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案2第二节小学生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中小学教案2第二节小学生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导图介绍了父母与儿童、同伴交往与团体的形成、师生关系等。
编辑于2022-06-03 21:50:58第二节 小学生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 性质却与幼儿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随着小学儿童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增长,小学儿童与 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 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具有更加平等关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 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父母—儿童
首先,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
再次,在小学期间,儿童与父母的冲突(如因父母坚持让儿童继续或停止某一活动而引起冲 突)数量也减少了
另外,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父母通常认为学龄儿童比学前儿童好控制一些,因 为可以对他们采用推理的方式
首先,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有所减少 其次,在小学时期,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在学前期, 父母主要处理的是诸如儿童发脾气、打架等问题。当然,有些问题在小学时期依然存在(如 打架),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是否应该要求儿童做家务?是否应该给他 们安排家务﹖父母是否应该监督儿童的友谊模式,是否鼓励儿童与特殊个体交往?父母应如 何监控儿童在家庭之外的活动?父母和儿童如何处理情感关系的变化,等等。 再次,在小学期间,儿童与父母的冲突(如因父母坚持让儿童继续或停止某一活动而引起冲 突)数量也减少了。当冲突产生时,父母与儿童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选择性模式。 另外,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父母通常认为学龄儿童比学前儿童好控制一些,因 为可以对他们采用推理的方式。 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 自己做出决策,
二、同伴交往与团体的形成
同伴交往是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的一个独特而主要的 方式。同伴交往及其影响早在学前期就已经发生了。进入小学以后同伴交往的形式及特点都 产生了新的变化。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相互交往频率更多,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 步增加,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社会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复杂多样和 深刻。在整个小学时期内,由于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
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5)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友谊关系的建立,不但为儿童提供了互相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 自我控制的机会,而且还是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源泉,并为以后的人际关系提供 了基础。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性伙伴 进行交往。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6、7 岁的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9—11 岁 的儿童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儿童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一般 说来,儿童对其朋友的特征非常了解。儿童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 4 岁以后的儿 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为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则要在 9 岁 以后才能达到。 美美老师免费赠送 禁止转卖 友谊的发股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万面。随着人从童年向少年,向青年过渡。友 谊的这些特性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有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 岁 没有形成友谊概念,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 性极其相邻性联系,这时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 岁 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服从自己 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 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儿重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 享,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他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也是友谊的基础。儿童的友谊 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 12 岁以后,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同伴交往,尤其是更为亲密的友谊关系的建立、使儿童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种影 响是以同伴的强化和同伴的榜样作用而实现的。
1 小学儿童的友谊
第一阶段:3—7 岁 没有形成友谊概念,只是短暂的游戏伙伴,朋友往往与实利和物质属 性极其相邻性联系,这时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 岁 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服从自己
第三阶段(6—12 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第四阶段(9-15 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 12 岁以后,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018.11 20、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阶段依次是( )。 A.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B.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C.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双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D.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 2016.11 57、下列符合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的有( )。 A.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的形式更复杂 B.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C.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D.与同性伙伴交往更多 E.开始建立友谊
2 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小学时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帮团时期”。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一是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二是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对儿童个性品质 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集体舆论实现的。 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研究了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把它划分为: 小学生的同伴团体的形成与发展有个明显的过程,一项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发展 历以下五个阶段:
(1).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 在探索与谁交朋友。
(2).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因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同路等 因素而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3).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因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 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学生。
(4).部分团体形成期(三至五年级)。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 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 为规范。
(5).集体合并期(五年级以后)。各个小集团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并出现了 统帅全年级的领袖人物。
41、小学儿童同伴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垂直分化期,由于儿童学习水平和体格能力的 差异,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垂直分化期一般发生在( )2021.9 A 一年级上半学期 B .一至二年级 C 二至三年级 D 三至五年级 19.根据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的和被支配地位的儿童阶段 属于( )2012.5 A.水平分化期 B.垂直分化期 C.部分团体形成期 D.集体合并期 9、儿童由于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座位接近、上学同路等自然因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的水平 分化期一般发生在( )2015, A.1 年级上半学期 B.1-2 年级 C.2-3 年级 D.3-5 年级
三、师生关系
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由于小学师生关 系的特殊性,小学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人际交往通常都是双向性的,师生交往也同样如此,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等影响着学 生,而学生的学业成绩、活动表现、外貌等等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对小学儿童而言,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低年级儿童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 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 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 “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开始变化。开始对 老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老师也表现出不同的喜好。调查还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 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小学儿童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极为 重视所喜欢教师的评价,而对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对其作出的评价也 可能作出相反的反应。由此可见,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教师努力保 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2 教师的期望
当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的态度,更经常表现友好的行动, 微笑,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的谈话更多,提问更多,并提供较多的学习材料,提供更多 的学习线索,经常重复问题,对学生给予密切关注,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也更长,更经常赞 扬学生。可见,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 都表现出他们的期望。通过上述的种种传递方式,教师实际上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即对之期 望高的学生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好好努力,而对之期望低的学生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能力。 教师的期望和他们与学生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自己的态度、人格,儿童的外表、 性别、种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能力和兴趣、人格、学业和家庭等。此外,对学生的控 制程度也影响教师的期望。如果学生的表现是可预见的,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交作业,参加 考试,阅读课外书等等,会给教师留下好印象,并提高教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