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案2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中小学教案2第二节教育学概述的思维导图,介绍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6-03 21:44:15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解释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根本动力是
研究教育问题。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
1.孔子:《论语》。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 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 中有充分的反映。
(1)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论教育作用: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
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子张》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 则仕。
(4)论教育内容:
“仁”、“礼”为核心。
具体形式上,继承西周的六艺,基本科目 是诗、书、礼、乐。
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因材施教;
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其他教育名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我国的《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包括: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指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指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启发性教学的思想;
(4)“学不蹦等” “不凌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体现了教育要遵循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杂施而不孙)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体现教学相长。
3.西方第一本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罗马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的最高成 就。
4.苏格拉底:
助产术。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募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强调运用问答式的启发 法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和问题的答案。
苏格拉底法可分为四个部分:
讥讽、
助产术、
归纳
下定义
5.柏拉图: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 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他认为:女子应该和男子享受同样的教育
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等。
6.亚里士多德:
是古希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政 治学》中,
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并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 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这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二)创立阶段(从17世纪到18世纪)
1.培根
英国哲学家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2.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夸大”
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大教学论》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并且,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理论。
3.洛克:
《教育漫话》,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 来自后天,
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此外,他提倡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
洛克爱画画
4.卢梭:
《爱弥儿》,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
“卢梭爱孩子”
瑞士培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
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等等,也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著作。
(三)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
1.“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论教育》一一(德)康德。在康德等哲学家的参 与和建设下,教育学逐渐跨入学术行列,列入大学课程,走上大学讲台。
2.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普通教育学》强调教育 的两大理论基础:
哲学伦理基础
心理学基础,
教育学要
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
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提出教学过程四阶段论,即
“明了(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教 过程的三个中心,即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齐勒: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四)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2.德国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他们坚持科学主义的实证研究,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方法引入了教育学的研究,倡导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建构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
3.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 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提出了新的三中心:
学生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学生在活动中总结经验”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4.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重视系统知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智育的地位
5.斯宾塞《教育论》
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和记录。
6.意大利女教育家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法》,《人类的教育学》,
重视儿童的内在潜力,重视感官训练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1.美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2.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选取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这些主张在各国的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重视。
3.苏联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长期教育改革实验,提出了 “发展教学论”。
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4.巴班斯基一一苏联教育家。
把现代控制论、系统论观点用于教学论研究,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 论。
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观点)》、《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原理)》等。
“最优化”包含5个因素
遵循教学规律
考虑条件
选择方案
调控活动
获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