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我意识的基本理论
这是一篇关于自我意识的基本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以及自我意识的作用这几个方面
编辑于2022-06-05 21:14:25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基本理论
理论一
自我意识的结构
(一)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个层面,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
1自我认识
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成分,也是自我控制的心理基础
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 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 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所观察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 自己的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 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 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2自我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
自爱、
自尊、
自恃、
自信、
自卑、
自责、
自暴自弃
优越感
它也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卑或自责。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
(1)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 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 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指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的
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
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有人把它比喻为内心的“道德法庭”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
发动作用
制止
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自我掩饰工自我掩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好或者坏。比如出于公心和礼貌,也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理论二
1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心理特点,
人格特征,
能力
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
自尊自爱,
自豪,
自卑
自暴自弃
3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
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
自我追求
(二)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以分为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 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 色、地位、权利、义务等的意识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认 识和体验,如对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等的认识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场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 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部的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 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式为不平衡性。
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 立意向日趋强烈;在心理上在将自我分成了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部分;强烈关心自己利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有较强的自尊心;并且道德意识得到独高度发展立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 而发挥作用,因而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有一个萌芽、 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自我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认识,主体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 清我与物,我与非的关系。
其产生和发展大体经过:把自己与自身的动作区分开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的信号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掌握代词“我工并能区分“我”与“你力 “我与他”,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①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称生理自我
从出生8个月开始至3岁左右成熟
儿童在思维时往往只以自己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反映事物,而有一种不 能从事实出发来反映事物的认识倾向
所谓自我意识的自我中心期,也是这个意思,是指 儿童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象关系的时期
②客观化时期(社会自我)
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此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向客观化发展,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学会摆正自己同社会、同别人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相应增强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这一 段,这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是学习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世界观、价值观 的时期,也是为走上社会创造各种条件的准备时期
③主观化时期(心理自我)
从青春期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此期学生的个性逐渐形成,能以他自己的倾向和价值观、世界观去对待社会、处理问 题,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一般来说,到青年期,自我评价能力已接近成熟,能比较全面 地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有一个萌芽、 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认识,主体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与物,我与非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之,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客观的我向主观的我过渡,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无性意识向有性意识的过渡
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调节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