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培养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培养的思维导图,其内容涵盖了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常见问题与辅导
编辑于2022-06-05 21:46:38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培养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急识;
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 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 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有
自我概念
自我调节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尊心
自豪感
自我 监督
自我调节
自我控制等。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 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 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最后,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 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 为重要。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 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小 学时期则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有一个萌芽、发 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认识,主体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分清我 与物,我与非的关系。
其产生和发展大体经过:
把自己与自身的动作区分开来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把自己 的名字看作自己的信号是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
掌握代词“我”,并能区分“我”与“你”, “我与他”,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标志。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其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①自我中心期。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称生理自我。
从出生8个月开始至3岁 左右成熟。
② 客观化时期。
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 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③主观化时期。
从青春期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 征形成的过程。
其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 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之,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客观的我向主观的我过渡,从他律向 自律过渡,从无性意识向有性意识的过渡。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个 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小学生的 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时期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我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概念。
他们对于自己的描述开始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 理术语发展,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倾向。
同时,小学生的自 我评价开始不再顺从他人,而有了一定的独立见解,这种评价也开始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稳 定。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 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以下从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三方面来说明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 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 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 展的。
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姓名、年龄、性别、 家庭住址、身体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 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
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 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它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 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等不 同的层次。
2 .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 辰J O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 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 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 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家庭教育风格常常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
如权威型父母的教育往往是民主而严格 的,他们喜爱并接受儿童,对孩子的学业和行为有较高的要求。
他们善于倾听并尊重儿童的 意见,信任和鼓励他们,较多地采取鼓励、奖励良好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斥责、惩罚其不良 行为的方式。
这种家庭的儿 童往往了解父母所建立的明确而一致的行为规则,了解父母对 自己的期 望,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
实际上父母的教育风格与儿童的自我评价 是相互作用的,父母的积极行为使儿童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同样,有较高自我评价的儿 童也促使父母更加民主
自我评价与儿童的交往也有相关。
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加受人欢迎,学校成绩也较 好,而低自我评 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
3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 大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
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 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小 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 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四、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常见问题与辅导
(一)、自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 James)认为,自尊就是指个体的成就感,或者说,自尊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对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可见小学生自尊的辅导,关键在于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失败的感受。有许多心理学家 认为,自尊是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共同构成的。
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 什么样的人的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一种轻浮的、根本达不到的幻想(如我想成为百万 富翁,我想成为著名影星等),而是一种想拥有某种特性的真诚愿望。所谓现实自我,是指 一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技能、特征和品质的主观认识。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一致时, 自尊就是积极的。
相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时,自尊就是消极的,
我们应当注意,现实自我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知觉的过程。人们在自我知觉的过程 中通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第一,武断推论,即没有充分的依据,凭想当然下结论。比如,有些学习钢琴的小学生, 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没有看到别人付出的代价,以为只要自己学习钢琴,不付出代价也能 获得成功。
第二,选择性提取,即只注意消极的信息。比如,一个因为胖而自卑的女孩,可能对别 人挑剔的目光极为敏感,却对赞赏的目光非常麻木。
第三,泛化,即依据单一事件下结论。比如,一个人的生活有学业、品德、体貌、人际 交往等很多方面,却只根据学业或体貌来给自己或他人下结论。
第四,扩大,即高估消极事件。比如,和同学为一件小事吵架了,事情并不严重,却总 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第五,缩小,即低估积极事件。有些成绩不太好,却很有礼貌、爱劳动的同学,总觉得 不是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因为他没有看到好品质的价值。
第六,个人化,即对消极事件采取个人负责的归因风格,把不是自己的责任也揽到自己 身上。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有时是因为题目太难,却责备自己没有学好。
第七,二分思维,即全或无的思维,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正确,要么错误,对自 己、对他人总是做“好”与“不好”的简单化评价。以上这些错误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珍视自己所拥有的某种技能、特性和品质, 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提高自己的自尊。
(二)、自我评价
有关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是近年来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中自我评价是自 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个体进 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对自我的评价有三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过低的自我评价和适度的自我评价。我们知 道自我评价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评价过高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于低估其他人的力量及其他外部的不利因素,表现为只看到 自己好的、优胜的方面,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或者过于夸大自己的优点,目空一切;
由于满 足现状,行为上也就不思进取,骄横跋扈,不能容忍批评或建议,不能正视挫折,害怕失败。
我们称之为自负。
(二)自我评价过低
主要表现在认知上不欣赏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贬低自己, 以至于面对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也可能不知所措,不能坦然接受;
行为退缩,因为害怕犯错 误或遭遇失败而不敢做事(例如对于老师的提问明明是会的也不敢回答),与人交往时显 得被动.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融人新的团体;
意志薄弱,遇到挫折容易灰心丧气,面对困难 时轻易放弃。
我们称之为自卑。
自卑的主要表现如下:
1 .过分的责备自己。
自己犯了点错误,做错了一点事情,责怪自己是可以的。
“过分”,
一是指程度过于强烈,如生自己的气,几顿饭 不吃;
二是时间过长,连续几天,甚至十几天都在骂自己。
但自我 菲薄的学生往往过分的责备自己。
2 .过度的嫌弃自己。
谁都希望自己各方面比别人好,可事实上不可能。
自我菲薄的学 生常因自己的一点生理缺陷(有时并不是缺陷,例如,脸上有一颗小痣),一些学习及生活 中的不足(如学习成绩中等)而嫌弃自己,并经常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
当别人 提及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时,就会大发其火。
3 .过分的毁损自己。
极端者会扯自己的头发,打自己的耳光,不吃不喝,有时甚至用 头撞墙,用针刺自己,以此表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自己对自己的愤怒。
(三)不正确的比较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往往与不正确的比较有关。
例如,脸上长出青春痘时,他会与同 伴比较:他们为什么没有?二年级时,我的考试经常得“优秀”,现在三年级了,为什么时 常只能得个“良好”?经常性的这样比较,就容易形成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态度。因此需要引 导他们做多向比较。
所谓多向比较,就是克服单「的毛病,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面与他人、.与自己的过 去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多相比较的关键,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指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经验去对待有关事 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
儿童在幼年时期,常常处于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
当他们看到一个小朋友拿着玩具 在哭泣,他们便会认为:小朋友不喜欢这个玩具。
(因为他们自己也会因为不喜欢某个玩具 而哭泣)。
如果别人告诉她(他),小朋友从来没见过玩具,被玩具吓哭了,他(她)怎 么也难以理解。
幼年时的“自我中心”,是儿童正常的心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阶段,儿 童就已经走出“自我中心”。
但是,仍有一些心理发展不良儿童处于幼年期“自我中心”的 境地。
其主要表现为:
很难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事物;
很难用别人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很难 体验别人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
很难考虑别人的感受;
即便是在别人提示之后,他们仍然很 难做到上述各点。
自我意识问题有很多是因为缺少角色经验造成的。
在辅导与训练中,让 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一体验多种角色,对解决自我意识问题大有裨益
自信自卑,自负,都跟信心有关,自信是自己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而如果这个“感受” 变得消极,到了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的地步,这就变成了自卑;
可以看到,自卑、自信、自负是一个连 续体。每个人身上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些值得自豪之处,也有些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地方。
而如果这个“积极的感受”, 到了夸大、不切实际的地步,那么这就变成了自负。
因此,三种状态应该都会同时存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我们通常用占优势的状态去评价一个人 的自信状况。
自卑主要表现在认知上不欣赏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贬低 自己,以至于面对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也可能不知所措,不能坦然接受;
行为退缩,因为害 怕犯错误或遭遇失败而不敢做事(例如对 于老师的提问明明是会的也不敢回答),与人交 往时显得被动.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团体;
意志薄弱,遇到挫折容易灰心丧气,面 对困难时轻易放弃。
自信的人表现出充分地肯定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欣赏自己,了解到自身的 缺点并能接受它、以它作为挑战自己的动力;
行为上积极进取,主动交往,敢于通过自己的 行动实现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勇于接受挑战,遇到挫折不气馁。
自信意味着自己相信自己,它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价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反映 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 分,是人们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品质,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源泉之一。即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 的积极感受。
“积极”意味着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接受和支持的态度;
“感 受”则包含着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感觉、认识和评价。
自信包含以下内涵:
1 .自我认识。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其中的“知己”,就要能够了解关于自己 的整体的身心状况,包括认识自己的外表、气质,认识自己的个性及行为特征,认识自己的 爱好和能力特长,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和方式,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而这些对自己的认 识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夸大。
2 .自我接受。
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觉得自己基本没有什么特点和特 长,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因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事实上,“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在一张集体照中,一定可以找出你来,那难道不是一种独特性吗?
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的排列成为你的个性,不同的经历组合成为你的人生,这些都是个人的独 特性。
因此,我们需要接受看似普通,实则独一无二的自己。
3 .自我价值,是指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确信经过积极的主观努力,终会展示自己的 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
那么多身残志坚的人,如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他们本身的残疾对 社会也许是一个负担,但他们经过努力,最终为社会创造财富,成为一个榜样。
这一切都因 为他们坚信: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关键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4 .自信还体现为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指能够依照自己的最高利益行事,维护自 己的主张而不会产生过度的焦虑,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会否定别人的权利。
自信是一种个性 特质,具有可塑性。
因此可以通过行为的训练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