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案1第一节意志概述
以下汇总了中小学教案1第一节意志概述的知识内容,包括意志的定义、意志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意志行动及其特征等。
编辑于2022-06-03 21:36:24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定义
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三个基本特征:(排节目)
第一,目的性。
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第二,调节性。
表现为能够按照预期目的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动。
意志对心理 活动的和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是发动
二是抑制
只有意志才能发动和抑制
第三,排难性。
意志与意志行动始终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在具体的意志行动中,上述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缺一不可。
二、意志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1)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
(2)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 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
(3)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 程的。
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 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 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
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 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
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 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1.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
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
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 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 教学工作中;
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 离开教育岗位。
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 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
《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 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
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三、意志行动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意志行动
1.意志行动的定义
意志过程就是内部意识向外部行为的转化。
因为意志过程总是要伴随着行动,并指向外部的特定目标。
我们把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
2.意志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只有人类才能预先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有意识地调节 自己的行为。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2.意志行动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动作分为
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例如小学生练字, 就是一系列的随意动作组成的意志行动
不随意运动,
不随意运动是无意中发生的不自觉的动作
比如手碰到针立刻缩回。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四、意志行动过程
意志总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意志行动的实现过程是意志心理过程的完整展现,它不仅是行动的外部表现过程,还包括心理对行动的内部组织和调节。
因此,意志行 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
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动机冲突
动机斗争一般有以下 几种表现。
(1)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 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在某 些时候人们面临多种选择,又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得到。
(2)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 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所谓“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
(3)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斜谷,当夜规定军中口号为“鸡肋”一一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就是这种内心矛盾的体现。
(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 突。
例如,大学生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确定行动目的
这是意志行动产生的重要环节。
3.选择行动方法
4.制定行动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在一系列内部决策完成之后,意志行动的下一步就在于执行所作出的决定。
因为即使动 机再高尚,行动目的再明确,方法和手段再完善,如果不去采取实际行动,这一切也只是空 中楼阁,毫无意义。
因此,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
1.执行决定阶段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2.执行决定阶段还要接受成败的考验。
五、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评价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标准
(一)自觉性(独立性)
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对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认识到行动的社会意义,主 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
自觉性是意志的首要品质,贯穿于意志行动的 始终。
自觉性强的人,
能够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进行取舍,吸收有益的成分,独立自 主地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对行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自觉反思 和评价。
在行动中能主动积极地完成符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任务,并能自觉调整个人利益 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为物质利诱而动心。
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 动中一方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易受暗示性的人,
行动缺乏主见,没 有信心。容易受别人左右,因而会随便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
独断性的人
则盲目自信,拒绝 他人的合理意见和劝告,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易受暗示性与独断性
都是缺乏对事物自觉、 正确的认识,分不清是非曲直,而去遵循盲目的倾向。
(二)果断性
如何做决定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意志机敏的表现。
果断性强的人,当需要立即行动时,能迅速地作出决断对策,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而当情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改变行动时,能够随机应变,毫不犹豫地做出新的决定,以便更加有效地执行决定,完成意志行动。
具有果断性的人善于审时度势,能全面而又深刻地考虑行动目的及其达到的方法,善于 对问题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的人遇事犹豫不决,患得患失, 顾虑重重;在认识上分不清轻重缓急,思想斗争时间过长,即使执行决定也是三心二意。
武断
武断的人则相反,在没有辨明是非之前,不负责任地做出决断,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 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
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而意志的果断性包括两方面内涵
一是明辨是非
二是迅速行动
具备的这两个特 点才能称之为果断。简言之,就是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在行动上能当机立断,不左摇右摆犹豫不 决。
果断性不仅表现在能抓住有利时机,顺利实现决定的行动上,而且也表现在一旦发现 情况变化能立即改变决定或终止正在进行的行动上。而这一些表现都是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深思熟虑和大胆机敏为条件的。果断性离开了这两条,可能就成了草率,它正好是 果断性的对立面
(三)坚持性
时间维度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 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质。坚持不懈就是持之以恒的做事,具有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 的决心;百折不挠是不怕困难与失败,自觉抵制一切不符合目的的主观客观的干扰,具有 顽强进取的精神。
意志的坚忍性在于既能坚持原则,抵制各种内外干扰,又能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达 到预定目的。
这是最能体现人的意志的一种品质。
坚持性强的人能根据目的要求,在长时 间内毫不松懈地保持身心的紧张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直至达到目的。在遇 到困难时,它能激励自己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动。
所谓“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凡有成就的人,都有极强的意志的坚韧性。正如 贝弗里奇所说的,几乎所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
可见,意志的坚 持性品质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意志的坚韧性在于
一方面善于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做到面临千 纷百扰,不为所动;
一方面善于长久地维持业己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锲而不舍,有始有终。
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执拗和见异思迁(动摇)。
顽固执拗的人对自己的行动 不作理性评价,执迷不悟,或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认准目标后,就一成不变的按照计 划行事,遇到客观情况,或者情况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我们平时所 说的“一条道走到黑”或者“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是指过于执拗,总是一意孤行。
见异思迁者则是行为缺乏坚定性,容易发生动摇,随意更改目标和行动方向,这山望 着那山高,庸庸碌碌,终生无为
(四)自制性
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
有自制力的人,能克制住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不论胜 利还是失败都能激励自己前进,这就是平时说的忍耐克己。
因此具有自制力的人,组织性、 纪律性特别强,情绪较稳定,学习时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甚至臻于“忘我”的境地,并且记 忆力强,思维敏捷。
反之,则思想易开小差,并时常破坏纪律,逃避学习。同时能制止自身 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
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任性
任性的人自我约束力差,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 的言论和行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常常为情绪所支配。
怯懦
怯懦的人胆小怕事,遇到困 难或情况突变时惊慌失措,畏缩不前。
自制性表现:
第一,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作出的决定;
第二,善于抑制与自己的目的相 违背的一切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