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这是一篇关于德育的思维导图,包括德育的概念、德育过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品德的培养。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一切心理活动均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称为心理过程,它有认识、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德育
概念
广义
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
狭义
学校德育
德育过程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实质
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内容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矛盾
社会通过教师向受教育者提出的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思想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生态教育
新主题
生命教育
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
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安全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0-2岁)
规则不具有威慑力
他律道德阶段/权威阶段(2-7岁)
服从外部规则
规则固定,不可变更
根据行为结果判断对错
自律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7-11岁)
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的遵守规则
要求绝对的平等
根据行为的动机判断对错
公正道德阶段(11-16岁)
要求真正的公平
平等应该符合个人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阶段
避免惩罚
相对功利阶段
自我中心主义: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习俗水平(9-16岁)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好孩子“,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维护权威或秩序阶段
法律不可变
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法律可变
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人的道义高于一切
品德的培养
三阶段
依从
内化基础
从众
服从
认同
深入阶段
对榜样的模仿
信奉
最高阶段
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和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培养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群体的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角色扮演
小组道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