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章 德育的实施途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章 德育的实施途径,所谓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 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网店详情页排版方法分享~包括中心页面组成,优质详情必备,详情页的排版参考方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喷绘色彩基础培训方案,内容涵盖色彩基础,喷绘写真。框架清晰,内容丰富,希望对小伙伴有所帮助哦~
酒窖营销计划方案,包括结果目标,过程目标。框架清晰,内容丰富,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可供大家参考,借鉴,交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四章 德育的实施途径
一:德育课程
所谓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 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点
一是育德性:
德育课程的要旨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
二是体悟性:
道德教育并非只是灌输道德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道德规范有体验、感悟、成为指导真实生活的道德观念,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由观念变为信念。
分类
1.认识性德育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 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点、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地位
它是我国德育课程中基础的和主要的课程类型,是学校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特征
它具有教学活动独立性和育内容系统性的特征。教育性或思想 性是它的第一要义。
功能
传授道德知识,
发展道德认识能力
2.活动性德育课程
是德育的主导课程
它与认识性德育课程 既相辅相成,又有相对独立性,自成体系
特征:
它更强调和重视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 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功能:
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
3.隐性课程
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功能是:
(1)陶冶功能;
(2)导向和激励功能
(3)规范、约束功能。
主要包括:
(一)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二)校园文化建设
(三)班集体建设
二: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
思想政治课
其他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班主任工作
第一: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具有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与其 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
(-)专门的德育课教学:
专门的德育课教学是向学生比较系统的进行直接和专门的德育课程,是我们学习教育具有 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形成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以德育内容为 核心的综合课程。
上好小学德育课需要做到:
(1)目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成功的前提
(2)每堂课猪蹄要求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明了,有针对性,讲究实效
(4)材料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5)坚持启发性教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其它学科教学——学科德育
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经。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具有教育性。
需要教育者自觉有意识地掌握和发掘教材中地德育因素,在组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小学)
校会是全校性地大会,是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经,非定期和不定期班会是经常、更具有针对性地集体教育形式,而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地核心组成部分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地组织,在促进儿童品德发展、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少先 队地队会是小学生自我教育地重要形式。
学校德育的两种基本方式:
德目主义
德目主义亦称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和进行直接的道德训练来落实道德教育;
全面主义
全面主义又称间接的道德教育,即把道德价值、规范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以及学校整体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