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案2第二节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中小学教案2第二节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导图的内容有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特点等。
编辑于2022-06-03 21:55:29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 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
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 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
进入小学后, 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感表现形态在不断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表现形式在发生变化。小学生很重感情。他们对人对事十 分热情,虽然比起幼儿来显得含蓄些了,但仍然比较外露。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热情都易受 具体事物支配。
大约在三、四年级以后,小学生的热情开始分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减少 了盲目性。小学生富于表情,且比较容易变化。小学生容易激动,带有一定的易激惹性。小 学生也出现心境,但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太长。大约到中、高年级才逐步出现影响整个情感状 态的心境。
(二)小学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深刻
入学后学习变成了小学生的主导活动,随着这一突出需要的出现,小学生情感的范围和 内容逐步扩大并丰富。
如,由学习成功或者失意,相应地产生愉快或沮丧的体验。同时其他 的情感,诸如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同伴友谊感等随之发展起来,而且体验不断深刻。
同 是愉快,幼儿可能是由于得到好的玩具、好吃的事物,而小学生主要是得到好的分数,受到 集体的表扬。在区分好、坏时,小学生不仅看表面,还能开始运用一些道德标准去评价等等。
(三)小学生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
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生活中,小学生的情感逐步内化、稳定,与其发展进程 与小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基本一致,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逐步增强。
例如: 小学生会尽量忍住自己的眼泪,不让他人看到他所体验的恐惧;会努力掩饰由于受到老师的 夸奖而感到满意的心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容易发脾气。
(四)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可控性逐渐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低年级学生不善于掩饰、控制。
如低年级学 生在玩得入迷的时候,忘记了写家庭作业。这与儿童神经系统的尚未发育成熟一大脑皮层的 兴奋与抑制不平衡有关。
在独立学习和集体生活的锻炼下,中、高年级学生控制、调节情感 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根据学校纪律的要求约束自己的激情,在完成作业时,能抑制 自己想去玩的愿望。
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 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 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二、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特点
高级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道德感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低年级儿童主要是以社会反应作为自 己情感体验的依据,
中年级儿童则主要是以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
而高年级儿童则开 始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
③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如义务感、良心范畴等情感体验发展较早较好,而与政治道德感有关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则 相对较晚,水平也较低。
④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在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变化进程中,情绪经验积累和概括起着重要作用。
⑤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 崇高道德观,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前者引起小学儿童强烈的、具有 感染功能的情绪体验,
后者则是由于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对道德 情感的发展起着内部稳定性的作用
(二)美感
一是对审美对象的感性面貌特征,如线条颜色协调等
二是审美对象的感知与欣赏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鼓舞和力量,
小学的美感特点:
①小学低年级几童已能很好地欣赏动物塑像,与高年级儿童的感受体验成绩十分接近。但 对人体造型欣赏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对人体造型美的体验逐渐深刻,美感欣赏能力逐渐发展。
②在音乐美感欣赏上,小学高年级学生与中学生一样,认为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旋律优 美,更能引人入胜,产生美的愉悦,一方面是因为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流行歌曲到处“流行”,小学生已对其十分熟悉,而对于传统歌曲和民歌却接触不多。另一方面,小学生 受知识的局限,并且缺乏深刻的人生体险,对词曲优美、气势磅礴的传统歌曲和民歌缺乏 心灵的共鸣,而流行歌曲则以其简单易上口的旋律和节奏为小学生们所易接受,并产生情感 体验
小学生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明显地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 解,受制于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对美的不同需要。
一般来说,经常接触的具有明 显美的外部特征的客观事物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而那些接触少的,具有深刻内涵 的、美体现于内在特征的事物则不易引起他们的美感体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在教 育的影响下,小学生的美感体验会越来越丰富
(三)理智感
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
小学生的求知欲在不断扩大和加深,如学习兴趣在整个小学时期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①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 兴趣;
②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如对小学生 学科兴趣分布情况调查研究发现,最喜欢体育、语文、美术这三门课程的学生之和占调查总 人数的76. 2%,而最不喜欢美术、音乐和其他(英语、地理)的学生占29.5%;
③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
④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小读 物;
⑤从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
三、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要培养儿童积极、健康和情感,应从几个方面工作入手:
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移情
四、正确对待小学生的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常常是儿童行为异常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的学习、交往、个性发展等都会因 其情绪障碍而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绪障碍。
1 .过度焦虑
焦虑的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研究重点。
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主要来源于本 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
1、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 盾。
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
抑制本我的冲动;
对自我进行监控;
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根据威胁的来源可以将焦虑分成三种类型:
自我感知到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威胁,由此引 发的焦虑称为现实性焦虑;
本我和自我之间冲突,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引起的恐惧感称 为神经性焦虑;
超我和自我之间冲突,即自我收道德良心职责引发的罪疚羞耻感称为道德性 焦虑。
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实现目的或遭遇困难而形成的焦急、忧虑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过度焦虑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素质性焦虑,即儿童从很早就出现焦虑、焦躁等过度反应 特征,通常他们的父母也是慢性焦虑症。
二是境遇性焦虑,对于那些平时正常的儿童来说, 由于生活中出现一些重大刺激,如父母离婚、教师严重歧视,也有的是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 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明白某些事情时,或害怕在众人面前出错等,而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过度焦虑的学生,平时温顺老实、自尊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常过分紧张,不能 放松自己,敏感,多虑,总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对自己做过的事总不放心,对自己的学习、 交往等能力缺乏自信,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又无身体疾病。
具体表现为:
A.在认知上,忘记自己学过的东西,不能够进行思维,头脑中思维一片混乱;
B.在生理上,声音开始颤抖,•开始… ・出汗开始感到恶心;
C.在情绪上,感到自己无用,不知所措,几乎掉眼泪。
过度焦虑的防治,重要的是区分两种焦虑
针对素质性焦虑要从克服学生性格上的弱点人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学习和行为方面 的具体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针对境遇性焦虑,要查找原因,加以调整。
如果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要让学生坚信它 将随时间的流逝而平复,要努力抑制与之相关的思维;
或努力做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以抵 抗紧张。
如果是知识经验不足,就要反复复习,尽可能熟悉它,经常为自己确定现实的学习 目标,并为之奋斗。
2 .恐惧症
恐惧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某种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恐怖的情绪。
它与一 般儿童的恐惧是有区别的,正常儿童怕生病死亡、怕野兽、怕强盗,其反应强度与其危险性 相适应;
而恐惧症则是过分恐惧,是指恐惧程度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危险程度,有时虽然知 道这种害怕是多余的,但却无法抑制。
3 .强迫症
强迫症是重复地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刻板的形式,坚持某种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适的观 念、意向和行为。强迫症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等。
强迫症儿童常有特别拘谨、胆小、不活泼的表现,经常重复某种强迫观念、强迫意向或 动作,明知不合理、不必要,但自己无法控制,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作业是否正确,反复 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儿童强迫症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教育和心理治疗。
具体来说,可以采以下方 法:
(1)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鼓励儿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丰富儿童的业余生活,
(2)树立信心,家长和教师要帮助他们自觉认识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指导他们处理问 题时要当机立断,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弱点。
要鼓励他们正确评 价自己,要看到自己的力量,并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不断提高自信心。
(3)可采用防止反应法和行为对抗法,治疗儿童的强迫行为,即设法阻止其强迫行为的发 生,把对抗刺激与强迫行为反复多次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使之与原来的强迫行为 相对抗,消除原有的错误行为。
其具体做法是:
在儿童手腕套上橡皮圈(拉弹时皮肤稍感疼 痛为宜),当出现强迫现象,立即弹橡皮圈,以对抗强迫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 脱掉橡皮圈,用自己的意念控制,一般控制几周后就可以改变了。
4 .抑郁症
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
引起儿童抑郁情绪的原因很多,有
生理上的原因、
心理上的原因
环境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