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案1第一节注意概述
中小学教案1第一节注意概述,导图介绍了注意的定义、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品质等。
编辑于2022-06-03 21:35:47第一节 注意概述
注意的定义
注意的概念及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征
往往伴有情感、情绪体验。还有意志活动参与
基本特性
指向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因为人不可能在某一时刻 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映。
指向性可以保证 我们的心理活动去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某些事物。
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 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
比如,当我们集中注意去读一本书的时候, 对旁边的人声、鸟语或音乐声就无暇顾及,或者有意不去关注它们。注意的集中性保证了我 们对注意对象有更深入完整的认识。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指向性
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年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
保持功能
集中性
一种比较紧张和持续的意识状态
调节监督功能
这是注意最重要和最富有意义的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 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另外,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适应变化多端的 环境。
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大略篇》中说:“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这里的“壹” 就是专一,意为只要教师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就能保证学生最终学业有成。
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的动作
“ 侧耳倾听、目不转睛“
无关运动的停止:
专心听讲时,停止交头接耳等小动作
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直接兴趣)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 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的客观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异乎寻常的特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 无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它可以分为
绝对新异性
前者是指人们从未经验过的 事物,
相对新异性,
后者是指各种熟知刺激物的奇特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更多的是 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人们在生活中表现的好奇心,实际上就是指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
刺激物的强度
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例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都会引起我们不由自主地注意。
就刺激物的强度而言,
强烈的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注 意,但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刺激物的相对强度, 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
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物 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 有其他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则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例如,在喧嚣的地方,即使是很大的 声音也不会使人们注意,而在寂静的夜晚,轻微的耳语声,也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大小、强弱方面的对比越明显,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突然出现与停止,减弱与增强,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 等都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一亮一灭的霓红灯,一闪一闪的救护车标志灯,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老师敲黑板就很容易引起 人们的无意注意。
新强对比运动
2.人本身的状态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一般是直接兴趣
个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凡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和符 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都会使个体产生期待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从而引起无意注意。
引起无 意注意的兴趣一般是直接兴趣,它是指对事物本身产生的兴趣。例如,建筑师由于职业的 需要,当他们出外旅游时,各式各样的建筑物,都会自然而然地引起他们的注意。
人的精神状态
身体健康与精神饱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无意注 意。一般说,
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容易对事物进行集中而持久的注意;
而在心情烦闷, 身体不适,精神过度疲劳时,无意注意范 围较窄,许多平时感兴趣的事情也不能引起注意。
知识经验
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保持注意有着巨大的意义。
前己述及,新异刺 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但要保持这种注意则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因为新异刺激 物固然能引起人们不由自主的注意,但如果人对它一点也不理解,即使能一时引起注意,也 会很快失效。如果人对新异的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
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
老师敲黑板
有意注意(积极注意)(意志注意)(随意注意)(间接兴趣)
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作有意注意,或称作积极 注意、意志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知识的自觉 调节和支配。
当我们上课的时候,由于要实现掌握文化知识的目的,我们便自觉地、自动地将心理过 程集中向老师所讲的内容,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 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知识上。这种注意便叫做随意注意。它是注意的一 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下列现象。
主动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的注意
受人的知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是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被纳入到心理活动后的结果,是由语词意识支配的
受以下因素影响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对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活动的组织
人的知识和经验
人的性格
意志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条件需要一定的
明确目的任务
激发间接兴趣
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趣为直接兴趣;
对活动的结果所 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
如有人开始学习外语,对识记单词、背诵课文感到枯燥无味,没有 直接兴趣。但由于逐渐认识到学好外语之后对于升学、出国、就业、工作及加速国家建设的 重要意义,便对外语产生了间接兴趣,从而在学习中能保持高度的注意。
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将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结合起来。如做笔记做实验
提出问题和提出自我要求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避免干扰有助于集中有意注意,
但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而且会加强有意注意。
例如,学习时听歌、室内钟表的滴答声。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直接兴趣)
是指由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比如小孩在家长逼迫下学钢琴,刚开始不感兴趣,但迫于压力不得不付出努力,这时候是随意注意。后来熟练了,就不需要意志努力了,这时候就是随意后注意。
老司机开车
随意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
例如,一个学习外语的人在初学阶段去阅读外文报纸,还是有意注意,很容易感到疲倦; 随着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当他消除了许多单词和语法障碍,能够毫不费力地阅 读外文报刊,可以说达到了有意后注意的状态。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又称注意的范围。
“一目十行”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女生优于男生
随年龄、知识经验的增长而丰富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材料的意义
注意对象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成为有机的整体,注意的范围越广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任务越复杂,就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广度越小
个体的知识经验
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越大
注意的稳定性
又称注意的持久性
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的时间的长短
但衡量注意的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一段时间的活动效率
狭义的稳定性指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如长时间看一本书)注意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
广义的稳定性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具体对象可以不断变化,注意指向活动的总方向保持不变。(如正在上课)
同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
无关刺激的干扰又叫不随意注意。
单调刺激的作用是指随意注意活动如果千篇一律,会引起主体的精神疲劳,也会产生分心。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内容丰富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能维持注意的稳定性。
但过于复杂,引起疲劳,也会导致分心。
主体的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 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一边上课,一边注意学生的反应。
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观察路况。
一心多用
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其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
活动是相互联系的。自弹自唱,边歌边舞
在不同感觉道分配注意容易。在同一感觉道中分配注意很难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上完语文课,再上数学课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如看完一堂录像教学课,要求学生转而互相讨论。这是注意的转移。
学生看录像中交头接耳,互相说笑,没有注意到录像内容,这是注意的分散。
良好的注意转移表现在两种活动之间的转换时间短,活动过程效率高
影响因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明确的信号提示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