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事法律行为
此篇导图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来阐述民事法律行为是什么
编辑于2022-06-05 14:58:33民事法律行为(一)
概念、特征、分类
概念——以(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的)意思表示(表示于外,为他人所知晓)为核心、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有效)的行为。
分类
单方法律行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如,无主物先占、抛弃所有权和其他物权,授予代理权、授予处分权、立遗嘱、抛弃继承、解除合同权、选择权、择定权
双方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多方(共同)法律行为——多数人意思表示一致,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如,设立公司章程、合伙协议
民事法律行为与决议行为(①法人与非法人组织内部②不需得到所有成员同意也能产生效力③必须按照法定或约定的程序做出)的区别
意思表示——内在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生效情形
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需要受领。《民法总则》:以对话方式做出的意思表示,只有在表意人的意思表示被相对人知悉对话的内容,意思表示才能够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如继承法中立遗嘱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概念:①成立:已经具备了成立要件而客观存在,如,合同经过要约和承诺而形成合宜,遗嘱已经由遗嘱人做出。②生效: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从而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区别
性质:①成立只涉及当事人个人意思的问题,其基于自主、自愿实施了一定行为。②生效意味着法律采取一定标准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做出评价或干预。
构成要件不同:①成立要件包括当事人、当事人作出意思表示、当事人就意思表示达成合致。②生效条件包含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①主要表现了当事人的意思;②如果当事人的合意符合国家的意志,将被赋予法律约束力。法律行为的内容中是否存在着欺诈、胁迫或其他违法的因素。
法律后果不同:①不成立:过失方根据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赔偿另一方所遭受的利益损失,如果当事人已经作出履行,则应当各自向对方返还其已接受的履行。②无效:由于其根本上违反了国家意志,所以其不仅要产生民事责任(如缔约过失责任、返还不当得利责任),而且将可能引起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生效的条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完全|限制-可实施一定的...|无-不能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真实-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反映其内心的效果(说的和做的一致;如若说的和写的不一致时以书面为主)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和良善风俗,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主要指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道德。社会共同利益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最高利益。——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对于那些表明上虽未违法现行立法的禁止性规定,但实质上损害全体人民共同利益。)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之后,是否能发生效力尚不确定,有待其他行为或事实使之确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类型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未成年人 需监护人认定)
无代理权人因无权代理而从事的法律行为(意见代理)
无处分权人因无权处分而从事的法律行为(监护人不能处分未成年人财产)
效力的确定
真正权利人行使追认权(形成权)
善意相对人(未成年人打赏网红中的网红)行使撤销权
善意相对人的催告权(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允许撤销权人通过行使撤销权而使该已经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归为无效。(有溯及力,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未被撤销之前仍然有效(区别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任何一方不得以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可撤销的因素为由而拒不履行义务)
方式:①撤销权人通过意思表示直接行使撤销权。②通过提起撤销之诉行使撤销权。
分类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单方或双方误解,不是因为受他人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
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欺诈行为也可以由第三方实施,第三方在实施欺诈行为时,必须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时,受欺诈方才能请求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生产者虚假广告,销售者不知道,也不应当知情,则消费者就不能主张撤销合同)
因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如,黑社会要账)
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一方在从事某种民事法律行为时因情况紧迫或缺乏经验而作出了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行为,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撤销权的行使
专属权,当事人享有,不得转让。必须提起诉讼或仲裁,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裁决。
撤销权的消灭
超过时限
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起三个月内没有行使,则撤销权消灭
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失。(无论当事人是否知晓)
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撤销权是私权,按照私权自治原则,权利人可以放弃其权利。(明确表示包括书面、口头、默示的方式)
民事法律行为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返还财产(已取得的财产返还或者折价补偿)
赔偿损失(过错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各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
当事人意定(非法定),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且不确定的且必须有可能发生事实,且条件必须合法
作用
停止条件(延缓或生效条件):限制法律行为发生的条件,暂时停止发生效力。
解除条件(消灭条件):限制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自条件成就时消灭,而在条件未成就以前,民事法律行为继续有效。
附期限
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将期限的到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在时间上受到限制,期限必然到来,所以民事法律行为必然生效或终止)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概念: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而应当被宣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特征:①违法性(包含公序良俗)②对其实行国家干预(查处、追究当事人行政责任)③不履行性,当事人不得履行,可修正或剔除违法部分。④自始无效—溯及力(自实施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类型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
虚假的民事法律行为(为逃避债务而虚假赠与财产、为逃避房地产收费或者房屋限购政策而虚构离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
恶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