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过程
这是一篇关于德育过程得的思维导图,其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德育模式以及品德教育模式
编辑于2022-06-05 21:44:25第二章德育过程
一、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
是促使受教育者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
个体社会化
社会规范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德育过程由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
各要素、各部分之间
各要素、各部门内部各方面之间
的对立统一关系。
包括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教育者和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学生己有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三、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 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知,即道德认识,
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包括两个方面:
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情,即道德情感,
亦称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
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
毅力
自控力
行, 即道德行为,
它是道德认识和道 德情感的集中体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但人的道德行为可能是偶然的,亦可能是经常的,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又是自然的。
在一定意义上,真正称得上道德行为的只有道德习惯
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注意全面性 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
(2)注意针对性与多端性
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展开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引导行为,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不能固守既定的程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变通,采取多种开端。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人的思想品德只能 来自于一定的活动和交往,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是学生 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基础或源泉,
组织活动和交往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
2.活动与交往的多样性;
3.活动与交往的集体性;
4.活动与交往的公益性。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的矛盾表现在很多方面,分为
内部矛盾
表现为教育和受教育者。
主要矛盾,
表现为
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并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矛盾,其他矛盾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要矛盾,
1.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帮助学生认识到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一种是认识性质的,“有错不知错”
第二种是能力性质的,“犯错不自觉”
第三种是思想性质的,“知错也犯错”
2.调节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外部矛盾
如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影响的矛盾;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与再教育,不断实现思想品德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
四、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
道德与
德育理论、
德育内容、
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
的某种组合方式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 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皮肤科(皮亚杰、科尔伯格)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 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 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特征
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2.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特色
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
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
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
1.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 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来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3.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谅麦克尔
体谅模式是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特征
1坚持性善论;
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特色在于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 各种可能反应
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1.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 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2.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内容逼真且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3.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 教学方法。
(三)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澄清撒哈拉(拉斯、哈明、西蒙)
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 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其目的是通过选择、 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理论
价值澄清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们获得一种价值观念
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 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
评价过程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必须经过选择、评价和按这些价值观行动的过程
包括七个分过程
1.自由地选择
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3.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4.赞同与珍视,确认;
6.依据选择行动;
7.重复
课堂应用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专门设计的方法和练习,通过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柔和”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应用上述七种评价过程,并把他们运用到现存的理念和行动中,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四)社会模仿模式
模仿班杜拉
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可资借鉴的地方在于
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
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品德教育模式
当代美国品格教育的倡导者认为良好的品格包括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
知善、
爱善
行善
他们认为品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全面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
树立道德榜样;
关注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家(品格知情行)长和社会要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