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唯物论、哲学、物质意识、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编辑于2022-06-13 17:12:54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 总论
1. 马克思主义
(1) 创立人
1||| 马克思
2||| 恩克斯
出生日期:1820.11.28
贡献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
著作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反杜林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
(2)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时间:1848.2月
地点:伦敦
翻译:陈望道 1920年出版。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3)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首要/基本观点)、人民性(政治立场,人民至上)、发展性(理论品质)
(4) 组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
黑道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 补充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 补充
判断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
3. 哲学的含义
(1)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例如:甲去烧香求姻缘。因为相信神(观点)所以去烧香(方法论),所以相信神体现在去烧香。去烧香侧面体现他相信神,所以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观点决定做法,做法体现观点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 *判断:人人都有世界观,那么人人都懂哲学(错误),原因: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等同于哲学
(3) *判断:哲学都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错误),原因: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 改成:马哲都是科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正确)
4.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者——恩格斯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3)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根本标准。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4) 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依据/标准:是第一性的问题/本原的问题 派别/党性:唯物、唯心
(5)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以 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 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
不可知论
(6)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依据/标准:同一性。
(7) *判断: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正确), 原因:人最终一定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比如现在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是很深入,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最终一定可以认识到新冠病毒的本质,进而战胜。
(8) 马克思的主义是唯物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一元论
5. 哲学的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 (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原始简单古代)
实物(看见啥就觉得是啥)
金木水火土、气/形/阴阳
例子
1.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2. 五行说
3.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4. 气者,理之依也
5.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总结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抽象概括和总结,不管是啥都能抽离出一个原子)
是唯物主义的缺陷
1. 机械性
承认事物是运动,但认为只做机械运动
比如甲从 A 点跑到 B 点。物质不是只有简单的空间位移,比如血液流动、进行新陈代谢,是生物运动,还有化学运动、物理运动,不是只有机械运动,
2. 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比如大家都喜欢王老师,有的人认为王老师很帅、高大,只说到了优点,片面的看问题,这种观点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王老师有点胖,还有点懒惰,是全面的看问题。
例子
3. 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历史观是唯心 (历史观唯心、唯心史观)
自然观:探讨大自然的过程中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即自然观唯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先有山,才会有对山的认识,认为物质(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历史观:历史是由英雄/个人创造的。有英雄才有今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1. 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自然界、人类思维
1||| 唯物论
2||| 唯物辩证法
3||| 认识论
2. 历史唯物主义
研究人类社会
1||| 唯物史观
新中国可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而不是英雄决定
3. 最彻底 最科学的
(2) 唯心主义 (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1||| 主观唯心主义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的产物,"我"代表人,即人的精神,强调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人/我/心/思/感知/观念
例子:
吾心即宇宙
我思故我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
存在即被感知
万物皆备于我
2|||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不是人的精神决定一切,而是人之外的精神决定一切,比如神和上帝,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神秘客观精神。
上帝/理/道/神/天命/绝对精神
例子
理生万物
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 看待世界的两个观点:
(2)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3)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进一片森林,只看到一颗一颗的树,而没有看到整个森林
7. 对立派别
1. 唯物 VS 唯心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本原是物质——唯物主义;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
2. 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指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比如有的同学认为无法认识到手机的本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认为有、不可知论认为没有,回答完全相反
3. 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
如何看待世界
4. 唯物史观 VS 唯心史观
谁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下,由广大群众推动; 唯心史观认为是个人的英雄意志推动,比如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意志决定。
8. 马哲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有两个,即世界的本原既是物质,又是意识,两个同时存在,平起平坐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上本原只有一个,但世界的本原为意识
(2)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3) 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4)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哲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9. 补充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紧密联系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 唯物论
1. 物质
(1)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提出
(2)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无论想不想它就在那里),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一提到就会想起来)”
(3) 物质以运动形态存在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2.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拓展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不动的,静止的→形而上学
例子:刻舟求剑
一个人在船上坐着的时候剑掉到水里,他不慌不忙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认为上岸后按照这个记号就可以找到剑,然而并不能找到,因为河水和船一直在流动,他没有看到流动,只看到了相对位置的静止,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虽然承认世界是运动的,但认为不是物质在动,而是思维、意识、精神在动→唯心主义
例子:有风吹动旗幡
一个和尚说“因为风动,所以旗幡在动”,另一个和尚说“是幡自己在动”,慧能禅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所以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动的”,从“心”“我”出发,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1. 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
2. 物理运动
光、声的传播
3. 化学运动
铁生锈
4. 生物运动
动物繁衍
5. 社会运动
社会变迁
最高级最复杂的
(3)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1. 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不动
相对静止
1. 事物在绝对运动状态之中,相对于某种特定的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探讨静止时,需要找一个参照系
比如甲坐公交车时,相对于公交车和乘客而言,甲是静止的;如果相对于道路两旁的人而言,甲是运动的,静止有参照系/参照物。
2.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的时候,保持着质的稳定性
用手机上课,下课以后手机不会变成金子。把一杯水从 70℃加热到 80℃,水还是液态的
*判断: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正确),原因:静止是静着在动,而不是不动。
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即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2|||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3|||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不一样)和相对静止(一样)的统一
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因为今天你变得更美,体现绝对运动。但也存在一样的地方,你还是你,没有变成别人,体现相对静止的一面。
运动和静止的联系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首先找运动,然后找静止,两者都有则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小的时候离开家出远门,长大之后回来了,口音没有改变体现了静止;但是头发变白了(容貌发生变化)体现了运动,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同志曾说):虽然坐在地上, 但日行八万里,“坐地”说明没有动,即静止;“日行八万里”说明运动,体现了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 *一切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同意(√)
5||| 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
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刻舟求剑
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物方生方死
(4) 区别
不可分割
物质和运动
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唯心主义
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承认静止,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
承认运动,否认静止
相对主义诡辩论
(5) 补充
时间
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
时间不会中断、停止。时间也有发生的顺序性。也不会回到过去
例子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7)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
空间
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3. 意识(人的想法)
(1) 意识的产生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 *判断:通过自然演化的结果,最终进化到人的意识,说明只要是人就能产生意识(错误),原因:意识除了是自然界的产物,还是社会的产物,产生相应的意识需要经历社会生活的洗礼。
3|||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 意识的生理基础
1|||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固有的❌ 意识源于人脑❌
1.大脑包括人脑,也包括动物的大脑 2.不是所有意识都是从小就有的,有的是基于现实生活产生的,比如考事业编
(3) 意识的本质
1||| 意识的本质/源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2||| 判断
所有的意识都是正确的(错误)
原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如生病后科学就医、吃药是正确的意识,生病后找道士画符是错误的意识
正确的意识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意识源于主观世界(错误)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
原因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意识,都源于客观世界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正确)
意识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客观的(错误)
原因
比如对于同一碗螺蛳粉有不同的反映,有人认为好吃、有人认为难吃,属于主观反映,即意识,对于不同的意识,反映的内容都是螺蛳粉,螺蛳粉是客观存在,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好吃和不好吃带有主观色彩,即形式上是主观的。
(4) 意识的作用
1||| 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指积极地、主动地、想方设法地、创新的做一些事情
2||| 体现在两个方面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类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并且在实施之前要制定蓝图和目标。比如甲要考事业单位,对于这次备考的目的是高分“上岸”,计划是报班学习。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才反映什么,客观世界没有的也可以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理想或者幻想的世界。比如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龙,但可以看到马、鱼、蛇,取马面、鱼鳞、蛇身等放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最后创造出龙的形象。现实没有的,通过现实加工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吓了一身汗。笑一笑十年少
4.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例如因为鲱鱼罐头恶臭,所以有了这辈子都不吃的想法,因为人贩子的可恶,所以有 了打死他们的想法,实实在在的东西决定了大家是怎么想的
(2)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 *判断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
正确的意识才可以促进客观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正确)
比如甲饿了想吃烤冷面,想吃烤冷面是一种意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或者点外卖转化为物质,
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错误)
“直接转化”即意识可以直接生成物质,这是错误的,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直接转化”忽略了实践的环节,得到一些东西不能靠魔法,而要靠勤勤恳恳的实践
意识可以代替物质(错误)
“我可以代替你,没有你也行”。比如甲特别饿想吃烤冷面,乙告诉甲“你在脑袋里想烤冷面就饱了”,想象中的烤冷面不能代替真正吃进去的烤冷面,因此意识不可以代替物质
意识可以派生物质,意识可以产生物质(错误)
都属于唯心主义错误观点
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世界(错误)
不能直接改造,必须要通过实践
(4)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 补充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把金子和苹果种在一起可以得到金苹果,不符合客观规律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改成: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错误)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三、 唯物辩证法
1. 唯物辩证法两大的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
2. 区别: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3. 两大特征
(1) 联系
1. 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 特征
普遍性
事物存在世界上不孤立,存在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①蝴蝶效应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④唇亡齿寒
客观性
强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也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的,不是臆想出来的
事物之间有联系就有联系。没联系也不能强加上,人不是想让事物有联系它们就有联系
违背客观性的例子
666、888吉利数字
迷信,喜鹊报喜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镇门兽、转运珠、平安符、招财猫
条件性
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但这样的联系需要有中介搭桥,需要在一定条件下
老师和学生通过粉笔认识,一起上课
多样性
联系的种类多种多样
上课的时候是老师,回家是老公,上班是打工人
*判断: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错误), 原因: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万事万物的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系,没了 这种条件就没了联系。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强调整体非常重要,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树立全局/大局/整体观念,
整体和部分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分割(错误) 不是同等重要,整体是主导各个部分,起到统帅的作用。
2.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强调关键部分
木桶效应: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板子决定。自行车能不能骑,由脚蹬子车轮决定
牵一发动全身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判断:部分对整体起制约影响作用(正确)
3. 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自行车是一个整体,由车座、车轮、脚蹬、链条等各部分构成。单独的车座没有骑行功能,把车座组装到整体(自行车)中,此时可以骑行,自行车这个整体具有车座这个部分所没有的骑行功能,即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判断: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原因:探讨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谁大谁小时要分情况讨论,看是否有序合理地构成整体。如果部分有序、合理地构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比如轮子、链条、车座安装完好、各司其职,有序合理地构成自行车,此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部分无序、不合理地构成整体,则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比如车座、车轮安装错误,自行车无法骑行,此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4. 例子
①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花不能离开整体,离开了花可能就枯萎了,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指关键部分,会导致全盘溃败,强调关键部分。
③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谋全局,强调整体。
④全国一盘棋:从整体统筹协调规划,强调整体。
⑤牵一发而动全身:细微变动会对整体产生重要影响,强调关键部分。
⑥粤港澳三地立足新发展阶段,协同发展:“协同”强调整体发展。
⑦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即关键部分
4. 补充
1.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天空、森林、大海)
2.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联系(青藏铁路、火车、汽车)
3. 判断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错误)
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的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 发展
1. 概念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判断:运动=发展(错误)运动有上升和下降,上升的才叫发展
2. 实质
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判断:新事物等于新出现的事物(错误),原因:不以出现时间的早晚判断,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顺应历史潮流,好的东西才是新事物。符合的是,不符合的不是。例如:新冠病毒(旧事物)马克思主义(新事物),网络算命(旧事物)社会主义(新事物)
3.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变化,看待事物的眼光也要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找关键词,对应找哪里体现新事物、旧事物;有没有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例子
1.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草木一枯一荣才能见到新枝,“枯”指枯萎,是旧事物;“荣”指繁荣,是新事物。有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了的船前面有万千的帆船驶过,枯萎的树木前面有万千树木欣欣向荣。“沉舟”“病树”是旧事物,“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叶”和“后波”是新事物,“陈叶”和“前波”是旧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 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转变是向好的方向变化,从大国变得越来越强,因此也能体现发展的观点。
5.
4. 子 主题
5. 三大规律
(1) 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规律的特性:可知性、客观性、普遍性、可利用性。
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说了不算。比如人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人生老病死的规律不能改变,并非不想死就能不死,是人从生下来就带有的规律,体现规律的客观性。
3. 规律的“三可”和“三不可”
三可
可认识 可利用 可尊重
人可以认识规律,比如人可以认识人生老病死的规律,之后还可以利用它,人六十多岁的时候可能出现高血压、骨质疏松,此时可以利用骨质增长的规律多补钙,因此规律是可知、可以利用的。同时也应该尊重规律,人都有生老病死,这个规律无法改变。
三不可
不可创造 不可改变 不可消灭
如古代皇帝权倾天下,后宫佳丽三千,总想长生不老,享受荣华富贵,所以皇帝总吃长生不老丹,企图改变人生老病死的规律。但生老病死的规律无法改变,人最终都会死亡,古代皇帝非但没有改变规律,还被规律报复,因为长生不老丹吃多导致重金属中毒死亡。
(2)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解释了事物为什么向前发展,是由于对立统一规律推动,这是根源
质量互变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什么形式和状态,包括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否定之否定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告诉我们事物往哪儿发展,发展的过程和道路是什么样的。
(3) 对立统一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区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2.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含义
1.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如生活中情侣闹矛盾,说明二人有意见分歧,即两人有对立的一面。哲学上除了对立的一面还有统一的一面,比如“好”的对立面是“坏”,二者之间绝对对立,但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二者之间也有统一的一面。
2. 矛盾的基本属性
1.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八路军和日本人,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有高必有矮,有美必有丑
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
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福祸相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
相互转化:变成,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题目不学难,学了变成容易
否极泰来,苦尽甘来,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满招损,谦受益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居安思危、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化险为夷、物极必反
3. 关系
斗争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比如 同行是冤家,同行是同一性的体现。如果没有同一性 不是同行 就不存在斗争性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自始 至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判断:世界上存在一个没有矛盾的地方(错误)矛盾无处不在,无法躲开
2.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从小到大都有矛盾,上学有,上班有,结婚有。不是从前没有,现在因为啥事突然就有了
2.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
1.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例如老师的矛盾是挣钱,学生的矛盾是学习考试
3. 辩证关系
1. 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2. 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或表述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长相不同,是特殊性;都有不畏严寒的品格,都象征高尚的人格,这是普遍性。普遍性的特性存在于梅、竹、松之中
4. 方法论
1.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一分为二看待事物,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2.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对症下药
(2)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 精准扶贫、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齐”(万事万物不相同,是很正常的事情)
(7)
(8)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也能够体现客观事物的规律(多选题都可以选择)。
4. 矛盾的不平衡性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
4. 方法
1||| 找关键词
【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抓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抓矛盾主要方面
例子
1. 实现航天强国,最重要的基础是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 ) A.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 目前,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这不是主流,腐败是存在,但是大部分干 部党员还是廉洁奉公的,这个观点说明要( ) A.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 没有关键词,就读语境
【办事情——抓主要矛盾】
【看问题——抓矛盾主要方面】
例子
牵牛要牵牛鼻子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主要矛盾
共享单车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主要方面
5. 矛盾发展不平衡的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两点论:全面的看,一点论:只看重点
重点论:扎重点,均衡论:无论主次都一起看
例子
(1)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一起打”体现两点论,重点落在 “打老虎”,体现重点论。 (2)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为两点 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主攻方向,即重点论。
5.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1.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延缓、制约、加速、影响作用
4. 例子
(1) 出淤泥而不染
内因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外因
(3) 不迈出脚步,永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内因
(4) 酒香也怕巷子深
外因
(5) 酒香不怕巷子深
内因
(6) 孟母三迁
外因
(7) 名师出高徒
外因
(8)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内因
(9)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外因
(10)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外因
(11)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内因
(12)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外因
(13) 内疾之害,重于泰山,而莫之避
内因
5. 判断
外因有时能成为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错误),原因:内因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是“辅助”,外因起到加速、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影响作用)。
(4) 质量互变规律
1. 量变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例如:甲从100斤胖到120斤(数量的增减)田忌赛马、大雁改变飞行的队形(场所的变更)
2. 质变
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例如:从一个事物变成另一个事物,从水变成冰
质变是最显著的变化
如甲胖了 10 斤看不出来,但如果换了性别可以看出来。
3.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
是否超出一定限度。
例如:度指一个范围,水高于100度(一定限度)变成水蒸气,低于0度变成冰
4.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例如:要想发生质变,量(数量)要积累够,比如想上岸要多刷题,胖不是一口吃出来的,是一口接一口吃出来的,是量积累的过程。
例子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几个人合在一起才能抱住大树, 也是从小树芽开始生长的
(3)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6)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小善和小恶积累多了,也会产生大的影响
(7) 蠹众则木折,隙大则墙坏
蛀虫多了就会蛀坏树木,树木坏了就会折断,墙就会倒塌,
(8)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的度才会引起质变。
*判断: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了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错误),原因:要达到一定的度才可以。今天刷 2 道题,明天刷 3 道题,后天刷 5 道题,但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上岸,因此量要达到一定的度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子:“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全世界不能一夜之间全暴富了,要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带动后富。
4. 判断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正确)
原因:渐进性是一点一点不断积累的过程,即量变;飞跃性是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质变就是变为另外一个事物,即质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也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一定是发展(错误),原因:发展一定是好 的,如果质变越来越糟糕就不是发展。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重要(错误),原因:量变是为 质变做准备,只有量变不够,这个事物没有向另一个事物飞跃,就事物发展的全 过程而言,质变更重要,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5. 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坚持适度原则的例子
掌握火候
注意分寸
过犹不及
治大国如烹小鲜
矫枉过正 底线思维
重视量的积累的例子
(5)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肯定
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例如:事物存在就是一种肯定。例如:大哥大以前没有,90年代出现了,就是对大哥大的肯定。从无到有的过程
2. 否定
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
例如:大哥大虽然好,但是又缺点,智能手机出现以后,大哥大灭亡了,智能手机替代了。智能手机对大哥大就是否定
3.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发扬、抛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好的留下,不好的丢弃
4.
5.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麦粒种在土里是肯定,长成麦苗以后,原来的麦粒没有了,麦苗对麦粒是否定。麦苗长成麦穗以后,麦穗在麦苗对麦粒的否定基础上又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①战争——和平——战争:没有体现,是向坏的方向转变,不是发展。 ②和平——战争——和平:符合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体现发展(向好的方向转变),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前 进的、上升的;比如团结-批评-团结、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都体现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6. 方法论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自觉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助于进行辩证的思考,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的片面性、直线性和绝对化。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防止直线论,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无所作为的循环论。
直线论:事情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前途平坦的 循环论:从一个地方出发,又回到原点
例子
6. 五对范畴
(1) 内容和形式
1. 内容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2. 形式
形式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3. 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内容一旦发生变化,形式迟早也会发生变化。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2) 现象和本质
1. 现象
现象的含义: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的分类
真象
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
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2. 本质
本质的含义: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 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1.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假象作为现象也是表示本 质的(记忆),现象有真象和假象,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现象,只要是现象 都能表现本质。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假象作为现象也是表示本质的。
4. 方法论
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5. *判断:真象可以表现事物的本质(正确),原因:直观的可以看出真象。
6. *判断:假象不可以表现事物的本质(错误),原因:假象也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反面歪曲的去表现。
7. *判断:真象和假象都可以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错误),原因:只有真象才可以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只需要掌握真象和假象都可以表现事物的本质,差别在于真象是从正面反映,假象是歪曲反映。只要是现象都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不管是真相还是假象。
8. 假象≠错觉。比如某人去看一个物体,假象是客观物体给人的假象,是欺骗性的;错觉是人去看物体,自己主观上产生了错觉,是大脑欺骗了自己,比如将女人看成了男人。错觉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属于主观上的错误。
(3) 原因和结果
1. 结果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2. 原因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3. 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构成因果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 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具有时间先后顺序,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二是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例子
水涨船高——因果关系
四季更替——因果关系
水落石出——因果关系
鸡鸣日出——不是因果关系
日出鸡鸣——不是因果关系
4. 辩证关系
其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 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其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转化。
(4) 可能性和现实性
1. 可能性
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 现实性
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3. 辩证关系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 偶然性和必然性
1. 偶然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具有不确定性。
守株待兔
孕妇生男孩女孩
2. 必然性
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龙生龙凤生凤
3. 辩证关系
其对立表现在: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偶然性居于从 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 发展的方向。
其统一表现在: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 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
比如甲吃芒果,人生第一次吃后身上发红、发痒,第二次吃完后还有该现象,第三次吃完后全身发红、发痒更严重了,于是去就医,通过第一次吃芒果发现该状况是偶然性的表现,但通过这几次可以推断出吃芒果过敏,即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
四、 认识论
1. 实践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
(2) 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关键词:人类,改造客观物质活动。
只有人类才能去去实践,人去摘玉米是实践,狗熊摘玉米不是实践 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是,要改造就要去做。不能躺在床上天天想者发财
(3) 基本特点
1. 客观物质性
2. 主观/自觉能动性
人在脑子里gou'si构思、有目的的去做,(还没有做 只是构思)
3. 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受到历史条件制约
古代因为历史条件制约,不是因为不想坐飞机而是古代没有飞机,造不出飞机
4. 直接现实性
把人头脑里的东西变为现实
现在脑子里想怎么做 然后去实践
5. 区分
主观能动性
只停留在想的层面,只在头脑中想怎么去做,并没有付诸行动
直接现实性
是将想的东西变成现实,即由想到做。
(4) 基本形式
1.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猎人打猎
最基本的
2. 社会实践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警察抓小偷
3. 科学实验
科学家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
科学家做实验
2.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表面
1. 感觉
指对于一个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一个苹果,看到它的颜色、触感、味觉
2. 知觉
指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的综合认识
3. 表象
对感觉、知觉的一种回忆和再现
眼前没有苹果了,也能回忆起苹果的样子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内在
1. 概念
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三条鱼,根据共同的特点和本质概括出鱼的概念
2. 判断
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识别
3. 推理
指由“已知”推“未知
A=B,B=C推出A=C
(3) 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飞跃条件: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了解一个人,要先具备大量资料,例如性格外貌脾气等 收集的材料有真有假,要进行科学分辨
第二次:理性认识到实践
最重要的飞跃
回归到实践中
4.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无限性
(1) 反复性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的反复过程,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
(2) 无限性
对事物的认识没有终点,需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5.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出现新冠推动我们必须要去实践 认识它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
获得的认识最终目的还是应用到实践中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确)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错误)
获得途径有两条:1是直接经验2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自去验证,间接经验是通过网络、书本的途径去验证
例子
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重在落实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立足本国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 方法论
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实践决定认识
例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的重要性
6. 真理
(1) 概念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于认识的层面,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认识中正确的部分
(2) 特征
客观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判断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正确)原因:日心说是真理,因为认识的内容都是地球 宇宙 太阳等 都是客观存在的内容,而形式是内心的说法和观点,比较主观。把日心说奉为真理不是因为它是哥白尼提出的 ,而是因为这句话本身是对的
条件性
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真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是放在哪里都是真理都是对的
举例:对于新冠病毒,有一个正确认识,一定能够得到关于新冠病毒 的真理,即绝对性,对于新冠病毒正确的认识不是一劳永逸,运动、变化、发展, 要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化不断变化,对于病毒真理性的认识要随之深化和扩展,即 相对性。
(3) 真理与谬误
谬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绝对对立
在这个范围内 真理就是真理 谬误就是谬误
超出一定范围会相互转化
你变成我 我变成你
五、 历史唯物主义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两种对立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下 客观环境造就了英雄)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英雄造时势(是因为个人英雄的意志/精神支配历史的发展,造就历史)
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即社会客观的实际情况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含义
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风俗习惯、法律思想、道德思想、哲学、艺术思想
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上先有微信这个东西 才会有对微信产生的意识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
社会意识也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结婚恶俗
判断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 独立性(正确)原因:经济落后是社会存在落后,但是哲学上仍然能很优秀表示社会意识超前于社会存在,所以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社会的基本矛盾
(1) 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素
实体要素
劳动者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说的。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静态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决定性作用、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如何分配
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的就会促进发展,不合适就会阻碍其发展。
2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就是公有制
上层建筑
分类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治制度
立法司法制度
政府机构
党团
军队
监狱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哲学思想
文艺思想
核心
国家政权
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适合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合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 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 补充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
改革
强大杠杆
科技革命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 民族谋复兴: 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体现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判断
人民群众等于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错误)
每个人也有好有坏之分
杰出人物都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正确),原因:一定是乐观 积极、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好的方向的人是杰出人物。杰出人物起到重要的影响作 用(不是决定作用)。
历史人物都能起到促进作用(错误),原因:历史人物有好有坏
5.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
(2)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能够为社会付出什么、贡献什 么
自我价值/个人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能够从社会中索取 到什么。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