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卫生微生物学
卫生微生物学内容大纲,包括微生物生态学、卫生微生物学研究与检测方法、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水微生物、公共场所微生物等等。
编辑于2022-06-09 20:22:10卫生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概述
定义
卫生微生物:指环境中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微生物统称
卫生微生物学:是研究卫生微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这些微生物方略的科学
对象
广义:存在于自然界的所有微生物
狭义: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微生物
研究内容
研究卫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
研究卫生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研究卫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研究人类应对有害微生物的方略
研究“非致病微生物”的意义
是地球上微生物的主要组成
可演变为致病微生物
常用作致病微生物的指示代表
很多具有降解有害物质的作用,可净化环境
是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
卫生微生物研究的意义
为科学、学科的生产力发展服务
为生物病原性疾病防治服务
为生物医学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服务
为制定卫生标准、政策和国际交流服务
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共性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水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温度:氧气、酸碱度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微生物与高等生物的不同特性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形态多样
繁殖快
代谢类型多、活性强
分布广泛
数量多
易变异
作用
有益作用
卫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环境保护
参与人类健康生活
用于农业生产
生命科学的研究
有害作用
引发感染性疾病
工业产品被污染
粮油食品被污染
发展史
巴基德:奠基者、巴氏消毒法
科赫:固体培养基
伊凡诺夫斯基:1982年发现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
研究前景
第二章 微生物生态学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定义:是指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各种生物体所组成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一定功能的独立性的动态复合体系。
研究内容:生物圈(地球表面全部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的总称)
特点
多样性
稳定性
适应性
物质流和能量流
微生物生态学
定义:是研究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科学。
相关概念
生境(微环境、微小生境):是指微生物能够在其中生存,并执行其特定功能的微小环境。
龛(生态位):不但包含了生物生存的空间概念,还蕴涵着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变化中的位置
种群:具有相似特性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的同种个体群。种群是组成群落的基本部分。
群落:一定区域内或一定生境中各种微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和功能单位。
生产者和消耗者
研究范畴
核心内容:正常生态规律、生态平衡、生态失调
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微生物生态演化规律
适应性
定义:是指生物能适应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波动或剧变以保持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适应性是微生物进化中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是生物的基因型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类
遗传适应性(进化适应性)
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型获得适应新环境条件的生理特性,并且通过生长繁殖形成新的种群。
表型适应性(生理学适应)
暂时反应,基因型不发生变化。
变异性
定义:是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遗传保守性:后代与亲代相似,总保持亲代的类型,因而得以保持生物物种的稳定性。
遗传变异性:形态、生态或生理状态方面不完全相同
选择性
起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人工选择(训化):按照人类的意愿使生物发生某些对人类有益的变异,并把这种变异保留,遗传给后代。人为的。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
前者由自然环境条件决定,后者以人的意志为主
前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后者则比较快
前者所保留的变异对生物本身有有利,后者所保存的变异只对人类有利。
微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限制因子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利比希定律)
基本核心:任何生物的总产量或生物量决定于所处环境中该生物生长所需的数量最少或浓度最低的营养因子。
限制因子:某种物质可利用的量最接近于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的物质。
耐受性定律
耐受限度:生物对这些生态因子所能耐受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之间的范围。
综合作用定律
核心: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环境
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增效:一个因子能增加另外一个因子对生物的生态效果
减效:降低或减弱了另一个因子的作用效果
补偿作用:某一生态因子的减弱对生物生长:不利,但可因另一生态因子的增加而得到补偿的生态效果。
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互生
定义:指两种单独生活的生物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有利于双方的生活方式
特点:可分可合,合比分好
分类
偏利互生
一个获益,另一个不受影响
eg: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互利互生
彼此相互有利,专性
eg: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蓝藻和细菌
互惠互生
彼此互相有利,非专性
eg: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
寄生
定义:是指一种生物侵入到另一种生物体,从宿主体内获得自己所需的营养物质并生长繁殖,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特点:只对寄生物有利,对宿主有害
eg:噬菌体与宿主细菌
拮抗(偏害共栖)
定义:指两个种群共同生长,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干扰他种生物的代谢活动,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捕食(猎食)
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eg:真菌套捕线虫
竞争
定义:指两个种群共同生活于同一环境中,因需要相同的生长因子或其他环境条件而发生的争夺现象。
共生
定义:是指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两者间互无伤害,也互无补益,各自互无影响的关系。
微生物生态平衡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生态平衡
定义:是指生态系统个组成部分的内部或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及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演替: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相继更替的过程
生态失调: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产物影响着环境,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也影响存在的微生物,即打破了微生物原有的生态平衡。
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
菌群失调
定义:指在原生态环境内正常微生物的群落发生种类、总菌群数和各种群落成员的活菌数异常变化。
诱发因数
射线辐射
使用抗生素
外科手术
其他原因
医源性因素
免疫抑制剂
细胞毒性物质
激素等
疾病发生的本质是机体生态的失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主要类群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
土壤(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是微生物的“大本营”)
水体
淡水型
海水型
空气
工农业产品
农产品(霉变)
食品
引起工业产品霉腐的微生物
正常人体及动物体
极端环境
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原核细胞型
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中性状最具代表性、数量最多的。
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放线菌
链霉菌属
诺卡菌属
单孢菌属
鞘细菌
球衣菌属
铁细菌属
蓝细菌
滑动细菌
真核细胞型
真菌
单细胞
酵母菌
类酵母菌
多细胞(有菌丝和孢子)
青霉菌
曲霉菌
镰刀菌属等
藻类
绿藻
硅藻
甲藻
原生动物
鞭毛纲
肉足纲
纤毛纲
非细胞型
病毒
噬菌体
亚病毒
应用及研究前景
应用
全面认识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深入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
积极推进疾病的防治
有效修复与保护环境
对有机物的降解
对金属的转化
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微生物监测
前景
第三章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与检测方法
卫生微生物检测特点及基本原则
特点
检测对象众多
样品来源复杂
检测方法灵敏
检测程序灵活
检验指标间接
服务范围广泛
检测原则
样品采集原则
采样的代表性与针对性
保持样品原有的微生物状态
防污染
防杀菌
详细记录样品信息和标记
样品运送原则
尽快送检
保护样品中待检微生物
调节温度
加入保护剂、去除对待微生物不利的因素
完善样品交接
样品储存原则
低温冷藏保存
超低温冷冻保存
实验室检验原则
科学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微生物检验优先原则
生物安全原则(防人员污染)
卫生微生物学研究和检测方法
检验程序
定性
定量
分型
样品采集、运送及处理
标本采集
标本处理
样品混匀
保证检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样品浓缩
离心浓缩法
过滤浓缩法
吸附浓缩法
免疫磁珠法
损伤菌的复苏
修复的基本方法:在细菌繁殖之前,将其置于无选择性压力的培养环境中,改变培养温度和时间等,以促进损伤细菌的恢复。
增菌与分离
目的:提高检出率
方法
物理方法:调节温度、气体和光照条件
化学方法
加入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和显示目的微生物的化学制剂
微生物学鉴定方法
形态学鉴定方法
生化反应鉴定方法
免疫学反应鉴定方法
玻片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
遗传学鉴定方法
质粒图谱鉴定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其他鉴定方法
噬菌体鉴定与分型
细菌毒素鉴定与分型
耐药谱鉴定与分型
毒素鉴定与分型
微生物成分分析用于鉴定与分型
微生物学定量检验方法
平板计数法
倾注平板计数
表面涂布计数法
最可能数法(MPN)
优势:
能够对样品中满足特定生化反应特征的菌进行选择性计数
特别适用于样品中存在大量的混杂微生物,无法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定量检测的情况。
不足
检测结果是概率值
不如平板计数法准确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核酸定量检测法
噬斑法
半熟数细胞感染量(TCID50)测定法
红细胞凝集试验
其他方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比浊计数法
毒性毒力研究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验
细菌外毒素检验
真菌毒素检验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核酸分子杂交
基因芯片技术
微生物学快速检测方法
微生物群落结构检测方法
PCR-DGGE法
宏基因组测序法
卫生指示微生物
概念和意义
概念:是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意义:检测指示微生物反应样品卫生安全性
原因
致病微生物种类繁多
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复杂
检测致病微生物的费用高,对人员要求高
致病微生物检测的灵敏度不高
选择标准
总体原则
经济,简单,快速
指示微生物的数量应大于被指示的致病微生物,易于检出
有一定代表性(指示微生物数量越大,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越大,或污染越严重,样品的卫生安全性越低。)
粪便污染指示菌的选择标准 (相对理想的是大肠埃希菌和粪大肠菌群)
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在外环境存活时间与肠道致病菌相似
在外环境不繁殖
易检出
抵抗力不低于肠道致病菌
检验方法简单,易于定量计数
指示微生物的种类
菌落总数 (反映微生物综合污染)
概念:是指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l)或体积(cm3)内,所含有的能在某些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培养后长出的菌落总数。
种类
细菌菌落总数
霉菌菌落总数(孟加拉红琼脂)
酵母菌菌落总数(马铃薯琼脂)
卫生学意义:判定检样微生物污染程度,卫生学质量指标。卫生限量标准
测定方法:
标准平板计数法(倾注平板培养法)
表面涂布法
粪便污染指示菌 (反映微生物污染来源)
大肠菌群
定义:是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种类
埃希氏菌属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枸橼酸杆菌属
根据生长温度
37℃生长为总大肠菌群
44.5℃生长为耐热大肠菌群(主要成员是埃希氏菌属)
检测方法
最可能数法
假定试验(初发酵试验)
证实试验(BGLB培养基)
平板计数法
滤膜法
测试纸法
大肠埃希菌
能产生葡萄糖苷酸酶,分解吲哚葡萄糖苷酸产生有色物质,从而使菌落显色,可以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测定大肠埃希菌的菌落数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大肠埃希菌检出的意义最大,其次是耐热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的检出意义略差一点
粪肠球菌
可用粪大肠菌群与粪肠球菌的比值作为判断粪便污染来源 >4.1可认为污染来源主要为人的粪便,<2.7可认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动物粪便。
产气荚膜梭菌
陈旧性污染:产气荚膜梭菌被大量检出而大肠菌群数量很少,表示过去曾受过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量多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少,表示样品所受的粪便污染为新近发生。
其他指示微生物
不得检出的致病菌
沙门菌与志贺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破伤风梭菌
肠道病毒的指示微生物
大肠埃希菌噬菌体f2
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疫苗株Ⅰ
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应用及前景
应用
疾病诊断与治疗
食品、药品以及环境等卫生评价
微生物的分类研究与鉴定
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
前景
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检验技术
环境中病毒检测方法
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真菌毒素的检测
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新技术
新型指示微生物的研究
更特异、灵敏的检测技术研究
第四章 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消毒与灭菌
基本概念及要求
消毒
定义:是指杀死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抗菌:杀死、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处理
防腐:防止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以防止其腐败的处理。
杀灭人体组织内的微生物属于治疗措施,不属于消毒范畴。
医院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医院环境中的和媒介物上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目的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存在着或曾经存在过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随时消毒:是指对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目的是完全消灭传染源所散播的、遗留的活的病原体,使疫点无害化。
预防性消毒:是指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工业消毒:是指在工业生产中防止产品染菌所进行的消毒。
灭菌
定义:是指杀灭或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完全没有微生物存活,“基本灭菌”和“部分灭菌”的说法是错误的。
目的:杀灭产品上污染的所有微生物。
灭菌保证水平(SAL):不得高于10的-6次方。
无菌:不含活的微生物,往往是灭菌的结果。
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消毒是使微生物减少到不能引起发病即可,其要求程度可因微生物的种类和防病的需要而异,灭菌则是全部杀死或清除微生物。消毒处理不一定都能达到灭菌的要求,而灭菌一定可达到消毒的要求。
方法
物理消毒与灭菌法
热力
原理:利用高温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而使细菌死亡。
分类
干热灭菌:是指在干燥环境进行灭菌的技术。
湿热灭菌
特点:穿透力强
分类
巴氏消毒法(液体物质)
煮沸法
流通蒸汽消毒法(吸水物质不能浸湿放入)
压力蒸汽灭菌法
灭菌时首先排除灭菌器中的冷空气
分类
下排式高压蒸汽灭菌法:利用重力作用使蒸汽将空气向上而下经排气孔挤出。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
预真空式
脉动式
间歇灭菌法
紫外线:265~266nm杀菌能力最强。
电离辐射
微波
滤过: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微生物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
脉冲强光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化学消毒与灭菌法
微生物抗力:朊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非脂性或小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G-菌>G+菌)>亲脂性或中等大小病毒(例外:乙肝病毒抵抗力比较强 ,一般认为能杀灭芽胞的消毒剂才能杀灭肝炎病毒)
消毒剂
高效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碘伏,醇类
低效消毒剂:氯已定,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洗必太等
生物消毒:利用活体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与保证
评价
实验室试验: 在实验内采用规定的微生物作为测试微生物。
模拟现场试验:在实验室内, 人工模拟受试方法实际使用中的环境条件, 使用的微生物还是某些规定的微生物。
现场试验: 在实际使用现场进行,测试微生物是物品上的自然微生物。
监测
微生物学监测
指示物监测
程序监测
消毒灭菌方法选择的原则
根据消毒灭菌对象的危险程度。
根据杀菌因子的特性。
根据消毒灭菌对象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存在状态。
根据 消毒灭菌对象的理化性质和使用价值。
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生物战剂:是指在军事行动中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植被等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泛指能在人员或动植物机体内繁殖并引起大规模疾病的微生物制剂。
生物武器:是由生物战剂、生物弹药及其运载系统等组成的能杀伤有生力量和破坏动植物的特种武器、器材的总称。
微生物危害的预防与控制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第六章 水微生物
水生境特征
水体的特点
比较稳定
体积庞大
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能起到缓冲、稀释和混合作用,有利于保持水体平衡自净能力
分类
淡水生境
海水生境
海湾与河口生境
主要影响因素
温度
嗜冷微生物:-10℃
嗜热微生物105℃
静水压
定义:垂直水柱底部的压力
水深每增加10m,静水压就增加一个大气压(101kPa)
光照(太阳辐射)
溶解氧(BO)
定义: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生化溶解氧(BOD):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酸碱度(ph)
pH6.5~8.5
化学物质
营养物质
浑浊度
定义: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盐度
水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分布及其卫生学意义
来源
分类
土著微生物:与水体生境特征相关
外来微生物:不能在水中长期存活,与来源相关
种类和分布
水中微生物的特点
体较小,多有鞭毛, 能运动, 有的含有气泡。螺旋体依靠其轴丝在水中灵活运动。
多数水中细菌具有纤毛。
具有黏附在固体表面或碎屑上的特性。
能耐受低浓度的营养物质。
水体垂直方向的细菌种类的分布差别大。
外来微生物往往受土著微生物的攻击而很难存在。
种类
淡水
地下水:无色杆菌、黄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微球菌、诺卡氏菌
地表水
溪水:营养少、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生丝微菌
河水:出现假单孢菌、芽胞、肠杆菌、弧菌、螺菌、硫细菌、微球菌、八叠球菌、诺卡氏菌、链球菌螺旋体等
生活污水:荧光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阴沟杆菌、大肠杆菌、粪链污球菌、病毒和嗞菌体
生产污水
海水
特点
平均含盐量:3.5%
密度大
渗透压高
冰点低
耐低温
耐静水压
耐低营养
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强,对糖分解能力低
微生物组成
多G-、多嗜盐、河口处有耐盐菌。
嗜盐菌
低嗜盐菌,适于生活在盐浓度2~5%;
中等嗜盐菌,适于生活在盐浓度5~20%;
高嗜盐菌:适于生活在盐浓度20~30%
分布
不均匀, 垂直分布明显。
水平分布
常见菌种
假单孢菌、弧菌、螺菌、无色杆菌、黄杆菌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
浮游生物
水华
赤潮
病毒
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和卫生学意义
生态学功能
能进行光能和化能自养和异养
能降解有机物为无机物
能同化可溶性有机物并把它们重新引入食物网
能进行无机元素的循环细菌
可以作为原生动物的食物
土著微生物能攻击外来微生物,使后者很难生存。
卫生学意义
水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水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水微生物致水体恶化。
水微生物净化水体。
水微生物的检验与卫生学标准
水微生物的检验
首先检测卫生指示菌
生活饮用水微生物评价指标
水卫生细菌学指标
菌落总数
营养琼脂培养基,37℃,48h
作为判断水污染的主要标志之一
不能直接说明是否有致病微生物
总大肠菌群
粪便污染指标
37℃,24h
多管发酵法,酶底物法
耐热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滤膜法
大肠埃希菌
反应水体受到人畜粪便污染的情况
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底物酶法
肠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
原虫类指标
贾第鞭毛虫
隐孢子虫
水中致病菌的检验
沙门菌
志贺菌
水中病毒的检验
难度大,目前尚无指标
方法:浓缩,培养,鉴定
水样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代表性
无菌采样
送检:不超过2h,4℃保存不超过4h
水微生物标准
每毫升水中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cfu 每100ml年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
游离余氯限量值:在与水接触30分钟后应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除了出厂水应符合上进要求外,管网末稍水应低于0.05mg/L
我国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中规定,菌落总数<20cfu/ml,大肠菌群≤3 MPN/100ml,致病菌(指肠道致病菌和致病性球菌)不得检出,真菌、酵母菌不得检出。
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人工游泳池 细菌总≤1000cfu/ml,大肠菌群<18cfu/L。
我国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3838-1988)中规定,人工游泳池的细菌总数≤1000cfu/ml, 大肠菌群<18cfu/L。
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中规定,医院污水大肠菌群<500cfu /L, 不得检出肠道致病菌和结核杆菌。
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水微生物污染
污染来源
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类
沙门菌属
伤寒、副伤寒、急性胃肠炎
痢疾杆菌
霍乱弧菌
米汤样大便
病毒类
原虫类
水微生物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控制污染来源
净化水体
自净
人工净化
处理污水
基本过程
一级处理(预处理) 物理处理过程
目的:去除污水中的固体物质、油脂等颗粒状物质,并对污水进行中和与调节,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物和部分生化需氧量。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过程)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除去污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质
三级处理
目的:除去微生物无法降解的污染物和无机物。
第七章土壤微生物
土壤生境特征
子主题
第九章 公共场所微生物
主要检测细菌总数,溶血性链球菌
公共场所空气卫生微生物采样
自然沉降法
空气采样器法
撞击式采样法
滤过式采样法
静电式采样法
公共卫生用具采样的方法
涂抹法
戳印法
无菌滤纸斑贴法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7类20种
第十章 医院环境微生物
生境特征
病人高度聚集的场所
医院环境病原微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
医院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普遍降低
侵入性诊疗手段在医院中应用普遍
抗菌药物和消毒灭菌措施应用普遍
医院感染微生物的特点
多数为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抗菌药物滥用侵袭性诊疗)
多数病原菌呈交叉或多重耐药(耐药基因突变质粒转移)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上升(非发酵菌革兰阴性菌分离率、真菌感染危险因素)
病原体对外界抵抗力强(对消毒剂的选择压力)
感染来源,途径
种类
细菌类
葡萄球菌属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非发酵菌革兰阴性菌
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肠杆菌科细菌
埃希氏菌属
克雷伯菌属
沙雷菌素
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属
龟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
鸟复合分枝杆菌( MAC)
偶发分枝杆菌
耻垢分枝杆菌
真菌类
假丝酵母菌属
假丝酵母菌属中常见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霉菌
卡氏肺孢菌
病毒类
丙型肝炎病毒
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交叉感染
食品微生物
食品生境特征
营养
碳源(糖类)
氮源(蛋白质类)
无机盐
维生素
温度
嗜冷微生物:-5~30℃
嗜温微生物:10~45℃
嗜热微生物:25~95℃
酸碱度
绝大多数:pH7.2~7.6
霉菌和酵母菌: pH4.0~6.0
酵母菌: pH4.0~4.5
霉菌:pH3.8~6.0
水分
渗透压
氧化还原电位
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
食品微生物的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
来源
种类
肉类微生物
感官变化特征:发粘,变色和变味
蛋类微生物
细菌性腐败
霉菌性变败
乳类微生物
乳房炎
鱼贝类微生物
罐藏食品微生物
常见微生物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pH5.0以上低酸性食品(青豆,蘑菇,肉类)
平酸型变质
凝结芽孢杆菌
pH4.6以下酸性食品(番茄)
平酸型变质
嗜热解糖梭菌
低酸性食品(蘑菇,芦笋)
膨胀型变质(产酸不产气,不产硫化氢)
粮食微生物
蔬菜,水果类微生物
卫生学意义
食品卫生质量评价指标
食品变败
定义:是指食品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的成分被分解、破坏,失去或降低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
类型
腐败:是指食品的蛋白质成分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以恶臭为主的变化。
酸败:指食品的脂肪成分被微生物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的变化。
发酵: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成酸,醇和气体的变化。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常见生物食源性疾病
细菌肠道传染病
感染性腹泻
人兽共患传染病
炭疽,结核
病毒性疾病
甲肝
寄生虫病
蛔虫
食物中毒
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及致病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常见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入被病原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中毒症状的疾病,是食物中毒常见的类型
类型
感染型
毒素型
混合型
特点
潜伏期短,在短时间内可有很多人同时发病,病情急剧
与饮食有明确的关系
临床症状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表现,症状基本相同
病人没有传染性
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与人们的膳食习惯有关,可表现为一定的地区性 (eg: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新疆地区)
常见菌
沙门菌属
食品:动物性食品,主要是禽畜肉类,蛋类和乳类
特点: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改变不明显
临床表现:胃肠炎,急性腹泻
副溶血性弧菌
3.5%NaCl培养基培养
食品:海产品,腌制的咸肉,蛋类等
症状:胃肠道反应为主,脐周阵发性绞痛(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绞痛)
葡萄球菌属
7.5%NaCl增菌,BP平板分离
食品:乳及乳制品
肠毒素
大肠埃希菌属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山梨醇麦康凯琼脂(SMAC)分离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奶制品,肉制品,米饭,蔬菜
肠毒素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呕吐型:具耐热性,eg:米饭
腹泻型:不耐热
产荚膜梭菌
气性坏疽
变形杆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食品:主要为发酵玉米面,其次为变质鲜银耳
小肠结膜炎耶尔森菌
空肠弯曲菌
李斯特菌
阪崎肠杆菌
真菌性食物中毒及常见菌
真菌性食物中毒
赤霉病麦中毒
病原菌:禾谷镰刀菌
霉变甘蔗中毒
病原菌:节菱孢霉
霉变谷物中毒
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
第十三章 药品微生物
药品微生物检查的内容包括
无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
热原质检查
细菌内毒素检查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管理理念
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强调全面的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不但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
数量最少或浓度最低是指某种营养物含量与微生物需要量之比所占的百分比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