蛋白质,对热不稳定
溶血素A(Hly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所致疾病
肠道外感染:内源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泌尿道感染
肠道感染:外源性感染
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毒力强,能引起胃肠炎,称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根据致病机制不同,主要有5类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作用于小肠:是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
致病机制:LT,ST肠毒素作用于肠黏膜细胞,大量分泌液体,造成肠腔积液。
不耐热肠毒素(LT)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使小肠液过度分泌
耐热肠毒素(ST)激活鸟苷环化酶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作用于大肠: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症状:痢疾样腹泻、脓血便。
不产生肠毒素,侵袭和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作用于小肠: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症状:严重水样腹泻
不产生肠毒素,黏附和破坏小肠黏膜微绒毛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作用于大肠: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的病原体。
产生志贺毒素,终止蛋白质合成,破坏肠绒毛,导致吸收降低和液体分泌增加
症状:由轻度水样腹泻到剧烈腹痛的血便。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作用于小肠:引起婴儿持续性水样腹泻
不侵袭性细胞,能在肠黏膜表面自动聚集,阻止液体吸收,单核细胞侵润和出血
微生物学检查法
肠道外感染采集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胃肠炎取粪便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G剪短小杆菌,无芽孢、鞭毛、荚膜,有菌毛,在SS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菌落
抗原结构:有O和K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据此分为四个血清群
A群: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不能发酵甘露醇
B群:福氏志贺菌,我们流行
C群:鲍氏志贺菌:较少感染
D群:宋氏志贺菌:毒力最弱,具有鸟苷酸脱羧酶,流行次之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介导志贺菌黏附、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繁殖。
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向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四种蛋白,诱导细胞膜凹陷,导致细菌内吞
溶解吞噬小泡
内毒素:各群志贺菌均能产生
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的吸收-内毒素血症-引起发热、神经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
破坏肠黏膜-促进炎症、溃疡、坏死和出血-脓血粘液便
刺激肠壁自主神经系统-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出现腹痛
外毒素:志贺毒素,由A群志贺菌I型和二型产生
阻止蛋白质合成,损伤上皮细胞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痢疾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人类易感(10-150个),只局限于肠道
急性细菌性痢疾:发病急,明显症状,发热,腹痛、水样腹泻-脓血黏液便,-严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小儿多见,无明显消化道特征,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痢疾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
免疫性
抗传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黏膜表面的sIgA作用
由于志贺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故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采集:挑取粪便的脓血或黏液部分,避免与尿液混合;使用抗生素之前,新鲜标本,及时送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肠道选择培养基-挑取无色半透明菌落-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
毒力试验:sereny试验测定侵袭力:菌悬液接种于豚鼠眼结膜囊内-角膜结膜炎
沙门菌属:寄生在人与动物肠道中的G-菌。
菌型分三类:1.对人致病(肠热症):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
人畜共患(食物中毒或败血症):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
对动物致病(其他沙门菌)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G-杆菌,有周鞭毛,有菌毛,无荚膜无芽孢
包含多个致病岛(SPI)和大量前噬菌体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SS选择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菌落
生化反应:除了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其余均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多产生H2S
抗原构造
O(菌体)抗原:细胞壁脂多糖中的特异性多糖。O抗原机体产生IgM类抗体
H(鞭毛)抗原:用于沙门菌分型。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有第I相:特异性高用abc表示和第二相:特异性低用1
Vi抗原:沙门菌表面抗原,与毒力有关。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凝集。
抵抗力较弱,湿热65℃15_30分钟即被杀死。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三型分泌系统,Vi抗原。
内毒素:可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肠毒素:只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如伤寒沙门菌,引起水样腹泻
所致疾病
1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
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害,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害
污染水源/食物-(通过胃酸屏障)侵入M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症(第1w)-肝、脾肿大,在肾随尿排出,在胆囊随粪便排出-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局部组织坏死溃疡。
传播: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伤害和副伤害基本相同只是副伤害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临床特点:高热、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皮肤玫瑰疹,外周白细胞明显下降
并发症:沙门菌在胆囊中大量繁殖后,可通过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 另一部分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使已致敏的组织发生超敏反应,
胃肠炎(食物中毒)
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主要由鼠伤害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引起
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常见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奶类
表现为发热、恶寒、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严重者可伴有迅速脱水,导致休克,肾衰竭甚至死亡。
败血症
常由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引起
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经口感染后,病菌经肠道侵入血循环
症状严重,但肠道症状较少见,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表现,血培养阳性率高
无症状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
约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症状消失一年后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沙门菌,有传染性
储存场所:胆囊
免疫性
肠热症的免疫:细胞免疫为主(胞内寄生菌),免疫力牢固。抗体有辅助杀菌作用
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slgA有关
微生物学检查法
肠热症:第一周取外周血,2周取粪便,3取尿液,1-3都可取骨髓液
备注:前14天取血阳性高,2-3周包括3周取粪便阳性高
胃肠炎:可疑食物 粪便
败血症:血液
胆道带菌者:十二指肠引流液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诊断伤寒、副伤害
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O、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结果解释
正常值,伤寒沙门菌抗体凝集效价 O≥1:80,H≥1:160,副伤寒沙门菌H≥1:80才有诊断意义
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效价为初次的 4倍以上 时,才有诊断意义
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O抗体为lgM类,出现较早,约持续半年;H抗体为lgG类,出现较晚,持续数年,可受非特异性病原刺激暂时升高。
O高、H高:患肠热症可能性大
O低、H低:患病可能性低
O低、H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O高、H低: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它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带菌者检查
检测Vi-Ab,当Vi抗体效价≥1:10时,即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
在胆囊处再次入血引发第二次菌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